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勇于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 嚴可均曰:“知此兩者”,河上、王弼無“知”字。“孰知其故”,此句下各本有“是以圣人猶難之”。羅振玉曰:景龍、御注、景福三本均作“知此兩者”,敦煌庚、壬二本作“常知此兩者”。“是以圣人猶難之”,景龍本、敦煌辛本無此句。 謙之案:嚴遵、遂州亦無此句。景福、敦煌壬本“殺”作“○”。磻溪、樓正、高翿、柰卷作“知此兩者”,嚴遵、景福作“常知此兩者”。淮南道應訓引第二句同,人間訓:“能勇于敢,而未能勇于不敢也。”又列子力命篇:“老聃語關尹曰:‘天之所惡,孰知其故?’言迎天意,揣利害,不如其已。”語皆出于此章。又各本有“是以”一句,當從碑本刪去。馬敘倫曰:“‘是以’一句,乃六十三章錯簡复出者,易州無此句,可證也。” 天之道,不爭而善胜,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囗然而善謀。 嚴可均曰:“不召而來,然而善謀”,“來”下一字未刻。御注、王弼、高翿作“繟”,釋文引梁王尚、鐘會、孫登、張嗣作“繟坦”二字,引河上作“墠”。 羅振玉曰:釋文:“墠,梁王尚、鐘會、孫登、張嗣本作‘坦’。”敦煌庚本亦作“坦”,辛、壬本作“不言”。 謙之案:此文“繟”“坦”并出,碑文空一格,何字不明。嚴、彭、王羲之本作“坦”,柰卷作“繟”。方以智曰:“‘繟然’与‘坦然’‘嘽然’互通。焦氏翼曰:‘繟音闡,王作坦,嚴作默,不如作繟為長。’智按王輔嗣注作‘坦然’者亦通。蓋‘單’与‘亶’古通,猶‘嬗’之于‘禪’,‘儃’之于‘嘽’也。‘嘽’音單音善,緩也,其音嘽以緩,故唐人用‘嘽然。’”(通雅卷八)盧文弨曰:“繟、坦、墠三字音相近,得通用。”大田晴軒曰:“‘坦然’,平貌。言天道平易,似無謀者,而歙、張、与、奪、善謀而不失也。‘坦然’或作‘繟然’,繟音闡,舒緩貌,亦通。”今案嚴本作“默”,誼古。或作“繟”作“坦”,皆非。傅、范本亦作“默”。范曰:“‘默’字,傅奕同古本,河上公并開元御注本作‘繟’,王弼、梁王尚、孫登、張嗣作‘坦’,今依古本。”又王充論衡初稟篇曰:“人徒不召而至,瑞物不招而來,黯然諧合,自然道也。”即本老子此章,但“坦然”作“黯然”。此字景龍碑未刻,敦、遂本作“不言”,“不言”亦即“黯然”也。傅、范本作“默然”,与“黯然”形義相近,必有一是,當從之。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嚴可均曰:“疏而不漏”,各本“不失”。 畢沅曰:河上“不”作“勿”。 謙之案:作“不漏”是也。孫礦古今本考正曰:“‘疏而不失’,‘失’一作‘漏’。”后漢書杜林傳注、魏書景穆十二傳均引“失”作“漏”。群書治要亦作“漏”。“漏”,玉篇“力豆切,漏泄也。”淮南泰族“朱弦漏越”,注“穿也。”不漏即不泄不穿,亦即不失也。 【音韻】此章江氏韻讀:殺、活、害韻(祭部,殺音設,活,胡厥反,害,胡折反)。惡、故韻(魚部),胜、應韻(蒸部),來、謀韻(之部)。姚文田同。奚侗:殺、活為韻,未及“害”字。陳柱:來、謀、恢、失韻。按“害”,古讀割,釋名:“害,割也,如割削物也。”又通“曷”,孟子:“時日害喪?”經文三十五章“害”,去聲,協太。此“害”入聲,協殺、活。江有誥唐韻四聲正十四泰:“害”,胡蓋切。按古有入聲,當与曷部并收。老子任為篇“此兩者或利或害”,与殺,活協。鄧廷楨曰:殺、活、害為韻。害在祭部,殺、活則祭部之入聲。詩蓼莪五章烈、發、害為韻,是其證也。 右景龍碑本五十八字,敦煌本五十七字,河上、王、傅、范本均六十四字。河上題“任為第七十三”,王本題“七十三章”,范本題“勇于敢章第七十三”。 ------------------ YOUTH 整理 |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