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四十卷 沈小霞相會出師表


  閒向書齋閱古今,偶逢奇事感人心。忠臣翻受奸臣制,肮髒英雄淚滿襟。休解綬,慢投簪,從來日月豈常陰?到頭禍福終須應,天道還分貞与淫。
  話說國朝嘉靖年間,圣人在位,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只為用錯了一個奸臣,濁亂了朝政,險些儿不得太平。那奸臣是誰?姓嚴名嵩,號介溪,江西分宜人氏。以柔媚得幸,交通宦官,先意迎合,精勤齋醮,供奉青詞,由此驟致貴顯。為人外裝曲謹,內實猜刻。讒害了大學士夏言,自己代為首相,權尊勢重,朝野側目。儿子嚴世蕃,由官生直做到工部侍郎。
  他為人更狠,但有些小人之才,博聞強記,能思善算。介溪公最听他的說話,凡疑難大事,必須与他商量,朝中有“大丞相”、“小丞相”之稱。
  他父子濟惡,招權納賄,賣官鬻爵。官員求富貴者,以重賂獻之,拜他門下做干儿子,即得超遷顯位。由是不肖之人,奔走如市,科道衙門皆其心腹牙爪。但有与他作對的,立見奇禍,輕則杖謫,重則殺戮,好不利害!除非不要性命的,才敢開口說句公道話儿。若不是真正關龍逢、比干,十二分忠君愛國的,宁可誤了朝廷,豈敢得罪宰相?其時有無名子感慨時事,將《神童詩》改成四句云:少小休勤學,錢財可立身。
  君看嚴宰相,必用有錢人。
  又改四句,道是:
  天子重權豪,開言惹禍苗。
  万般皆下品,只有奉承高。
  只為嚴嵩父子恃寵貪虐,罪惡如山,引出一個忠臣來,做出一段奇奇怪怪的事跡,留下一段轟轟烈烈的話柄。一時身死,万古名揚。正是:
  家多孝子親安樂,國有忠臣世泰平。
  那人姓沈名煉,別號青霞,浙江紹興人氏。其人有文經武緯之才,濟世安民之志。從幼慕諸葛孔明之為人。孔明文集上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沈煉平日愛誦之,手自抄錄數百遍,室中到處粘壁。每逢酒后,便高聲背誦,念到“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往往長歎數聲,大哭而罷。以此為常,人都叫他是狂生。嘉靖戊戌年中了進士,除授知縣之職。
  他共做了三處知縣。那三處?溧陽、庄平、清丰。這三任官做得好,真個是:吏肅惟遵法、官清不愛錢。
  豪強皆斂手,百姓盡安眠。
  因他生性伉直,不肯阿奉上官,左遷錦衣衛經歷。一到京師,看見嚴家贓穢狼藉,心中甚怒。
  忽一日值公宴,見嚴世蕃倨傲之狀,已自九分不像意。飲至中間,只見嚴世蕃狂呼亂叫,旁若無人,索巨觥飛酒,飲不盡者罰之。這巨觥約容酒斗余,兩坐客懼世蕃威勢,沒人敢不吃。只有一個馬給事,天性絕飲,世蕃固意將巨觥飛到他面前。馬給事再三告免,世蕃不依。馬給事略沾唇,面便發赤,眉頭打結,愁苦不胜。世蕃自去下席,親手揪了他的耳朵,將巨觥灌之。那給事出于無奈,悶著气,一連几口吸荊不吃也罷,才吃下時,覺得天在下,地在上,牆壁都團團轉動,頭重腳輕,站立不祝世蕃拍手呵呵大笑。
  沈煉一肚子不平之气,忽然揎袖而起,搶那只巨觥在手,斟得滿滿的,走到世蕃面前說道:“馬司諫承老先生賜酒,已沾醉不能為禮。下官代他酬老先生一杯。”世蕃愕然,方欲舉手推辭,只見沈煉聲色俱厲道:“此杯別人吃得,你也吃得。
  別人怕著你,我沈煉不怕你!”也揪了世蕃的耳朵灌去。世蕃一飲而荊沈煉擲杯于案,一般拍手呵呵大笑。唬得眾官員面如土色,一個個低著頭,不敢則聲。世蕃假醉,先辭去了。
  沈煉也不送,坐在椅上,歎道:“咳,‘漢賊不兩立’!‘漢賊不兩立’!”一連念了七八句。這句書也是《出師表》上的說話,他把嚴家比著曹操父子。眾人只怕世蕃听見,到替他捏兩把汗。沈煉全不為意,又取酒連飲几杯,盡醉方散。
  睡到五更醒來,想道:“嚴世蕃這廝,被我使气逼他飲酒,他必然記恨來暗算我。一不做,二不休,有心只是一怪,不如先下手為強。我想嚴嵩父子之惡,神人怨怒。只因朝廷寵信甚固,我官卑職小,言而無益,欲待覷個机會,方才下手。
  如今等不及了,只當做張子房在博浪沙中椎擊秦始皇,雖然擊他不中,也好与眾人做個榜樣。”就枕頭上思想疏稿,想到天明有了,起來焚香盥手,寫就表章。表上備說嚴嵩父子招權納賄窮凶极惡,欺君誤國十大罪,乞誅之以謝天下。圣旨下道:“沈煉謗訕大臣,沽名釣譽,著錦衣衛重打一百,發去口外為民。”嚴世蕃差人分付錦衣衛官校,定要將沈煉打死。
  喜得堂上官是個有主意的人,那人姓陸名炳,平時极敬重沈公的節气;況且又是屬官,相處得好的,因此反加周全,好生打個出頭棍儿,不甚利害。戶部注籍,保安州為民。沈煉帶著棒瘡,即日收拾行李,帶領妻子,顧著一輛車儿,出了國門,望保安進發。
  原來沈公夫人徐氏,所生四個儿子:長子沈襄,本府廩膳秀才,一向留家。次子沈袞、沈褒,隨任讀書。幼子沈□,年方周歲。嫡親五口儿上路。滿朝文武,懼怕嚴家,沒一個敢來送行。有詩為證:一紙封章忤廟廊,蕭然行李入遐荒。
  相知不敢攀鞍送,恐触權奸惹禍殃。
  一路上辛苦,自不必說。且喜到了保安州了。那保安州屬宣府,是個邊遠地方,不比內地繁華。异鄉風景,舉目凄涼,況兼連日陰雨,天昏地黑,倍加慘戚。欲賃間民房居住,又無相識指引,不知何處安身是好。
  正在徬徨之際,只見一人打個小傘前來,看見路旁行李,又見沈煉一表非俗,立住了腳,相了一回,問道:“官人尊姓?
  何處來的?”沈煉道:“姓沈,從京師來。”那人道:“小人聞得京中有個沈經歷,上本要殺嚴嵩父子,莫非官人就是他么?”
  沈煉道:“正是。”那人道:“仰慕多時,幸得相會。此非說話之處,寒家离此不遠,便請攜寶眷同行到寒家權下,再作區處。”沈煉見他十分殷勤,只得從命。
  行不多路便到了。看那人家,雖不是個大大宅院,卻也精致。那人揖沈煉至于中堂,納頭便拜。沈煉慌忙答禮,問道:“足下是誰?何故如此相愛?”那人道:“小人姓賈名石,是宣府衛一個舍人。哥哥是本衛千戶,先年身故無子,小人應襲。為嚴賊當權,襲職者都要重賂,小人不愿為官。托賴祖蔭,有數畝薄田,務農度日。數日前聞閣下彈劾嚴氏,此乃天下忠臣義士也。又聞編管在此,小人渴欲一見,不意天遣相遇,三生有幸!”說罷又拜下去。沈公再三扶起,便教沈袞、沈褒与賈石相見。賈石教老婆迎接沈奶奶到內宅安置。交卸了行李,打發車夫等去了。分付庄客,宰豬買酒,管待沈公一家。賈石道:“這等雨天,料閣下也無處去,只好在寒家安歇了。請安心多飲几杯,以寬勞頓。”沈煉謝道:“萍水相逢,便承款宿,何以當此!”賈石道:“農庄粗糲,休嫌簡慢。”
  當日賓主酬酢,無非說些感慨時事的說話。兩邊說得情投意合,只恨相見之晚。
  過了一宿,次早沈煉起身,向賈石說道:“我要尋所房子,安頓老小,有煩舍人指引。”賈石道:“要什么樣的房子?”沈煉道:“只像宅上這一所,十分足意了,租价但憑尊教。”賈石道:“不妨事。”出去踅了一回,轉來道:“賃房盡有,只是齷齪低洼,忽切難得中意的。閣下不若就在草舍權住几時,小人領著家小,自到外家去祝等閣下還朝,小人回來,可不穩便。”沈煉道:“雖承厚愛,豈敢占舍人之宅!此事決不可。”
  賈石道:“小人雖是村農,頗識好歹。慕閣下忠義之士,想要執鞭墜鐙,尚且不能。今日天幸降臨,權讓這几間草房与閣下作寓,也表得我小人一點敬賢之心,不須推遜。”話畢,慌忙分付庄客,推個車儿,牽個馬儿,帶個驢儿,一伙子將細軟家私搬去,其余家常動使家火,都留与沈公日用。沈煉見他慨爽,甚不過意,愿与他結義為兄弟。賈石道:“小人是一介村農,怎敢僭扳貴宦?”沈煉道:“大丈夫意气相許,那有貴賤?”賈石小沈煉五歲,就拜沈煉為兄;沈煉教兩個儿子拜賈石為義叔;賈石也喚妻子出來都相見了,做了一家儿親戚。
  賈石陪過沈煉吃飯已畢,便引著妻子到外舅李家去訖。自此沈煉只在賈石宅子內居祝時人有詩歎賈舍人借宅之事,詩曰:傾蓋相逢意气真,移家借宅表情親。
  世間多少親和友,競產爭財愧死人!
  卻說保安州父老,聞知沈經歷為上本參嚴閣老貶斥到此,人人敬仰,都來拜望,爭識其面。也有運柴運米相助的,也有攜酒看來請沈公吃的,又有遣子弟拜于門下听教的。沈煉每日間与地方人等,講論忠孝大節及古來忠臣義士的故事。說到關心處,有時毛發倒豎,拍案大叫;有時悲歌長歎,涕淚交流。地方若老若小,無不聳听歡喜。或時唾罵嚴賊,地方人等齊聲附和,其中若有不開口的,眾人就罵他是不忠不義。
  一時高興,以后率以為常。又聞得沈經歷文武全材,都來合他去射箭。沈煉教把稻草扎成三個偶人,用布包裹,一寫“唐奸相李林甫”,一寫“宋奸相秦檜”,一寫“明奸相嚴嵩”,把那三個偶人做個射鵠。假如要射李林甫的,便高聲罵道:“李賊看箭!”秦賊、嚴賊,都是如此。北方人性直,被沈經歷咶得熱鬧了,全不慮及嚴家知道。自古道:“若要不知,除非莫為。”世間只有權勢之家,報新聞的极多。早有人將此事報知嚴嵩父子。嚴嵩父子深以為恨,商議要尋個事頭殺卻沈煉,方免其患。适值宣大總督員缺,嚴閣老分付吏部,教把這缺与他門下干儿子楊順做去。吏部依言,就將楊侍郎楊順差往宣大總督。楊順往嚴府拜辭,嚴世蕃置酒送行,席間屏人而語,托他要查沈煉過失。楊順領命,唯唯而去。正是:
  合成毒藥惟需酒,鑄就鋼刀待舉手。
  可怜忠義沈經歷,還向偶人夸大口。
  卻說楊順到任不多時,适遇大同韃虜俺答,引眾入寇應州地方,連破了四十余堡,擄去男婦無算。楊順不敢出兵救援,直待韃虜去后,方才遣兵調將,為追襲之計。一般篩鑼擊鼓,揚旗放炮,都是鬼弄,那曾看見半個韃子的影儿?楊順情知失机懼罪,密諭將士,搜獲避兵的平民,將他剃頭斬首,充做韃虜首极,解往兵部報功。那一時不知殺死了多少無辜的百姓。
  沈煉聞知其事,心中大怒,寫書一封,教中軍官送与楊順。中軍官曉得沈經歷是個攬禍的太歲,書中不知寫甚么說話,那里肯与他送。沈煉就穿了青衣小帽,在軍門伺候楊順出來,親自投遞。楊順接來看時,書中大略說道:“一人功名事极小,百姓性命事极大。殺平民以冒功,于心何忍?況且遇韃賊止于擄掠,遇我兵反加殺戮,是將帥之惡,更甚于韃虜矣!”書后又附為一首,詩云:
  殺生報主意何如?解道功成万骨枯。
  試听沙場風雨夜,冤魂相喚覓頭顱。
  楊順見書大怒,扯得粉碎。
  卻說沈煉又做了一篇祭文,率領門下子弟,備了祭禮,望空祭奠那些冤死之鬼。又作《塞下吟》云:
  云中一片虜烽高,出塞將軍已著勞。
  不斬單于誅百姓,可怜冤血染霜刀。
  又詩云:
  本為求生來避虜,誰知避虜反戕生!
  早知虎首將民假,悔不當時隨虜行。
  楊總督標下有個心腹指揮,姓羅名鎧,抄得此詩并祭文,密獻于楊順。楊順看了,愈加怨恨,遂將第一首詩改竄數字,詩曰:云中一片虜烽高,出塞將軍枉著勞。
  何似借他除佞賊,不須奏請上方刀。
  寫就密書,連改詩封固,就差羅鎧送与嚴世蕃。書中說:“沈煉怨恨相國父子,陰結死士劍客,要乘机報仇。前番韃虜入寇,他吟詩四句,詩中有借虜除佞之語,意在不軌。”世蕃見書大惊,即請心腹御史路楷商議。路楷曰:“不才若往按彼處,當為相國了當這件大事。”世蕃大喜,即分付都察院便差路楷巡按宣大。臨行世蕃治酒款別,說道:“煩寄語楊公,同心協力,若能除卻這心腹之患,當以侯伯世爵相酬,決不失信于二公也。”路楷領諾。
  不一日,奉了欽差敕令來到宣府,到任与楊總督相見了。
  路楷遂將世蕃所托之語,一一對楊順說知。楊順道:“學生為此事朝思暮想,廢寢忘餐,恨無良策,以置此人于死地。”路楷道:“彼此留心,一來休負了嚴公父子的付托,二來自家富貴的机會,不可挫過。”楊順道:“說得是,倘有可下手處,彼此相報。”當日相別去了。
  楊順思想路楷之言,一夜不睡。次早坐堂,只見中軍官報道:“今有蔚州衛拿獲妖賊二名,解到轅門外,伏听鈞旨。”
  楊順道:“喚進來。”解官磕了頭,遞上文書。楊順拆開看了,呵呵大笑。這二名妖賊,叫做閻浩、楊胤夔,系妖人蕭芹之党。原來蕭芹是白蓮教的頭儿,向來出入虜地,慣以燒香惑眾,哄騙虜酋俺答,說自家有奇術,能咒人使人立死,喝城使城立頹。虜酋愚甚,被他哄動,尊為國師。其党數百人,自為一營。俺答几次入寇,都是蕭芹等為之向號,中國屢受其害。先前史侍郎做總督時,遣通事重賂虜中頭目脫脫,對他說道:“天朝情愿与你通好,將俺家布粟換你家馬,名為‘馬市’,兩下息兵罷戰,各享安樂,此是美事。只怕蕭芹等在內作梗,和好不終。那蕭芹原是中國一個無賴小人,全無術法,只是狡偽,哄誘你家,搶掠地方,他于中取事。郎主若不信,可要蕭芹試其術法。委的喝得城頹,咒得人死,那時合當重用。若咒人人不死,喝城城不頹,顯是欺誑,何不縛送天朝?
  天朝感郎主之德,必有重賞。‘馬市’一成,歲歲享無窮之利,煞強如搶掠的勾當。”脫脫點頭道是,對郎主俺答說了。俺答大喜,約會蕭芹,要將千騎隨之,從右衛而入,試其喝城之技。蕭芹自知必敗,改換服色,連夜脫身逃走,被居庸關守將盤詰,并其党喬源、張攀隆等拿住,解到史侍郎處。招稱妖党甚眾,山陝畿南,處處俱有,一向分頭緝捕。今日閻浩、楊胤夔亦是數內有名妖犯。楊總督省見獲解到來,一者也算他上任一功,二者要借這個題目,牽害沈煉,如何不喜?
  當晚就請路御史,來后堂商議道:“別個題目擺布沈煉不了,只有白蓮教通虜一事,圣上所最怒。如今將妖賊閻浩、楊胤夔招中,竄入沈煉名字,只說浩等平日師事沈煉,沈煉因失職怨望,教浩等煽妖作幻,勾虜謀逆。天幸今日被擒,乞賜天誅,以絕后患。先用密稟稟知嚴家,教他叮囑刑部作速覆本。料這番沈煉之命,必無逃矣。”路楷拍手道:“妙哉,妙哉!”
  兩個當時就商量了本稿,約齊了同時發本。嚴嵩先見了本稿及稟貼,便教嚴世蕃傳語刑部。都則間尚書許論,是個罷軟沒用的老儿,听見嚴府分付,不敢怠慢,連忙覆本,一依楊、路二人之議。圣旨倒下:妖犯著本處巡按御史即時斬決。楊順蔭一子錦衣衛千戶,路楷紀功,升遷三級,俟京堂缺推用。
  話分兩頭。卻說楊順自發本之后,便差人密地里拿沈煉下于獄中。慌得徐夫人和沈袞、沈褒沒做理會,急尋義叔賈石商議。賈石道:“此必楊、路二賊為嚴家報仇之意,既然下獄,必然誣陷以重罪。兩位公子及今逃竄遠方,待等嚴家勢敗,方可出頭。若住在此處,楊、路二賊,決不干休。”沈袞道:“未曾看得父親下落,如何好去?”賈石道:“尊大人犯了對頭,決無保全之理。公子以宗祀為重,豈可拘于小孝,自取滅絕之禍?可勸令堂老夫人,早為遠害全身之計。尊大人處賈某自當央人看覷,不煩懸念。”二沈便將賈石之言,對徐夫人說知。徐夫人道:“你父親無罪陷獄,何忍棄之而去!賈叔叔雖然相厚,終是個外人。我料楊、路二賊奉承嚴氏,亦不過与你爹爹作對,終不然累及妻子。你若畏罪而逃,父親倘然身死,骸骨無收,万世罵你做不孝之子,何顏在世為人乎?”說罷,大哭不止。沈袞、沈褒齊聲慟哭。賈石聞知徐夫人不允,歎惜而去。
  過了數日,賈石打听的實,果然扭入白蓮教之党,問成死罪。沈煉在獄中大罵不止。楊順自知理虧,只恐臨時處決,怕他在眾人面前毒罵,不好看相預先問獄官責取病狀,將沈煉結果了性命。賈石將此話報与徐夫人知道,母子痛哭,自不必說。又虧賈石多有識熟人情,買出尸首,囑付獄卒:“若官府要梟示時,把個假的答應。”卻瞞著沈袞兄弟,私下備棺盛殮,埋于隙地。事畢,方才向沈袞說道:“尊大人遺体已得保全,直待事平之后,方好指點与你知道,今猶未可泄漏。”
  沈袞兄弟感謝不已。賈石又苦口勸他弟兄二人逃走。沈袞道:“极知久占叔叔高居,心上不安。奈家母之意,砍待是非稍定,搬回靈柩,以此遲延不決。”賈石怒道:“我賈某生平,為人謀而盡忠。今日之言,全是為你家門戶,豈因久占住房,說發你們起身之理?既嫂嫂老夫人之意已定,我亦不敢相強。但我有一小事,即欲遠出,有一年半載不回,你母子自小心安住便了。”覷著壁上貼得有前后《出師表》各一張,乃是沈煉親筆楷書。賈石道:“這兩幅字可揭來送我,一路上做個紀念。
  他日相逢,以此為信。”沈袞就揭下二紙,雙手折迭,遞与賈石。賈石藏于袖中,流淚而別。原來賈石算定楊、路二賊,設心不善,雖然殺了沈煉,未肯干休。自己与沈煉相厚,必然累及,所以預先逃走,在河南地方宗族家權時居住,不在話下。
  卻說路楷見刑部覆本,有了圣旨,便于獄中取出閻浩、楊胤夔斬訖,并要割沈煉之首,一同梟示。誰知沈煉真尸已被賈石買去了,官府也那里辨驗得出,不在話下。
  再說楊順看見止于蔭子,心中不滿,便向路楷說道:“當初嚴東樓許我事成之日,以侯伯爵相酬,今日失言,不知何故?”路楷沉思半晌,答道:“沈煉是嚴家緊對頭,今止誅其身,不曾波及其子。斬草不除根,萌芽复發。相國不足我們之意,想在于此。”楊順道:“若如此,何難之有?如今再上個本,說沈煉雖誅,其子亦宜知情,還該坐罪,抄沒家私,庶國法可伸,人心知懼。再訪他同射草人的几個狂徒,并借屋与他住的,一齊拿來治罪,出了嚴家父子之气,那時卻將前言取賞,看他有何推托。”路楷道:“此計大妙!事不宜遲,乘他家屬在此,一网而盡,豈不快哉!只怕他儿子知風逃避,卻又費力。”楊順道:“高見甚明。”一面寫表申奏朝廷,再寫稟貼到嚴府知會,自述孝順之意;一面預先行牌保安州知州,著用心看守犯屬,勿容逃逸。只等旨意批下,便去行事。詩曰:破巢完卵從來少,削草除根勢或然。
  可惜忠良遭屈死,又將家屬媚當權。
  再過數日,圣旨下了。州里奉著憲牌,差人來拿沈煉家屬,并查平素往來諸人姓名,一一挨拿。只有賈石名字先經出外,只得將在逃開報。此見賈石見几之明也。時人有詩贊云:義气能如賈石稀,全身遠避更知几。
  任他羅网空中布,爭奈仙禽天外飛。
  卻說楊順見拿到沈袞、沈褒,親自鞫問,要他招承通虜實跡。二沈高聲叫屈,那里肯招?被楊總督嚴刑拷打,打得体無完膚。沈袞、沈褒熬煉不過,雙雙死于杖下。可怜少年公子,都入托死城中。其同時拿到犯人,都坐個同謀之罪,累死者何止數十人。幼子沈□尚在襁褓,免罪隨著母徐氏,另徙在云州极邊,不許在保安居祝路楷又与楊順商議道:“沈煉長子沈襄,是紹興有名秀才,他時得地,必然銜恨于我輩。不若一并除之,永絕后患,亦要相國知我用心。”楊順依言,便行文書到浙江,把做欽犯,嚴提沈襄來問罪。又分付心腹經歷金紹,擇取有才干的差人,繼文前去,囑他中途伺便,便行謀害,就所在地方,討個病狀回繳。事成之日,差人重賞,金紹許他荐本超遷。
  金紹領了台旨,汲汲而回,著意的選兩名積年干事的公差,無過是張千、李万。金紹喚他到私衙,賞了他酒飯,取出私財二十兩相贈。張千、李万道:“小人安敢無功受賜?”金紹道:“這銀兩不是我送你的,是總督楊爺賞你的。教你繼文到紹興去拿沈襄,一路不要放松他。須要如此如此,這般這般,回來還有重賞。若是怠慢,總督老爺衙門不是取笑的,你兩個自去回話。”張千、李万道:“莫說總督老爺鈞旨,就是老爺分付,小人怎敢有違!”收了銀兩,謝了金經歷。在本府領下公文,疾忙上路,往南進發。
  卻說沈襄,號小霞,是紹興府學廩膳秀才。他在家久聞得父親以言事獲罪,發去口外為民,甚是挂怀,欲親到保安州一看。因家中無人主管,行止兩難。忽一日,本府差人到來,不由分說,將沈襄鎖縛,解到府堂。知府教把文書与沈襄看了備細,就將回文和犯人交付原差,囑他一路小心。沈襄此時方知父親及二弟俱已死于非命,母親又遠徙极邊,放聲大哭。哭出府門,只見一家老小,都在那里攪做一團的啼哭。原來文書上有“奉旨抄沒”的話,本府已差縣尉封鎖了家私,將人口盡皆逐出。沈小霞听說,真是苦上加苦,哭得咽喉無气。霎時間親戚都來与小霞話別,明知此去多凶少吉,少不得說几句勸解的言語。小霞的丈人孟春元,取出一包銀子,送与二位公差,求他路上看顧女婿。公差嫌少不受。孟氏娘子又添上金簪子一對,方才收了。
  沈小霞帶著哭,分付孟氏道:“我此去死多生少,你休為我憂念,只當我已死一般,在爺娘家過活。你是書禮之家,諒無再醮之事,我也放心得下。”指著小妻聞淑女說道:“只這女子年紀幼小,又無處著落,合該教他改嫁。奈我三十無子,他卻有兩個半月的身孕,他日倘生得一男,也不絕了沈氏香煙。娘子你看我平日夫妻面上,一發帶他到丈人家去住几時,等待十月滿足,生下或男或女,那時憑你發遣他去便了。”話聲未絕,只見聞氏淑女說道:“官人說那里話!你去數千里之外,沒個親人朝夕看覷,怎生放下?大娘自到孟家去,奴家情愿蓬首垢面,一路伏侍官人前行。一來官人免致寂寞,二來也替大娘分得些憂念。”沈小霞道:“得個親人做伴,我非不欲;但此去多分不幸,累你同死他鄉何益?”聞氏道:“老爺在朝為官,官人一向在家,誰人不知?便誣陷老爺有些不是的勾當,家鄉隔絕,豈是同謀?妾幫著官人到官申辯,決然罪不至死。就使官人下獄,還留賤妾在外,尚好照管。”孟氏也放丈夫不下,听得聞氏說得有理,极力攛掇丈夫帶淑女同去,沈小霞平日素愛淑女有才有智,又見孟氏苦勸,只得依允。
  當夜眾人齊到孟春元家,歇了一夜。次早,張千、李万催趲上路。聞氏換了一身布衣,將青布裹頭,別了孟氏,背著行李,跟著沈小霞便走。那時分別之苦,自不必說。一路行來,聞氏与沈小霞寸步不离,茶湯飯食,都親自搬齲張千、李万初時還好言好語。過了揚子江,到徐州起旱,料得家鄉已遠,就做出嘴臉來,呼么喝六,漸漸難為他夫妻兩個來了。聞氏看在眼里,私對丈夫說道:“看那兩個潑差人,不怀好意。奴家女流之輩,不識路徑,若前途有荒僻曠野的所在,須是用心提防。”沈小霞雖然點頭,心中還只是半疑不信。
  又行了几日,看見兩個差人,不住的交頭接耳,私下商量說話。又見他包裹中有倭刀一口,其白如霜,忽然心動,害怕起來,對聞氏說道:“你說這潑差人,其心不善,我也覺得有七八分了。明日是濟宁府界上,過了府去,便是大行山、梁山濼,一路荒野,都是響馬出入之所。倘到彼處,他們行凶起來,你也救不得我,我也救不得你,如何是好?”聞氏道:“既然如此,官人有何脫身之計,請自方便,留奴家在此,不怕那兩個潑差人生吞了我。”沈小霞道:“濟宁府東門內,有個馮主事,丁憂在家。此人最有俠气,是我父親极相厚的同年。我明日去投奔他,他必然相納。只怕你婦人家,沒志量打發這兩個潑差人,累你受苦,于心何安?你若有力量支持他,我去也放膽。不然与你同生同死,也是天命當然,死而無怨。”聞氏道:“官人有路盡走,奴家自會擺布,不勞挂念。”
  這里夫妻暗地商量,那張千、李万辛苦了一日,吃了一肚酒,齁齁的熟睡,全然不覺。
  次自早起上路,沈小霞問張千道:“前去濟宁還有多少路?”張千道:“只四十里,半日就到了。”沈小霞道:“濟宁東門內馮主事,是我年伯。他先前在京師時,借過我父親二百兩銀子,有文契在此。他管過北新關,正有銀子在家。我若去取討前久,他見我是落難之人,必然慨付。取得這項銀兩,一路上盤纏,也得寬裕,免致吃苦。”張千意思有些作難。
  李万隨口應承了,向張千耳邊說道:“我看這沈公子,是忠厚之人,況愛妾行李都在此處,料無他故。放他去走一遭,取得銀兩,都是你我二人的造化,有何不可?”張千道:“雖然如此,到飯店安歇行李,我守住小娘子在店上,你緊跟著同去,万無一失。”
  話休絮煩。看看巳牌時分,早到濟宁城外,揀個洁淨店儿,安放了行李。沈小霞便道:“你二位同我到東門走遭,轉來吃飯未遲。”李万道:“我同你去,或者他家留酒飯也不見得。”聞氏故意對丈夫道:“常言道:‘人面逐高低,世情看冷暖。’馮主事雖然欠下老爺銀兩,見老爺死了,你又在難中,誰肯唾手交還?枉自討個厭賤,不如吃了飯赶路為上。”沈小霞道:“這里進城到東門不多路,好歹去走一遭,不折了什么便宜。”李万貪了這二百兩銀子,一力攛掇該去。沈小霞分付聞氏道:“耐心坐坐,若轉得快時,便是沒想頭了。他若好意留款,必然有些繼發。明日顧個轎儿抬你去。這几日在牲口上坐,看你好生不慣。”聞氏覷個空,向丈夫丟個眼色,又道:“官人早回,休教奴久待則個。”李万笑道:“去多少時,有許多說話,好不老气!”聞氏見丈夫去了,故意招李万轉來囑付道:“若馮家留飯坐得久時,千万勞你催促一聲。”李万答應道:“不消分付。”比及李万下階時,沈小霞已走了一段路了。
  李万托著大意,又且濟宁是他慣走的熟路,東門馮主事家,他也認得,全不疑惑。走了几步,又里急起來,覷個毛坑上自在方便了,慢慢的望東門而去。
  卻說沈小霞回頭看時,不見了李万,做一口气急急的跑到馮主事家。也是小霞合當有救,正值馮主事獨自在廳。兩人京中,舊時識熟,此時相見,吃了一惊。沈襄也不作揖,扯住馮主事衣袂道:“借一步說話。”馮主事已會意了,便引到書房里面。沈小霞放聲大哭。馮主事道:“年侄有話快說,休得悲傷,誤其大事。”
  沈小霞哭訴道:“父親被嚴賊屈陷,已不必說了。兩個舍弟隨任的,都被楊順、路楷殺害;只有小侄在家,又行文本府提去問罪。一家宗祀,眼見滅絕。又兩個差人,心怀不善,只怕他受了楊、路二賊之囑,到前途大行、梁山等處暗算了性命。尋思一計,脫身來投老年伯。老年伯若有計相庇,我亡父在天之靈,必然感激。若老年伯不能遮護小侄,便就此触階而死。死在老年伯面前,強似死于奸賊之手。”馮主事道:“賢侄不妨。我家臥室之后,有一層复壁,盡可藏身,他人搜檢不到之處。今送你在內權住數日,我自有道理。”沈襄拜謝道:“老年伯便是重生父母。”
  馮主事親執沈襄之手,引入臥房之后,揭開地板一塊,有個地道。從此鑽下,約走五六十步,便有亮光,有小小廊屋三間,四面皆樓牆圍裹,果是人跡不到之處。每日茶飯,都是馮主事親自送入。他家法极嚴,誰人敢泄漏半個字,正是:
  深山里隱豹,柳密可藏鴉。
  不須愁漢吏,自有魯朱家。
  且說這一日,李万上了毛坑,望東門馮家而來。到于門首,問老門公道:“主事老爺在家么?”老門公道:“在家里。”
  又問道:“有個穿白的官人來見你老爺,曾相見否?”老門公道:“正在書房里吃飯哩。”李万听說,一發放心。看看等到未牌,果然廳上走一個穿白的官人出來。李万急上前看時,不是沈襄。那官人徑自出門去了。李万等得不耐煩,肚里又饑,不免問老門公道:“你說老爺留飯的官人,如何只管坐了去,不見出來?”老門公道:“方才出去的不是?”李万道:“老爺書房中還有客沒有?”老門公道:“這到不知。”李万道:“方之那穿白的是甚人?”老門公道:“是老爺的小舅,常常來的。”
  李万道:“老爺如今在那里?”老門公道:“老爺每常飯后,定要睡一覺,此時正好睡哩。”
  李万听得話不投机,心下早有二分慌了,便道:“不瞞大伯說,在下是宣大總督老爺差來的。今有紹興沈公子名喚沈襄,號沈小霞,系欽提人犯。小人提押到于貴府,他說与你老爺有同年叔侄之誼,要來拜望。在下同他到宅,他進宅去了,在下等候多時,不見出來,想必還在書房中。大伯,你還不知道,煩你去催促一聲,教他快快出來,要赶路走。”老門公故意道:“你說的是甚么說話?我一些不懂。”李万耐了气,又細細的說一遍。老門公當面的一啐,罵道:“見鬼!何常有什么沈公子到來?老爺在喪中,一概不接外客。這門上是我的干紀,出入都是我通稟,你卻說這等鬼話!你莫非是白日撞么?強裝么公差名色,掏摸東西的。快快請退,休纏你爺的帳!”李万听說,愈加著急,便發作起來道:“這沈襄是朝廷要緊的人犯,不是當要的,請你老爺出來,我自有話說。”老門公道:“老爺正瞌睡,沒甚事,誰敢去稟!你這獠子,好不達時務!”說罷洋洋的自去了。
  李万道:“這個門上老儿好不知事,央他傳一句話甚作難。
  想沈襄定然在內,我奉軍門鈞帖,不是私事,便闖進去怕怎的?”李万一時粗莽,直撞入廳來,將照壁拍了又拍,大叫道:“沈公子好走動了。”不見答應,一連叫喚了數聲,只見里頭走出一個年少的家童,出來問道:“管門的在那里?放誰在廳上喧嚷?”李万正要叫住他說話,那家童在照壁后張了張儿,向西邊走去了。李万道:“莫非書房在那西邊?我且自去看看,怕怎的!”從廳后轉西走去,原來是一帶長廓。李万看見無人,只顧望前而行。只見屋宇深邃,門戶錯雜,頗有婦人走動。李万不敢縱步,依舊退回廳上,听得外面亂嚷。
  李万到門首看時,卻是張千來尋李万不見,正和門公在那里斗口。張千一見了李万,不由分說,便罵道:“好伙計!
  只貪圖酒食,不干正事!巳牌時分進城,如今申牌將盡,還在此閒蕩!不催趲犯人出城去,待怎么?”李万道:“呸!那有什么酒食?連人也不見個影儿!”張千道:“是你同他進城的。”李万道:“我只登了個東,被蠻子上前了几步,跟他不上。一直赶到這里,門上說有個穿白的官人在書房中留飯,我說定是他了。等到如今不見出來,門上人又不肯通報,清水也討不得一杯吃。老哥,煩你在此等候等候,替我到下處醫了肚皮再來。”張千道:“有你這樣不干事的人!是甚么樣犯人,卻放他獨自行走?就是書房中,少不得也隨他進去。如今知他在里頭不在里頭?還虧你放慢線儿講話。這是你的干紀,不關我事!”說罷便走。李万赶上扯住道:“人是在里頭,料沒處去。大家在此幫說句話儿,催他出來,也是個道理。你是吃飽的人,如何去得這等要緊?”張千道:“他的小老婆在下處,方才雖然囑付店主人看守,只是放心不下。這是沈襄穿鼻的索儿,有他在,不怕沈襄不來。”李万道:“老哥說得是。”當下張千先去了。
  李万忍著肚饑守到晚,并無消息。看看日沒黃昏,李万腹中餓极了,看見間壁有個點心店儿,不免脫下布衫,抵當几文錢的火燒來吃。去不多時,只听得打門聲響,急跑來看,馮家大門已閉上了。李万道:“我做了一世的公人,不曾受這般嘔气。主事是多大的官儿,門上直恁作威作勢?也有那沈公子好笑,老婆行李都在下處,既然這里留宿,信也該寄一個出來。事已如此,只得在房檐下胡亂過一夜,天明等個知事的管家出來,与他說話。”此時十月天气,雖不甚冷,半夜里起一陣風,簌簌的下几點微雨,衣服都沾濕了,好生凄楚。
  捱到天陰雨止,只見張千又來了。卻是聞氏再三再四催逼他來的。張千身邊帶了公文解批,和李万商議,只等開門,一擁而入,有廳上大惊小怪,高聲發話。老門公攔阻不往,一時間家中大小都聚集來,七嘴八張,好不熱鬧。街上人听得宅里鬧炒,也聚攏來,圍住大門外閒看。惊動了那有仁有義守孝在家的馮主事,從里面踱將出來。且說馮主事怎生模樣:頭帶梔子花匾摺孝頭巾,身穿反摺縫稀眼粗麻衫,腰系麻繩,足著草履。
  眾家人听得咳嗽響,道一聲:“老爺來了。”都分立在兩邊。主事出廳問道:“為甚事在此喧嚷?”張千、李万上前施禮道:“馮爺在上,小的是奉宣大總督爺公文來的,到紹興拿得欽犯沈襄,經由貴府。他說是馮爺的年侄,要來拜望。小的不敢阻擋,容他進見。自昨日上午到宅,至今不見出來,有誤程限,管家們又不肯代稟。伏乞老爺天恩,快些打發上路。”
  張千便在胸前取出解批和官文呈上。馮主事看了,問道:“那沈襄可是沈經歷沈煉的儿子么?”李万道:“正是。”馮主事掩著兩耳,把舌頭一伸,說道:“你這班配軍,好不知利害!那沈襄是朝廷欽犯,尚猶自可。他是嚴相國的仇人,那個敢容納他在家?他昨日何曾到我家來?你卻亂話,官府聞知傳說到嚴府去,我是當得起他怪的?你兩個配軍,自不小心,不知得了多少錢財,買放了要緊人犯,卻來圖賴我!”叫家童与他亂打那配軍出去:“把大門閉了,不要惹這閒是非,嚴府知道不是當要!”馮主事一頭罵,一頭走進宅去了。大小家人,奉了主人之命,推的推,恓的恓,霎時間被眾人擁出大門之外,閉了門,兀自听得嘈嘈的亂罵。
  張千、李万面面相覷,開了口合不得,伸了舌縮不進。張千埋怨李万道:“昨日是你一力攛掇,教放他進城,如今你自去尋他。”李万道:“且不要埋怨,和你去問他老婆,或者曉得他的路數,再來抓尋便了。”張千道:“說得是,他是恩愛的夫妻。昨夜漢子不回,那婆娘暗地流淚,巴巴的獨坐了兩三個更次。他漢子的行藏,老婆豈有不知?”兩個一頭說話,飛奔出城,复到飯店中來。
  卻說聞氏在店房里面听得差人聲音,慌忙移步出來,問道:“我官人如何不來?”張千指李万道:“你只問他就是。”李万將昨日往毛廁出恭,走慢了一步,到馮主事家起先如此如此,以后這般這般,備細說了。張千道:“今早空肚皮進城,就吃了這一肚寡气。你丈夫想是真個不在他家了,必然還有個去處,難道不對小娘子說的?小娘子趁早說來,我們好去抓尋。”說猶未了,只見聞氏噙著眼淚,一雙手扯往兩個公人叫道:“好,好!還我丈夫來!”張千、李万道:“你丈夫自要去拜什么年伯,我們好意容他去走走,不知走向那里去了,連累我們,在此著急,沒處抓尋。你到問我要丈夫,難道我們藏過了他?說得好笑!”將衣袂掣開,气忿忿地對虎一般坐下。
  聞氏到走在外面,攔住出路,雙足頓地,放聲大哭,叫起屈來。老店主听得,忙來解勸。聞氏道:“公公有所不知,我丈夫三十無子,娶奴為妾。奴家跟了他二年了,幸有三個多月身孕,我丈夫割舍不下,因此奴家千里相從。一路上寸步不离,昨日為盤纏缺少,要去見那年伯,是李牌頭同去的。
  昨晚一夜不回,奴家已自疑心。今早他兩個自回,一定將我丈夫謀害了。你老人家替我做主,還我丈夫便罷休!”老店主道:“小娘子休得急性,那排長与你丈夫前日無怨,往日無仇,著甚來由,要坏他性命?”聞氏哭聲轉哀道:“公公,你不知道我丈夫是嚴閣老的仇人,他兩個必定受了嚴府的囑托來的,或是他要去嚴府請功。公公,你詳情他千鄉万里,帶著奴家到此,豈有沒半句說話,突然去了?就是他要走時,那同去的李牌頭,怎肯放他?你要奉承嚴府,害了我丈夫不打緊,教奴家孤身婦女,看著何人?公公,這兩個殺人的賊徒,煩公公帶著奴家同他去官府處叫冤。”張千、李万被這婦人一哭一訴,就要分析几句,沒處插嘴。
  老店主听見聞氏說得有理,也不免有些疑心,到可怜那婦人起來,只得勸道:“小娘子說便是這般說,你丈夫未曾死也不見得,好歹再等候他一日。”聞氏道:“依公公等候一日不打緊,那兩個殺人的凶身,乘机走脫了,這干系卻是誰當?”
  張千道:“若果然謀害了你丈夫要走脫時,我弟兄兩個又到這里則甚?”聞氏道:“你欺負我婦人家沒張智,又要指望好騙我。好好的說,我丈夫的尸首在那里?少不得當官也要還我個明白。”老店官見婦人口嘴利害,再不敢言語。店中閒看的,一時間聚了四五十人。聞說婦人如此苦切,人人惱恨那兩個差人,都道:“小娘子要去叫冤,我們引你到兵備道去。”聞氏向著眾人深深拜福,哭道:“多承列位路見不平,可怜我落難孤身,指引則個。這兩個凶徒,相煩列位,替奴家拿他同去,莫放他走了。”眾人道:“不妨事,在我們身上。”張千、李万欲向眾人分剖時,未說得一言半字,眾人便道:“兩個排長不消辨得,虛則虛,實則實。若是沒有此情,隨著小娘子到官,怕他則甚!”婦人一頭哭,一頭走,眾人擁著張千、李万,攪做一陣的,都到兵備道前。道里尚未開門。
  那一日正是放告日期,聞氏束了一條白布裙,徑搶進柵門,看見大門上架著那大鼓,鼓架上懸著個槌儿。聞氏搶槌在手,向鼓上亂撾,撾得那鼓振天的響。唬得中軍官失了三魂,把門吏喪了七魄,一齊跑來,將繩縛往,喝道:“這婦人好大膽!”聞氏哭倒在地,口稱潑天冤枉。只見門內么喝之聲,開了大門,王兵備坐堂,問擊鼓者何人。中軍官將婦人帶進。
  聞氏且哭且訴,將家門不幸遭變,一家父子三口死于非命,只剩得丈夫沈襄。昨日又被公差中途謀害,有枝有葉的細說了一遍。王兵備喚張千、李万上來,問其緣故。張千、李万說一句,婦人就剪一句,婦人說得句句有理,張千、李万抵搪不過。王兵備思想到:“那嚴府勢大,私謀殺人之事,往往有之,此情難保其無。”便差中軍官押了三人,發去本州勘審。
  那知州姓賀,奉了這項公事,不敢怠慢,即時扣了店主人到來,听四人的口詞。婦人一口咬定二人謀害他丈夫;李万招稱為出恭慢了一步,因而相失;張千、店主人都据實說了一遍。知州委決不下。那婦人又十分哀切,像個真情;張千、李万又不肯招認。想了一回,將四人閉于空房,打轎去拜馮主事,看他口气若何。
  馮主事見知州來拜,急忙迎接歸廳。茶罷,賀知州提起沈襄之事,才說得“沈襄”二字,馮主事便掩著雙耳道:“此乃嚴相公仇家,學生雖有年誼,平素實無交情。老公祖休得下問,恐嚴府知道,有累學生。”說罷站起身來道:“老公祖既有公事,不敢留坐了。”賀知州一場沒趣,只得作別。在轎上想道:“据馮公如此懼怕嚴府,沈襄必然不在他家,或者被公人所害也不見得;或者去投馮公見拒不納,別走個相識人家去了,亦未可知。”
  回到州中,又取出四人來,問聞氏道:“你丈夫除了馮主事,州中還認得有何人?”聞氏道:“此地并無相識。”知州道:“你丈夫是甚么時候去的?那張千、李万几時來回复你的說話?”聞氏道:“丈夫是昨日未吃午飯前就去的,卻是李万同出店門。到申牌時分,張千假說催趲上路,也到城中去了,天晚方回來。張千兀自向小婦人說道:‘我李家兄弟跟著你丈夫馮主事家歇了,明日我早去催他去城。’今早張千去了一個早晨,兩人雙雙而回,單不見了丈夫,不是他謀害了是誰?若是我丈夫不在馮家,昨日李万就該追尋了,張千也該著忙,如何將好言語穩住小婦人?其情可知。一定張千、李万兩個在路上預先約定,卻教李万乘夜下手。今早張千進城,兩個乘早將尸首埋藏停當,卻來回复我小婦人。望青天爺爺明鑒!”
  賀知州道:“說得是。”
  張千、李万正要分辨,知州相公喝道:“你做公差所干何事?若非用計謀死,必然得財買放,有何理說!”喝教手下將那張、李重責三十,打得皮開肉綻,鮮血迸流,張千、李万只是不招。婦人在旁,只顧哀哀的痛哭。知州相公不忍,便討夾棍將兩個公差夾起。那公差其實不曾謀死,雖然負痛,怎生招得?一連上了兩夾,只是不招。知州相公再要夾時,張、李受苦不過,再三哀求道:“沈襄實未曾死,乞爺爺立個限期,差人押小的捱尋沈襄,還那聞氏便了。”知州也沒有定見,只得勉從其言。聞氏且發尼姑庵住下。差四名民壯,銷押張千、李万二人,追尋沈襄,五日一比。店主釋放宁家。將情具由申詳兵備道,道里依繳了。
  張千、李万一條鐵鏈鎖著,四名民壯,輪番監押。帶得几兩盤纏,都被民壯搜去為酒食之費;一把倭刀,也當酒吃了。那臨清去處又大,茫茫蕩蕩,來千去万,那里去尋沈公子?也不過一時脫身之法。聞氏在尼姑庵住下,剛到五日,准准的又到州里去啼哭,要生要死。州守相公沒奈何,只苦得批較差人張千、李万。一連比了十數限,不知打了多少竹批,打得爬走不動。張千得病身死,單單剩得李万,只得到尼姑庵來拜求聞氏道:“小的情极,不得不說了。其實奉差來時,有經歷金紹口傳楊總督鈞旨,教我中途害你丈夫,就所在地方,討個結狀回報。我等口雖應承,怎肯行此不仁之事?不知你丈夫何故,忽然逃走,与我們實實無涉。青天在上,若半字虛情,全家禍滅!如今官府五日一比,兄弟張千,已自打死;小的又累死,也是冤枉。你丈夫的确未死,小娘子他日夫妻相逢有日。只求小娘子休去州里啼啼哭哭,寬小的比限,完全狗命,便是陰德。”聞氏道:“据你說不曾謀害我丈夫,也難准信。既然如此說,奴家且不去稟官,容你從容查訪。只是你們自家要上緊用心,休得怠慢。”李万喏喏連聲而去。有詩為證:白金甘兩釀凶謀,誰料中途已失囚。
  鎖打禁持熬不得,尼庵苦向婦人求。
  官府立限緝獲沈襄,一來為他是總督衙門的緊犯,二來為婦人日日哀求,所以上緊嚴比。今日也是那李万不該命絕,恰好有個机會。
  卻說總督楊順、御史路楷,兩個日夜商量奉承嚴府,指望旦夕封侯拜爵。誰知朝中有個兵科給事中吳時來,風聞楊順橫殺平民冒功之事,把他盡情劾奏一本,并劾路楷朋奸助惡。嘉靖爺正當設醮祝吃,見說殺害平民,大傷和气,龍顏大怒,著錦衣衛扭解來京問罪。嚴嵩見圣怒不測,一時不及救護,到底虧他于中調停,止于削爵為民。可笑楊順、路楷殺人媚人,至此徒為人笑,有何益哉?
  再說賀知州听得楊總督去任,已自把這公事看得冷了;又聞氏連次不來哭稟,兩個差人又死了一個,只剩得李万,又苦苦哀求不已。賀知州分付,打開鐵鏈,与他個厂捕文書,只教他用心緝訪,明是放松之意。李万得了廣捕文書,猶如捧了一道赦書,連連磕了几個頭,出得府門,一道煙走了。身邊又無盤纏,只得求乞而歸,不在話下。
  卻說沈小霞在馮主事家复壁之中,住了數月,外邊消息無有不知,都是馮主事打听將來,說与小霞知道。曉得聞氏在尼姑庵寄居,暗暗歡喜。過了年余,已知張千病死,李万逃了,這公事漸漸懶散。馮主事特地收拾內書房三間,安放沈襄在內讀書,只不許出外,外人亦無有知者。馮主事三年孝滿,為有沈公子在家,也不去起复做官。
  光陰似箭,一住八年。值嚴嵩一品夫人歐陽氏卒,嚴世蕃不肯扶柩還鄉,唆父親上本留己侍養,卻于喪中簇擁姬妾,日夜飲酒作樂。嘉靖爺天性至孝,訪知其事,心中甚是不悅。
  時有方士藍道行,善扶鸞之術。天子召見,教他請仙,問以輔臣賢否。藍道行奏道:“臣所召乃是上界真仙,正直無阿,万一箕下判斷有忤圣心,乞恕微臣之罪。”嘉靖爺道:“朕正愿聞天心正論,与卿何涉?豈有罪卿之理?”藍道行書符念咒,神箕自動,寫出十六個字來,道是:高山番草,父子閣老;日月無光,天地顛倒。
  嘉靖爺爺看了,問藍道行道:“卿可解之。”藍道行奏道:“微臣愚昧未解。”嘉靖爺道:“朕知其說。‘高山’者,‘山’字連‘高’,乃是‘嵩’字;‘番草’考,‘番’字‘草’頭,乃是‘蕃’字。此指嚴嵩、嚴世蕃父子二人也。朕久聞其專權誤國,今仙机示朕,朕當即為處分,卿不可泄于外人。”藍道行叩頭,口稱不敢,受賜而出。
  從此嘉靖爺漸漸疏了嚴嵩。有御史鄒應龍看見机會可乘,遂劾奏:“嚴世蕃憑借父勢,賣官鬻爵,許多惡跡,宜加顯戮。
  其父嚴嵩溺愛惡子,植党蔽賢,宜亟賜休退,以清政本。”嘉靖爺見疏大喜,即升應龍為通政右參議。嚴世蕃下法司,擬成充軍之罪,嚴嵩回籍。未几,又有江西巡按御史林潤,复奏嚴世蕃不赴軍伍,居家愈加暴橫,強占民間田產,畜養奸人,私通倭虜,謀為不軌。得旨三法司提問,問官勘實复奏,嚴世蕃即時處斬,抄沒家財;嚴嵩發養濟院終老。被害諸臣盡行昭雪。
  馮主事得此喜信,慌忙報与沈襄知道,放他出來,到尼姑庵訪問那聞淑女。夫婦相見,抱頭而哭。聞氏离家時,怀孕三月,今在庵中生下一孩子,已十歲了。聞氏親自教他念書,《五經》皆已成誦,沈襄歡喜無限。馮主事方上京補官,教沈襄同去訟理父冤,聞氏暫迎歸本家園上居住,沈襄從其言。
  到了北京,馮主事先去拜了通政司鄒參議,將沈煉父子冤情說了,然后將沈襄訟冤本稿送与他看。鄒應龍一力擔當。
  次日,沈襄將奏本往通政司挂號投遞。圣旨下,沈襄忠而獲罪,准复原官,仍進一級,以旌其直。妻子召還原籍;所沒入財產,府縣官照數給還。沈襄食廩年久准貢,敕授知縣之職。沈襄复上疏謝恩,疏中奏道:“臣父煉向在保安,因目擊宣大總督楊順,殺戮平民冒功,吟詩感歎。适值御史路楷,陰受嚴世蕃之囑,巡按宣大,与楊順合謀,陷臣父于极刊,并殺臣弟二人,臣亦几于不免。冤尸未葬,危宗几絕,受禍之慘,莫如臣家。今嚴世蕃正法,而楊順、路楷安然保首領于鄉,使邊廷万家之怨骨,銜恨無伸;臣家三命之冤魂,含悲莫控。恐非所以肅刑典而慰人心也。”圣旨准奏,复提楊順、路楷到京,問成死罪,監刑部牢中待決。
  沈襄來別馮主事,要親到云州,迎接母親和兄弟沈□到京,依傍馮主事寓所相近居住;然后往保安州訪求父親骸骨,負歸理葬。馮主事道:“老年嫂處适才已打听個消息,在云州康健無恙。令弟沈□,已在彼游庠了。下官當遣人迎之。尊公遺体要緊,賢侄速往訪問,到此相會令堂可也。”
  沈襄領命,徑往保安。一連尋訪兩日,并無蹤跡。第三日,因倦借坐人家門首,有老者從內而出,延進草堂吃茶。見堂中挂一軸子,乃楷書諸葛孔明兩次《出師表》也。表后但寫年月,不著姓名。沈小霞看了又看,目不轉睛。老者道:“客官為何看之?”沈襄道:“動問老丈,此字是何人所書?”老者道:“此乃吾亡友沈青霞之筆也。”沈小霞道:“為何留在老丈處?”老者道:“老夫姓賈名石,當初沈青霞編管此地,就在舍下作寓。老夫与他八拜之交,最相契厚。不料后遭奇禍,老夫懼怕連累,也往河南逃避。帶得這二幅《出師表》,裱成一幅,時常展視,如見吾兄之面。楊總督去任后,老夫方敢還鄉。嫂嫂徐夫人和幼子沈□,徙居云州,老夫時常去看他。
  近日聞得嚴家勢敗,吾兄必當昭雪,已曾遣人去云州報信。恐沈小官人要來移取父親靈柩,老夫將此軸懸挂在中党,好教他認認父親遺筆。”
  沈小霞听罷,連忙拜倒在地,口稱“恩叔”。賈石慌忙扶起道:“足下果是何人?”沈小霞道:“小侄沈襄,此軸乃亡父之筆也。”賈石道:“聞得楊順這廝,差人到貴府來提賢侄,要行一网打盡之計。老夫只道也遭其毒手,不知賢侄何以得全?”
  沈小霞將臨清事情,備細說了一遍。賈石口稱難得,便分付家童治飯款待。沈小霞問道:“父親靈柩,恩叔必知,乞煩指引一拜。”賈石道:“你父親屈死獄中,是老夫偷尸埋葬,一向不敢對人說知。今日賢侄來此搬回故土,也不托老夫一片用心。”
  說罷,剛欲出門,只見外面一位小官人騎馬而來。賈石指道:“遇巧,遇巧!恰好令弟來也。”那小官便是沈□,下馬相見,賈石指沈小霞道:“此位乃大令兄諱襄的便是。”此日弟兄方才識面,恍如夢中相會,抱頭而哭。賈石領路,三人同到沈青霞幕所,但見亂草迷离,土堆隱起。賈石引二沈拜了,二沈俱哭倒在地。賈石勸了一回道:“正要商議大事,休得過傷。”二沈方才收淚。賈石道:“二哥、三哥,當時死于非命,也虧了獄卒毛公存仁義之心,可怜他無辜被害,將他尸蒿葬于城西三里之外。毛公雖然已故,老夫亦知其處,若扶令先尊靈柩回去,一起帶回,使他父子魂魄相依,二位意下如何?”二沈道:“恩叔所言,正合愚弟兄之意。”當日又同賈石到城西看了,不胜悲感。
  次日,另備棺木,擇吉破土,重新殯殮。二人面色如生,毫不朽敗,此乃忠義之气所致也。二沈悲哭自不必說。當時備下車仗,抬了三個靈柩,別了賈石起身。臨別,沈襄對賈石道:“這一軸《出師表》,小侄欲問恩叔取去,供養祠堂,幸勿見拒。”賈石慨然許了,取下挂軸相贈。二沈就草堂拜謝,垂淚而別。沈襄先奉靈柩到張家灣,覓船裝載。
  沈襄复身又到北京,見了母親徐夫人,回复了說話,拜謝了馮主事起身。此時京中官員,無不追念沈青露忠義,怜小霞母子扶柩遠歸,也有送勘合的,也有贈饋金的,也有饋贐儀的。沈小霞只受勘合一張,余俱不受。到了張家灣,另換了官座船,驛遞起人夫一百名牽纜,走得好不快。
  不一日,來到臨清,沈襄分付座船暫泊河下,單身入城,到馮主事家投了主事平安書信,園上領了聞氏淑女并十歲儿子下船。先參了靈柩,后見了徐夫人。那徐氏見了孫儿如此長大,喜不可言。當初只道滅門絕戶,如今依舊有子有孫;昔日冤家,皆惡死見報。天理昭然,可見做惡人的到底吃虧,做好人的到底便宜。
  閒話休題。到了浙江紹興府,孟春元領了女儿孟氏,在二十里外迎接。一家骨肉重逢,悲喜交集。將喪船停泊馬頭,府縣官員都在吊孝。舊時家產,已自清查給還。二沈扶柩葬于祖塋,重守三年之制,無人不稱大孝。撫按又替沈煉建造表忠祠堂,春秋祭祀。親筆《出師表》一軸,至今供奉在祠堂方中。
  服滿之日,沈襄到京受職,做了知縣。為官清正,直升到黃堂知府。聞氏所生之子,少年登科,与叔叔沈□同年進士。子孫世世書香不絕。
  馮主事為救沈襄一事,京中重其義气,累官至吏部尚書。
  忽一日,夢見沈青霞來拜候道:“上帝怜某忠直,已授北京城隍之職。屈年兄為南京城隍,明日午時上任。”馮主事覺來甚以為疑。至日午,忽見轎馬來迎,無疾而逝。二公俱已為神矣。有詩為證,詩曰:

  生前忠義骨猶香,魂魄為神万古揚。
  料得奸魂沉地獄,皇天果報自昭彰。

  ------------------
  网絡圖書 獨家推出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