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第三十四卷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浪說曾分鮑叔金,誰人辨得伯牙琴?
  于今交道奸和鬼,湖海空懸一片心。
  古來論交情至厚,莫如管鮑。管是管夷吾,鮑是鮑叔牙。
  他兩個同為商賈,得利均分。時管夷吾多取其利,叔牙不以為貪,知其貧也。后來管夷吾被囚,叔牙脫之,荐為齊相。這樣朋友,才是個真正相知。這相知有几樣名色:恩德相結者,謂之知已;腹心相照者,謂之知心;聲气相求者,謂之知音;
  總來叫做相知。今日听在下說一樁俞伯牙的故事。列位看官們,要听者,洗耳而听;不要听者,各隨尊便。正是:
  知音說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談。
  話說春秋戰國時,有一名公,姓俞名瑞,字伯牙,楚國郢都人氏,即今湖廣荊州府之地也。那俞伯牙身雖楚人,官星卻落于晉國,仕至上大夫之位。因奉晉主之命,來楚國修聘。伯牙討這個差使,一來,是個大才,不辱君命;二來,就便省視鄉里,一舉兩得。當時從陸路至郢都,朝見了楚王,致了晉主之命。楚王設宴款待,十分相敬。那郢都乃是桑梓之地,少不得去看一看墳墓,會一會親友。然雖如此,各事其主,君命在身,不敢遲留。公事已畢,拜辭楚王。楚王贈以黃金采緞,高車駟馬。伯牙离楚一十二年,思想故國江山之胜,欲得恣情觀覽,要打從水路大寬轉而回。乃假奏楚王道:
  “臣不幸有犬馬之疾,不胜車馬馳驟。乞假臣舟楫,以便醫藥。”
  楚王准奏,命水師撥大船二只,一正一副。正船單坐晉國來使,副船安頓仆從行李,都是蘭橈畫槳,錦帳高帆,甚是齊整。群臣直送到江頭而別。
  只因覽胜探奇,不顧山遙水遠。
  伯牙是個風流才子。那江山之胜,正投其怀。張一片風帆,凌千層碧浪,看不盡遙山疊翠,遠水澄清。不一日,行至漢陽江口。時當八月十五日,中秋之夜。偶然風狂浪涌,大雨如注,舟楫不能前進,泊于山崖之下。不多時,風恬浪靜,雨止云開,現出一輪明月。那雨后之月,其光倍常。伯牙在船艙中獨坐無聊,命童子:“焚香爐內,待我扶琴一操,以遣情怀。”童子焚香罷,捧琴囊置于案間。伯牙開囊取琴,調弦轉軫,彈出一曲。曲猶未終,指下“刮喇”的一聲響,那琴弦絕了一根。伯牙大惊,叫童子去問船頭:“這住船所在是甚么去處?”船頭答道:“偶因風雨,停泊于山腳之下,雖然有些草樹,并無人家。”伯牙惊訝,想道:“是荒山了。若是城郭村庄,或有聰明好學之人,盜听吾琴,所以琴聲忽變,有弦斷之异。這荒山下那得有听琴之人?哦,我知道了。想是有仇家差來刺客;不然或是賊盜,伺候更深,登舟劫我財物。”
  叫左右:“与我上崖搜檢一番。不在柳陰深處,定在蘆葦叢中。”
  左右領命,喚齊眾人,正欲搭跳上崖。忽听岸上有人答應道:“舟中大人,不必見疑。小子并非奸盜之流,乃樵夫也。
  因打柴歸晚,值驟雨狂風,雨具不能遮蔽,潛身岸畔,聞君雅操,少住听琴。”伯牙大笑道:“山中打柴之人,也敢稱‘听琴’二字!此言未知真偽,我也不計較了。左右的,叫他去罷。”那人不去,在崖上高聲說道:“大人出言謬矣!豈不聞‘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門內有君子,門外君子至。’大人若欺負山野中沒有听琴之人,這夜靜更深,荒崖下也不該有撫琴之客了。”伯牙見他出言不俗,或者真是個听琴的,亦未可知。止住左右不要囉皂,走近艙門,回嗔作喜的問道:
  “崖上那位君子,既是听琴,站立多時,可知道我适才所彈何曲?”那人道:“小子若不知,卻也不來听琴了。方才大人所彈,乃孔仲尼歎顏回,譜入琴聲。其詞云:‘可惜顏回命蚤亡,教人思想鬢如霜。只因陋巷簞瓢樂,’到這一句,就絕了琴弦,不曾撫出第四句來。小子也還記得:‘留得賢名万古揚。’”伯牙聞言,大喜道:“先生果非俗士!”隔崖窵遠,難以回答,命左右:“掌跳,看扶手,請那位先生登舟細講。”左右掌跳,此人上船,果然是個樵夫。頭戴箬笠,身披草衣,手持尖擔,腰插板斧,腳踏芒鞋。手下人那知言談好歹,見是樵夫,下眼相看:“咄,那樵夫!下艙去,見我老爺叩頭。問你甚么言語,小心答應。官尊著哩。”樵夫卻是個有意思的,道:“列位不須粗魯,待我解衣相見。”除了斗笠,頭上是青布包巾;脫了蓑衣,身上是藍布衫儿。搭膊拴腰,露出布褌下截。那時不慌不忙,將蓑衣、斗笠、尖擔、板斧,俱安放艙門之外。脫下芒鞋,□去泥水,重复穿上,步入艙來。
  官艙內,公座上燈燭輝煌。樵夫長揖而不跪,道:“大人,施禮了。”俞伯牙是晉國大臣,眼界中那有兩接的布衣。下來還禮,恐失了官体;既請下船,又不好叱他回去。伯牙沒奈何,微微舉手道:“賢友免禮罷。”叫童子看坐。童子取一張杌坐儿置于下席。伯牙全無客禮,把嘴向樵夫一努道:“你且坐了。”“你我”之稱,怠慢可知。那樵夫亦不謙讓,儼然坐下。伯牙見他不告而坐,微有嗔怪之意。因此不問姓名,亦不呼手下人看茶。默坐多時,怪而問之:“适才崖上听琴的,就是你么?”樵夫答言:“不敢。”伯牙道:“我且問你,既來听琴,必知琴之出處。此琴何人所造?撫琴有甚好處?”正問之時,船頭來稟話,風色順了,月明如晝,可以開船。伯牙吩咐且慢些。樵夫道:“承大人下問。小子若講話絮煩,恐耽誤順風行舟。”伯牙笑道:“惟恐你不知琴理。若講得有理,就不做官,亦非大事,何況行路之遲速乎!”樵夫道:“既如此,小子方敢僭談。此琴乃伏羲氏所琢,見五星之精,飛墜梧桐,鳳凰來儀,鳳乃百鳥之王,非竹實不食,非梧桐不栖,非醴泉不飲。伏羲氏知梧桐乃樹中之良材,奪造化之精气,堪為雅樂,令人伐之。其樹高三丈三尺,按三十三天之數,截為三段,分天、地、人三才。取上一段叩之,其聲太清,以其過輕而廢之;取下一段叩之,其聲太濁,以其過重而廢之;取中一段叩之,其聲清濁相濟,輕重相兼。送長流水中,浸七十二日,按七十二候之數。取起陰干,選良時吉日,用高手匠人劉子奇斫成樂器。此乃瑤池之樂,故名‘瑤琴’。長三尺六寸一分,按周天三百六十一度;前闊八寸,按八節;后闊四寸,按四時;厚二寸,按兩儀。有金童頭、玉女腰、仙人背,龍池鳳沼,玉軫金徽。那徽有十二,按十二月;又有一中徽,按閏月。先是五條弦在上,外按五行金木水火土,內按五音宮商角徵羽。堯、舜時操五弦琴,歌‘南風’詩,天下大治。后因周文王被囚于羑里,吊子伯邑考,添弦一根,清幽哀怨,謂之‘文弦’。后武王伐紂,前歌后舞,添弦一根,激烈發揚,謂之‘武弦’。先是宮商角徵羽五弦,后加二弦,稱為‘文武七弦琴’。此琴有六忌、七不彈、八絕。何為六忌?
  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
  何為七不彈?
  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
  何為八絕?
  總之清奇幽雅,悲壯悠長。此琴撫到盡美盡善之處,嘯虎聞而不吼,哀猿听而不啼。乃雅樂之好處也。”
  伯牙听見他對答如流,猶恐是記問之學,又想道:“就是記問之學,也虧他了,我再試他一試。”此時已不似在先“你我”之稱了。又問道:“足下既知樂理,當時孔仲尼鼓琴于室中,顏回自外入,聞琴中有幽沉之聲,疑有貪殺之意。怪而問之。仲尼曰:‘吾适鼓琴,見貓方捕鼠,欲其得之,又恐其失之。此貪殺之意,遂露于絲桐。’始知圣門音樂之理,入于微妙。假如下官撫琴,心中有所思念,足下能聞而知之否?”
  樵夫道:“《毛詩》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大人試撫弄一過,小子任心猜度。若猜不著時,大人休得見罪。”伯牙將斷弦重整,沉思半晌。其意在于高山,撫琴一弄。樵夫贊道:
  “美哉洋洋乎!大人之意,在高山也。”伯牙不答。又凝神一會,將琴再鼓。其意在于流水。樵夫又贊道:“美哉湯湯乎!
  志在流水!”
  只兩句道著了伯牙的心事。伯牙大惊,推琴而起,与子期施賓主之禮。連呼:“失敬失敬!石中有美玉之藏。若以衣貌取人,豈不誤了天下圣士!先生高名雅姓?”樵夫欠身而答:
  “小子姓鐘,名徽,賤字子期。”伯牙拱手道:“是鐘子期先生。”
  子期轉問:“大人高姓,勞任何所?”伯牙道:“下官俞瑞,仕于晉朝,因修聘上國而來。”子期道:“原來是伯牙大人。”伯牙推子期坐于客位,自己主席相陪。命童子點茶,茶罷,又命童子取酒共酌。伯牙道:“借此攀話,休嫌簡褻。”子期稱“不敢”。童子取過瑤琴,二人入席飲酒。伯牙開言又問:“先生聲口是楚人了,但不知尊居何處?”子期道:“离此不遠,地名馬安山集賢村,便是荒居。”伯牙點頭道:“好個集賢村!”
  又問:“道藝何為?”子期道:“也就是打柴為生。”伯牙微笑道:“子期先生,下官也不該僭言,似先生這等抱負,何不求取功名,立身于廊廟,垂名于竹帛?卻乃繼志林泉、混跡樵牧,与草木同朽,竊為先生不取也。”子期道:“實不相瞞,舍間上有年邁二親,下無手足相輔。采樵度日,以盡父母之余年。雖位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養也。”伯牙道:“如此大孝,一發難得。”二人杯酒酬酢了一會,子期寵辱無惊。
  伯牙愈加愛重,又問子期“青春多少?”子期道:“虛度二十有七。”伯牙道:“下官年長一旬。子期若不見棄,結為兄弟相稱,不負知音契友。”子期笑道:“大人差矣。大人乃上國名公,鐘徽乃窮鄉賤子,怎敢仰攀?有辱俯就。”伯牙道: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几人!下官碌碌風塵,得与高賢結契,實乃生平之万幸。若以富貴貧賤為嫌,覷俞瑞為何等人乎!”
  遂命童子重添爐火,再熱名香,就船艙中与子期頂禮八拜。伯牙年長為兄,子期為弟,今后兄弟相稱,生死不負。拜罷,复命取暖酒再酌。子期讓伯牙上坐。伯牙從其言。換了怀箸,子期下席。兄弟相稱,彼此談心敘話。正是:
  合意客來心不厭,知音人听話偏長。
  談論正濃,不覺月淡星稀,東方發白。船上水手都起身收拾篷索,整備開船。子期起身告辭。伯牙捧一杯酒遞于子期,把子期之手歎道:“賢弟,我与你相見何太遲,相別何太早!”子期聞言,不覺淚珠滴于杯中。子期一飲而盡,斟酒回敬伯牙,二人各有眷戀不舍之意。伯牙道:“愚兄余情不盡,意欲曲延賢弟同行數日,未知可否?”子期道:“小弟非不欲相從,怎奈二親年老,‘父母在,不遠游。’”伯牙道:“既是二位尊人在堂,回去告過二親,到晉陽來看愚兄一看,這就是‘游必有方’了。”子期道:“小弟不敢輕諾而寡信。許了賢兄,就當踐約。万一稟命于二親,二親不允,使仁兄懸望于數千里之外,小弟之罪更大矣。”伯牙道:“賢弟真所謂至誠君子。也罷,明年還是我來看賢弟。”子期道:“仁兄明歲何時到此?小弟好伺候尊駕。”伯牙屈指道:“昨夜是中秋節,今日天明,是八月十六日了。賢弟,我來仍在仲秋中五六日奉訪。若過了中旬,遲到季秋月分,就是爽信,不為君子。”
  叫童子:“吩咐記室將鐘賢弟所居地名及相會的日期,登寫在日記簿上。”子期道:“既如此,小弟來年仲秋中五六日准在江邊侍立拱候,不敢有誤。天色已明,小弟告辭了。”伯牙道:
  “賢弟且住。”命童子取黃金二笏,不用封貼,雙手捧定,道:
  “賢弟,些須薄禮,權為二位尊人甘旨之費。斯文骨肉,勿得嫌輕。”子期不敢謙讓,即時收下。再拜告別,含淚出艙,取尖擔挑了蓑衣斗笠,插板斧于腰間,掌跳搭扶手上崖。伯牙直送至船頭,各各洒淚而別。
  不提子期回家之事。再說俞伯牙點鼓開船,一路江山之胜,無心觀覽,心心悒快,相念知音。又行了几日,舍舟登岸。經過之地,知是晉國上大夫,不敢輕慢,安排車馬相送。
  直至晉陽,回复了晉主,不在話下。
  光陰迅速,過了秋冬,不覺春去夏來。伯牙心怀子期,無日忘之。想著中秋節近,奏過晉主,給假還鄉。晉主依允。伯牙收拾行裝,仍打大寬轉,從水路而行。下船之后,吩咐水手,但是灣泊所在,就來通報地名。事有偶然,剛剛八月十五夜,水手稟复,此去馬安山不遠。伯牙依稀還認得去年泊船相會子期之處。吩咐水手,將船灣泊,水底拋錨,崖邊釘橛。其夜晴明,船艙內一線月光,射進朱帘。伯牙命童子將帘卷起,步出艙門,立于船頭之上,仰觀斗柄,水底天心,万頃茫然,照如白晝。思想去歲与知己相逢,雨止月明;今夜重來,又值良夜。他約定江邊相候,如何全無蹤影,莫非爽信?又等了一會,想道:“我理會得了。江邊來往船只頗多,我今日所駕的,不是去年之船了,吾弟急切如何認得?去歲我原為撫琴惊動知音。今夜仍將瑤琴撫弄一曲,吾弟聞之,必來相見。”命童子取琴桌安放船頭,焚香設座。伯牙開囊,調弦轉軫。才泛音律,商弦中有哀怨聲音。伯牙停琴不操:“呀!
  商弦哀聲凄切,吾弟必遭憂在家。去歲曾言父母年高。若非父喪,必是母亡。他為人至孝,事有輕重,宁失信于我,不肯失禮于親,所以不來也。來日天明,我親上崖探望。”叫童子收拾琴桌,下艙就寢。
  伯牙一夜不睡,真個巴明不明,盼曉不曉。看看月移帘影,日出山頭,伯牙起來,梳洗整衣。巾幘便服,止命一童子攜琴相隨;又取黃金十鎰帶去,“倘吾弟居喪,可為賻禮。”
  踹跳登崖,迤逶望馬安山而行。約莫十數里,出一谷口,伯牙站住。童子稟道:“老爺為何不行?”伯牙道:“山分南北,路列東西。從山谷出來,兩頭都是大路,都去得,知道那一路往集賢村去?等個識路之人,問明了他,方才可行。”伯牙就石上少憩。童儿退立于后,不多時,左手官路上有一老叟,髯垂玉線,發挽銀絲,箬冠野服,左手舉藤杖,右手攜竹籃,徐步而來。伯牙起身整衣,向前施禮。那老者不慌不忙,將右手竹籃輕輕放下,雙手舉藤杖還禮,道:“先生有何見教?”
  伯牙道:“請問兩頭路,那一條路往集賢村去的?”老者道:
  “那兩頭路,就是兩個集賢村。左手是上集賢村,右手是下集賢村。通衢三十里官道,先生從谷出來,正當其半。東去十五里,西去也是十五里。不知先生要往那個集賢村去?”伯牙默默無言,暗想道:“吾弟是個聰明人,怎么說話這等糊涂!
  相會之日,你知道此間有兩個集賢村,或上或下,就該說個明白了。”伯牙卻才沉吟,那老者道:“先生這等吟想,一定那說路的不曾分上下,總說了個集賢村,教先生沒處抓尋了。”
  伯牙道:“便是。”老者道:“兩個集賢村中,有一二十家庄戶,大抵都是隱遁避世之輩。老夫在這山里,多住了几年,正是‘土居三十載,無有不親人’,這些庄戶,不是舍親,就是敝友。先生到集賢村必是訪友,只說先生所訪之友,姓甚名誰,老夫就知他住處了。”伯牙道:“學生要往鐘家庄去。”老者道:
  “先生到鐘家庄,要訪何人?”伯牙道:“要訪子期。”
  老者聞“子期”二字,一雙昏花眼內,扑簌簌掉下淚來,不覺大聲哭道:“子期鐘徽,乃吾儿也。去年八月十五采樵歸晚,遇晉國上大夫俞伯牙先生。講論之間,意气相投。臨行贈黃金二笏。吾儿買書攻讀,老拙無才,不曾禁止。旦則采樵負重,暮則誦讀辛勤,心力耗廢,染成怯疾,數月之間,已亡故了!”伯牙聞言,五內崩裂,淚如涌泉,大叫一聲,傍山崖跌倒,昏絕于地。鐘公惊悸,含淚挽扶,回顧小童道:“此位先生是誰?”小童低低附耳道:“就是俞伯牙老爺。”鐘公道:
  “原來是吾儿好友。”扶起伯牙蘇醒。伯牙坐于地下,口吐痰涎,雙手捶胸,慟哭不已。道:“賢弟呵!我昨夜泊舟,還說你爽信,豈知已為泉下之鬼!你有才無壽了!”鐘公拭淚相勸。
  伯牙哭罷起來,重与鐘公施禮。不敢呼老丈,稱為老伯,以見通家兄弟之意。伯牙道:“老伯,令郎還是停柩在家,還是出瘞郊外了?”鐘公道:“一言難盡。亡儿臨終,老夫与拙荊坐于臥榻之前。亡儿遺語囑咐道:‘修短由天,儿生前不能盡人子事親之道,死后乞葬于馬安山江邊。与晉大夫俞伯牙有約,欲踐前言耳。’老夫不負亡儿臨終之言。适才先生來的小路之右,一丘新土,即吾儿鐘徽之冢。今日是百日之忌,老夫提一陌紙錢,往墳前燒化,何期与先生相遇!”伯牙道:
  “既如此,奉陪老伯,就墳前一拜。”命小童代太公提了竹籃。
  鐘公策杖引路,伯牙隨后,小童跟定。
  复進谷口,果見一丘新土,在于路左。伯牙整衣下拜:
  “賢弟在世,為人聰明,死后為神靈應。愚兄此一拜,誠永別矣!”拜罷,放聲又哭。惊動山前山后,山左山右,黎民百姓,不問行的住的,遠的近的,哭聲悲切,都來物色。知是朝中大臣來祭鐘子期,回繞墳前,爭先觀看。伯牙卻不曾擺得祭禮,無以為情,命童子把瑤琴取出囊來,放于祭石台上,盤膝坐于墳前,揮淚兩行,撫琴一操。那些看者,聞琴韻鏗鏘,鼓掌大笑而散。伯牙問:“老伯,下官撫琴,吊令郎賢弟,悲不能已,眾人為何而笑?”鐘公道:“吾鄉野之人,不知音律。
  聞琴聲以為取樂之具,故此長笑。”伯牙道:“原來如此。老伯可知所奏何曲?”鐘公道:“老夫幼年也頗習,如今年邁,五官半廢,模糊不懂久矣。”伯牙道:“這就是下官隨心應手一曲短歌,以吊令郎者。口誦于老伯听之。”鐘公道:“老夫愿聞。”伯牙誦云:
  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复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釁起愁云。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复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伯牙于衣裌間,取出解手刀,割斷琴弦,雙手舉琴,向祭石台上用力一摔,摔得玉軫拋殘,金徽零亂。鐘公大惊,問道:“先生為何摔碎此琴?”伯牙道:
  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覽知音難上難!
  鐘公道:“原來如此,可怜可怜!”伯牙道:“老伯高居,端的在上集賢村,還是下集賢村?”鐘公道:“荒居在上集賢村第八家就是。先生如今又問他怎的?”伯牙道:“下官傷感在心,不敢隨老伯登堂了。隨身帶得有黃金十鎰,一半代令郎甘旨之奉,那一半買几畝祭田,為令郎春秋掃墓之費。待下官回本朝時,上表告歸林下。那時卻到上集賢村,迎接老伯与老伯母同到寒家,以盡天年。吾即子期,子期即吾也。老伯勿以下官為外人相嫌。”說罷,命小僮取出黃金,親手遞与鐘公,哭拜于地。鐘公感泣答拜,盤桓半晌而別。
  這回書,題作《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后人有詩贊云:
  勢利交怀勢利心,斯文誰复念知音!
  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
  ------------------
  一鳴掃描,雪儿校對
后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