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一)崑崙神話之來源 原人初能運用思考能力時,幻想至為豐富。彼仰視天空,見其廣大無垠,高不可攀,以為必有一種超越吾人之種類,居於其間,名曰神明,或曰精靈。其能力至為偉大,且又青春永駐,長生不死。顧其形體及其感情意志,則亦同乎吾人。人類之宗教心理,固要求神之與人相通,故有人神同形說,天人交感說,轉劫說之發生;原人思想簡單,則又想像天神必常居地面,以便與凡人接觸,是以建立廟宇及神壇,以為神明稅駕之所。然神固不能長溷凡塵,則又想像崇高之山嶺,為神地面之棲止處。我國有僊仙二字,仙字,從山從人,像人在山上。見《說文》。《韻會》:「仙,輕舉也:從人在山上。」《玉篇》:「仙,輕舉貌,人在山上也。」至僊字,從人遷聲,《詩·小雅·賓之初筵》:「屢舞僊僊。」《莊子·有宥》:「僊僊乎歸矣。」成玄英曰輕舉貌,實與神仙之仙無涉。後人以其同音以代仙字。《說文》輕舉之義,當由僊字來。實則仙字之義,非輕舉所能括,以人在山上為主。仙字之產生或在戰國時代,域外文化大入之時。後世道家有三十六洞天之說,以海內之名山,為神仙之洞府,尚系人在山上觀念之衍化。希臘稱神為「奧林匹司人」或「居於奧林匹司者」(Olympian)。印度古神話,諸神亦居山上。喜馬拉雅山則為神人常居之地。凡思登天者,須登此山。特山為萬神之王因陀羅所主,每以疾雷暴風雨阻止登山之人,故能登者罕。其後衍為須彌山神話,此山乃為得道者超凡入聖之階雲。 關於崑崙仙山之想像,不知始於何時,今日文獻之約略可徵者,惟有文化最早之兩河流域,故吾人亦惟有姑定兩河流域為崑崙之發源地。考西亞遠古傳說,即謂有一仗山曰Khursag Kurkura,其義猶云「大地唯一之山」(Mountain of All Lands)或曰「世界之山」(Mountain of the World),為諸神聚居之處,亦即諸神之誕生地(Thebirth place of the gods)。關於此山詳細之描繪,今日西亞出土之磚文,尚無可徵,良堪惋惜——吾人願望之滿足,或將待之他日地底文化資料之發現而已。但西亞若干廟宇與七星壇之建築,皆為此山之縮型。而中國之崑崙,希臘之奧林匹司,印度之蘇迷盧,天方之天園,亦為此山之翻版。吾人根據此類材料,以揣測「世界大山」之景況,亦未嘗不可十得八九,此則吾人尚可引為差堪自慰之事者也。 筆者固不解西亞語文,以意測之,Khursag之一字或指「世界」,或指「大地」,而Kurkura之一字則或為「大山」,為「高山」。中國之崑崙,古書皆作崑崙。說文謂昆為古渾切,侖,盧昆切。以今日粵音讀之,與Kuhura相差不遠,殆音譯其後一字也(且此仙山實為阿拉拉持(Ararat),波斯人呼阿拉拉持山為Kuhinuh則音與崑崙更近)。夫西亞與中國古代之語音,一則幾經轉譯,一則屢有變遷,而尚能保存此項對音,使崑崙之真源不昧,終能互證於數千年後之今日,此則非可喜可慶之事耶? (二)崑崙神話之分佈 西亞仙山神話分佈之廣,幾遍全世界。埃及相傳亦有大山,為群神誕生及聚居之所,惜今亦莫考厥詳。至菲裡士坦人之喀密(Carmel),希臘人之奧林匹司(Olympus),北歐人之阿司卡德(Asgard),印度人之蘇迷盧(Sumenu),殆無不由西亞「世界大山」之演化。 (1)希臘之奧林匹司 希臘人所想像此仙山之景況,考之荷馬史詩《依裡亞德》及《奧德賽》,再考之希臘諸神話,則亦殊為奇麗。大概謂:此山最高處為天帝宙士(Zeus)所居。宙士召集群神會議亦在其處。有雲母石之宮殿,宏峻無比。殿中樑柱,巨壯異常,瑰采琦光,互相映發;所有寶座,皆黃金白銀所成。宙士高踞中央之座,稱為天地萬物之主宰,亦稱為諸神之父,萬神之王。其他諸神,則各按其品級之高下,列坐於兩旁。宮廷四壁,鋪滿凡手不能描繪之圖畫,譎詭奇幻,萬態千形。其色則或淺絳,或殷紅,或金黃,或深紫,瞣e皇絢麗,炫人心目,有似夕照西沉時之一天霞彩∩結燮𣿰穎姙募窘勻諍腿鞝骸 自山巔至山腰為「雲區」(The region of clouds),為仙境與凡塵之分界。荷馬史詩謂此雲區為「天門」(The Gates of Heaven),有女神曰霍萊士(Horaes)者守之。女神者或謂為宙士之女兒,或謂為宙士之近侍,為數不止一人。宙士常至此雲區,麾雲聚散以為樂。奧林匹司本為大叢山,故其他諸神,散居他峰,或居山谷,與宙士不共一處。希臘人想像天空之上,乃是神域,此山之高,既直通於天,則可為登天之階梯。故Olympus者義猶天人兩界之渡口云爾。 (2)印度之蘇迷盧 即常見於佛經之須彌山也。有蘇迷樓、修迷樓、須彌留、彌留之異譯,但以蘇迷盧(盧一作口盧)為比較正確。蘇迷盧譯言「妙高」。《秘藏記本》曰「蘇者妙也,迷盧者高也,故曰妙高山。」此外則有「妙光」、「安明」、「善積」、「善高」諸異譯。佛氏言此器世界之最下為風輪,其上為水輪。其上為金輪,即地輪。地輪上有九山八海。九山者即持雙、持軸、擔木、善見、馬耳、象耳、持邊、鐵圍及須彌。而須彌居八山之中,故稱為「須彌山王」,為此器世界之中心。 須彌山之高度,據《世記經閻浮提品》,則為「入海水中八萬四千由旬,出海水中高八萬四千由旬。」據《華嚴經》,則云「凡約一四天下,即以一日月所照臨處,以蘇迷盧山為中,高三百三十六萬里。」 據《樓炭經》及《大智度論》則出巔為諸鬘天,樓迦足天,三箜篌天,四大天王之所在。山腹為四大天王居處,山以上則三十三天也。此山仙聖濟濟,不可計數,而大妙天亦居於此山中。 其城池宮殿,則如《正法念處經》所描寫:「復次見須彌山王,首有三十三天。住在山頂,所受行樂,不可具說。城名善見,縱廣十千由旬,七寶莊嚴,因陀青寶,金剛,車渠,赤蓮花寶,柔軟大寶,以為莊嚴。有善法堂,廣五百由旬,毗琉璃珠,以為欄~J。真金為壁,一切門戶,亦復如是。」、「四天王所居宮殿,七重寶城。欄~J七重,羅網七重,行樹七重,諸寶鈴乃至無數。」 此山本身為四寶所成。如《智度論》所寫,「東面黃金,西面白銀,南面琉璃,北面玻璃,四邊繞山半,有游乾谷山谷……四天王各居一山。」如《長阿含經》及《正法念處經》所寫:山南向閻浮提之一面,為毗琉璃寶光所映射,使閻浮提人仰望虛空,皆作青色。東向瞿陀尼之一面為黃金,令瞿陀尼人仰望虛空,皆作赤色。西向弗娑提之一面為白銀,令弗娑提人仰望虛空,皆作白色。北向郁單越之一面為玻璃,令郁單越人仰望虛空,皆作清淨白光明色。 此山之守護者則如《順正理論》所寫:「三十三天迷盧山頂。其頂四面各二十千,若據四周,數成八萬……山頂四角各有一峰……有夜叉神名金剛手,於中居住守護。」此山之樹林鳥獸,則如《正法念處經》所寫:「於此山上,有如意樹,隨天所念,皆從樹生。一切禽獸,身皆金色。多有眾花,曼羅陀花,拘賒耶花,於山四陲,有四大林:一名歡喜林,二名雜殿林,三名鮮明林,四名波利耶多林。歡喜園中,有大樹王名多波利耶多。於此樹下,夏四月時,受五欲樂。戲游自娛。四天王天,於歡喜園,遊戲受樂,故名歡喜園。」又如《世紀經閻浮提品》所寫:「其山直上,無有阿曲,生種種樹,樹出眾香,香遍山林。」 (3)中國之崑崙 古言崑崙之書以《山海經》、《淮南子》為詳。《山海經·海內西經》第十一:「海內崑崙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崑崙之墟,方八百里,高萬刃。上有木禾,長五壽,大五圍。面(此字上疑奪一方向字)有九井,以玉為檻。面(此字上疑奪一方向字)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 「崑崙南淵,深三百仞。開明獸身大類虎而九首,皆人面,東向立崑崙上。開明西有鳳凰鸞鳥,皆載蛇踐蛇,臂有赤蛇。」 「開明北有視肉、珠樹、文玉樹、琪樹、不死樹。鳳火劍鳥皆載盾。又有離朱,木禾、甘木、聖木、曼兌,一曰挺木,牙交。」 「服常樹(三字下有脫文)其上有三頭人伺琅■鰲!「開明南,有樹鳥,六首蛟,蝮蛇,蜼豹鳥,秩樹於表池樹木,誦鳥、隼、視肉。」 《西山經》第二: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實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狀馬身而人面,虎文而鳥翼。徇於四海,其音如榴。南望崑崙,其光熊熊,其氣魂魂。」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實惟帝之下都。神陸吾司之。其神狀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 《大荒西經》第十六:「西海之南,流沙之濱,赤水之後,黑水之前,有大山曰崑崙之丘。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燃。有人載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此山萬物盡有。」此外如《海外南經》第六,《海外北經》第八,《海內北經》第十二,《海內東經》第十三,皆提及崑崙,暫不引。《淮南·地形訓》: 「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崑崙虛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萬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上有木禾,其修五尋。珠樹、玉樹、璇樹、不死樹在其西。沙棠、琅浛其東。絳樹在其南。碧樹、瑤樹在其北。」 「旁有四百四十門,門間四里,裡間九純,純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橫維其西北之隅。北門開以納不周之風。傾宮、璇宮、懸圃、涼風、樊榭、在崑崙閶闔之中,是謂疏圃。疏圃之池,浸以黃水,黃水三周復其原,是謂丹水,飲之不死。」「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能使風雨。或上倍之,乃維上天,登之乃神,是謂太帝之居。」 又次,則漢人所輯緯書言崑崙者亦多。如《河圖括地象》:「地面北三億三萬五千五百里。地祗之地,起形高大者有崑崙山,縱橫萬里,高萬一千里,神物之所生,聖人仙人之所樂也。出五色雲氣,其白水流入中國,名曰河也。其山中應於天,最居中。八十城市繞之。中國東南隅,居其一分,是好城也。」《河圖始開圖》:「崑崙山北地轉下三千六百里,有八玄幽都,方二十萬里。地有三千二百軸,犬牙相舉。崑崙之墟,有五城十二樓,河水出焉,四維多玉。」《河龍魚圖》:「崑崙之墟,五城十二樓,河水出四維。」其他如雒書等亦有涉及崑崙文字,從略。 綜合上述奧林匹司,蘇迷盧,崑崙諸山形況而比較之,則相同之點實不一而足。試論列於次:崑崙之最上為懸圃,人能登此,則成為靈體,能使風雨。由懸圃再上,則登於天,成為神人。奧林匹司之巔即為天界,蘇迷盧以上為三十三天。同點一。 崑崙為「帝之下都」,為禹之「下地」,可見帝之正都在天上。希臘萬物主宰宙士本居天上,特以奧林匹司為其地上離宮,以便時到大地,與人類相接觸。蘇迷盧亦為大妙天之居處。同點二。 崑崙除天帝外,尚有西王母居附近之玉山,又有許多神靈,散居崑崙附近各山曰崑崙之墟者。奧林匹司諸神散居此山之叢峰或山谷。蘇迷盧四大天王居山腹,尚有諸天,居山之四近,同點三。 宮殿城郭,眾寶莊嚴,瑰奇美麗,不可名狀。三山之景況,大概仲伯之間。同點四。 崑崙四近之山多玉石,蘇迷盧為琉璃、玻璃、黃金、白銀四寶合成。又有所謂金剛、車渠,因陀青寶,赤蓮花寶。奧林匹司未言多玉多寶,然宮殿為雲母石所築,樑柱皆閃寶石之光,寶座皆為金銀。同點五。 奧林匹司有四季不斷之仙葩。崑崙有珠樹、璇樹、絳樹、碧樹、又有不死樹及木禾等。蘇迷盧有四大林。又有如意樹,能隨天人之願而供給其需要。又有大樹王名波利耶多,使天人於樹下享受各種娛樂。同點六。 崑崙有開明獸守九門。蘇迷盧有金剛守護山頂四角。奧林匹司有霍萊士守天門。同點七。 崑崙之神陸吾,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時。郭璞解「囿時」義曰:「界天帝苑囿之時節也。」奧林匹司女神霍萊士監守「天門」。然此神之職司亦管理四時之順序,及花開果熟之時節,與陸吾之職責相似。同點八。 特此為目前之例耳,若再研求,同點當不止此。故三山之神話同出一源,萬無疑義。 然則中國之崑崙由奧林匹司來乎?抑由蘇迷盧來乎?有人謂希臘距中國遠,難生干涉,故崑崙之來,不由奧林匹司,可以斷言。謂中國崑崙即印度蘇迷盧,則昔賢久有此論,特謂之為大崑崙而已。近丁山先生乃堅主中國崑崙由於蘇迷盧之衍變(《炎帝方岳與崑崙》),似乎除此以外,別無來源者,則竊期期不以為可。筆者之意,認為中國崑崙之一詞及其神話皆直接來自兩河流域。其證有二:奧林匹司,古希臘語為天人渡口,可見系譯義。蘇迷盧,古梵語為妙高,為善積,可見亦系譯義。惟中國崑崙之音,與西亞Kurkura相近,則惟中國譯音,非直接來自兩河安能若此?此第一證也。《山海經》對崑崙之描寫,文字尚頗樸質,言崑崙之高度,不過萬仞,廣不過八百里。崑崙墟內諸山之相距,亦不過百里或千餘里。漢初司馬遷所見《禹本紀》,言其高二千五百里。《淮南·地形訓》,言其高一萬一千餘里。而印度蘇迷盧高乃至於八萬四千由旬(佛經言由旬有三類,大者一由旬八十里,次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寖假又高至三百三十六萬由旬。蘇迷盧與閻浮提各洲相距之遙遠,往往至數十萬萬里,儼同今日天文數字。雖印度人原有喜大喜多之天性,顧一時之間,亦未必能誇張如此之甚。故蘇迷盧在印度,歷史之古,恐略過於中國崑崙,然如《世記經》、《樓炭經》、《長阿含經》之所言,反比中國崑崙為晚起。蓋故事流傳愈久,則增飾愈多,放大之倍數亦愈巨,自然之理。此第二證也(《禹本紀》、《淮南》所記崑崙,恐已受印度若干影響,故知戰國末及漢初,印度人對蘇迷盧山之想像,尚不過爾爾)。 崑崙既系人類想像之仙山,故若問崑崙究在何處?吾人正可誦白傅《長恨歌》一句以答之曰:「山在虛無縹渺間!」 上述各處仙山固屬虛無,而仙山所憑藉者則固存在,此即本節所敘之主題。 古時人既設想仙山繫在地面,則非認知其處不可,欲認知其處,而實際又無其境,則惟有指定一山,姑名之以仙山而已。傳之既久,信者愈多,此山乃真成為「欲界仙都」、「地上天堂」矣。基於民族之自尊心,此山必在本國境內,不得已乃可在他境。為增加境地之神秘性起見,則山必極高極大,人跡難至。若有傳統之靈跡,則條件之構成,尤為容易焉。 西亞之「世界大山」初屬想像,後乃變成實際。其實際之山,果在何處,本難考知也。顧希臘、印度、中國之仙山,既皆由西亞所衍出,則希臘、印度、中國所有仙山之景況,亦即西亞「世界大山」之景況矣。且希伯來人之伊甸園,有四道聖河之說,中國崑崙亦有四河及河源,印度阿耨達山亦有四大水之說。而伊甸之四河,其二即兩河流域之替格裡斯,幼發拉底斯。有此顯明之線索,則西亞實際的世界大山在於何處,不難探索而得矣。按阿拉伯半島西北為阿美尼亞高原,其間叢山峻嶺,蜿蜒磅礡,北連地中海北岸之士魯山脈(Taurus Chain),東接伊蘭高原及高加索山脈。相傳為人類之搖籃,人類生於此,而後散佈四方。其間有一大山曰阿拉拉特(Ararat),為半島最高之山,其位置恰在兩河流域之西北。中國載記一律言崑崙在西北,自漢至清,帝王覓崑崙者,亦必苦索之於西北,其真正原因蓋在此矣。(希臘之奧林匹司正當雅典西北,印度阿耨達山正當印度全境之西北,巧合如此,誠為可怪。是必希臘、印度人皆受阿拉拉特之暗示,以為仙山必於西北求之,故產生此相同之結果歟?) 此山處阿拉伯斯平原(Plain of the Arapes),有兩圓柱形之高峰,大者高海拔之五五○○公尺。小者海拔四二○○公尺。兩峰相距約七哩。其中間為一平谷,相傳挪亞避洪水時方舟所擱處。山之斜坡有村曰阿爾歌(Argur),相傳為挪亞之葡萄園地,今則湮沒於地震。更下為拿雪特謝溫(Nachitjevan),在阿拉伯司(Arapes)平原,為以色列族列祖列宗之葬地,皆有名於《舊約聖經》。 西亞洪水故事主角納比西士頓(Utnapishtim)之方舟擱於尼特西山(MountNitsir)頂上。另一洪水故事之主角曰西蘇魯士(Sisuthrus),其舟則擱於阿美尼亞之一峰曰古色倫(Corcyrean)者。《舊約·創世紀》挪亞之方舟則擱於阿拉拉特(中譯《聖經》作亞拉臘)。是三山恐即為同一之山。此即西亞實際的「世界大山」,亦即《山海經》、《淮南》所介紹之崑崙也。 《爾雅·釋丘》:「丘一成為敦丘,再成為陶丘,再成銳上融丘,三成為崑崙丘。」敦丘或指阿拉伯斯平原,陶丘非挪亞葡萄園,則以色列族人葬地。融丘則當指最大之峰,融字有火義,殆因其曾為火山(見後)。三成相合,為崑崙丘。「丘」與「墟」大有分別。所謂崑崙墟者則殆指阿美尼亞高原(Amenia Plateau)而言。《山海經》言崑崙之墟八百里。今阿美尼亞東西長約六百哩,合華裡約一千二百,古裡大於今,宜略有出入。張華《博物誌·志水》:「漢使張騫渡四海,至大秦。西海之濱,有小崑崙,高萬丈,方八百里。」中國古書之所謂西海,可指裡海,亦可指地中海。阿美尼亞靠近地海,又張華八百里云云,亦與古書相合,則小崑崙所濱之西海,實指地海而言。張華熟聞《漢書》大秦與西海之關係,遂有至大秦之說,張騫何嘗至大秦乎?小崑崙之名亦似始於此時,蓋晉時殆已以《偽十洲記》之崑崙及印度蘇迷盧為大崑崙矣。張華之記述小崑崙原屬無心,而吾人竟由此而得悉地海之濱,果有山名為崑崙,見知於古代之中國,非至有趣味之事哉?《河圖括地象》言崑崙有柱,其高入天,即所謂天柱,今阿拉拉特兩峰皆為圓柱形,則天柱之說,殆由此而來。阿拉拉特昔曾為噴火山。阿爾歌村之湮沒於地震,未始不由火山爆裂之故。顧實先生謂《穆傳》之溫山即為阿拉拉特,周穆王曾登之雲(《穆天子傳西征講疏》一六九頁)。《大荒西經》第十六「……有大山曰崑崙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淵環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輒然,」當指此矣。伊蘭高原及黑海、裡海、地中海四面之山,盛產金玉寶石及銀鐵。顧實先生謂《山海經》沃民之國,有璇瑰、瑤碧、琅、白丹、青丹、多銀鐵產鳳卵。《隋書·西域傳》亦列舉波斯產真珠,頗黎、珊瑚、瑪瑙、水精、火齊、金銀、銅鐵等物。並產大鳥卵,即今駝鳥卵(同書一三五頁)。則《山海經》言崑崙多玉石之屬,又相合矣。西王母所居為玉山,殆其山所產玉石之屬更豐。考裡海之南,有大山曰查各羅斯(Zagro s),其山盛產五色玉石(Lapis-Lazulu即琉璃),其山所在地,恰如顧先生所考西王母邦,則《山海經》所言玉山,殆即查各羅斯山也。 《創世紀》之伊甸(Eden)當亦即阿拉拉特。伊甸與崑崙,其音固有依稀之似矣。所謂亞當夏娃所居之樂園,當亦在是山之中。樂園稱為「伊甸園」(Garden of Eden),或稱「地上天堂」(法文為Paradise Terrestre,英文為eathly Paradise,然英文常省稱之為Paradise。中國天主教通譯地堂)。以前地堂在於何地,西洋學者,亦復聚訟紛紛,莫衷一是。阿甫郎謝(Avranches)主教曰胡愛忒(Huet)者著有專篇,研究地堂之所在。略謂古來學者有謂地堂在北極者,有謂在韃靼境今裡海附近者,有謂在極南火地者,有謂在東方恆河畔者,有謂在錫蘭島者,在謂在中國者,有謂在日出處無人居住之東方者,有謂在美洲者,在非洲者,在東方赤道下者,在月球中之山頂者。多數則謂在亞洲,然亦無確定地點。有謂在阿美尼亞者或美索博達米亞者,或在亞述者,在波斯者,或在巴比倫者,或在阿拉伯者,或在敘利亞者,或在柏雷斯丁者,甚或有謂在歐洲之某一小地點者(見亨利玉爾《古代中國聞見錄》,張星YR《中西交通史料彙編》第二冊一六六頁引)。然費立坡神父(Father Filzoppo)之考證,則謂伊甸園繫在阿拉拉特山之腹地(同書),與余之推斷,可謂不謀而合。但費神父若知挪亞方舟系擱於中國人最所艷稱之崑崙山頂上,斯則更足稱為佳話矣! 希臘之實際的奧林匹司,為一大叢山。介在馬其頓尼亞(Macedonia)及柴剎萊(Thessally)之間。奧林匹司山東臨愛琴海。出自平地拔起,直透天空,□削斬絕,希臘從無人能攀登至於山頂。山麓樹林綿密,彌望青蒼。山腰以上,則終年埋於雲霧。天氣晴朗之時,陽光穿射,仰望積雪之山巔,皚皚一白,奇光照眼,有如無數瓊宮玉闕,參差其間。希臘人幻想其為神人棲遲之地,固無怪其然矣。 印度實際之蘇迷盧,則阿耨達也。余固言印度人接受兩河文化或早於中國,恐已久知阿拉拉特之名,蓋阿拉拉特乃今日歐洲人所呼之名,以前阿美尼亞人則呼之為Massis,波斯人則呼之曰Kuh-inuh,或曰挪亞山Nach's Mountain。突厥人則呼之為Aghridagh,義猶「高陡之山」(Steep Mountain)。阿耨達之與Aghridagh音之切合,乃無倫比(但印度今日稱阿耨達為Anavatcpta,與古音不合矣。家六叔繼卿先生云:阿耨達疑為巴利文Anutatta之譯音,則與古音尚相諧焉),而印度之蘇迷盧義猶云「妙高」,則一譯其音,一譯其義耳。《起世經》:「佛告比丘,雪山……黑山北有香山,其山常有歌舞唱妓樂之聲。山有二崛,一名為盡……二名善盡,七寶所成,柔軟香潔,猶如天衣,則又儼然阿拉拉特兩峰之況。《俱捨論》十一曰:「大雪山北,有香醉山,雪北香南,有大池水,出四大河。」《南山戒疏》一上曰:「四河本源,香山所出。俗雲崑崙者,經言香山。」《西域記》一曰:「贍部洲之中池者阿耨婆答多池也,唐言無熱惱。在香山之南,大雪山之北,周八瓦裡。」香山梵文為G andhamadana,稱為閻浮提世界最高中心,一切條件與阿拉拉特山無不合。豈印度剽襲中國崑崙傳說耶?余謂蓋受之西亞耳。 三國六朝時人,已知阿耨達即崑崙,顧崑崙之所在,中國人自己尚捉摸不定,何能知阿耨達之確址?印度僧人來中國,亦曾助中國人解決此問題,如《水經注》卷一所言佛圖調,以《山海經》所言崑崙所在,合之阿耨達山是也。又有來華印僧據《山海經》及《康泰扶南傳》:「恆水之源,乃在西北,出崑崙山中,有五大源。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知阿耨達即是崑崙山,為《西域圖》以語印僧法汰,法汰以常見為怪,謂「漢來諸名人,不應河在敦煌南數千里,而不知崑崙之所在也。」惟酈道元腦中橫梗一《山海經》、《淮南子》所言之神話崑崙,及漢武帝所欽定之于闐崑崙,遂云「余考釋氏之言,未為佳證」、「阿耨達六水,蔥嶺、于闐二水之限,與經史諸書,全相乖異,」輕輕一筆抹煞,遂使阿耨達與崑崙關係垂合而復乖,殊為可惜。然此事亦不能怪道元,蓋印度阿耨達亦非真正之崑崙,且中國崑崙傳說,乃直接得之西亞,非得之印度,本屬二山,何能強傅為一乎? 阿耨達果在何處耶?曰即清聖祖所定為崑崙之岡底斯山是矣。清《一統志》言此山高僅五百餘丈,故魏源卑之,謂不及蔥嶺十分之一,安足以當崑崙?然西藏高原,除挨佛拉斯峰之外,以岡底斯為最高,達海拔六千公尺以上。西藏喇嘛對清聖祖侈陳岡底斯之形勢,謂天下三條四列之山,皆祖於此,故番語「岡底斯」,譯言「眾山水之根」,魏源又謂西蕃語謂雪為岡,梵語謂山為底斯,岡底斯三字乃合番梵語而成,義猶「雪山」耳,何「眾山水根」之有?其獅泉、馬泉、象泉之合於佛經阿耨達者,一律為喇嘛所偽造。其言皆太過,下文再辯。 |
後一頁 前一頁 回目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