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混在後宮假太監

正文卷 第三十章 皇太后垂簾聽政 文 / 天山雪

    第三十章皇太后垂簾聽政

    大清早,王世貴正摟著幾個侍女丫頭賴在熱被窩裡嬉笑言歡說古論今呢!翠兒丫頭說:「老爺的那個真大。」紅兒丫頭說:「你沒見過大的,讓老爺給你講個大大的故事吧!」老爺說:「快上朝了,晚間來了再講吧。」翡兒丫頭說:「去也五八,不去也四十,您晚去半個時辰,他們能翻天?那個傻皇上還能怎麼樣你?」艷兒丫頭說:「老爺偏心,給她們講,不給我們講,就要聽那個大大的故事。」

    老爺無奈,開口講道:

    有一人那花兒極是雄偉龐大。一天河邊去洗澡,剛脫了褲子坐到岸邊一不小心那花兒就伸出來了。因是奇長無比,一頭竟到了河對岸。此時過來一個新媳婦,到了河邊歎道:「早晨回娘家時尚要乘船擺渡,眨眼間豎起一道橋,好神速!」新媳婦想罷,裊裊婷婷從「橋」上走過去了。這時又過來一個老頭,有點納悶,平空裡咋會長出這麼座怪橋呢?老人家端詳了片刻,心想新媳婦能過他也能過。於是老頭晃晃悠悠走到「橋」的中央,見有茅草叢林,遮住太陽,陰陰涼涼,很是愜意。遂掏出煙袋煙鍋,席地而坐,點火抽煙。吸完煙後把煙鍋往橋墩上輕輕一磕,這時「大橋」猛然間忽地高高舉了起來,將老頭「撲通」一聲扔進河裡。老頭會水,好不容易從河裡爬出,埋怨道:「搞了半天是座吊橋,關城門也不給人事先招呼一聲,只可惜了我那祖傳的煙袋鍋兒……」

    這時忽聽家丁急急來報說:

    「老爺,不好了,軍隊造反了!圍定四面城門,午朝門外也聚滿了數千士兵,手執刀斧劍戟,大聲呼喊口號:太后不出,死不瞑目!云云。」

    王丞相急忙讓丫環侍候著提上褲子,一感覺不對,怎麼沒穿內褲?找了半天褲叉子,又把長褲脫了,重新穿了一遍。慌慌亂亂,緊緊張張,好一陣才算整理清楚。

    老王這人一輩子就喜歡舞弄墨,撰寫章。自小就遵循「君子動口不動手」的古訓,從不和人打架鬥毆、使橫撒潑、爭勇鬥狠的,動轍以拳腿相加、大打出手更是為君子所嗤之以鼻不屑置辯的。他靠自己的真本事考取進士,由七品縣令做起,步步高陞,直到位極人臣,權傾天下,也算是沒有白來人間一回。人就怕不知足,按說王老這一生也算可以了,如若早死幾年,沒準還落個大大的忠臣結局。事就出到先皇死了之後,遴選皇子的大權落入他手,這回老傢伙突然萌發了私心,百里挑一,紫玉龍冠扣到傻子頭上。傻子當政,等於是他說了算。朝中上下,惟他獨尊,武百官有事先找他商量請示匯報,小皇上倒成了小傀儡。這時他忽然才悟出一個道理:坐天下竟原來這麼容易!

    王丞相的野心日益膨脹,幾乎不費吹灰之力,朝野上下就統統換成了他的人手,唯獨剩下佟氏一家。正當他外借番兵,推波助濫就要事成之際,沒料想半道上殺出個沒把兒的小人物。小太監別看人小,可是個鬼精靈。憑他那點本事竟能平定番寇之亂?還在邊關置下八萬雄兵,而且班師後一直牢牢抓住兵權不放。好在,這個太監原來是個假的,既然他和女兒已經玉成了那事,還生了個小太子。一婿半子嘛,將來外孫兒坐了天下,還不等於是他老王家的一半,所以他才算勉強忍下這口氣。

    他老王已經不找事了,怎麼還敢有人找事?說什麼「太后不出,死不瞑目」?太后不像她的傻兒子,是個人精。她一旦臨朝稱制,豈還有他王世貴說話的地方?如果再查出五年前那事,那還了得?

    王丞相邊想邊嘀咕,說話間轎子已到了午朝門外。兵士們見了他也不打也不罵,只是自顧自地呼喊口號:「請皇太后垂簾聽政!」真是反了天了,王丞相心想,一個女人在家不好好做女紅,太后太后,後宮享受,出來做什麼官呀!男人都死光了嗎?

    小皇上一看王丞相上朝,老遠裡急忙就喊道:「亞父相父,你說這事該咋辦才好?」

    王書貴拿眼往小太監這邊瞅了瞅,沒好氣地說:「你問我幹啥?你問你的皇弟呀!」

    傻皇上從老丞相這裡討不來主意,只好又把目光轉向小太監,說:「皇弟呀,你老半天不吭聲,你倒是幫朕出出主意啊!」

    小太監往前一站,道了聲萬歲,奏曰:「老太太臨朝稱制萬萬不可!」

    「什麼什麼?朕的老娘才四十三歲,你竟把她呼為老太太,有那麼老嗎?朕媽也是你媽,有你這麼不尊重老人的嗎?」傻皇上不悅,駁斥道。

    「潘尚書既然說是不可,臣也以為不可。」王書貴眼前一亮,以為小太監向著他說話了。

    「你倆倒說得好聽,哪外面的兵士誰去說?」小皇上眼皮子上的事要緊,不由問道。

    「誰的兵誰去說。」王丞相斜眼瞟了瞟小太監。

    「皇弟還是你去。」小皇上又轉向小太監。

    「他們提的條件能答應嗎?」小太監不懷好意的注視著小皇上,眼睛的餘光卻落在王丞相的身上。

    「堅決不能答應,母雞打鳴,公雞下蛋,這不是翻了天嗎?」王書貴氣急敗壞的說。

    「哪咱們就在這兒乾耗著,午飯也別吃,晚飯也別吃,睡覺也在朝堂上。」小太監不冷不熱的揶揄道。

    「你剛才不是說老什麼不能臨朝嗎?」王丞相反問道。

    「我是說不能臨朝稱制,沒有說不能垂簾聽政?有什麼了不起,無非就是多把椅子,又不是沒地方坐?」小太監嘟嘟囔囔的說。

    「是啊是啊!不就是多把椅子的事嗎?這事就這麼定了,來呀,傳朕的旨意,答應鬧事兵士的條件。」

    王丞相突然發現小太監原來才是一條白眼狼!事到臨頭和他根本尿不到一個壺裡頭,或者說他們壓根就不是同一條船上的客。如此看來,他們家宴客的那些好酒好菜統統餵狗了!不用猜測,這場兵變肯定又是他搞的鬼,他到底想幹什麼,傻子都明白,唯獨皇上不清楚。如再不據理力爭,後果不堪設想,他覺著自己勢單力薄,拿眼神四處搜羅他的黨羽。

    奈何這幾位,以世昌為首,個個都是進士出身,熟讀詩書,滿腹經綸,讓他們口誅筆伐、指桑罵槐、唇槍舌劍乃是行家裡手,真要動真格的,不行!外面有數萬兵馬搖旗吶喊,大兵壓城,不提防衝進來幾個,秀才遇到兵,有理都說不清的,給他們那些愣頭青講什麼講?索性還是徐庶進曹營——不開口的好。

    王丞相還要說話,小皇上那兒聖旨已經擬定。小太監將皇上的公捧在手裡,問王書貴:

    「老丞相,這旨是宣還是不宣?」

    王書貴手足無措,當然不敢違抗聖命,只得順水推舟說:「宣呀!皇上的旨意怎麼能不宣呢?」

    小皇上一輩子就辦了這麼一件聰明事。

    憑心而論,皇太后佟碧玉信守婦道,並非擅權之人,本不想垂簾聽政干預朝政,落下罵名。可是她不出山,有人就要謀算她的性命,皇太后最終也被逼上梁山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