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重生1881之崛起

第三卷 怒海爭鋒 第兩百三十七章 中華崛起中 (大結局) 文 / 四方之王

    第兩百三十七章中華崛起大結局

    1941年6月22日凌晨,德軍根據「巴巴羅薩」侵蘇計劃,分南中北三路在蘇聯西部國境線上發動了大規模的突然襲擊。德軍「北方」集團軍群第第4集團群共23個師,以及芬蘭東南集團軍和卡累利阿集團軍共第5航空隊及芬蘭空軍共多架飛機進行支援,企圖從南面和北面向列寧格勒進攻,迅速殲滅列寧格勒方向的蘇軍,攻佔列寧格勒。

    希特勒在北翼調集了32個步兵師、4個坦克師、4個摩托化師和1個騎兵旅的兵力,配備en大炮、45en迫擊炮和多架飛機,向列寧格勒發動猛烈攻勢,揚言要在9月1日佔領列寧格勒。在巴巴羅薩計劃中,攻佔涅瓦河上這座城市被看作是「刻不容緩的任務」--從地球上抹掉列寧格勒,殺光居民,消滅無產階級革命的搖籃。

    8月底,德軍變更部署後沿莫斯科-列寧格勒公路再度發起進攻。德軍付出重大損失後,於8月25日奪取了柳班,8月29日佔領了托斯諾,8月30日抵達涅瓦河,切斷了溝通列寧格勒與外界的鐵路聯繫。9月1日,蘇軍退至凱克斯霍爾姆維堡以東30-40公里一線。

    9月8日,德軍遭受重大損失後衝過姆加車站,進抵拉多加湖南岸,奪得什利謝爾堡,從陸上包圍了列寧格勒。自此,列寧格勒陷入德軍的三面包圍,只能從拉多加湖和空中得到補給,長達900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拉開了序幕。

    包圍列寧格勒之後,德軍對該市實施了駭人聽聞的野蠻轟炸和炮擊,投擲了10多萬枚航空燃燒彈和航空爆破炸彈,妄圖用恐怖轟炸和飢餓困死守城軍民。

    9月9日,德軍又向列寧格勒發起新的進攻。伏羅希洛夫元帥由於指揮不利而被撤職。9月10日,朱可夫大將接替指揮列寧格勒方面軍。朱可夫做出的第一個決定是:即使戰至最後一人,也要守住列寧格勒。他的口號是:「不是列寧格勒懼怕死亡,而是死亡懼怕列寧格勒!」

    與此同時,朱可夫迅速調整和加強了列寧格勒防禦,各預備部隊得到了民兵支隊的補充,大批海軍軍人離艦上部分高射炮調到高地上用於打坦克。至9月底,列寧格勒西南和南面的戰線趨於穩定。德軍一舉奪取列寧格勒的計劃破產了ou調北路基本兵力進攻莫斯科的企圖也隨之失敗。

    從南面奪取列寧格勒的計劃失敗後,德軍於10月改向季赫溫實施突擊,與芬蘭軍隊會合,企圖完全封死列寧格勒。但是,德軍未能突至斯維裡河。11月中旬,蘇軍轉入了反攻月20日,攻佔了xiǎo維捨拉,12月9日奪回了季赫溫,將德軍趕過沃爾霍夫河。

    列寧格勒保衛戰具有全民動員的性質。列寧格勒的工業給前線提供了武器、裝備、服裝和彈y而該市居民則在被封鎖後第一個冬春提供了10萬多新兵。為了使居民免於挨餓,拉多加湖區艦隊承擔了湖上給養、彈yao和武器的輸送。

    11月中旬,湖上航行因為冰封而中止。11月19日,又在拉多加湖的冰上開闢軍用汽車路,被圍城市通過冰上交通線得到了戰鬥和生活必需品的供應,疏散了沒有勞動能力的居民以及工業設備等。

    儘管得到了一些給養補充,這些供應還遠遠不能滿足守城軍民的需要。列寧格勒城內被迫實行了配給制,工人每人每天只能得到8兩麵包,兒童、病人和公務員只能得到4兩麵包。但是,列寧格勒軍民不畏困難,每天仍有45人參加修築防禦工事,工人們在德軍的炮火下堅持生產。全城軍民步步為營,鑄成了一條攻不破、打不爛的鋼鐵長城。

    1942年1月,蘇軍在柳班方向發動突擊,8~10月又在錫尼亞維諾方向實施了頑強戰鬥,疲憊和消耗了德軍的基本兵力。蘇聯游擊隊也在列寧格勒州、諾夫哥羅德州和普斯科夫州的德國佔領區展開了積極的戰鬥,以xiǎo型兵器使敵軍遭受重大損失。

    1942年2月,蘇軍在遠程航空兵、炮兵和紅旗波羅的海艦隊航空兵的支援下,兵分兩路在拉多加湖以南什利謝爾堡、錫尼亞維諾之間狹xiǎo突出部實施了相向突擊,力圖打破德軍對列寧格勒的封鎖。兩路蘇軍成功突破德軍防線,在拉多加湖與戰線之間形成了8~11公里寬的走廊,並在17個晝夜內鋪設了鐵路和公路各一條。從而改善了戰役態勢。

    1942年5月8日,德國的另一路軍,曼施坦因上將指揮的德第11集團軍首先在克里米亞發起了攻勢,一周後佔領了刻赤半島,俘虜蘇軍17萬人。

    7月4日,守衛塞瓦斯托bo爾要塞的近10萬蘇軍被迫向德軍投降,德軍佔領了整個克里米亞。5月12日,當刻赤半島正在激戰之際,鐵木辛哥元帥指揮西南方面軍和南方方面軍,共約45個師,分別從哈爾可夫的東北和東南兩面向哈爾可夫發起進攻。進攻開始時發展順利,突破了德軍防禦,並於3晝夜內前進了25-50公里。斯大林很高興,並據此譴責總參謀部,說險些因為總參謀的固執己見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順利的戰役。但斯大林沒能高興多久。

    第第6兩個集團軍支援下,從哈爾可夫南面向蘇軍側翼發起反攻,並於第第6集團軍和博布金戰役集群。至5月29日,被圍蘇軍大部被殲。蘇軍西南方面軍副司令員科斯堅科中將、第第9集團軍司令員戈羅德揚尼斯中將、戰役集群司令員博布金少將陣亡。蘇軍共有25萬人被俘,損失坦克1249輛,火炮2026men。

    哈爾科夫戰役拉開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序幕,德軍在克裡木和哈爾科夫的勝利使蘇聯來之不易的預備隊消耗殆盡,南翼受到嚴重削弱,德軍重新奪回部分戰略主動權,暫時處於優勢地位。德軍奪取了巴爾文科沃突出部,為即將發動的攻勢佔據了有利的進攻出發陣地。

    1942年6月第第2集團軍突然從庫爾斯克東北向東攻擊,對布良斯克方面軍的第13和40集團軍實施了突擊,目標直指頓河上游的沃羅涅日。第6集團軍也從哈爾科夫東北發起了進攻,以斯大林格勒為目標向東南挺進,並突破第21和28集團軍防禦。在沃羅涅日方向上蘇軍所有方面軍的預備隊都投入作戰,最高統帥部還抽調第第5集團軍加強布良斯克方面軍。隨著預備隊不斷投入,沃羅涅日方面局勢稍有緩和,但沒有消除德軍突破頓河以及沿頓河向斯大林格勒方面突擊的嚴重風險。

    第4裝甲集團軍的前鋒已逼進沃羅涅日。但希特勒突然改變了計劃,決定不佔領該城,他命令霍特在獲得第2集團軍的接替後,迅速轉向南面沿頓河向斯大林格勒前進。包克元帥卻想佔領沃羅涅日,以徹底殲滅該地域內的蘇布良斯克方面軍主力,這使希特勒大為惱怒,當即撤消了包克元帥的b集團軍群司令之職,由第第2集團軍司令則由薩姆斯將軍繼任。南面高加索方向,利斯特a集團軍群於第1裝甲集團軍從哈爾可夫南面向頓尼茲河北岸進擊。魯夫第17集團軍則從塔甘羅格北面向伏羅希洛夫格勒進攻。同時,匈牙利第第4裝甲集團軍也對佛羅尼斯發動了突襲,並在7月5日攻陷該城。

    德軍的進攻非常成功,蘇聯軍隊在空曠的大草原上很難進行有效的抵抗,蘇軍後撤達-300公里,頓河及頓巴斯盆地最富饒的地區均落入德軍之手。

    然而,第6集團軍在戰役初期就取得令人滿意的戰果使希特勒再次改變了計劃。他認為攻佔斯大林格勒無需那麼多兵力,遂於第4裝甲集團軍從斯大林格勒方向南下,轉隸a集團軍群,以支援克萊斯特第1裝甲集團軍強渡頓河下游。這樣,斯大林格勒方向的進攻部隊就只剩下了保盧斯的第6集團軍,轄有6個軍,含2個裝甲軍,計14個師約27萬人,近500輛坦克,第4航空隊1200架作戰飛機進行支援。由於交通等問題,第6集團軍的前進步伐有所放慢,給了蘇軍一定的準備時間。這樣就給德國人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就在德國和俄國人在列寧格勒把血流盡的時候,美國人也在準備一項絕密計劃。

    美國陸軍部於1942年6月開始實施的利用核裂變反應來研製原子彈的計劃,亦稱曼哈頓計劃。為了先於德國製造出原子彈,該工程集中了當時西方國家許多優秀的核科學家,動員了10萬多人參加這一工程。核武器的出現,是20世紀40年代前後科學技術重大發展的結果。

    1939年初,德國化學家o.哈恩和物理化學家f.斯特拉斯曼發表了鈾原子核裂變現象的論文。幾個星期內,許多國家的科學家驗證了這一發現,並進一步提出有可能創造這種裂變反應自持進行的條件,從而開闢了利用這一新能源為人類創造財富的廣闊前景。但是,同歷史上許多科學技術新發現一樣,核能的開發也被首先用於軍事目的,即製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其進程受到當時社會與政治條件的影響和制約。

    從1939年起,由於法西斯德國擴大侵略戰爭,歐洲許多國家開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難。同年9月初,丹麥物理學家nd.玻爾和他的合作者j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能引起這一反應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鈾235。正當這一有指導意義的研究成果發表時,英、法兩國向德國宣戰。

    1940年夏,德軍佔領法國。法國物理學家j-f.約裡奧-居裡領導的一部分科學家被迫移居國外。英國曾制訂計劃進行這一領域的研究,但由於戰爭影響,人力物力短缺,後來也只能採取與美國合作的辦法,派出以物理學家j.查德威克為首的科學家xiǎo組,赴美國參加由理論物理學家j.r.奧本海默領導的原子彈研製工作。

    在美國,從歐洲遷來的匈牙利物理學家齊拉德?萊奧首先考慮到,一旦法西斯德國掌握原子彈技術可能帶來嚴重後果。經他和另幾位從歐洲移居美國的科學家奔走推動,於第32屆總統f.d.羅斯福,建議研製原子彈,才引起美國政府的注意。但開始只撥給經費美元,直到1941年12月日本襲擊珍珠港後,才擴大規模,到1942年8月發展成代號為「曼哈頓工程區」的龐大計劃,直接動用的人力約60萬人,投資20多億美元。

    製造原子彈,既要解決武器研製中的一系列科學技術問題,還要能生產出必需的核裝料鈾235、鈽239。天然鈾中同位素鈾235的丰度僅0.72%,按原子彈設計要求必須提高到90%以上。當時美國經過多種途徑探索研究與比較後,採取了電磁分離、氣體擴散和熱擴散三種方法生產這種高濃鈾。

    供一顆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高濃鈾,是靠電磁分離法生產的。建設電磁分離工廠的費用約3億美元,磁鐵的導電線圈是用從國庫借來的白銀製造的,其價值尚未計入。鈽239要在反應堆內用中子輻照鈾238的方法制取。供兩顆「內爆法」原子彈用的幾十千克鈽239,是用3座石墨慢化、水冷卻型天然鈾反應堆及與之配套的化學分離工廠生產的。

    德國的科學技術,當時本處於領先地位。1942年以前,德國在核技術領域的水平與美、英大致相當,但後來落伍了。美國的第一座試驗xing石墨反應堆,在物理學家e.費密領導下,1942年12月建成並達到臨界;而德國採用的是重水反應堆,生產鈽239,到1945年初才建成一座不大的次臨界裝置。為生產高濃鈾,德國曾著重於高速離心機的研製,由於空襲和電力、物資缺乏等原因,進展很緩慢。其次希特勒迫害科學家,以及有的科學家持不合作態度,是這方面工作進展不快的另一原因。更主要的是,德國法西斯頭目過分自信,認為戰爭可以很快結束,不需要huā氣力去研製尚無必成把握的原子彈,先是不予支持,後來再抓已困難重重,研製工作終於失敗。

    不過美國人沒想到的是,在世界的另一邊,代號為「東方崛起」的絕密計劃已經接近尾聲。

    帝國皇帝羅凱賦予這一計劃以「高於一切行動的特別優先權」。「東方崛起」計劃規模大得驚人。在中華科學院工程管理區內,彙集了以愛因斯坦為首的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科學家人數之多簡直難以想像,在某些部men,帶博士頭銜的人甚至比一般工作人員還要多,而且其中不乏諾貝爾獎得主。「東方崛起」工程在頂峰時期曾經起用了53.9萬人,總耗資高達50億人民幣。這是在此之前任何一次實驗中所無法比擬的。

    在帝國皇帝的全力支持下,第一顆試驗xing的原子彈在西北的沙漠中試爆成功,爆炸當日,只見一道閃電在方圓400公里的範圍內劃破長空,一團巨大的火球直升8多米的高空,大地被震得顫抖,太陽的光輝被掩蓋,中國整個西北部都聽到了爆炸聲,很多人驚奇的以為太陽提早升起來了。

    此時,中華帝國皇帝羅凱正在和海軍高級將領開會,當他聽到原子彈試驗成功的消息後非常高興。對於羅凱和中華帝國來說,原子彈不僅是一種軍事武器同時也是一種外交武器。

    可以這樣說,無論戰爭的結果如何,擁有了原子彈的中華帝國都已經立於不敗之地。

    中華帝國第一批只是造了三顆原子彈,第一顆試爆用的原子彈被命名為「希望」,第二顆和第三顆分別叫「曙光」和「朝陽」。

    原子彈研製成功後,包括以物理學家阿?愛因斯坦為首的一大批從事這一工作的科學家反對大量用原子彈轟炸敵國城市。不過羅凱作為一名合格的政治家當然也有著自己的考量。

    在開完會後,羅凱考慮了整整三天,終於決定投擲剩下的全部兩顆原子彈,落點就在中華帝國兩個最大的潛在敵人蘇聯和美國的土地上。

    扔在蘇聯的原子彈將在列寧格勒和斯大林格勒兩者之間選其一,目的是為了平衡,平衡德國和蘇聯之間的力量。

    至於仍在美國的原子彈,羅凱果斷選擇在曼哈頓,爆炸核心選在曼哈頓工程管理區內,勢必要使美國的曼哈頓計劃破產。

    核彈是一種利用爆炸性核反應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對目標造成殺傷破壞作用的武器。爆炸性核反應是利用能自持快速進行的原子核裂變或聚變反應,瞬間釋放出巨大能量產生的核反應爆炸而形成巨大殺傷破壞效應。1千克鈾全部裂變,釋放的能量超過2噸煤完全燃燒時釋放的熱量。

    1942年3月6日早晨9時整,3架轟-h戰略轟炸機從高空進入列寧格勒上空。這時列寧格勒有重兵把守,轟-h的目標爆炸範圍內至少有十萬蘇聯紅軍。

    在此以前,轟-已連續數天飛臨日本領空進行反覆訓練,不過這一次的3架飛機中,有一架已經裝上了一顆5噸重的原子彈,正奉命來轟炸列寧格勒。

    轟-h可以說是這個時代的世界之最,航程一萬多公里,能在萬米高空巡航,最大速度公里/xiǎo時,轟-h研製是對當時航空技術的重大挑戰,它是首架全部依靠遙控自衛武器並應用火控系統和全增壓的生產型轟炸機,他是整個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最傑出的轟炸機。

    帝國皇帝對轟-h的評價是:有了他才能很好的完成讓戰火在帝國的領土上燃燒的任務。

    轟-h翼展5米長35.2米高4.98米,最大飛行速度:800公里/xiǎo時,實用升限米,主要機載武器:12ting機載機槍en20毫米航炮,掛載普通炸彈,燃燒彈,核彈,最大載彈量公斤。

    在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幾乎沒有任何一種武器可以擊落在萬米高空之中飛行的轟-h,戰略轟炸機轟-h完全不負「戰略」二字之名。

    九點三十分,那架裝載著原子彈的轟-h轟炸機機上的視准儀對準了一座蘇聯的指揮部的正中,自動裝置開始被打開。原子彈從打開的艙men落入空中。這時飛機作了一個155°的轉彎,俯衝下來;一瞬間,飛行高度下降了3多米。這樣做是為了盡量遠離爆炸地點。

    數十秒種後,原子彈在離地米空中爆炸,立即發出令人眼花目眩的強烈的白色閃光,列寧格勒市中心上空隨即發生震耳欲聾的大爆炸。頃刻之間,城市突然捲起巨大的蘑菇狀煙雲,接著便豎起幾百根火柱,列寧格勒馬上淪為焦熱的火海。

    原子彈爆炸的強烈光波,使成千上萬人雙目失明;億度的高溫,把一切都化為灰燼;放射雨使一些人在以後2年中緩慢地走向死亡;衝擊波形成的狂風,又把所有的建築物摧毀殆盡。處在爆心極點影響下的人和物,像原子分離那樣分崩離析。離中心遠一點的地方,可以看到在一霎那間被燒燬的男人和女人及兒童的殘骸。更遠一些的地方,有些人雖僥倖還活著,但不是被嚴重燒傷,就是雙目被燒成兩個窟窿。公里以外的地方,人們仍然可以感到悶熱的氣流。

    當時列寧格勒一代集中了大約30多萬蘇聯紅軍,靠近爆炸中心的人大部分死亡,當場死者計2萬餘人,負傷和失蹤的為5萬餘人,全市7萬幢建築物全被毀壞的有百分之七十,剩下的全部嚴重毀壞。

    蘇聯紅軍的兩個師被全滅,四個師被重創,武器輜重被毀者不計其數。這些還只是最直接的損失,另外還有大約五萬人因為爆炸形成的強光、高溫、輻射、衝擊波等而戰鬥減員。

    由5架轟-h組成的突擊隊將原子彈「朝陽」投到美國曼哈頓工程管理區內。「朝陽」是一顆鈽彈,長約4米,直徑1.5米,重約5.1噸,提恩梯當量為2.5萬噸,爆高550米。

    爆炸造成美國曼哈頓工程管理區完全的被從地表上抹去,曼哈頓40萬人口中的10萬餘人當日傷亡和失蹤,城市60%的建築物被毀。轟炸造成的傷害遺留數百年,倖存者飽受癌症、白血病和皮膚灼傷等輻射後遺症的折磨,爆炸的中心地帶百年內寸草不生。爆炸後的大火又將影響範圍擴大到了3.7公里。

    高劑量的貝塔和迦碼射線傷害,當時沒有人敢肯定的說,原子彈特有的疾病能夠治療,因為診斷上從未見過,而這種疾病現在還在這裡一直奪走人命。

    病人躺在病床上呻吟,嘴巴被燒黑,看起來很僵硬,不能說話,腿上和手臂都是紅點。有的則發高燒,白血球和紅血球細胞下降,喉嚨發腫,疼痛,嘔吐和拉肚子,或者有內出血或者掉發等當時還不為世人所知的輻射污染後遺症……

    至於美國的曼哈頓計劃自然不用說,至少五年內美國是很難擁有核彈了。

    連年的戰爭使意大利經濟瀕於崩潰,國家預算赤字高達870億里拉,收入只及支出的36%。全國各地食品匱乏,黑市猖獗,民不聊生。軍隊也處於「崩潰狀態」,兵員嚴重缺乏,士氣低落。斯大林格勒慘敗後,希特勒以東線局勢緊張為由,拒絕給墨索里尼提供新的援助,並強迫墨索里尼繼續徵兵充當炮灰。

    在此情況下,意統治集團決定拋棄墨索里尼以擺脫危機。1943年7月24日夜,法西斯最高委員會通過決議,恢復君主立憲,把軍隊指揮權交還國王。翌日夜晚,國王埃曼努爾三世召見墨索里尼,令他辭職,同時任命巴多格裡奧陸軍元帥為總理,組成了一個無黨派政府,並向全世界宣佈了這個消息。兩天之後,墨索里尼被押到蓬察島,後又被送往馬達累納島。

    7月28日巴多格裡奧宣佈解散法西斯黨,結束了持續21年的法西斯統治。為避免希特勒報復,巴表面宣佈繼續同德國一起作戰,暗中卻派特使與盟國密談,表示願意反戈一擊。8月中旬,英國首相丘吉爾和美國總統羅斯福在加拿大魁北克舉行會談,商定意的停戰條件,授權盟軍司令艾森豪威爾受降。9月3日,意、美雙方代表在西西里島錫臘庫扎附近的橄欖林中籤訂了停戰協定,規定意軍立即停止軍事行動,海、空軍撤往盟軍指定地點,並立即撤回在國外各戰場作戰的軍隊,盟軍有權使用意的各個機場和軍事基地。

    墨索里尼垮台後,希特勒擔心意投降盟國和盟軍在意南部登陸,於是,以減輕意北部防務為借口,派遣隆美爾元帥率8個師的德軍越過邊境佔據阿爾卑斯山各山口,並在意北部建立比薩-裡米尼防線,以支援駐守在該防線以南意本土上的另8個師德軍。

    簽定停戰協議當天凌晨,英軍第八軍團強渡墨西拿海峽,在亞平寧半島登陸,向意南部快速推進。9月8日,艾森豪威爾和巴多格裡奧分別廣播了停戰宣言。9日凌晨,盟軍在薩勒諾登陸,向意西海岸進軍,一舉佔領那不勒斯。德軍在聽到上述廣播後,立即解除意軍武裝,逮捕大批意軍官,並於9月10日佔領羅馬,後又接管了南至那不勒斯的意本土。在德軍佔領羅馬前夕,意王室、巴多格裡奧及其政府成員倉皇出逃,然後乘坐潛艇,於9月10日到達布林的西。9月13日,納粹黨衛軍營救墨索里尼成功,讓他粉墨登場,9月底在意北部成立了法西斯傀儡政權,與巴多格裡奧政府相對抗。

    10月13日,巴多格裡奧政府在意人民的強烈要求下,正式退出法西斯同盟,向德國宣戰。同時,英、美、蘇3國政府也發表宣言,承認意大利為共同作戰一方。墨索里尼垮台和巴多格裡奧政府無條件投降並對德宣戰,標誌著柏林?羅馬軸心的解體,是同盟國的一大勝利。

    此時,羅凱知道軸心國的末日要到了。戰爭拼的不是一個時刻的軍力,而是一段時間的經濟。

    在戰略上德國最致命的一點就是在沒有徹底擊敗和佔領英國時,就冒然進攻蘇聯,在其歐洲大陸的大後方留下了英國這個致命隱患。由於英國的存在,德國不僅要在法國方向部署大量部隊進行防備,分散了其兵力,以至於無法集中力量進攻蘇聯。而且,為日後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留下了英國這個前沿跳板,使德國陷入腹背受敵。

    兩線作戰的兵家大忌,從而最終導致二戰中德國最終徹底失敗。如果德國能夠集中力量擊潰並佔領英國,使盟國失去英國反攻歐洲大陸這個前哨陣地,那麼歐洲大陸附近再無可利用的大型近海島嶼,諾曼底登陸這樣的近海登陸作戰必將要成為遠距離越洋作戰,以當時的盟**力,這樣的遠距離登陸作戰是根本沒有辦法組織的。

    當然,德國二戰戰敗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國土xiǎo,自然資源不足,佔領區反抗不斷,戰爭資源難以消化,也就是說其戰爭潛力不夠,不像中華帝國這般地大物博。

    日,中華帝國一面繼續在戰場上打壓美、蘇兩方,一面派出代表和英國接觸,表示願意為結束這場世界浩劫作出讓步,為此,中華帝國可以放棄在正面戰場上取得的戰略優勢,停止使用核武器,讓人類歷史上的空前浩劫提前結束。

    中華帝國願意向一切交戰國政府和人民達成「立即停戰協定」、立即就公正的民主的和約開始談判,立即實現不割地即不侵佔別國領土,不強迫合併別的民族不賠款的和平,反對兼併或侵佔別國領土。

    由於中華帝國擁有足以摧毀地球的核武器,而且英國和中華帝國並沒有實際上的衝突,所以以英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自然是希望中華帝國保持中立,甚至希望其來個反戈一擊徹底擊潰德國。

    而美國和蘇聯起初也並不願意和解,不過在英國這個和事佬給的台階面前,正飽受德國戰車蹂躪的蘇聯人最先同意達成和解。

    至於美國,由於本土多處重工業基地被炸,實力大不如後世那般強大,獨木難支之下也不想面對中華帝國的進攻,在蘇聯之後也同意了中華帝國提出的不侵佔別國領土,不強迫合併別的民族,不割地不賠款的協定。

    隨後,根據英、法等同盟國的要求,中華帝國加入到同盟國一方,雖然沒有向德國正面開戰,但是不斷有軍用物資從中華帝國輸送往正在與德國交戰的同盟國。

    戰爭的天平開始傾斜,自1945年起,德國就開始在各面戰場上呈現不支之態。

    德國簽字投降是在1945年5月8日24時,地點柏林市東南的卡爾斯霍爾斯特的德**事工程學校大樓大廳,投降書規定,從1945年5月9日1時開始生效。

    德國投降書共有六項條款內容如下:

    1.我們,這些代表德軍最高統帥部的簽字者,同意德國一切陸、海、空軍及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向紅軍最高統帥部,同時向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無條件投降。

    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命令德國一切陸、海、空軍及目前仍在德國控制下的一切部隊的司令官於中歐時間1945年5月8日23時至5月9日1時停止一切軍事行動,留在當時所在地點,全部解除武裝,將所有武器和軍事物資移交給當地盟軍部隊司令官或盟軍最高統帥部委派的軍官代表,保證對於所有艦艇船隻、飛機及它們的發動機、殼體和設備,以及所有汽車、武器、儀器和一切作戰用的軍事技術裝備,決不加以任何破壞和損傷。

    3.德軍最高統帥部立即指定相應的指揮人員保證執行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作出的所有進一步的指令。

    4.本投降書並不妨礙今後用其他由聯合國或以聯合國名義簽訂的、適用於整個德國和全體德國武裝力量的有關投降的總文件來替代。

    遇有德軍最高統帥部或歸它指揮的任何部隊拒不執行本投降書時,紅軍最高統帥部和盟國遠征軍最高統帥部可採取它們認為是必要的懲罰措施或其他行動。

    6.本投降書有俄、英、德三種文本。俄、英文本為唯一準確的文本。

    第二次世界大戰先後有六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參戰,波及20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80%,戰火燃及歐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和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作戰區域面積為2200萬平方公里,交戰雙方動員兵力達1億人,直接軍費開支總計約3萬億美元,占交戰國國民總收入的60%至70%,參戰國物資總損失價值達4萬億美元。

    按1937年的比價計算,德國侵略者給西方世界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達3億美元,間接經濟損失億美元。

    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佈的材料,蘇聯在1941年到1945年衛國戰爭期間,物質損失按照1941年的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

    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慘烈,根據雅爾塔會議協定,為了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中、英、美、蘇、法為首的同盟國在1945年10月24日發起成立了聯合國,這一天在中國北京簽定生效的《聯合國憲章》標誌著聯合國正式成立。

    中、美、蘇、英、法則成為了安理會常任理事國。1948年以來,安理會共授權進行了多項維和行動。另外,聯合國還先後組織制定了從不擴散核武器到和平利用外層空間等數百個國際條約。

    二戰之後,異軍突起的中華帝國一躍成為了世界第一強國,在帝國皇帝羅凱的率領下,中華民族終於走到了世界之巔。

    外在崛起是內在完善的外延,近四十年的內在完善使得中華帝國就如同行星般已經走上了他應該行駛的軌跡上。他的強大將如同歷史的洪流一般不可阻擋不可逆行。

    1945年10月24日,聯合國成立的當天,帝國皇帝羅凱宣佈退位,改中華帝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帝國皇帝在宣佈退位的當天,就歸隱田園享受起了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

    單一的因素一定是錯誤的,一定是各種因素的綜合,造成了中國的崛起!

    全書完

    bk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