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紅警大中華1985

正文 688.第688章 689 石油,石油! 文 / 白面黑廝

    在大戰爆發之後,德國總理施羅德的政治立場從溫和轉向強硬,特別是步入2002年以後,施羅德與其執政聯盟開始呈現出明顯希望再造鐵十字軍團的想法。其政治理想和立場發生變化其實並不是不可理解的,明顯在世界大戰中,任何保持中立的國家無權在戰後的利益分割中獲得任何好處,而德國也本身就是北約成員,拋棄北約就等於自殘,所以德國能夠選擇的唯一路線,就是緊隨美國,進行這場世界大戰,並企圖在戰後獲得更大的利益和國際影響力。

    為實現這一點,德國必須在戰爭中顯示出足夠的力量,也許趕上美國並不現實,但是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還是可以做到的。德國公佈了其野心勃勃的擴軍計劃,準備再造鐵十字軍團,即便不至於像是納粹德國時期徵兵超過五百萬,但是一百多萬優秀而訓練有素的德國士兵還是可以指望的,就算是美軍也有其希望有著良好裝備和軍事素養的德國聯邦國防軍能夠協助美國在更多的戰場上取得勝利。

    只不過德國的鐵十字軍團擴張計劃尚未完全展開,新兵的招募和訓練還在進行當中的時候,就遭到了中國人發起的玳瑁計劃。追火轟炸機發起的對慕尼黑工業區的轟炸,僅僅是轟炸的開始。中國駐歐空軍發動了更大規模的空襲,對德國全境的軍事設施、工業設施甚至水電等民用設施進行了狠戾的打擊。

    德國雖然也建設了比較完善的防空網絡,但是面對中國駐歐空軍這個強度的打擊,仍舊是顯得單薄無力。中國出動了殲-20威龍隱身戰機以及轟-10追火隱身轟炸機攜帶武器先行進行點穴式打擊,敲掉德軍的防空雷達和防空導彈陣地,德軍的指揮通訊系統也受到了比較嚴重的損傷和干擾,接下來就是大批的中國戰機和轟炸機對德國的無差別轟炸。

    德軍雖然起飛了不少的狂風和f-16(美軍轉手給德軍的)進行攔截,不過在數量更大的中國空軍面前,效果寥寥。駐德的美軍也參與了反擊,不過駐德美軍是最早被襲擊的,在完全沒有辦法的情況下,北約歐洲司令部不得不將駐德美軍撤出,轉移到丹麥、荷蘭、比利時和法國。

    連續多日的狂轟濫炸近乎癱瘓了德國的工業製造能力,在戰爭爆發之初,德國根本沒有想到中**隊已經成長到了如斯地步,將德國在揮手彈指間折騰成這個樣子。北約司令部不斷抽調美英法等國戰機前往德國對德軍進行支援,不過中國pla駐歐空軍的實力實在太過強盛,直接壓過了北約在歐洲部署的力量。

    在國家陷入一片血火的時候,德國總理施羅德給美國總統小布什通電話:「如果援軍不能夠拯救德國,那麼德國能夠協助盟友的不再是坦克和飛機,而將會是一片瓦礫了!」

    德國遭受打擊之後,中國駐歐空軍又開始向週遭的波蘭、匈牙利、意大利、法國等過進行不同程度的空襲,此時中國人的戰略意圖已經相當明顯了,破壞歐洲國家的工業生產能力,最大限度上打擊歐洲北約國家的戰爭潛力。

    小布什只能做出指示:「一個不能生產槍炮、坦克和飛機的歐洲,跟我們找了一群非洲土著國家沒有任何區別,我們不能讓中國人如此輕易地實現他們的企圖,歐洲必須被拯救!」

    於是乎,浩浩蕩蕩的「歐洲拯救計劃」被提上了日程,該計劃由美國國防部提出,主要分為兩個部分,一是抽調美國本土戰鬥機,加入到保護歐洲天空的戰鬥中,二是統合歐洲各**隊的戰鬥力量,並派遣更多美軍地面軍隊,由美國主導的歐洲盟軍,將從陸地上發動攻勢,擊敗捷克斯洛伐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南斯拉夫,從而徹底奪取中國駐歐空軍的據點,以實現挽救歐洲的計劃。

    一場不亞於二戰時期不列顛空戰的歐洲大空戰就此拉開序幕,即便在技術上有著很多的劣勢,不過隨著美國和歐洲不斷加碼,中國人的「玳瑁行動」也開始變得困難重重,對歐洲工業能力的轟炸在一開始基本上遇不到什麼像樣的對手,到行動後期,雙方出現上百架戰鬥機捉對廝殺,中國轟炸機不斷被瘋狂抵抗的歐美戰機擊落的情況。

    毫無疑問,玳瑁行動也是非常有效果的。對於德國的全面性轟炸,雖然在人員上促進了德國人踴躍加入軍隊保護自己的國家,但是軍工廠不斷被破壞,使得德國國防部甚至無法為新徵募來的士兵配備齊全他們的武器。

    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德國甚至考慮修建進行加固過的地下兵工廠,為部隊製造武器。不過僅僅是輕武器肯定是不夠的,陸戰所需求的武裝直升機、主戰坦克、步兵戰車、自行火炮和機甲等裝備,德國更加缺乏,此時即便德國塞給了士兵們一桿槍,但是沒有主戰坦克,沒有步兵戰車,他們在戰場上就像是一群羔羊一樣,會被武裝到牙齒的中**隊恣意驅趕和消滅。

    戰前編組的德軍已經基本上派去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戰場,而捷克斯洛伐克人也顯示出了格外頑強的抵抗力。雖然德軍並沒有吃到什麼敗仗,但是戰場上的僵持對於北約來說就是一個噩耗,因為在僵持的過程中,中國空軍在不斷地摧殘著歐洲國家的軍事潛力和工業能力。

    戰爭造成的麻煩不止這些,中東的石油已經完全控制在了中國人的手中,北約一方的主要能源產地變成了墨西哥灣、加拿大和北海石油,顯然這些油氣資源是沒辦法滿足需求的,尤其是歐洲面臨著如此激烈的戰爭,還有幾億的人口需要使用能源,德國在捷克斯洛伐克進行了一個月戰爭後,其燃油已經像是二戰般遇到了巨大困難。

    中國人轟炸了德國的戰略石油儲備庫,使得德國的石油儲備驟減。北海石油出產量也不是那麼充足的,即便全部供應德國,也是捉襟見肘。戰場上已經出現了因為燃油不足,德國裝甲旅進展緩慢,跟不上戰術要求的情況,而後方德國居民的燃油已經開始限量供應了,使得德國居民怨聲載道。

    美國的情況也絕對沒有比德國好太多,美國擁有更加龐大的軍事部隊需求燃油。而且美軍還在全世界都有軍力部署,對於燃油的輸送要求也不小。暫時美國本土

    土的燃油儲備不成問題,但是近些日子來,美國運輸到日本的油輪,已經多次遭到中國潛艇的襲擊。美國對中國本土的轟炸計劃一拖再拖,其重要原因就是美國很難保證戰爭爆發後,能有足夠的燃油進行作戰。從這一點上,日本還拖累了美國,因為日本作為經濟大國和無能源國家,對於燃油的消耗巨大。

    印度洋和南海航線的斷絕,使得日本的主要商貿只能橫跨太平洋,從美國輸入足夠的各種資源,而且這些海運還受中國潛艇部隊的威脅。美國第七艦隊也受此影響十分巨大,補給品和武器的輸送成了難題。

    歐洲和美洲的大西洋航線還基本暢通,中國雖然在這裡也有潛艇活動,但總算沒有在西太平洋那麼猖獗。但戰爭對很多歐洲國家的經濟打擊是巨大的,歐洲國家對貿易的依賴度很高,特別很多國家最大的貿易夥伴就是中國,敵對之後一下子失掉了這些貿易,使得他們很難過,成千上萬的人失業,而且西方人沒有什麼存款習慣,直接就是過不下去了。

    北約方面針對這個情況,超脫軍事制定了一個統一的經濟計劃,包括內部免稅,提供便利條件,甚至進行物資配給等,希望以更加內部的經濟貿易來彌補這些國家的經濟損失,從而能夠支持北約繼續將戰爭進行下去,而美國人也是有壞心思的,他們希望這種內部經濟計劃能夠一直延續下去,因為就像是上合經濟體中最大只的中國獲利最豐,美國也將受利於這個內部經濟體。

    當然,為了戰爭能夠進行下去,美國人需要進一步打通航線,獲取資源,尤其是石油資源。對中東石油的依賴症戒不掉也得戒了,因為短時間內美國人自己也看不到能夠重回中東的可能。不過世界上還是有其他地方產油的,比如說南美,比如說幾內亞灣。

    查韋斯這個反美鬥士跟中國走得很近,可以敲打一下,尼日利亞有中國的海外基地,也是有借口的。如果委內瑞拉和尼日利亞的石油能夠控制起來,對於北約而言,能夠極大的緩解失去中東石油帶來的石油緊缺現象。

    不過也有不少人反對再這樣倉促的開闢新的戰場,現在美軍的戰鬥已經有些首尾難顧,從非洲西海岸、南美再進行戰爭,美國人真的可能不用被中國人擊敗,自己就把自己給搞倒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