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紅警大中華1985

正文 第389章 389 運輸能力 文 / 白面黑廝

    整個反伊戰爭同盟在美國的主導和捏合下慢慢形成了,這其中明顯的分出了幾個檔次,最高級別的就是美國和中國,美國出兵五十萬,中國出兵十多萬,是兩支規模最大的軍事力量,而且軍容鼎盛、裝備水平也很高,將成為聯軍的中流砥柱。第390章了465列火車、312艘駁船和119個船隊。在戰區內,沙特的援助更是不遺餘力,僅它一國就向美軍提供了通用運輸卡車800輛、油車和卡車5000輛,還提供了2040萬噸燃料和飲用水,以及零部件、通訊設備和其他重要的後勤補給品。

    理論上,中國也可以借助「盟邦」的民用運輸或者軍用運輸將本國的十多萬軍隊運到海灣地區,但是齊一鳴權衡再三還是放棄了借用其他國家的運力協助。其中主要因素是考慮,中國和美國、日本和歐洲這些國家,不是真的同心同德、命運交託的盟友關係,現在最多算是互相利用。如果中國的裝備和後勤物資通過這些國家的運輸船和運輸機送往海灣地區,絕對不出意外會有大量的間諜偽裝成相關港口或船員,趁機刺探中**事裝備的秘密,這不是隨便找幾個軍方人員看守就能防備的了的事情。

    好在,這兩年齊一鳴不再為軍方製造軍艦,除了自己打造裝在冷凍空間中的紅警艦隊,還用海軍造船廠的產能製造了三百多萬噸的運輸船舶。這些運輸船都是基地專門設計的,一種船型平時可以當作民用的滾裝輪使用,預留了直升機平台,可以作為戰時的醫療救護站,運載結構進行了加強,可以直接運載主戰坦克這一類的重型裝備,能夠整建制地投放重裝部隊進入戰場,並且基本不需要任何改裝。其排水量達5萬噸,四艘這樣的運輸船就能夠投送一整支重裝機械化師。

    另一種則是集裝箱船,主要將軍用物資集裝箱化,然後投送到戰區。除了通用集裝箱之外,還可以專門運載軍用的絕熱集裝箱、冷藏集裝箱、彈藥集裝箱、成套維修備件集裝箱等,這種集裝箱船,滿載排水量可達16萬噸,比一艘航空母艦都要大。

    原本一般的情況下,齊一鳴還需為pla配備大型油輪,因為僅僅憑現有的遠洋綜合補給艦,差不多只是給海軍艦艇補給的,普通的陸軍單位、空軍單位仍舊需要後勤的補充。不過這次情況稍微特殊,去中東打仗,沒道理自己還要帶燃油的,燃料主要將有沙特阿拉伯等國向pla提供,而且是不收錢的。

    以上這些運輸船,在非戰時的時候都掛名在齊一鳴手中的一個海運公司,近年來已經開始在國際海運行業中嶄露頭角;一旦遇上國防需求,這間海運公司所屬的全部運輸船將被徵用,為pla運送大量的物資和軍隊。

    再加上pla自己的一些運輸能力,徵用的其他一些單位的運輸船,雖然參加行動的pla數量很大,但是幾百萬噸的運力還是基本能夠保障住的。

    通過這一次,軍委看到了在營建遠程投送能力的時候,還是出現了相對短板,雖然pla現在有強大的航母艦隊、兩棲攻擊群可以很快地向熱點地區投送兵力並參加戰鬥,但是這種戰鬥的規模和烈度都是有限的。一旦要到這種大戰役級別,幾十萬兵力,集團軍以上規模的作戰,如果戰場是在本土的數千公里之外,pla的運力還是顯得薄弱了。

    現代戰爭越打東西越多,到最後只能是也許一個營只有數百人,但要帶的東西卻是幾十年前打仗一個師攜帶裝備的數量,光把人送到了,沒有裝備也一樣打不了仗。國家經濟方興未艾,得到紅警基地技術支持的一些造船廠已經能夠上馬建造一些比較大型的船舶了,但是需求如同饕餮的巨口一樣,不管有多少供應總是一口吃下。即便江南等幾大船廠拚死了建造各類船舶,但是每年中國仍需要向外訂購大量各類用途的船舶。

    齊一鳴知道了軍方的想法後,向軍方提議了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海上預置艦。這個概念在另一個位面也是老美提出來的,主要是為了補充空運和海運,縮短向戰區輸送急需的裝備和補給品的時間。具體做法就是在一些地區部署這種巨大且容納了許多裝備和彈藥、補給品的船艦,一旦爆發了戰爭,這些船艦就能夠快速開赴最近的事發地點,向立即趕到那裡的軍隊提供物資。

    於是,有了海上預置艦,完全可以讓士兵們空著手走上運輸機,然後飛到戰區,直接從海上預置艦中獲取所需要的裝備,然後投入戰鬥。

    美國最多時運營了36艘海上預置艦,分別為海軍、海軍陸戰隊、陸軍和空軍等不同軍種服務。美國在九十年代使用了沃特森級海上預置艦,這型陸軍使用的預置艦滿載排水量可達62930噸,四艘預置艦可以運送一支美軍的海軍陸戰隊遠征旅。為美國陸軍在全球投入作戰開了方便之門。

    通過海灣危機,pla決心打造一支成規模的預置艦隊,不過不可能達到美國那種規模。首先中國在全球也沒有那麼的軍事基地可以操作這些預置艦,其次,在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可能爆發大型戰爭的關口搞大量預置艦可能是對資源的浪費。

    不過顯然搞預置艦是未來軍事投送領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課題,軍方已經搞了調研組,準備研究是否有必要研發一些預置艦投入使用。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