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崇禎七年

《》 第381章 三八零 卸嶺力士 文 / 竹下梨

    很古老的小院,兩邊都是裸露的地面,只有中間一條石子兒鋪成的小路通向正房。兩邊的廂房屋簷下還掛著有玉米棒子之類的,一串串的。

    張麻子趕緊先走到前面去,對董策道:「大人您請稍待,家母年歲大了,見不得大場面,我先……」

    董策擺擺手:「去吧。」

    他便負手在這院中看著,正方前面的地面給分成了兩畦,這會兒雖然裡頭空蕩蕩的,但可以想見,到了春夏時分,這兒定會種了一些野菜。

    整個院子裡東西很不少,卻都是給收拾的頗為整潔,顯然是張香兒的功勞了。

    石進沒有跟他說張麻子和張香兒的事兒,董策瞧了她一眼,心下有些奇怪。這女子已經出嫁了,但看樣子,卻分明是在娘家住著的時候居多,這倒是罕見。

    老道士走到他身邊,兩人對視一眼,卻誰都沒說話。

    少頃,張麻子從堂屋裡出來,招呼道:「大人,師父,快請進來吧。」

    堂屋面積不小,裡面鋪著水磨青磚,卻不是一般人家那等上首有座位,兩邊有座位的陳設,而只是擺了一張圓桌,三把椅子。張麻子不好意思道:「家裡簡陋,向來仨人,只為方便,一些東西,便都撤了……」

    其實是當年他家境落敗之時,都給拿出去變賣了。

    董策也不在乎,老道士更是不在乎,一屁股坐在椅子上,靠著椅背兒,大聲道:「快點兒,給你師父我沏茶去,渴死了也!」

    張麻子應了一聲,去沏了茶水,給董策和老道士端上來。

    兩人喝了茶,董策看了他一眼。

    那老道士會意,苦笑一聲:「說出來,還請大人別笑話。老夫這一脈的所在,是太行山深處,大竹峰出雲觀,老夫也有道號,喚作青雲子。老夫以及老夫之前的歷代祖師爺,每每行走江湖,都是以道士身份示人。但實際上,老夫這一脈,不上香,不敬茶,不做功課,不拜神仙,不忌葷腥酒肉,不缺男歡女愛。」

    董策笑道:「原來是假道士?」

    「說假吧,倒是也說不上。」青雲子道:「道士會的,我們都會,天文星象,觀風查水,算命卜卦,這些,比他們海精熟。其它的雜學,更是都粗通一些。」

    「像是教給小二的,不過是最粗淺的本事而已,小二啊,你師父我的本事,你學了百中不足一啊!」老頭兒瞪了一眼張麻子,有些感歎道:「其實我們這一脈最擅長的,乃是診斷天下大山大川之脈搏,尋找風水寶穴,龍樓寶殿……」

    董策聽到這兒,心裡猛地一跳,立刻想起一些東西來,問道:「你們是?」

    看到董策眼中那一絲瞭然,青雲子也不由得有些驚詫,這位大人果真是見識淵博,竟然這個都知道?

    「不錯,老夫這一脈,便是盜墓四門之一,卸嶺力士一脈!」青雲子深吸一口氣,緩緩道。

    卸嶺力士!

    董策聽了這四個字,也是不由得心裡狠狠的一跳,在青雲子說那番話的時候,他就已經是猜到了幾分,只是當這四個字被說出來的時候,心裡還是的忍不住的激動了一番。

    這可是在後世大大有名,被大書特書的一群奇人啊!

    其實說白了,不過就是盜墓賊而已。

    盜墓之事,古已有之。在石器時代的墓葬中都能看到被故意挖掘開來的的墓葬,也就是說,在人類文明剛剛發跡的時候,就已經有了盜墓這種行為了。之後的夏商週三朝,盜墓一直存在,但是卻沒有太大的發展。

    之所以沒有發展,倒不是那會兒的人素質有多高,而是因為值得盜挖的墓不多。在那三朝,有著嚴格的禮儀制度,便是連墓葬規格,都是有著非常明確的規定。你生前是什麼地位,死後就有多少陪葬品,多了絕對不行,那是逾越禮制,是犯法的。像是在周朝,按照周禮,貴族陪葬,使用鼎和簋的種類、數量都有嚴格規定,周天子用「九鼎八簋」,諸侯用「七鼎六簋」,大夫用「五鼎四簋」。

    當時也不太流行厚葬,所以導致的現象就是,有油水,足夠肥的墓,也就是那麼一些歌,而且個個都是守備森嚴,目標巨大。一般人的墓裡面,哪有什麼東西?再說了,那會兒本就是最古的朝代了,說白了,也就是人們還不怎麼認古董這東西。一共才幾百年的歷史,你從夏墓裡面挖出來的,跟周朝自己用的也沒什麼區別,不值錢!

    盜墓真正發展壯大,乃是在春秋末年,此時,禮壞樂崩,貴族士大夫再也不遵循之前的那些規矩,同時厚葬之風興起,於是盜墓行為益為盛行。

    有史書明確記載最早的被盜的大墓,乃是商朝第一代大王商湯之塚,這位商湯大王傾覆夏桀,何等之功績,最後卻是落到這般一個沒下場,也是不由得唏噓。

    因何導致盜墓經久不衰?其實說白了就四個字兒——有利可圖!

    盜墓終歸是一種很不被社會認可,很丟人的事情,歷朝歷代都有嚴刑峻法懲治那些盜墓賊。而且盜墓去的地界兒,畢竟乃是墳墓之中,那裡是死人的地盤兒,而中國又是神鬼之說盛行,自然而然便是生出了許多令人畏懼恐怖的傳說來,這是精神層面的危險。而撇開這個不談,盜墓賊之中因為分贓不均而內訌自相殘殺的,因為墳墓塌方而被埋在地下活活憋死壓死的,因為進去之後呼吸不暢或是中毒而死的,被墳墓內機關殺死的,不勝枚舉。

    如此不體面,高風險,工作環境差,精神壓力大的職業為何還有人樂此不疲,不就是因為高額的回報麼?

    盜墓的猖獗與國朝歷來的厚葬習俗密不可分,厚葬最早起於夏商,只是那時候有資格厚葬的人太少。到了春秋戰國時,殺殉人畜及隨葬青銅器都呈減少趨勢,到戰國時便以木俑、陶俑代替殉葬奴隸和牲畜,以陶器取代青銅器,是相對的薄葬期。但是從春秋末期開始,厚葬又開始盛行,齊國尤好厚葬,且喜殺殉人畜。

    齊國好厚葬,布帛盡於衣裳,材木盡於棺槨。像是齊桓公,其墓在臨淄城南二十一里牛山上,亦名鼎足山,一名牛首崗,一所二墳。晉永嘉末,人發之,初得版,次得水銀池,有氣不得入,經數日,乃牽犬入中,得金蠶數十箔,珠襦、玉匣、增彩、軍器不可勝數。又以人殉葬,骸骨狼藉也。

    厚葬之風,於秦漢時達到全盛,按照漢代制度規定,天子即位一年,就以天下貢賦的三分之一「充山陵」,修建帝王墳墓。即使史稱「簡約」、在遺詔中明令不許厚葬的漢文帝,其霸陵在晉代被盜時,也「多獲珍寶」。而且不光是皇帝和貴族流行厚葬,全天下都流行厚葬,律法對這塊也沒什麼約束。一般官吏、商人、中小地主也挖掘大墓室,隨葬品貪多求全,並隨葬大量的銅錢黃金等。

    厚葬習俗根源於國朝傳統之禮治,古人相信靈魂不滅,又講尊君、講孝道,又很要面子,厚葬就可滿足這種種心態。正所謂「欲侈其葬,則心非為乎死者慮也,生者以相矜尚也」。

    不僅僅是為了死者打算,其實更多是為了一個面子。

    因此挖掘一個墳墓,就算不是那種王侯將相的大墓,而只是一個低級官吏,甚至是鄉村地主的墳墓,往往也是獲利甚豐,敵得過辛辛苦苦幾十年的勞作。才財帛動人心,金銀耀人眼,為了這好處,冒險自然也是值得的。

    干盜墓勾當的人有兩種,一種是官盜,像漢末的董卓、曹操,五代的溫韜,到民國時的孫殿英等,都很有名,他們往往動用大批士兵,明火執杖地大幹,絲毫不忌諱別人。這種人,挖的往往都是那等極有名的大墓,畢竟他們人多,地位高,眼光也高,等閒的墓葬是瞧不上眼的。其中最著名的莫過於便是孫殿英挖的清東陵慈禧墓了,發得珍寶無數。

    還有一種則是民盜,分佈各地,南北都有,叫法不一。民盜是最多的,而且任何朝代都有,他們可是不敢光明正大的,都是私底下偷偷摸摸地進行,挖開墓室、棺材,從中取出隨葬的財物珍寶,大發橫財。這些人,多半集中在古墓葬較多的地方,如河南洛陽、陝西關中、湖南長沙一帶等地。

    這些民盜,基本上規模不大,一般是兩個人合夥,多人結成團伙的是少數,一個人單獨干的更少,原因也很簡單,一個人顧不過來。兩個人的配備是比較合理的,可以分工協作。開始時一個人在下面挖洞,另一個人清土,同時在上頭望風。之後一個挖進墓室,另一個人在上面接取坑土和財貨,這兩人多為有血緣親戚關係或是要好的朋友,但父子關係的很少。興許是干盜墓這營生畢竟見不得人,老子即便幹上這個不光彩的勾當,也要維持做父親的形象,不好意思拉上兒子一塊干,做兒子的後來發現了也裝著不知道。

    為何要找有血緣的親戚,則是為了防止在洞口接活的人圖財害命。洞下的人把活幹完將財物都傳遞上去了,就會拍拍巴掌或拉拉繩子,示意洞口的人把他拉上去。如果洞口的人見財起意,當洞下人快上來時猛一鬆繩子,洞下的人冷不防從四五米以上的距離跌下去,骨折、受傷動彈不得,洞口的人又趕緊把提上來的坑土向洞下灌埋,下面的人必死無疑。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