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崇禎七年

《》 第308章 三零七 十二人 文 / 竹下梨

    有這股子精神頭自然是極好的,但若是太過了,反而容易出問題,出差錯。董策尋著這個由頭兒敲打兩句,也是給他們發熱的頭腦稍稍降降溫。

    兩人趕緊跪下請罪,董策倒是沒再說什麼,只是把這事兒給輕輕掀了過去。能不能領悟到自己的用意,得看他們自己的天分,說到這個份兒上,就已經是夠了。

    董策指了指自己面前的那一摞線裝的冊子,道:「本官早就知道你們沒這個心思,早就與你備下了。待會兒每人來我這裡,各自領三本兒,分別是《紀效新書》、《練兵實記》、《練兵雜集》。拿回去細細揣摩,最好提出些意見建議,若是提的好了,本官不但通報全軍,更會大大有賞!」

    眾人自然應了。

    其實董策也就是這麼一說,根本沒指望他們能提出什麼好的改進防範來。這三本是是戚繼光一生練兵帶兵的精華之所在,濃縮了這位老將軍畢生之心血,甚至可以說是整個大明朝練兵帶兵方法的集大成者。如此大作,極其精煉,句句精闢,一句話便是值得琢磨許久,真可謂是一鞭一道痕,一摑一掌血,哪裡是能隨意改進的?

    書倒是不難買,實際上此時戚繼光的兵書發行量非常大,基本上百戶以上級別的軍官,就算是為了充樣子都會把這三本兒書買來放在家裡。當然,絕大部分武將都不識字兒,有可能這幾本書是一輩子都不會看的。實際上,他們是守著金山而不自知。這等不需要你有什麼才華,只需要按部就班,照章辦事就能練出一支不會差的軍隊來的神書,尋遍普天之下,又哪裡去找?若是在此時的歐陸,肯定被奉為至寶,而在大明,卻是沉淪埋沒。

    這些書是董策托趙大會買回來的,趙掌櫃的也沒收錢,實際上這段時間他經常做一些類似的舉動。但凡是董策或者是李貴這些人托他買回來的一些不怎麼值錢的小東西,也就不收銀子了。正所謂惠而不費,恰是聯絡感情,增進友誼的好法子。這些事兒,董策自然都清楚,不過他也不會管。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只要不是大的過錯,就不用太過計較。他要的不是聖人,而那些以聖人門徒自居的酸腐儒生們,多半做起事兒來都是拖後腿兒的貨。

    這幾本書裡,原來是沒有練兵雜集的,實際上,董策也是最近才開始看這本書。練兵實記和紀效新書大名鼎鼎,在後世的時候他就聽說過不止一次,因此早早的就托人買來。一讀之下,果不虛傳,後來才知道,原來還有一本練兵雜集。

    實際上,練兵雜集正確的名字理當是《練兵實記-雜集》,《練兵實紀》正集九卷,附雜集六卷。戚繼光練兵始於隆慶二年,練兵實記成書時間當在隆慶四年末或隆慶五年初。《雜集》六卷寫成於隆慶年間至萬曆初年,收入《練兵實紀》當在萬曆年間。

    這本書乃是對練兵實記和紀效新書的重要補充,裡面甚至還有插圖。而且也在編製等方面,對於練兵實記進行了相當大的改進,有些改進在董策看來,甚至是劃時代的。

    像是《練兵實紀》中,北方三鎮的步營編組型態很類似於戚家軍與馬營的混成編組模式,但在其後篇的《練兵雜集》步營解條之說明,則是一種全新的劃時代編組方式。把冷熱兵器分別編組區隔開來,不同於馬營在中部輕騎這單位的「隊」才把冷熱兵器做區隔,其它的左右二部仍是冷熱兵器混成,而步營則是左中右三部從基層的「隊」就把冷熱兵器給分別編組區隔,仍以馬營的三三編製為主,並以戚家軍原編組的標準鴛鴦陣模式作為基本戰術運用。

    而後董策便是向眾人好生講解了一番鴛鴦陣。

    他對這個的理解還是很透徹的,這段日子,三本兵書基本被他翻爛了,而且他終歸是來自後世,對許多東西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也有不少準備改進之處。心得體會寫了許多,當然,現在還都是處於紙上談兵的階段。真要改進的話,還得練著看著,再說。

    鴛鴦陣陣形以十二人為一殺手隊,隊總統之,下設兩伍,每伍設伍長一人。最前為隊總,手持旗槍,以為指揮,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籐牌,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箭矢、長槍,籐牌手執輕便的籐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籐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籐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狼筅。狼筅為大毛竹製成,像是手持一株小樹,上截連四旁附枝,節節枒杈。視之粗可二寸,長一丈五、六尺,人用手勢遮蔽全身,刀槍叢刺,必不能入,故人膽自大,用為前列,乃南方殺倭利器。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最後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最後一名則是伙夫,使用的是一根兩頭削尖的鐵扁擔,負責挑運輜重,生火做飯,同時也能戰鬥。

    「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如敵人迂迴攻擊,短兵手即持短刀衝上前去劈殺敵人。各種兵器分工明確,每人只要精熟自己那一種的操作,有效殺敵關鍵在於整體配合,令行禁止。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制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

    戚繼光率戚家軍,用鴛鴦陣,與倭寇之戰,每戰皆捷。

    而後來,他移鎮薊鎮,訓練兵馬防禦蒙古,由於北方地理,氣溫,乃至於物產等都與南方不同,是以又做出了一些改進。

    在步兵基本戰術作為上,戚繼光剛開始編組的北方三鎮步營在「伍」與「隊」的編組上就不同於南方的戚家軍。南方戚家軍的是「挨牌手」及「籐牌手」為「伍長」,而北方則加入了南方戚家軍鴛鴦陣基本編隊中所沒有的熱兵器「鳥銃手」為「伍長」,第二兵也是南方戚家軍所沒有的熱兵器「快槍手」,第三兵為「籐牌手」,第四兵為「狼筦手」,第五兵為「钂鈀手」。小隊長的稱謂與馬營同,改稱為「隊總」,加上「火兵」直屬隊總,共十二人為一隊。

    南方戚家軍所屬的鳥銃手是集中編製於步營中軍,並沒有分散到基本戰鬥隊伍,而北方三鎮的步營一開始的編組,戚繼光就把冷熱兵器不同兵科混編於一個基本戰鬥單位中。此時的北方三鎮步營的編制是冷熱兵器混成編成一隊內,而後期的編制則是把鳥銃手與其它冷兵器分開來個別編組成軍。

    前期編組的步營武器配置與南方戚家軍大同小異,只是為了因應北方部隊的武器使用習慣,以及材料取得做了一些調整。比如說,北方不出產籐與竹,籐牌改為木製的圓牌,狼筦改為長槍等。北方慣用的熱兵器「快槍」不同於南方的「鳥銃」,於是在編入兩挺鳥銃之外,另外編入兩挺快槍。在擺開鴛鴦陣時,第一層為籐牌手,第二層為狼筦手,第三層為钂鈀手,第四層為鳥銃手,此時鳥銃手改持長刀,第五層為快槍手,快槍銃頭加裝短刃而為夾刀棍。

    所謂長刀,是一種雙手所持的類似於倭刀造型的大型刀,因為需要雙手持刀,因此又稱為雙手刀,其實就是放大版的戚家刀,長刀與明朝官制的腰刀型制大不相同。

    其實鴛鴦陣,絕不是後世許多人吹噓的那種強悍無敵的戰法,戚繼光三本兵書的精髓,也並不是在一個鴛鴦陣,而是帶兵練兵的方法。他教給了那些資質平庸的將領們,如何能夠把一群農民和礦工,給鍛造成一支令行禁止的鐵軍。可以說,戚繼光對人心的揣摩是非常透徹的。

    鴛鴦陣,不過是其中之一。

    平心而論,鴛鴦陣有破解的方法,而且並不適合於大兵團作戰。而問題是,董策恰恰也不需要大兵團作戰,人貴有自知之明,他知道以自己現在的能力和實力,是根本不要妄想參與進大規模會戰的,若真是涉足進去,只有被碾得粉身碎骨的下場。鴛鴦陣靈活,多變,適合各種地形,最合適人數不多的小規模戰爭,這正是董策所想要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