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崇禎七年

《》第一卷 一三七 交換 文 / 竹下梨

    一三七交換

    「既然白大人照直說了,那下官也就不隱瞞了。」董策苦笑一聲:「若是有糧食,我豈能不賣給白大人?」

    「當初磐石堡初建,兵備道大人調撥了兩千兩銀,五百石糧食,之後安頓流民,購買耕牛糧種等等,兩千兩銀子已經花的差不多了,至於糧食,今年糧食打不下來,下官手下還有幾百口招募的流民嗷嗷待哺,這些糧食根本不夠,現在都快吃的差不多了。」

    董策攤攤手:「下官實在是無能為力啊!」

    白添福聽了,也是心裡沮喪,他之前沒想到董策短時間內能經營出這般大的規模,因此滿以為可以從他那借到一些糧食。

    他歎了口氣,滿臉的沉重,擺擺手道:「那就算了吧!來來,吃肉喝酒,倒是怠慢了董大人!」

    「不過。」董策頓了頓,臉上露出一抹微笑,他輕輕敲了敲小几,緩緩道:「我那兒沒糧食,但是有肉,大量的魚肉!」

    他頓了頓:「能吃這一冬天的魚,怕是士卒都能壯實許多。」

    「此言當真?」白添福霍然起身,又驚又喜道。

    董策淡淡一笑:「這等大事,下官豈會妄言?」

    現在王羽每天帶著大約五十個人捕魚,每天的產量能達到六七百斤,而且以後置辦了大網之後,產量可以想見還會進一步增加。

    洢水河和甘河水量都不算小,河大了,魚自然就多,而且再往上游就是山區,人煙稀少,裡面的魚類資源幾乎沒有受到破壞。每日六七百斤的產量,分散到五十個人的手中,不過是每人十幾斤而已,再分散到磐石堡左近洢水河和甘河加起來長達數千米的河面上,就更顯得沒多少了。若不是董策可以控制著捕魚量以及沒有更多的人手,這個產量增加幾倍也不在話下。

    這些魚,也是董策在糧食不足的情況下能夠想出來的最好法子了。

    「能有多少?」白添福急切道。

    董策思忖片刻:「立刻就可以有一千斤運到,都是已經晾乾的魚乾,以後每月還可以運送一千斤過來。」

    「一千斤?」白添福也平靜下來,思忖片刻,道:「有些少了,就按照兩百軍兵算,每日至少隔一日就要有一斤魚,一月下來,至少三千斤!」

    「三千斤的話……」董策猶豫了一下,點頭道:「倒也支應的起。」

    「好!」白添福撫掌大笑:「既已說定。董大人看上咱們什麼了,儘管開口吧!」

    他也不是傻子,自然很明白,沒有任何人會在凜冬將至,日子難過的時候對別人慷慨解囊。相信這些魚對董策來說也是很珍貴的,他這般大方,自然是有所圖謀的。

    「白大人當真快言快語。」董策嘿然一笑:「那在下若是再遮遮掩掩,未免便落了下乘。直說了吧,白大人,下官要你些兵器。」

    「兵器?」白添福眉頭一挑,略略有些詫異,他還以為董策會要銀子,已經做好大出血的準備了。

    「沒錯兒。」董策點點頭:「兵備道大人撥了那許多甲冑武器,下官說句不敬的話,您收下的兵丁都未必能撐得住鎧甲。」

    他伸出三個手指頭:「第一,下官要青布鐵甲三十副,鐵盔三十副,鐵護臂三十副。」

    白添福的眼角狠狠的抽動了一下。

    「第二,下官要挨牌三十面,長槍一百把,步弓一百把,箭三千支。」

    「第三,下官要鐵,大量的鐵。不過不是白要,我拿魚換,前五千斤魚算是換前面的東西。五千斤之後,剩下的那些魚,十斤魚換一斤上好精鐵。」

    董策瞧著白添福微微一笑:「何如?」

    白添福苦笑一聲:「兄弟,你這是要把老哥哥的家底兒都給掏光啊!」

    兩人各取所需,而董策要的這些東西雖然看著貴重,其實白添福短時間內也用不到,雙方都有交換的意願,這就打好了交易的基礎。

    剩下的就是討價還價而已。

    最後兩人達成協議:第一項條件減成青布鐵甲二十副,鐵盔二十副,鐵護臂二十副。第二項不變,而第三項董策則是加了一個附加條件——每個月至少要提供精鐵五百斤,而且董策可以從這裡借調鐵匠。

    兩人達成協議之後,相視一眼,都是大笑。

    雖然說不上莫逆,但至少已經是很有些交情了。

    雙方更是都有些英雄惜英雄的感覺。

    吃晚飯之後,董策前腳剛回去,白添福就叫人送了一副青布鐵甲前來驗看。

    現在劉若宰還在,在他眼皮子底下,兩人自然不會膽大包天到理解就要交易,那些物資都會直接運送到磐石堡。

    董策面前放著的這副甲冑,主體用青白色的厚密綿布做成,數十層綿布密密的捶打下來,已經是那邊的非常堅韌結實,裡面夾得有鐵甲片,外面綴有鐵甲葉,兩者之間用銅釘貫通連接。

    這便是青布鐵甲了。

    是大明朝的所有鐵葉甲中最為低級的一類,卻也是造價最低,最能夠普及到普通士卒身上的一類。

    從明朝開始,棉甲就在普通士卒中普及開來,其總體格局是棉甲和鐵甲並存,而鐵甲數量卻是相對減少了許多,至於像是宋朝那般動輒幾千幾萬副打造五六十斤重的步人甲的盛況,更是再也不見。大規模使用棉甲自然不是因為某些後世某些白癡吹噓的棉甲對火器的防禦能力勝過鐵甲——那是扯淡。棉甲的防禦力永遠比不過板甲和魚鱗鐵葉甲或是鐵札甲,無論是對冷兵器還是熱兵器。製造它的原因就是因為其成本低廉,輕便且具有一定的防護能力,而且冬天穿著保暖,跟一件綿大衣也似。

    縱觀明朝二百餘年,戰事大部分都是發生在北方的,保暖也就成了不容忽視的因素。

    而後金的棉甲,以至於之後的八旗制式棉甲,都是從大明朝抄過去的。不過他們也不傻,知道棉甲當不得太大事兒,因此許多甲兵都是把馬甲當御寒的衣服穿,裡面穿上兩層棉甲,外面套上鐵甲,如此一來,便是鳥銃也打不透,弓箭就更別說了。

    明朝這邊,將官們都是穿山文甲的,家丁們以及一些精銳也是鐵甲而非棉甲。

    有些朝廷政策格外傾斜的軍鎮,比如說每年拿著占朝廷收入超過三成的軍餉,領著大明朝所有軍隊中最豐厚的餉銀,十幾萬也打不過建奴幾千人的所謂『遼鎮精兵』『關寧精銳』,士卒中也有一部分裝備了鐵甲。

    這就是青布鐵甲。

    儘管是大明朝所有鐵甲中最輕的一種,但是卻也比一般棉甲好得多。不過其造價也要遠遠高於棉甲,因此想要普及起來,是非常困難的。要知道,這個年代的大明朝,千瘡百孔,逼得百姓都活不下去了才徵收起來兩千餘萬的賦稅,九邊的士卒能有一件兒胖襖就不錯,就連棉甲都是稀罕物。

    (在這裡,許多書中都寫的青布鐵甲是四十斤八兩一副,其實這是想當然的錯誤。根據明會典記載,青布鐵甲用鐵四十斤八兩,造甲每副二十四斤至二十五斤。也就是說,耗用的上等鐵料是四十斤八兩,而這些鐵料當然是不會全部使用上的,想想也就會明白,其中肯定會產生一些廢渣廢料之類的,因此造出來的甲冑是二十四到二十五斤重。但是明朝一斤是五百九十克,也就是說,青布鐵甲的重量相當於現在的三十斤左右,十五公斤,也不算輕了。)

    當日下午,董策等人隨劉若宰離開弘賜堡。

    ……

    冀北道轄下八座城堡,一參將一操守六守備,除了鎮河堡之外,其它的七座城堡劉若宰都要去,冀北道參將駐紮的得勝堡是最後一站。

    弘賜堡之後,先後是鎮邊堡和鎮川堡。

    和之前的弘賜堡相比,這兩堡的情況就要複雜許多了。兩堡都設立於嘉靖年間,包磚於萬曆末年,自從設立以來,無論是察哈爾入寇還是建奴肆虐,都未曾被攻破過。而沒有了建奴帶來的這一場浩劫的摧殘,許多醜惡也就無法掩飾了。

    相信若不是弘賜堡被屠殺一空,又被一場大火燒成白地,一切都是從頭來過,這一番清查之後,內中更不知道會有幾多的齷齪。

    對待不同的情況,劉若宰的手段也是各不相同。

    到了鎮邊堡之後,已經是傍晚,顧不得吃晚飯,劉若宰立刻下令校場集合,檢閱全軍。

    檢閱全軍,這幾乎是每一個來軍中視察的上官都會做的一件事。不光是邊軍,包括那賬面上還有十幾萬大軍,實際上已經是沒有任何戰鬥力的京營,每隔一段時間也會點卯,檢閱,清查人數。

    而將官們幾乎無人不吃空餉,於是兵員自然就不足,甚至連點卯的人數都湊不起來。不過將官們自然也是有辦法的——僱人。他們找來許多販夫走卒,做小買賣的生意人,甚至是家裡的馬伕門子,總之只要是看得出來是個男的,一律拉到校場上湊數。點完卯之後,則是一哄而散,各回各家,各找各媽。

    這等情景,就連負責清軍的文官都是見怪不怪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