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修仙歸來

前傳 第五章 談武論功 文 / 泥男

    第五章談武論功()

    過了宜昌,江闊水平,黃浦號行駛漸漸平穩起來,艙房中,萬寂聲與秦振華兩個正展開熱烈探討。

    萬寂聲侃侃而談,說道:「修道之人有其嚴格步驟,第一是築基,第二是引氣入體,第三是煉氣還神,當然,這第二、第三也可以合稱金丹階段,第四是煉神還虛,就是分神階段,再往後就是合體,這些都是傳說中的境界。」

    秦振華聽得目現火花,津津入味。

    萬寂聲微笑道:「這些都是道家用語,你大概聽不太明白。」

    秦振華點了點頭,雖然他聽得津津有味,心生嚮往,但說老實話,的確是雲裡霧裡。

    萬寂聲道:「我們換一種說法,昔日呂洞賓問鍾離權,鍾離權答道,天下有鬼仙、人仙、地仙、神仙、天仙之分。」

    秦振華說道:「這卻是聽過,只是不覺得其中區別,還請先生教我。」

    秦振華說他聽說過,萬寂聲也不見奇,這等少年雖是浸潤於傳統儒家教育,但心性活潑,閒暇期間自會看一些其它之類的書,像他喜看仙劍類小說就是明證。

    萬寂聲說道:「此非一兩句話可說,簡單說,鬼仙離不開鬼,人仙離不開人,地仙離不開地,神仙離不開神,天仙離不開仙。」

    秦振華聽罷,若有所思,說道:「有些明白了。」

    「你可學過西洋科學中的地理以及天文?」萬寂聲問道。

    秦振華頓時來了精神,秦振華自高中起就已經在新學堂接受了西學教育,他的西學是全校學得最好的一個,答道:「學過的!」

    萬寂聲說道:「要想分別這幾類仙,只需知曉他們來往的空間即可,譬如鬼仙,不過他所在的空間並非地府,依然是我們這個地球。在我們地球尋常空間之外還有一些奇異的附屬空間,諸如陰性特別重的地方,鬼仙就能呆在這樣的地方;而地仙,他就只能呆在地球上,而不能肉身去往它處,當然,有的地仙可以出陽神遷到月亮上去,也是可能的;而天仙,則是天上地上來往無礙,這個天,簡單一點說就是我們這個太陽系,甚至整個銀河系。」

    秦振華聽得如癡如醉,不禁歎道:「先生懂得可真多。」

    萬寂聲哈哈一笑道:「我這也是揣測之說,做不得準的。」

    萬寂聲如此說,卻也不是他謙虛,像他這等學劍之人,即便心有旁騖接受其它的教育也是中國最傳統的教育,原本是沒有這些見識的,只不過萬寂聲下山以來所見所聞,正是中華大地西學泛起國學衰退時分,對此萬寂聲不能不有所聞,特別是在義勇軍中,萬寂聲遇到的軍師恰是西學博學之人,而萬寂聲又是勤學好問之人,五年接觸下來,從他那學了不少西學科學方面的知識,因為萬寂聲已經斷了師門,是以的思考。

    「天!」秦振華感歎道:「先生,像那些與天地齊壽的天仙,這些可是真的?」

    萬寂聲道:「這些應是真的,只不過就當今社會而言,少有真修行之人,是以那些傳說中的境界,亦不得見。」

    「哦,是這樣啊,那萬先生達到何種境界?」秦振華忽然問道,臉上立刻現出一副興奮之色。

    萬寂聲笑了笑,道:「我有什麼境界?世界修真修道,往往以金丹為正宗,我們習劍一派,卻是劍走偏鋒,修到一定程度,仍要回到金丹大道上來。」

    「這是為何?」秦振華不解,心道為什麼不直接修金丹呢?

    萬寂聲歎了一口氣,道:「金丹大道,實屬逆天,豈是人人都能修的?人有不同,法門亦各有不同,不適直接金丹大道者妄修也是盲人摸象,不得其門,像我們這等心性,以及福德,倒也適合仙劍一派,算是迂迴。」說到這,萬寂聲心頭感歎,因為到末了他師傅柳元宗都未回到金丹大道上來,否則,壽元又豈是如此?

    「哦,原是如此。」

    「人生之世,立一番事業尚且無比困難,更何況要尋這長生永久之事,自是千難萬難,我只是在門外,透過門隙,得窺一貌而已。」

    「先生過謙了!」秦振華說道。

    兩個人繼續就這問題展開,萬寂聲講到道家修煉講究法、侶、財,缺一不可,佛家修行亦是百般條件,萬般機緣,秦振華聽了直咋舌,當下再不好意思提起自己是否適合修道的話題了。

    萬寂聲洞察秦振華心思,說道:「這些都是太過飄渺之事,世人多不信,我且跟你說世人都愛的養生之說。」

    秦振華現在越發感覺自己這趟力排眾異堅持一人前往上海求學是無比正確,得遇萬先生就是他的機緣所在,這個時候,萬先生擺明要指點他,秦振華怎不欣喜若狂,連忙點頭道:「請先生教我!」

    萬寂聲此刻談性頗佳,心中卻有那麼一點明悟,恐自己所學的知識所聞的這點見識,百年後中華大地再無人提,世上一派西學氾濫趨勢而對仙劍求真類視為荒誕不經,因此,面對有心之人,萬寂聲願意盡量告之自己所知。

    萬寂聲說道:「這卻應在剛才我們聊的修真築基之前,只有築基成功了才可以說開始修真的第一步,然世人大多數這一關都過不了,這個且不說,所以世人所求,多是長壽健康,而這卻需養生之道。」

    秦振華聽得雙目異彩連連,此時早已手中拿上一黑色筆記本,邊聽邊拿鋼筆記錄,生怕錯過一個字。

    萬寂聲說道:「因此,對大多數世人現實有效的是,養生,衛生,長生這麼三個階段。」

    「怎麼講?」秦振華問道。

    「養生是第一個階段,養是修養,虛則補之,旺則瀉之,我們的中醫的道理足夠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它包含一個人對他身心現有的問題進行修補、修繕。人身心的病,往往都是治養結合,我們老話說……」

    秦振華插話道:「三分治,七分養!」

    「對,就是這樣!」萬寂聲讚許道,「所以,養生就是通過一個比較長的階段,把身體已存的毛病都去掉。」

    秦振華點點頭道:「先生,這養生我知道了,那麼衛生呢?」

    萬寂聲笑了笑,道:「你怎麼理解衛生?」

    秦振華想了想,道:「應該不是西方醫學那種講究一個人乾淨整潔方面的吧?」

    萬寂聲點了點頭,道:「簡單的說,衛生就保衛你的生命,養生完了之後,過去以往的問題解決得差不多了,再進一步,就提高自己的防禦力,也就是對未來可以出現的狀況,你的身體能扛得住,按照西方醫學的理論,就是提高你的身體免疫力。這個時候,養生階段那些養生術依然有用,但這個時候,應該開始介入一些武術的基本訓練。」

    「哦,有哪些?」秦振華來了興趣,仙劍看起來遙不可及,但成為一代武林大俠,似乎有可能,至少眼前的萬先生,應該是這麼絕頂高手。

    「各門各派都有入門的基礎方法,雖有些不一樣,但大多強調站樁。」

    秦振華高興了,跳了起來,道:「站樁我學過!」說罷,立刻呼出一口氣,雙手握拳擺在腰下,雙膝彎曲,擺了一個還標準的馬步的姿勢。

    萬寂聲看秦振華努力沉肩墜肘,含胸拔背的樣子,點了點頭道:「不錯,看看你能堅持多久?」

    秦振華點了點頭。

    半個小時後,秦振華整個臉脹紅了,雙腿在打擺子,終於堅持不住,瀉了一口氣,坐在床上。

    萬寂聲笑了笑,問道:「你跟誰學的?」

    秦振華臉一紅,道:「跟我家一個僕人學的,怎麼樣?」

    萬寂聲點點頭,道:「姿勢還對,但是只得其形,未解其意,我站一個給你看看!」說罷,萬寂聲站起來,微微屈膝,雙手在胸前隨意一抱,擺了一個渾元樁。

    過了一會,萬寂聲說道:「振華,你把手放在我的大腿上來。」

    秦振華起身,伸出右手去觸萬先生的大腿,還未觸到就感覺一種彈力出現,似乎挨上了,卻又沒挨上。

    「閉上眼睛,用心聽!」萬寂聲發話。

    秦振華立刻閉起眼,很快他就感覺到,萬先生身體上有著一種奇妙無比的律動,再聽了一會,秦振華耳朵裡居然響起了船下江上的波濤聲。

    秦振華駭然睜目。

    萬寂聲笑了笑,散了樁,坐下,說道:「你聽到了?」

    秦振華點點頭,滿臉疑惑之色道:「怎麼可能聽到濤聲?」

    萬寂聲正要說話,李得寶推門進來,見狀,問道:「萬先生,秦學生,你們兩個在聊什麼?」

    李得寶說話間給了萬寂聲一個眼神,那裡面的意思是春水小葉子已經招了。

    「我跟萬先生現在正在聊站樁了。」

    「哦?!」李得寶來了興趣,本來要拉著萬先生匯報一二,不過這個春水小葉子只是個執行人,也不是很知情,招了跟沒招其實沒多大差別,萬先生是高人,難得聽到這個話題,李得寶於是一屁股坐下:「我也很想聽萬先生說說。」

    萬寂聲嘿嘿一笑道:「那我就在李賢弟面前班門弄斧了。」萬寂聲說得也不差,李得寶是形意拳的弟子,而形意拳中三體式在各類站樁當中那是赫赫有名的。

    李得寶連忙欠了欠屁股,謙虛道:「萬先生,千萬不要這麼說!」

    萬寂聲繼續說道:「這站樁看似簡單,一樣有身、法、意這三層次在裡面。」

    萬寂聲這說的第一句就抓住了李得寶,耳背上的筋腱一動,兩個耳朵更是豎了起來。

    「身就是指身體上的各部分應該採取什麼的姿勢,法就是各部分按照怎麼的法則協同起來,振華,你站得累,支撐不了,你知道是為什麼嗎?」

    「肌肉酸疼受不了!」秦振華答道。

    「這是表象,根本原因就是在你站的過程中,外似是不動,內實在大動,這一大動,內部的肌肉以及肌腱不協調的,就存在巨大的內耗,可以說,站的初期,就是聽內部肌肉、肌腱之間打架,久而久之,協調下來,也就是不再打架了,就算入門了。」

    李得寶一拍大腿,說道:「萬先生說得就是好,記得當年我師傅也是這樣說過的,一開始就聽勁,在站樁中習得,但沒有萬先生說『聽打架』這麼生動的啦。」

    秦振華也連連點頭。

    萬寂聲笑了笑,對李得寶道:「當年楊露禪要到恭王府當教頭,先要打敗恭王府的四大高手,其中就有一個鐵樁王。」

    李得寶點點頭,道:「這個故事我聽過。」

    萬寂聲道:「那你跟振華說說。」

    形意拳在北方諸如天津、北京地盛行,北方的武林故事,李得寶可以說是如數家珍。李得寶對著秦振華道:「鐵樁王這個人就學一樣,就是站樁,幾十年來,他練就一身落地生根的好本事,京城許多摔交王跟他搭手,未曾摔倒過,而太極高手楊露禪那也是講究腳上功夫,其師陳長興更有牌位之王的美稱。楊露禪當年要到恭王府當教頭,就得先跟恭王府上的四大高手過招,據說那四場比武可以說精彩絕侖。」說到這,李得寶一臉惋惜自己未生在那個時代的神情。

    「那牌位之王的徒弟楊露禪與鐵樁王他們兩個究竟是哪一個贏了?」兩個都不倒翁,秦振華自然是有些心急知道結果。

    李得寶說道:「一開始是誰也奈何不了誰,一個是落地生根,另一個是穩如泰山,那真是棋逢對手,到後來,還是楊露禪更機變了一些,把旁邊的曬黃豆的篩子全部打翻,地上滾落的都是黃豆,這一下,鐵樁王就不行了,被楊露禪摔倒在地。」

    「哦,原來是這樣,那楊露禪先生豈不是有些取巧?」秦振華說道。

    李得寶搖了搖頭,道:「那也不是,只不過一開始兩個人在青磚石地上比試,比試不出高低來,接著灑滿了黃豆,這下比出高低來,鐵樁王也是誠然認輸的。」

    秦振華眼巴巴地望著萬寂聲,問道:「萬先生,這是什麼道理?」

    「這就像是考試一樣,譬如你們高中的同學一起考小學的試卷,那麼可能大家都可以得個一百分,但是高中的考試,就顯出高低來。」

    秦振華點了點頭,「哦」了一句,「原來是這樣!」

    「事實上,鐵樁王輸就輸在他這麼多年的站樁僅僅有體悟,卻沒有心悟,也就是他站樁通身、通法、但最後這意沒有完全通,而楊露禪卻不一樣,身、法、意俱足,這就是他比對方高明所在。」

    聽到這,李得寶的耳背上筋又跳了跳,直覺到先生接下來要講可能是關鍵問題所在,即擱在有些門派是千金不換的秘密,果然,萬寂聲接著說道:「練武之人,並非是一味強壯肌肉力量,而這強壯肌肉並非是大肌肉,更主要是反是小肌肉群。」萬寂聲也是在軍隊裡紮實跟軍醫學了不少人體解剖的只是,是以滔滔不絕他的話題。

    見秦振華有些不明白,萬寂聲說道:「我們先做一個實驗,你先感覺一下,你的腳大拇指,能感覺到嗎?」

    秦振華點點頭。

    李得寶知道萬先生講的是武術入門最基礎的東西也就是知身聽勁。李得寶出師之後也是遊歷各門,拜訪過不少大家,但少有向萬先生說得這麼淺顯明白的,心中不得不感歎,萬先生這等學道之人終究是要比他們這些學武之人站得更高,看得更遠,是以說起來更是清楚明白。

    「你再感覺你鞋中的兩隻腳的小指頭,能感覺到它的存在嗎?」萬寂聲繼續微笑道。

    秦振華又點了點頭。

    「那好,你繼續感覺,你腳上的食指、中指、無名指。」

    萬寂聲這麼一說,秦振華就有些神色茫然了。

    萬寂聲微微一笑道:「就是這樣的,人的行走,不像猴子那樣在樹上抓、蹬、跑,有些腳指的功能已經退化,甚至用不上了,你再用意念去感覺它,就要比我們常用的大拇指與小指頭要微弱得多,甚至已經感覺不到它的存在。而練武的目的,就是重新對自己身體的認識,對屬於自己的每一部都精確的認識,不但是認識,甚至還要能看到,包括皮膚、肌肉、肌腱、骨骼,甚至五臟六腑,至於後面大小經絡,無一不視。」

    這個時候,秦振華再忍不住說道:「真有經絡這些東西?」

    秦振華所受儒學教育,卻是未講奇經八脈之類的,而高中所學西學,幾年熏學下來,加上國貧民困,對西學更是信仰一些,因此對身邊的歧黃之術,半信半疑。

    萬寂聲點點頭,道:「當然是有的。」

    秦振華激動起來,覺得一個全新的而並非是腐朽落後的世界正在自己面前打開。

    「不過,這種境界現在一般人很難達到,因為外物外欲越來越多,」說著,萬寂聲手指著自己的一雙眸子道:「看這外面世界的眼睛都用不過來,更何況看自己呢?」

    「用自己的眼睛就可以看到?」秦振華問道。

    「是啊,知道不知道二郎神?」萬寂聲問道。

    秦振華點了點頭。

    萬寂聲手指自己額頭,道:「額頭上有什麼?」

    「一隻眼睛!」秦振華馬上答道。

    「對,那就是人的第三隻眼睛。這隻眼睛每個人都有,但被層層迷霧遮住,需要撥開這些迷霧,這隻眼睛才能視物。」

    「哦,原來是這樣!」

    萬寂聲笑了笑,說道:「振華啊,其實,這幾年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就是中學與西學的關係。」說到這,萬寂聲頓了頓,「譬如西學醫學的人體解剖學,初學者還是可以相互參研一下,譬如人的骨骼結構,瞭解的是相當清楚的,譬如脊椎,最下面的尾椎,有一個往外的趨勢,卻是沒有伸出去,因此,人是沒有尾巴。得寶!」李得寶聽萬先生呼他,趕緊應了一聲,這個時候,李得寶頗有些當年深夜被師傅叫到破廟聆聽教誨的神秘感。

    「得寶,你們形意拳有十二行,其中一行就是猴行,你想想,若是把人那塊有形的尾椎骨,練出無形的猴尾之意了,這猴行也就基本成功了。」

    李得寶聞言,目光一亮,連忙點頭。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