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邊戎

第二十卷 開國軍政 第三零七章 理想與現實(下) 文 / 阿菩

    第三零七章理想與現實(下)

    塘沽的形勢,讓折允武感到越來越鬱悶。有些事情他看不懂,有些事情他看懂了卻覺得難以接受。

    在山東時,他一直過著很書生的生活,每一天都是名師長輩安排好了的,這讓他十分希望衝破牢籠,過逍遙自由的生活。

    後來,折彥沖安排他進了軍隊,在軍隊中,他得到了暫時的逍遙——當然,事後想起他才知道那時的逍遙也是虛幻的,他所得到的愜意,實際上也是盧彥倫等安排過的。尤其是同袍張端的那場痛罵更是讓他汗顏,那一刻他忽然覺得,作為折彥沖的兒子、大漢帝國的太子,自己除了追求自由快活之外,是不是還應該做些什麼。

    就在那時,折允武忽然被賦予了監國的重任。他對這件事情的反應和大多數剛剛立志的年輕人一樣,在發現自己有機會為這個國家出力之後,便不遺餘力地投入其中。在那一刻折允武充滿了希望與朝氣,他在楊應麒等人的指導下思考、學習,並分管部分軍政事務。可慢慢地他就覺得,監國這活兒比從軍、求學都更加無聊!因為他發現在這個位置上,最大的學問似乎不是國計民生,而是掌握帝王將相們複雜得無以復加的人際關係!

    折彥沖走了,歐陽適來了,四叔和七叔,本來都應該是他最親的親人——儘管他們之間沒有血緣,但多少年生死與共下來,這份情感,早應超越大多數由血緣牽扯起來的親人。但現在折允武感到的卻不是這樣:四叔和七叔的關係,好像比冤家仇人還來得緊張!

    折彥沖為什麼調歐陽適上來?折允武隱隱猜到了原因,卻不願意去深思,楊應麒說想清楚了會讓自己進步,折允武卻覺得想清楚了會讓自己墮落!

    「骯髒!骯髒!」

    他出生的那年,漢部的人口還不過萬,從那時到現在,整個漢部都處在一種積極向上的氛圍當中,許多文明腐化後的陋習,在幾近十年的時間裡基本與漢部無緣,部民勤奮而不計較得失,官吏清廉而不覺難得,遇成功而不驕狂,遭失敗而不氣餒,對於新來的部民能以最大的胸襟加以容納,部落小,溝通易,部中最下層的部民與處於最高處的折彥沖也能朝夕相見,所以那個時候漢部雖然有私有財產,但整個群體卻生活得非常融洽,這段時間,基本佔據了折允武的童年。那個時候,部眾幾乎人人都相信他們能建立一個理想國度,並將這個理想國度擴展到整個世界。

    可是隨著漢部的壯大,形勢慢慢地變了,漢部在變得複雜,變得讓理想者失望。在實事求是者看來,這是一種必要的妥協,而在理想主義者看來這卻是一種墮落。折允武甚至在懷疑:現在的漢廷和一些開明點的朝代有什麼區別?當初,七個首領改變了幾百部眾,幾百部眾改變了幾千來歸之士。但是,當隊伍繼續壯大以後,壯大到治下民眾超過百萬以後,漢部卻反過來被這個龐大的人群改變了——就像江河之水匯入大海後不是將海水沖淡而是跟著變成海水。

    「難道我們就沒法子改變這個世界嗎?」

    這個問題,折允武問過楊應麒,希望他能給自己一個滿意的答案,但楊應麒卻只能非常無奈地告訴他:「幾百人、幾千人的管理,和幾百萬人、幾千萬人的管理是不同的。」

    「早知道這樣,當初我們就不該發展得這麼快!我們應該幾百人、幾百人地發展。」折允武這句話,在別人面前是不敢說出來的,因為這句話連他自己也覺得幼稚,但在楊應麒面前他還是說了出來。

    而當時楊應麒也非常認真地回答,似乎他並不認為這個問題很幼稚,但他的回答卻讓折允武感到更加無奈:「不可能的。如果我們不發展得快一些,就會被別人吞併,然後連主導權也會喪失,最後只能落得一個任人擺佈的下場。不要說實現自己的理想,連保住性命和尊嚴都有問題。」

    「但現在這樣,又有什麼意思!」折允武說:「我們連最高層的官吏,都有被污染了的!甚至……甚至是我們自己!」

    「那也沒辦法。」楊應麒當時說道:「我們得到了這麼大的領土和這麼多的人民,就只能按照現狀慢慢來加以推進。如果要將我們心目中的理想硬套上去,那只會造成更大的災難。」

    折允武不滿這種推進,可是作為他老師的楊應麒卻沒有讓人振奮的決心,楊應麒總是懷疑自己的能力,他從來不認為自己的主張能徹底幫這個世界解決問題,他甚至認為:「說我們能去改變這個世界,去推動這個世界,也有些太狂妄了。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幫大夥兒爭取一個讓他們能夠自己幫助自己、自己改變自己的環境。」

    可是現在折允武卻連這一點也在懷疑了:他的父執們,真的有在為國民的福祉努力嗎?當初為了攻克雲中,折彥沖甚至想把河北的重建停下來,雖然後來遭到了楊應麒的抵制,但楊應麒用以抵制折彥沖的並不是重建河北與進攻雲中的孰先孰後,而是用利害關係說服了折彥沖。可敦城被圍的消息傳來後,知情的人都在贊楊應麒,不是讚他為民請命,而是讚他能及早勸阻了折彥沖,使得漢廷不至於陷入征服宗翰這個戰爭泥潭而無法顧及漠北。

    「可就沒人想過,光是為了讓河北路的民眾少受一點苦,這個理由就足以讓戰爭停下來!」

    但比他成熟、比他明智的長輩們卻不這樣考慮,每次折允武提出類似的問題時,長輩們臉上總會掛著微笑,那是一種讓人感到沮喪的微笑,這微笑似乎是在說:這孩子,還小,想事情還天真。

    所以這樣的話,折允武在折彥沖面前是不敢說的——從他理解這種微笑的含義以後。

    老成的人們,有著許許多多的顧慮——一些年輕人想不通的顧慮。然後這種顧慮層層積累下來,最後就會得到一個離解決問題十萬八千里的答案。比如華表壇的事情,折允武就想不通,為什麼不能簡簡單單地辦下來!陳顯說,這件事情應該押後;韓昉說,這件事情現在辦不適合;張浩附議;郭浩附議;接著就是陳正匯無奈的歎息;最後則是楊應麒的總結:「那就先擱下吧。」

    「我知道大家在顧慮著一些事情,可是,為什麼要在這種事情上耗費這麼多功夫?為什麼?」有一次,他這麼問楊應麒。

    「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情。」楊應麒說:「政治就是這樣的,以為公的目的建立起來,然後一群滿懷私心的人在這個體系下辦事,用私心辦公事,有時候總不免越走越遠,但在某個特定的時候又會回歸,公私之間,就是一種有張有弛的平衡,我們也處在這個平衡之中——而不是說我們能隨意擺佈這個平衡。所以在很多時候,上位者並不是完全按照為公的道理辦事就可以的,因為那些大義凜然的道理大部分只是表皮,表皮下面,還有很複雜的人心。我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的是一千年以後的世界。在那個世界裡,人們已經有了移山倒海的力量,而且也表面上實現了所謂的由民作主——不過實際上並不是那樣的,在那個世界上,哪怕是在最發達的國度,玩弄國家機器的仍然是一小部分人。而他們玩弄國家的目的,也不見得是為公為民。嗯,當然,口裡都是嚷著為公為民的。」

    「七叔你的意思是說,這種情況到一千年以後也不會改變嗎?」

    「不,會改變的,不過改變的不是這種平衡,而是這種平衡表現的形式,簡單來說變成權勢者用另外一種形式來玩這個遊戲。」

    楊應麒這個灰色的答案讓本來充滿希冀要求取答案的折允武受到了打擊,然後這次請教便在悶悶中結束。

    「殿下,這是華表壇昨日的情況。」

    折允武從侍從手中接過文書,他幾天前曾派遣了兩個侍衛去統計華表壇災民的情況,兩個侍衛接到命令後犯了難——他們是折彥沖調來保護折允武的,對調查統計的事情並不精通。幸好有幾個熱心的太學生不知從哪裡聽說了這件事情,很快就從侍衛的手中將事情攬了下來,深入到華表壇的各個角落問、聽、看,記,然後整理成一份初步的調查報告上來。折允武看了之後深為感動,從監國的小金庫裡撥出一筆錢來交給那幾個太學生,讓他們繼續追蹤這件事情。

    這時他拿了最新一期的調查報告,看了幾個要緊的數據後掩面歎道:「人又多了。今年的收成不是不錯麼?為什麼他們卻鬧得得像災民一樣!真定、中山那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情!」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