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邊戎

第十三卷 靖康傳疑 第二零零章 兵臨(上) 文 / 阿菩

    第二零零章兵臨(上)

    華元一六七七年,宋靖康元年,正月初三,宗弼與郭藥師引輕兵取湯陰,拔浚州。這湯陰屬相州,離黃河只有半日之程。當時大宋在河北駐有重兵,統帥是太上皇趙佶所寵信的太監節度使梁方平。梁方平雖擁重兵,但哪裡敢戰?一望見金兵就倉惶逃跑,一路來到黃河。大宋土木之學乃我中華建築史上的高峰之一,此時在黃河上也建有橋樑。河南本有何灌軍馬駐守,望見對岸金兵旗幟,竟然嚇得燒橋而遁,還來不及過河的宋軍如鳥獸散,正在過橋的兵馬則全數墮入黃河。

    這大橋一燒,宗弼、郭藥師在河北一時便只能望河興歎。但大宋兵將竟連憑河守衛的勇氣也沒有,因此河南數百里堤岸竟是全不設防。郭藥師領兵沿著黃河左右搜尋,只搜到一些小船,又忙忙令人斫木捆綁為木筏,就以這等簡陋的船具來渡黃河。

    當時的黃河與今日不同,水量還十分充沛,水面雖不如長江之闊,但江水卻更為湍急。此時若有一二宋將駐在河南,也無需奮戰,只要在金兵船筏意圖靠岸時拿著竹竿捅幾捅也能阻得金兵些時候,若是箭弩伺候,以金軍那等船筏絕無躲閃餘地。但大宋兵將早已逃得一乾二淨,竟然白白放任金人南渡。金軍整整花了五天,騎兵才算渡盡,而步兵尚未畢集。宗望渡河後心中大叫僥倖,對左右道:「南朝可謂無人,若以一二千人寧河,我輩豈得渡!」

    金兵上岸後便即南行,一開始頗無隊伍紀律,郭藥師領兵先行,直趨汴梁西北的牟駝岡。這牟駝岡岡勢隱轔如沙磧,三面據水,一面枕霧澤陂,地勢險要,是汴梁附近最大的糧草積蓄地之一,當初郭藥師降宋後,趙佶曾帶他到這裡打球,所以郭藥師認得道路。這時郭藥師帶著數百猶如強弩之末的兵將,惴惴不安地要偷襲這個地方,來了之後才發現這樣一個重地竟然無人把守!金兵無不大喜過望,宗望的疲兵渡河後就在這裡休息,緩過氣來後檢點物資,發現除了大量糧草之外還有戰馬兩萬匹!宗望大喜,對郭藥師道:「當初你說可以因糧於敵,我本不甚信。今天看來,趙官家可慷慨得很啊!」

    左右都笑道:「是啊是啊!送糧草也就算了,連戰馬也送,早知道我們連馬也不用帶來了。」

    宗望大悅道:「既然趙官家如此豪爽,我們也不能太懈怠了。此戰我軍必勝。兒郎們,好好安養!緩過力氣來就問趙官家要金銀去!」

    這群軍隊化了的北國強盜一聽哪有不興奮的,無不嗷然叫好!

    按下宗望渡河不表,卻說浚州不守的消息傳到汴梁已是夜漏二更,太上皇趙佶聞訊覺也不睡了,連夜逃出皇宮,出通津門「南巡」去了。皇子、帝姬(公主)相繼隨行,太監百官逃散匿藏的更是不可勝數。金兵未至,而汴梁已在趙佶的英明領導下亂成一鍋八寶粥。

    溫調羽在麒麟樓聽說全城混亂,心中憂慮,而曹廣弼在孔壁書社也僅能空自扼腕。

    周小昌來見林翼道:「如今人情洶洶,汴梁危急!我們是否也該準備撤退?」

    這幾天種彥崧交給林翼的公務——請朝廷速定戰守方略——毫無進展,但漢部埋伏在汴梁的暗勢力卻統合得頗為順利。這時聽周小昌如此說話,林翼搖頭道:「二將軍未退,我們如何能退!」

    周小昌又道:「就算不退,也當預留後路!」

    林翼道:「我部在汴梁中並無老弱,事若急時都可持劍上馬!汴梁乃是大城,宗望才幾萬人馬!或能破,不能圍。事若急時我們擁二將軍趁亂退走便是——一切都得看二將軍如何打算!」

    周小昌頓足道:「我們現在最急的,就是不知道二將軍是什麼打算!」

    「二將軍還沒表態,是因為現在大事還沒定呢!是否撤退言之過早。」林翼道:「讓所屬各部準備好『漢』字門帖,我們退走時便將門帖貼在來不及變賣的產業門口。」

    周小昌愕然道:「『漢』字門帖?這是做什麼?」

    林翼道:「你忘了麼?我們漢部跟隨金軍攻打遼國時曾通諭北**民:凡是門上貼著『漢』字門帖的,便算得我大將軍羽翼,大軍過處不得擅入!」

    「這個事情,我自然知道!可是……」周小昌道:「可是現在我們都已經和金人鬧翻了!貼這門帖,恐怕沒什麼用處。」

    林翼點頭道:「鬧翻了是鬧翻了,但大將軍在金人裡威望不降反升!且有前例在,或許能懾得金人不敢妄入也未可知!你把這些字帖準備好,不但給孔壁書社、麒麟酒樓都準備些,就是那些平素和我們交好的人,也可送他們一些以備緩急。」

    這邊曹廣弼為了助宋守戰千里而來,而汴梁的真主人——才剛剛登基的趙桓卻在想著逃跑。太上皇早已在寵臣童貫朱勉等人的擁簇下往淮揚去了,留下輔助新皇帝的太宰白時中等肚子裡無不破口大罵童貫這些奸臣不會做人,逃跑也不預上自己一份!第二日天還未白宰相們就進宮面聖,獻上妙策:請趙桓趕緊巡狩襄陽鄧州,以避金兵!

    趙桓聽了大喜,只是擔心自己登基不久就跟著老爸逃,部分不知好歹的大臣如李綱之流恐怕會阻撓,所以有些顧慮。這時吳敏已升為知樞密院事,位居宰執,他是主張戰守的,眼見眾言紛紛都有退卻意,便將消息洩露出來。外頭主戰派聽了大驚,李綱便衝進宮來求見。

    掌門官道:「宰執奏事未退,而從官求對,前此無例。」

    李綱怒道:「此何時也,還用前例!」

    掌門官無奈,只好許諾引李綱覲見。李綱入殿,行禮畢,立於眾宰執之末,奏道:「臣聞聞宰執欲奉陛下出狩,以避金人。不知有無?」

    趙桓不答,李綱又道:「若果有此事,則宗社危矣。道君太上皇帝所以傳位陛下,正是為守宗社之故,今一旦捨之而去,陛下將何以報道君,服百姓?」

    趙桓默然不能對答。白時中出列道:「都城如此危急,哪裡還守得住!聖駕南巡,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李綱鬚髮飛揚道:「天下城池,豈復有勝於京師者?京師若不能守?尚有何城能守?京師乃宗廟、社稷、百官、萬民所在,一旦棄去,天下便有糜爛之憂!且京師糧足民廣,若能激勵將士,慰安民心,與之固守以待四方勤王之師,豈有不可守之理。」

    李綱話音才落,便有主事太監陳良弼上前垂淚道:「陛下,京城樓櫓,創修百未及一二。又城東樊家岡一帶,濠河淺狹,決難固守。願陛下三思。」這些太監都是伺候皇帝的,皇帝不走他們也走不成,所以是天然的主逃派。

    階下兩人爭執不下,龍椅上趙桓卻急得如熱鍋螞蟻,忽然急中生智,便對李綱道:「卿可與陳良弼、蔡楙前去視察城樓,回來再議,朕在此候卿。」說著使了兩個眼色,一個給宰相白時中,一個給太監陳良弼——對白時中是暗示他作好逃跑的準備,對陳良弼是要他在城樓那邊拖住李綱。兩人悟出皇帝的意思,卻是一喜一憂:喜的是白時中,心中暗讚皇帝此計大妙;憂的卻是陳良弼,知道他主子是打算讓自己拖住李綱。

    李綱與蔡、陳二人視察新城東壁,遍觀城濠,李綱雖然忠直卻有機心,陳良弼幾次要溜走都被他截住,最後陳良弼無法,他才沒偉大到犧牲自己讓主子趙桓獨個兒逃跑,只好反過來催促李綱趕緊回宮奏對。

    趙桓沒想到陳良弼辦事如此不力,自己車駕未動李綱就回來了,只得勉強問道:「幾位卿家,城樓如何?」

    陳良弼、蔡楙極言不可守,李綱卻道:「城堅且高,樓櫓誠未備,然不必樓櫓亦可守。濠河惟樊家岡一帶以禁地不許開鑿,誠為淺狹,然以精兵強弩佔據,可以無虞。」

    趙桓回顧宰執問計,宰執無不茫然,又問李綱,李綱道:「今日之計,莫若整飭軍馬,揚聲出戰,固結民心,相與堅守,以待勤王之師。」

    趙桓又問誰可為將,李綱道:「朝廷平日以高爵厚祿畜養大臣,蓋將用之於有事之日。今白時中、李邦彥等,書生未必知兵,然藉其位號,控馭將士,以抗敵鋒,乃其職守也。」

    白時中、李邦彥一聽嚇得面如土色,在他們心裡領兵抗金和送死沒有兩樣,所以要讓他們領兵,那還不如直接打斷他們的腿!李邦彥顫抖得話也說不出來,白時中跨上一步怒道:「李綱!要領兵你為什麼自己不去!」

    李綱道:「陛下若不以臣為庸懦,而令臣治兵,臣願以死相報。唯臣人微官卑,恐不足以鎮服士卒。」

    李綱此言乃是求一個名分,當此危變之時,趙佶為了逃命連皇帝都不幹了,宋廷官爵可謂賤如糞土!趙桓也不再吝惜,問白時中等執政中尚有何缺。宰執對「尚書右丞缺」——原來尚書右丞宇文粹中已跟著趙桓他爹逃了,所以空缺。於是趙桓開了金口,除李綱為尚書右丞,面賜袍、帶、笏,命李綱留守京師,以同知樞密院李梲為副。而那邊白時中等人還在勸趙桓快逃。李綱費盡口舌,好說歹說,表示汴梁一定守得住,把趙佶說得頭昏腦脹,這才勉強答應留守。

    李綱鬆了一口氣,就要出宮料理守備之事,不防又一個太監冒出來道:「上皇已行,則事急可知,陛下豈可留此獨受荼毒?」

    趙桓臉色大變,連龍椅也坐不住了,失聲而泣,掩面而哭,眼淚鼻水擋都擋不住,哽咽道:「卿等毋再留朕,朕意已決,將親往陝西,起兵以復都城,決不可留此。」

    李綱慌忙跪下,垂淚進言,以死相諫。趙桓扭不過李綱,無可奈何之下,只好道:「卿既留朕,治兵禦寇之任便專以委卿,萬毋令稍有疏虞。」

    李綱這才心神稍定,再拜受命。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