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邁步修神路

第五卷 佛宗修行 第十五章 論佛大會(上) 文 / 蓮井朱夏

    天色明瞭又暗,暗了又明,轉眼過去三天。

    論佛大會已經處於中期,金一二還沉浸在佛法中沒有完全清醒過來。那些銀蓮仍然沒有凋謝的樣子,反而顏色有了深化的徵兆。

    枯木已經恢復了女兒身,她穿著一身白色的佛衣,長長的黑髮用一隻佛力凝結而成的簪子高高地盤了起來,渾身上下再無裝扮,卻越發顯得清新脫俗。

    取下混元戒以後,她的一干師兄弟都是大大吃了一驚。好這這些人都是從小修佛,最少也是修佛千年以上,定力也不是蓋的。雖然吃驚,也都知道她突然現出本身肯定是有原因,見她不說,也不去打探究竟是為何,只是隱隱猜得和山下還沉浸在佛法中那人有些關聯。

    枯木見金一二一直沒有清醒,心裡又是期盼,又是害怕。她想他早日醒來,給她看一看自己,又怕對方接受不了,彼此間起了隔閡。她天天定時去看金一二,每天都懷著一顆忐忑不暗的心,卻始終不見對方清醒,仍舊自顧自的鑽研佛法。

    本來論佛大會會一直持續七天,這七天裡,佛宗弟子都要在千佛堂論佛,不得走開。可是今年出了金一二這麼大個紕漏,先是眾位長老和佛主離席,然後又是枯木這個佛子定時離席,氣氛冷清了不少。再加上佛子突然現出本身,金一二頓悟佛法,大家均感吃驚,注意力受到牽引,論佛大會開始了三天,卻也沒討論出個什麼來。

    到了第七天,這是論佛大會最後一天,今天主要是回答疑問。基本形式是弟子問,師傅答;自己有看法的也可以說說自己的看法。往常到了這個時候,就是佛法討論到了最激烈的時候,今日場上卻安靜得很,竟無一人開口詢問。

    佛主暗自歎息,他知道大家心中最大的疑問就是枯木的女兒身,可是又礙於情面不便提起。

    枯木也有自知之明,一直如坐針氈。出家人不打誑語,若是有人問到,自然要如實回答,可是她又不想說。

    就在這時,一位長老打破了僵局,問道,「弟子鑽研佛法已久,但是有些疑惑還望佛主指點指點。」

    接著便問道,「經中所說,佛令眾生修造伽藍,鑄寫形像,燒香散花燃燈,晝夜六時繞塔行道,持齋禮拜,種種功德皆成佛道;若唯觀心,總攝諸行,說如是事,應虛空也。這該作何解?

    佛主唸了一聲佛號,答道,「佛所說經,有無量方便,以一切眾生鈍根狹劣,不悟甚深之義,所以假有為,喻無為;若復不修內行,唯只外求,希望獲福,無有是處。

    言伽藍者:西國梵語,此土翻為清淨地也;若永除三毒,常淨六根,身心湛然,內外清淨,是名修伽藍。鑄寫形像者:即是一切眾生求佛道也;所為修諸覺行,彷像如來真容妙相,豈遣鑄……

    寫金銅之所作也?是故求解脫者,以身為爐,以法為火,以智慧為巧匠,三聚淨戒、六波羅蜜以為模樣;鎔煉身中真如佛性,遍入一切戒律模中,如教奉行,一無漏缺,自然成就真容之像。所謂究竟常住微妙色身,非是有為敗壞之法。若人求道,不解如是鑄寫真容,憑何輒言功德?

    燒香者:亦非世間有相之香,乃是無為正法之香也;薰諸臭穢無明惡業,悉令消滅。其正法香者,有其五種:一者戒香,所謂能斷諸惡,能修諸善。二者定香,所謂深信大乘,心無退轉。三者慧香,所謂常於身心,內自觀察。四者解脫香,所謂能斷一切無明結縛。五者解脫知見香,所謂觀照常明,通達無礙。如是五種香,名為最上之香,世間無比。佛在世日,令諸弟子以智慧火,燒如是無價珍香,供養十方諸佛。今時眾生不解如來真實之義,唯將外火燒世間沉檀薰陸質礙之香,希望福報,雲何得?

    散花者,義亦如是;所謂常說正法,諸功德花,饒益有情,散沾一切;於真如性,普施莊嚴。此功德花,佛所讚歎,究竟常住,無彫落期。若復有人散如是花,獲福無量。若言如來令眾生,剪截繒彩,傷損草木,以為散花,無有是處。所以者何?持淨戒者,於諸天地森羅萬像,不令觸犯;誤犯者,猶獲大罪,況復今者故毀淨戒,傷萬物求於福報,欲益返損,豈有是乎?又長明燈者:即正覺心也,以覺明瞭,喻之為燈;是故一切求解脫者,以身為燈台,心為燈炷,增諸戒行,以為添油;智慧明達,喻如燈火。當燃如是真正覺燈,照破一切無明癡暗,能以此法,轉相開示,即是一燈燃百千燈,以燈續然,然燈無盡,故號長明。過去有佛,名曰然燈,義亦如是。愚癡眾生,不會如來方便之說,專行虛妄,執著有為,遂燃世間蘇油之燈,以照空室,乃稱依教,豈不謬乎!所以者何?佛放眉間一毫相光,上能照萬八千世界,豈假如是蘇油之燈,以為利益。審察斯理,應不然乎!

    又六時行道者:所謂六根之中,於一切時,常行佛道,修諸覺行,調伏六根,長時不捨,名為六時。繞塔行道者:塔是身心也,當令覺慧巡繞身心,唸唸不停,名為繞塔。過去諸聖,皆行此道,得至涅槃。今時世人,不會此理,曾不內行,唯執外求;將質礙身,繞世間塔,日夜走驟,徒自疲勞,而於真性,一無利益。

    又持齋者:當須會意,不達斯理,徒爾虛切。齋者齊也,所謂齋正身心,不令散亂。持者護也,所謂於諸戒行,如法護持。必須外禁六情,內制三毒,勤覺察、淨身心。了如是義,名為持齋。又持齋者,食有五種:一者法喜食,所謂依持正法,歡喜奉行。二者禪悅食,所謂……

    內外澄寂,身心悅樂。三者念食,所謂常念諸佛,心口相應。四者願食,所謂行住坐臥,常求善願。五者解脫食,所謂心常清淨,不染俗塵。此五種食,名為齋食。若復有人,不食如是五種淨食,自言持齋,無有是處。唯斷於無明之食。若輒觸者,名為破齋。若有破,雲何獲福?世有迷人,不悟斯理,身心放逸,諸惡皆為;貪慾恣情,不生慚愧,唯斷外食,自為持齋,必無是事。

    又禮拜者:當如是法也,必須理體內明,事隨權變,理有行藏,會如是義,乃名依法。夫禮者敬也,拜者伏也;所謂恭敬真性,屈伏無明,名為禮拜。若能惡情永滅,善念恆存,雖不現相,名為禮拜。其相即法相也。世尊欲令世俗表謙下心,亦為禮拜;故須屈伏外身,示內恭敬。舉外明內,性相相應。若復不行理法,唯執外求,內則放縱嗔癡,常為惡業,外即空勞身相,詐現威儀,無慚於聖,徒誑於凡,不免輪迴,豈成功德。」

    一干眾人聽得如癡如醉,那名詢問的長老更是陷入了沉思。場面雖然又靜下來了,但卻不同於之前無人詢問的冷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