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穿越之血戰中華

正文 第184章 武漢會戰 迫在眉睫 文 / 蟲蟲的爹

    而正在此時,武漢最高統戰部。

    擔任參謀總長兼軍政部長的何應欽將軍,神色莊重地將一份絕密件呈送到蔣中正的案頭上。

    蔣委員長打開密件一看,不由得大驚失色,這份密函是情報機關剛剛截獲的日軍絕密件,上書日本大本營已向侵華的日軍華中派遣軍司令部及華北派遣軍司令部下達了進攻武漢的預備命令。

    雖然,所述內容不多,僅僅只有十來字,卻讓蔣委員長倒吸一口涼氣。

    自盧溝橋事變爆發全面抗戰至今,儘管中*隊前仆後繼捨身殺敵,但結果卻仍然不能盡如人意。

    東北失守、華北失守、北平失守、上海失守、南京失守……眼見得大半個中國,在不到一年的時間內,轉眼落入了敵手。

    頻頻得手的日軍,胃口越來越大,徐州會戰之後,日軍的鋒芒,又指向了武漢。

    日軍的企圖,早在蔣委員長的預料之中,同時他也做好了保衛武漢的準備與部署。

    徐州失守後,軍事委員會又進一步調整保衛武漢的指揮機構,加強了兵力,增加了防空預警能力。

    雖然得到密報,早有部署,但眼下的武漢卻讓蔣委員長陷入了深深的憂慮。

    日本大本營進攻的預令已下達,要不了多久時間,日軍就會憑借其陸、海、空的優勢,向武漢發動大規模的進攻,可國民政府的全部家當幾乎都還在武漢,只有少部分提前轉入重慶。

    從北平、天津、上海、南京轉移來的兵工廠、服裝廠以及日用品生產廠等幾百家工廠幾十萬噸的機器設備和數十萬技術人員和熟練工人都在武漢,這點本來就很脆弱的工業要是全部毀在日軍手裡。那前方戰場上急需的武器彈藥及後勤補給就會全線癱瘓。

    要真是這樣的話,國民政府的抗日呼聲就真的成了一句空話,總不能讓將士們光著膀子拿著燒火棍去抗日殺敵吧!

    除此之外,國民政府幾乎所有的機關、學校、醫院和數以百萬計的人員,都需要盡快轉移到西南大後方。而這一切的一切,都是需要時間的。

    而憂慮之餘,能讓蔣委員長稍感慶幸的是,徐州失守後,突圍的60萬大軍,不僅成功地跳出了日軍的包圍圈。而且還能在作用於武漢會戰,這些大軍足以派得上用場。

    可連續征戰,各部隊都已經是疲憊不堪且殘缺不全,有的名義上號稱一個師,兵力已經不過千員。甚至還抵不上一個團的兵力,這些大軍的休整、補充、整訓,也是需要時間的。

    此時此刻,時間,對中國,對蔣委員長來說,異常金貴,一刻千金。千金難買的道理讓他第一次感到彌足珍貴。

    蔣委員長離開武漢之前,曾與緊急召集一干重臣大將商議過一次,與會人員有馮玉祥、何應欽、白崇禧、陳誠、徐永昌等軍事委員會要員。會議通宵達旦直至清晨,再次調整審定武漢會戰的軍事部署。

    會議是在武昌中央銀行一間寬敞、堅固的地下室內舉行。

    薛岳剛走進這間特殊的會議室時,就感受到了這裡不同尋常的緊張氣氛。

    蔣委員長剃一個珵亮的光頭,一身戎裝,精神抖擻地坐在長條形會議桌的首席位置,筆挺的戎裝上金星閃爍。佩著一把短劍。

    將領們都知道,全面抗戰爆發後。委員長就剃掉了頭髮,脫下了他心愛的長衫。光頭戎裝地出現在國人的面前。戎裝,表明了他抗戰的決心;光頭,則顯示了他作為軍人的超然與淡定。

    在蔣委員長座位的兩側,依次坐著正在武漢的軍委會要員馮玉祥、何應欽、陳誠、白崇禧、徐永昌。

    薛岳一看就知道,參加會議的主要是此次武漢會戰參戰部隊軍高級將領,他們來自新成立的第九戰區和第五戰區。他們是:張發奎、羅卓英、吳奇偉、俞濟時、葉肇、李漢魂、王敬久、黃維、李玉堂、胡宗南、龐炳勳、湯恩伯、孫連仲、李品仙、徐清泉、韓德勤、於學忠、張自忠、楊森,此外還有空軍總司令周至柔、海軍總司令陳紹寬、江防要塞守備司令謝剛哲等。台兒莊大捷與指揮徐州突圍的功臣李宗仁,因臉部槍傷發作請假離職療養而未能出席會議。

    這些從前方趕來的將領們,大多剛剛經歷了徐州突圍,臉上都還帶著戰場的硝煙與疲憊,但他們一個個軍容嚴整、神態威嚴。在強敵壓境,大戰即將爆發的前夜,他們依然精神飽滿,鎮定自若。耀眼的燈光,輝映著他們閃爍的將星,使他們更添了一種不凡的氣度。

    望著眼前一張張黝黑瘦削而堅毅的臉龐,蔣委員長的心頭掠過一絲暖意。

    從去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至今,這些將領們跟著自己捨生忘死衝殺在戰場上,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台兒莊大捷、徐州會戰……這一次次刀光劍影的大戰,都留下了他們不倦的身影。

    「國難將才貴,家富小兒嬌。」國難當頭,有了這些久經沙場、身經百戰的軍之將才,蔣中正顯得氣壯了許多。

    會議開始,蔣委員長首先宣讀了軍事委員會保衛武漢的決定。

    然後,他開門見山地作了簡要的開場白,「武漢是中華民國的誕生地,現在又是全中華民族抗戰的中心。武漢若失,我們無顏面對國人,無顏面對世界,因此,武漢必須守,而且必須死守。但是,武漢地理位置特殊,武漢和南京一樣,也是無險可依,鑒於南京保衛戰最後演成甕中之鱉的慘痛教訓,因此,軍委會決定,這次保衛武漢,我們決定大膽改變過去守城阻擊的作戰方式,把防守作戰的重心放置在武漢外圍地區。武漢近郊雖無險可守,但武漢以東,北有大別山,南有幕阜山,其地山勢嵯峨,

    林木蒼翠,可藏兵百萬,阻敵西進。加之又有長江天塹和眾多的河流湖泊,可消解日軍武器和兵員素質之優勢。總之,我們這次武漢會戰的宗旨是: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守之於近,戰之於遠,正合孫吳兵法之要義……具體的作戰計劃由參謀總長何應欽給大家佈置。」

    說完之後,蔣委員長朝何應欽點點頭,「敬之,你說說。」

    何應欽會意,他起身走到會場正前方一側的位置,輕輕撳下牆壁上一個紅色電動按鈕,隨著一塊紅色布簾的徐徐拉開,一幅特大的軍用地圖,旋即出現在將領們的眼前。地圖上一支支犬牙交錯的紅、藍色箭頭,十分醒目地標示著武漢會戰我軍佈防和即將出現的敵我態勢。

    何應欽手執一根細長的木棒,一邊指著地圖,一邊說,「全面抗戰已經打了近一年的時間,敵人的作戰套路我們基本熟悉。實踐證明,我們當初制定的『以空間換時間』、『打持久戰』的方針是正確的。這次武漢會戰,是以武漢為中心,以河南、安徽兩省南部和湖北、江西兩省北部為廣闊的外圍戰場,我們的作戰目的就是充分利用長江兩岸山脈縱橫水網交叉及幕阜山、大別山的有利地形,佈置重兵,誘敵深入,施行持久戰略,爭取最大限度地消耗日軍。具體做法是,在日軍進攻線路上,正面給以適當的阻擊,然後主力後撤,迂迴對日軍側翼進行反擊,將來犯之敵回牽,為移駐武漢的機關事業單位、團體、學校、工廠後撤西南大後方贏得時間。不到必要時,決不進行主力決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