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大明官

正文 第三百九十五章 文官的時代 文 / 隨輕風去

    方應物說服了父親出手,然後迅速返回縣衙,伏案奮筆疾書:「臣秉公執法,卻屢遭橫暴,至今無法可阻,若朝廷無人可制止,自感才德不能服眾,請放歸田園!」

    如果是前幾天,方應物若要威脅辭官,那只是一個笑話,就像小孩子打不贏便賭氣告家長一樣。但事情鬧到了眼下這個程度,形勢自然大有不同,也就是方應物嘴裡所說的「時機成熟」,正所謂「鄭伯克段於鄢」。

    方知縣說要辭官,其實就是將矛盾上移,從街頭轉移到廟堂而已。面對永平伯,這才是方知縣的優勢所在——想在街頭比蠻橫,方應物肯定比不過永平伯這樣的二愣子勳貴,還是在朝堂上比劃比劃好了。

    上次方應物在朝會上公然去捉拿安小伯爺,也是打著在朝廷解決問題的主意,只可惜天子不解風情的和稀泥,把事情拖下來了。

    從正常角度來看,朝廷是不可能輕易讓剛上任才幾天的方應物走人的,不然豈不成了朝令夕改的兒戲?更何況這個朝廷已經是「文官」的朝廷了,要是就這樣讓方應物被一個三流勳貴逼到離職,那未免也太沒臉面了。當然還有個前提是,有人願意為了方應物去得罪永平伯這種紈褲之流。

    寫完奏疏,方應物便傳喚婁天化進來。話說婁天化正對當前局勢惴惴不安,進了堂中想與東主商討,卻見東主絲毫不提永平伯的事情,只吩咐道:「你與張貴合計一番,擬出一個重修縣衙的章程。」

    還時候還先想著修縣衙?修好以後還是不是你的?婁天化只能歎口氣,無奈的答道:「是!」

    正要走時。婁天化彷彿聽見東主小聲嘀咕:「這破爛衙門瞧著忒糟心,早該翻新了」

    如此婁天化忍不住回身行禮,又問道:「不知東主心中有什麼章程?」

    方知縣胸有成竹的說:「你與張貴,發佈告與城中各廂坊,城外各鄉村太遠就算了。佈告上說。因為本官秉公執法,得罪權貴不肯屈服,導致衙門毀損,故而向縣內父老募捐重修。

    此外還要說本官體恤民力,凡捐銀的都會登記在冊,日後免去徭役為謝。捐得越多免徭役的時間越長。細則你們商量著定就是!」

    「高,實在是高!」婁天化不能不服,這哪是募捐,這根本就是藉機在全縣百姓面前自我吹捧。若無這個由頭,一個當知縣的還真沒法子去大張旗鼓發佈告自吹自擂,這個目的達到了。募捐多少根本無所謂。

    只是婁天化不明白,東主為什麼一會兒聰明絕頂,一會兒蠢不可及?反差就像是山巒溝壑的區別。難道他真實目的就是賺幾票聲望,然後就溜去外地當自在官?

    按下方應物這邊不表,卻說永平伯為洩憤一時衝動砸了宛平縣縣衙,爽是爽了,但事後小伯爺也感到有點後怕。在旁人提點之下。頓時感到上了方應物的當,方應物燒的只不過是「店舖」,但他砸的可是官府,兩者根本就是不對等的!

    其實對他這種勳貴身份,只要不公然扯旗造反,幾乎什麼事情都是可大可小的,全看天子一念之間的變化。

    安小伯爺自忖聖眷一般,不是那種極其得寵的人物,便也只好求爺爺告奶奶的拉了一批相熟的叔伯輩,然後聯名上疏彈劾方應物並為自己辯解。奏疏中大罵方應物「依仗官勢欺凌功勳之後。有損先帝優容勳臣之厚德,國體為之蕩然無存。」

    在前後腳功夫,勳臣這邊的奏疏和方應物的奏疏幾乎同時送到了朝廷,兩邊態度針鋒相對,引起了朝廷上下議論。

    然後就是一批文臣紛紛上疏。言辭更加激烈的斥責永平伯,要求朝廷從嚴處理。「永平伯安知幼失訓詁,橫行兇暴,形同匪類,京師地面震動,黎庶驚愕不安,此非王化之地也?若不嚴加處置,恐京師地面從此永不寧靖,陛下何以安居宮中?」

    代表清流的勢力一開口,就彷彿是定了調子一般,朝臣士林之中再無人質疑方應物了,有何必要為了一個上不了檯面面的永平伯而較真?

    成化天子是一個興趣愛好極其廣泛的人,他的精力是非常有限的,並非是每件朝政都能事無鉅細的入他的眼(事實上除了軍情和災情大都不很關注)。文臣和勳臣兩邊大批奏疏打起口水戰,這個動向作為近期熱門,便不可避免的進入了天子的視野。

    雖然天子聖德有虧很厭煩大臣鬧事,但若這鬧事對像不是自己,那就很好說話如此便不偏不倚的批道:「著都察院查問明白復奏,並東廠坐聽。」

    這道很平常的旨意從宮中傳了出來,有些朝臣頓時覺察到些許微妙之處。勳臣和文官起了嚴重衝突,卻讓都察院查問,可這都察院自身也是文官系統的更微妙的是所有人彷彿都習以為常,沒覺得太奇怪。

    如果放在太祖高皇帝時期,肯定將永平伯與方應物兩個無事生非、破壞和諧社會建設的臣屬一起卡嚓掉,或者全部流放充軍;

    若放在太宗文皇帝時期,肯定下旨批評幾句永平伯,然後將方應物流放充軍,若方應物再惹火些,說不定也要卡嚓掉;

    若放在宣宗章皇帝時期,大概是要讓英國公與都察院聯席審理,然後審理結果裁定如何處置。

    斗轉星移,如今到了成化年間,事情就變成「都察院查問、東廠坐聽」了。不知從什麼時候起,勳臣不得干預朝政就是一個規矩了,連聲望最重的英國公被戶部剋扣了祿米也討要不回來。

    見微而知著,這可以說明文官和太監的時代終究是要到來,而勳臣大都只能充當歷史的看客了,並等待真正與國同休那一天的到來——對這個大勢,沒有比方應物更清楚的人了。

    接到都察院喊他去接受質詢的駕貼,方應物微微得意的笑了。這下縱然永平伯有千般花樣,也逃不出自己的手掌心,如今那小伯爺與自己鬥氣已經用出了全力,但自己卻還有餘力沒有使出來。

    ps:555555,昨晚頭暈不舒服,吃完晚飯就睡了,半夜醒了想起補更新還得爬起來碼字,今天週末再搞兩章好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