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大明官

正文 第一百三十五章 虎落平陽 文 / 隨輕風去

    整個延綏鎮,與內地省份相比,地方不大,人口也不多,但該有的文武衙門一樣不少,細細算下來,大概有五種體系。

    前文提到的衛所和總兵鎮就是兩種。榆林城有榆林衛,並在下屬各堡駐有千戶所,從上到下形成了一整套治理地方庶務的機構,後勤、屯田、戶口、軍匠等都由衛所負責。

    至於鎮守總兵的任務就是實戰和營兵管理。營兵來源主要有兩種,一是從本地軍戶抽選出的主兵,二是從外地調撥來的輪班客兵,統一由鎮守總兵負責指揮作戰和平時操練。

    總兵之下有副總兵、參將、游擊、守備,分佈在整個延綏鎮的三十六營堡中,各領其兵,各負其責。

    巡撫就是第三種,負責本鎮所有事務的全面調度和參與軍機決策,實現以文馭武的目的。

    在嘉靖朝之前,邊鎮巡撫雖然還沒有徹底變成總兵官的上級,但從地位上已經漸漸壓過總兵官了。至於設在延綏鎮的布政分司或者後來的兵備道,都是只接受巡撫節制的。

    除了上述三種較廣為人知的衙署外,第四種就是鎮守太監了。邊鎮都駐有從大內委派來的鎮守太監,作為天子耳目行監軍之實。

    延綏鎮不只榆林城有鎮守太監,下屬三十六營堡都駐有鎮守少監或者鎮守監丞,形成嚴密的監視體系。

    最後還有第五種,那就是巡按御史。這是從朝廷派出的監察官,以欽差身份完全**開展工作。不受本地任何衙門約束。

    巡按御史主要責任就是一個「察」字,糾察軍紀、劾察軍功、監察地方。

    這五種機構最大的特點就是。五個方面全都具有直接向朝廷和天子奏事的權力,互相制衡之下保證了邊鎮不會有哪方面能徹底一家獨大。

    所以說。延綏鎮或者榆林城看似是小小的邊鎮,但衙署體系之嚴密和完整不亞於內地省城,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來形容,再貼切不過了。

    當然這種互相制約的特色不奇怪,也是國朝從上到下機構設置的普遍特徵,導致任何體制內的人幾乎都不可能會造反成功。

    不過多頭管理的毛病也很多,有時候互相牽制和扯皮也是免不了的。比如方應物這次被當做皮球踢來踢去就是一例

    牛馬二校尉和方應物萬般苦惱,並排蹲在位於城中央的鐘鼓樓樹蔭底下,茫然看著街上人群。

    衛所、總兵署、巡撫察院都不接收方應物。而太監衙門和巡按御史又是比較特殊的監視機構,人員都從京中派遣,不會隨便在本地收人。這可怎麼辦?

    牛頭馬面二人雖然號稱錦衣衛,但都是最低級的跑腿校尉,比一般大頭兵強不了多少,到了榆林這陌生地方,自然更是沒份量。別人不收方應物,他們就毫無辦法了。

    不但方應物發愁,連這兩個校尉也很犯愁。他們同樣耗費不起。勘合已經交到榆林衛了,若不能將方應物安置完畢,就無法再從衛所重新領出勘合。

    沒有勘合作為憑證,就意味著差事不算完成。同時更意味著不能在驛站或者相關衙署白吃白住。若要自掏腰包,出門在外消費高,他們又哪裡花銷得起?

    不知過了多久。忽然聽到有人叫道:「方相公,有勞久候了!」

    此人不是別人。正是解送軍需到榆林的山西人孫敬,旁邊是他的女兒。方應物先前與他約定了。辦完事後在鐘鼓樓這裡匯合,然後找地方請客答謝。

    方應物看這孫敬神態輕鬆,問道:「你都辦完了?」孫敬笑著答道:「東西都已點計入庫,這趟差事算是順利完結了!」

    但孫小娘子對方應物的言行舉止比較上心,比父親更先看出幾分端倪。一路過來無論處境如何艱險,在她眼裡,方相公大多數時候都是鎮靜從容、智謀出眾,怎麼到了榆林,他反而愁眉不展了?

    孫小娘子很關切的詢問道:「方相公為何愁眉不展?你那邊狀況不好麼?」

    方應物長歎一聲,「龍游小溪、虎落平陽,眼下找不到容身之處了!」

    孫敬滿臉驚訝,連忙開口詢問。方應物雖然不想把丟臉事情展示給別人,但現在瞞無可瞞,還有什麼不能講的?

    孫敬聽說了方應物的遭遇後,略一思索,「我這裡倒是有個去處,只怕委屈了方相公。」

    方應物苦笑幾聲,「在下如今這處境,還能挑三揀四麼?」

    「我有個同鄉,在廣有庫為庫大使,方才聽他說,如今缺個能寫會算的人手,不如叫他收留了方相公?」

    牛馬二校尉恍然大悟,原來這孫敬有同鄉當庫大使,難怪他去繳納軍需物資如此順利,沒有遇到刁難剋扣。

    不過牛校尉還有疑問,「衛所、總兵署都明擺著不接收方秀才,這倉庫是屬於誰家的?又如何敢做主?」

    孫敬解釋道:「牛校尉有所不知,城中設有陝西布政分司,管著幾個倉、庫,與衛所、兵鎮不是一處衙門。」

    原來自從延綏鎮設立後,理論上就脫離了陝西省,成了互不統屬的並列同級單位。但延綏鎮與陝西省之間畢竟是很緊密的特殊關係,兩地之間可謂之千絲萬縷,很難理清楚。

    所以陝西布政使司就在延綏鎮設立了布政分司,專門負責協調兩地事務。這布政分司一方面是陝西布政使司的派出分支機構,另一方面同時接受延綏鎮巡撫的節制。

    當然,此布政分司在榆林城主要作用就是督促內地供應糧草和軍需,同時管著幾個倉庫,日常工作便是接收各地解送到的物資。

    方應物歎口氣,真去軍需倉庫落腳?自己是庶吉士的兒子,是浙江廩膳生員,怎麼就混成這樣了呢。

    他之前可是期待著當鎮守總兵署的書記,或者是巡撫的文書,再不濟也是衛所裡的文員,最後卻成了倉庫小吏一般的角色,這心理落差有點大。

    但方應物目前也沒有其他選擇,只能跟著孫敬向城北走去。路上又是苦笑連連,之前他做夢也想不到,居然要接受一個普通百姓的援手才能落腳。

    廣有庫是布政分司下屬幾個重點倉庫之一,庫大使也姓孫,單名林,與孫敬差不多歲數。

    廣有庫最近病死了一個小吏,所以孫大使確實也需要有人補充,但在榆林城裡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

    聽到孫敬介紹方應物,孫大使懶洋洋的瞥了方應物幾眼,輕蔑的問道:「你是被朝廷發配來的讀書人?但我們這裡不需要好吃懶做的讀書人,不過你學過算術麼?」

    方應物面無表情的答道:「學過,這也是在下所擅長的。」

    孫大使拍案道:「哦?這世道,肯研究數算之術的讀書人可不多見了。那本官要考校你一番,如果真是精通數算,那倒可以留下來。」

    方應物很沒脾氣的說:「悉聽尊便,請大人出題。」

    孫大使摳了摳耳朵眼,便漫不經心的出了題,「有兩斤鹽,要分給三家人,請問每家能分多少兩,還余多少兩?」

    這種小學生水平的應用題實在沒難度,方應物不假思索,飛快的答道:「當然是每家六兩,還余二兩!」

    孫大使彷彿被震住了,愣了足足片刻功夫,這才揮手道:「走罷走罷!恕難留人了!」

    讓他走人?方應物突然醒悟到,古代斤兩是十六進制的,一斤是十六兩,兩斤分成三份,應該是每份十兩並餘下二兩!

    而他剛才急於答題,下意識的按一斤為十兩計算了

    孫大使彷彿找到了興奮點,站起來高聲教訓道:「孔聖人怎麼說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你不知道答案,卻偏偏還迅速編一個回答,這足以說明你心性虛浮!連二斤三分都算不準,又不學無術!」

    自從方應物穿越以來,除了江南巡撫王恕,誰這樣教訓過他?榆林城廣有庫的不入流大使孫林便有幸是第二個了。

    庶吉士之子、浙江淳安縣廩生方應物忍住悲憤心情,對著可能是鄙俗小吏出身的孫大使,耐心重新答題道:「剛才在下是情急出錯,答案應當是每份十兩並餘下二兩。」

    孫大使很驚訝,「原來你還能算準?莫非剛才故意戲弄本官麼!」

    孫敬連忙上前說了幾句好話,又將方應物所送的碎銀子塞進孫大使手裡,孫大使這才點了點頭,「既然如此,那就留下罷。」

    牛校尉大喜,正要把衛所移文遞給孫大使,但卻被馬校尉偷偷攔住。牛校尉隨即也醒悟了,若讓孫大使看清楚公文,弄明白方應物的來頭,只怕又要不敢收留了

    不過馬校尉可能是多慮了,以孫大使的見識水準,估計是領悟不到那些政治內涵的,但小心駛得萬年船。

    馬校尉上前一步,對孫大使道:「煩請孫大人移步往分司衙署,討一份蓋印回函,證明方應物已經留在貴處,我等二人也好回去交差。」

    孫大使答應道:「這是應有之意,此處乃軍需重地,本官自然不敢擅自留用來歷不明之人。」

    有熟人同鄉親戚居中介紹,孫大使也沒在意公文不公文的。真的假不了,難道這年頭還會有人冒充被發配服役的麼?

    此後孫大使和兩校尉便去了位於附近的布政分司管事廳,辦理有關手續。大抵就是出具一封公文,蓋上布政分司的印,能證明收到「方應物」一名就足夠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