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大明官

正文 第九十五章 對牛彈琴? 文 / 隨輕風去

    卻說方應物一邊觀察汪直的模樣,心裡一邊也在思索著。如果要揭穿假汪直,那麼什麼時候是最好的時機?

    關鍵在於,由自己親自揭穿,還是留給便宜外祖父去揭穿?誰來干收益比較大?

    當然,還有一種可能性也不得不考慮,那就是歷史進程出現了變化,汪太監真的南巡了,不過這種可能性幾乎是零。

    正當方應物拿捏不定時,忽然府衙、縣衙眾人齊刷刷的對著汪直下跪行禮,周圍看熱鬧的百姓見此,便也很麻利的跟隨下跪。

    這時代下跪是很常見的禮節,別人都習以為常,但方應物卻一直不大適應,於是這時候他反應就慢了一拍。此刻周圍一片跪倒在地拜見的,只有方應物還孤零零的站著,很是突兀顯眼。

    方應物愣了愣,決定還是不拜了。別人都心存畏懼,但他可不怕,知道是假的還有什麼可怕的?

    這位汪太監若要為此生事,那他大不了一嗓子喊破真相,當場叫他原形畢露。

    皇帝不急太監急,在汪直身邊陪同的錦衣衛百戶大怒,指著方應物喝道:「大膽無禮!」

    那汪直朝方應物看了幾眼,抬手阻止了錦衣衛百戶,轉頭問鄧同知,「此何人也?」

    鄧同知考慮之後答道:「是一名外地士子,不識禮數讓汪公見笑了。」

    他的這回答確實也有技巧,先說這是外地士子,表明了不歸他本地官員管。若要動手請你們西廠或錦衣衛自己動手。他這地方官是不參與的。

    汪直又問道:「你認得他?是什麼來頭?」

    這下鄧同知沒法避重就輕了,只得答道:「此人姓方。具有廩生文憑,聽說在蘇州王撫台行轅住過十幾日。應當是王撫台的後輩之類。」

    還算鄧同知有良心,沒有告訴「汪直」這是商相公的小老鄉。

    要知道,去年就是商輅帶頭,強硬的向天子要求裁撤西廠、罷斥汪直。以汪直睚眥必報的氣性,連帶將已經無禮冒犯他的方應物收拾了也不奇怪。

    汪直聽到鄧同知介紹後,輕哼一聲,便吩咐道:「叫他來參加。」

    這是何意?鄧同知揣測不出汪直的心意,但吩咐下來,只能答應。並延請道:「請汪公入城安歇。」

    方應物等了等。卻見汪直並沒有搭理他,不由得心裡想道,這假汪直裝的倒也挺有氣度的,難道是因為心虛所以不節外生枝麼?

    其實在歷史上,真汪直也有過類似事跡。只要不觸怒他,有的人不卑不亢平禮相待,反而會被他欣賞並向天子推薦。

    只是汪公公年少得志,脾氣隨意性很大。一般官員們實在摸不清汪公公的喜怒無常規律,所以大多時候不敢冒險。

    方應物正要回驛站。卻有個衙役跑過來,對他道:「府衙馬上要為汪公接風,汪公點了名請你去出席,還請方公子一行。」

    方應物心頭冒出一句話——閻王要人三更死。不敢留人到五更。難道這假汪直偏要速速尋死,逼著自己親自動手揭穿麼?實在不行,這份功勞就不留給那便宜外祖父了

    胡思亂想間。方應物跟著傳話的衙役向城中走去。為了安全,他將方應石也帶上了。而王英則去了驛站陪伴蘭姐兒。

    在城門口,發現已經張貼了汪公公的告示。說要巡察獄案、整頓風氣,受理詞訟。方應物想道,這果然和史書上說的一樣,假汪直靠著這個大肆敲詐勒索民間錢財。

    進了城,沿著大路走了一段,又拐了個彎,便看到三開間大門。此時門扇洞開,門裡門外都站有軍士把守。

    「這裡便是府公館了,汪公就入住此地。」那衙役一邊介紹,一邊領著方應物進了大門。

    又穿過儀門,來到東側花園,園中有一泓碧湖,湖邊建有水榭。時值暮春初夏時節,站在這裡,從水面上吹來微風習習,感覺十分涼爽。

    汪直還沒有出現,但鄧同知和一干府縣官員都在這裡等候著。

    見到方應物被帶了過來,鄧同知連忙將方應物拉到一邊角落裡,又看看周圍沒有人,便低聲警示道:「人心險惡,方公子萬萬不可隨心所欲!」

    方應物暗暗好笑,裝糊塗道:「鄧司馬此言何意?晚生卻是不明白了。」

    這小少年怎的如此愣頭青,家裡老輩也敢放他獨自出來闖蕩?鄧同知急的要跳腳。

    「你還沒看出來麼,汪公已經注意到你了!一會兒在宴席上,禮節要恭敬,說話要謹慎。只說從蘇州來,不要道出自己真實來歷,此外不要隨便提廟堂上的事情!」

    方應物正氣凜然道:「吾輩讀書人,胸中」

    鄧同知聲音高了幾度,「住口!大丈夫能屈能伸,這有什麼不能忍的?不然你死無葬身之地,與本官何干!」

    「受教了,受教了。」方應物連連拱手道。這鄧同知諂媚歸諂媚,勢利歸勢利,到也不完全是良心壞了的,不然為虎作倀起來簡單得很。

    不過也有很大可能是看在王恕面子上,抱著兩不得罪兩邊討好的心思,人之常情也。

    鄧同知還要說什麼,那邊汪直已經現身了,他連忙丟下方應物,腳步匆匆的上前討好迎接去。

    參加宴席的一共有十來人,大多為常州府和武進縣的官員,一個也不少。眾人一起入了席位,在汪直之後落了座。方應物坐在最外,和本地一位鄉紳面對面。

    汪直不說話,便沒人先開口。卻見汪公公環顧四周,稱讚道:「這裡很不錯,清爽的很。景致也好,十分舒服。鄧大人有心了!」

    方應物很無語,這位汪直當真是年少輕狂啊。說的太「爽利」了。

    如果是一位有涵養的官員坐在那個位置上,開場白必定是:「我代天子觀察江南民風,本不欲驚擾地方,但諸君盛情難卻」

    各種珍饈佳餚流水般的呈上來不提,眾陪客便依照禮節輪番為貴賓敬酒,最後輪到方應物,他舉杯道:「在下淳安生員方應物,敬過汪太監!」

    坐在汪直右手邊的鄧同知當即臉色就變了,他千叮囑萬囑咐。結果這方應物還是不開竅!

    方應物對鄧同知很抱歉的笑了笑,對不起,還是沒有聽從你的勸導。他仔細考慮過,如果上來就指著汪直說「這是騙子」,並不能達到收益最大化。

    還是要先表現一番不畏權閹的樣子,樹立起讓別人敬仰的高大形象。然後裝作發現了什麼破綻,最後再表現出自己的睿智拆穿他,這樣才是完美過程。

    簡單地說,就是求虐待、求侮辱、求責罵。毆打就算了。至少此人如今在別人眼裡就是汪直,自己戰他就是戰汪直,如此才能反襯出氣節和光輝,事後還沒有風險。何樂不為?

    閒話不提,在眾人驚懼的目光裡,汪直手裡酒杯停了停。問道:「淳安麼商相公近日如何?」

    方應物答道:「教書育人,優遊林泉。安度晚年而已,只是對廟堂之事多有憂慮。」

    鄧同知臉色又變了。方應物居然又是哪壺不開提哪壺!說「對廟堂之事多有憂慮」,這不是明擺著諷刺這一年來大肆打壓異己的汪直麼?

    可是令鄧同知更驚異的事情發生了,汪直居然沒有勃然發作,只是冷哼一聲,狠狠地瞪了方應物幾眼。

    方應物也很不滿意,這樣挑釁居然也沒激怒他?讓別人看去,只覺得是汪直很大度,而不是他有氣節。

    不過他突然醒悟了,這個騙子畢竟不是真汪直,面對諷刺時並不能做到感同身受罷?只好像是聽別人的故事一樣,代入感先天不足。

    還要幹點叫他有代入感的事情激怒他,方應物細細思索,忽然又計上心來。他記得冒充汪直的這個叫楊福的人,曾經在京師崇王府當過內監,那麼也是個閹人,就從這方面著手好了。

    於是方應物與旁邊人閒聊起來,問道:「最近讀什麼書?」

    那人答道:「讀孟子。」

    方應物大喜,「在下也正在讀孟子!正讀到: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頗有心得。」

    那人自動腦補了一下全句,「王坐於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確實出自《孟子》。下面緊接著一句是:「王見之,曰:牛何之?」

    不過那人見方應物說了一半便住口不言,好奇的問道:「下面呢?」

    方應物笑道:「看過孟子都知道下面是什麼,還用問在下麼。」

    那人先是微微愣神,不明所以,隨後立刻明白了。下面一句是「王見之」,合起來就是「下面王見之」。

    下面王見之這不就暗諷的閹割進宮的公公們麼?!

    此人直想仰頭大笑,但又想到汪直在座,公然大笑豈不是得罪權閹?所以只得低下頭拚命忍著,不讓自己笑出聲來。

    方應物的對話,附近都聽到了,但誰也不敢笑,都拚命忍住,一時間水榭內氣氛怪異的很,一大半的人都在低頭咳嗽或者猛吃猛喝。

    方應物得意的抬起頭望向汪直,這樣諷刺你,還不立刻發怒?然後就是他方應物不畏強暴、勇鬥權閹的劇情了!

    不過卻見汪直臉上一片茫然,他左手邊的百戶也同樣一臉茫然兩個茫然的人看著大家十分不解,又沒人真敢去對汪直詳細解釋。

    方應物抓耳撓腮,鬱悶的無處發洩,這兩位是不是沒有認真讀過書?這樣都沒反應麼?莫非自己諷刺的太高深,他們聽不懂?

    這真是對牛彈琴,對牛彈琴!方應物十分洩氣。

    鄧同知聽懂了也笑不出來,只感到冷汗刷刷的流下,他剛才還以為是方應物年少沒經歷,說話不知輕重。現在看來,這方應物分明就是故意挑釁汪太監,蹬鼻子上臉的挑釁!

    這年輕人也太不知天高地厚了,他以為靠著王恕這巡撫就能吃得住權勢滔天的汪公公麼,真是輕浮而不知深淺!他自己找死不要緊,可千萬別將常州府全部連累了!

    不能在這樣下去了,不然一起完蛋!鄧同知匆匆起身,對汪直道:「下官暫避更衣。」

    隨後他向外面走去,進過方應物席位時,好像是不勝酒力晃了一晃,便對方應物道:「我腳步發軟,有勞小友扶持我下台階。」

    方應物也站起來,扶著鄧同知向外走去,兩人一步一步的消失在樹木後的茅廁中。

    「方公子!你究竟要怎樣是好?」鄧同知質問道。

    方應物毫不在意道:「其實沒什麼。」

    聽到他仍舊沒心沒肺的,鄧同知再好的脾氣也忍不住了,威脅道:「方公子,如果你不聽勸並故意惹怒汪公,那就休怪老夫為虎作倀、落井下石!」

    方應物輕笑幾聲,提示道:「你們都被汪直的名頭嚇住了,難道沒有發現可疑之處麼?」

    「什麼可疑?」

    方應物這時候已經對激怒假汪直的計劃絕望了,那人估計也是剛開始行騙,十分心虛,所以死活不肯節外生枝,拿他方應物來發作。所以乾脆直接揭穿他的真相,撈一筆功勞算了,免得夜長夢多。

    想至此處,他便詳細的解釋道:「我朝太監出宮到地方,大概只有四種情況,一是奉命營造採辦,二是當各省鎮守中官,三是奉命監軍,四是充當某些特定事務使節。

    這位汪太監這次南下巡視,是哪一種?看其作為更像是巡撫或者巡按御史,哪有用太監作文官之事的,不知可曾有詔書提前知會地方?」

    鄧同知陷入了深思,想不到還好,一旦被提醒了,確實是有幾分可疑。

    為了堅定他信心,方應物又悄聲道:「晚生在旅途中,曾聽到過有兩個旅人閒談,說是有個叫楊福的人,是從崇王府逃出來的內監,他招募了些無賴,打算冒充汪直在江南招搖撞騙。

    當時晚生只覺得是無稽之談,現如今親眼目睹了,便不能不懷疑了。只要問問他詔書、印信、腰牌之類的事情,一切就水落石出了。」

    連案犯人名都有了?鄧同知猛然抬頭,難道真是如此?

    重新回到水榭中,方應物猛然發現,汪直看向自己的眼神有點不善,而別人的眼神則充滿了同情和可憐。

    難道在自己離開的這段時間裡,有投機討好權閹的奸賊向汪直解釋過剛才那個笑話了?不過也好,那就讓暴風雨來得更猛烈一些罷!

    正當此時,忽然有雜役慌慌張張的闖進來,對鄧同知道:「急遞鋪有加急詔書到了!」

    什麼詔書?難道是派遣新知府的詔書下來了?府縣官員不約而同的想道。

    汪直環視左右道:「諸君無需多慮!這是天子委任我巡視江南、浙江、福建的詔書!只不過我開始想微服私訪,便將詔書扣在了南京不發。

    誰料才到鎮江便被認出來了,如此詔書不發徒惹人懷疑猜測。所以便又派人去南京,讓此詔書繼續傳遞,結果還是比我慢了一步到這裡!」

    方應物登時汗如雨下這難道是真汪直?若是真汪直,自己剛才不是對牛彈琴,而是不知死活的對虎彈琴啊。(未完待續。)

    ps:一個大章,本該昨晚發一部分當第三更,但分開看就沒效果了,所以早晨又寫了一段合起來發了。大家見諒!另外月票太可憐了,求支援!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