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初唐逍遙王爺

龍騰世紀 第十五章 絲綢之路文化傳播 文 / 初唐逍遙王爺

    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有一條著名的聖訓,稱:「學問雖遠在中國,亦當求之」。表明了阿拉伯世界瞭解中國的迫切願望。與親歷西亞的唐朝人相比,東來中國從事貿易及相關活動的大食人要多得多。直接將唐文化西去,但卻是將儒家教義西傳,6路緩慢就走海路,不僅要在埃及產生影響,還要在沿途等影響到白衣大食統治地區。大唐人在白衣大食地區可是十分吃香的,這個落後民族十分渴望能瞭解大唐,瞭解中國文化。這是為何李泰敢大膽提出的緣故,李世民也欣然同意將大唐的影響力通過文化交流向西,雖然儒學在中亞、西亞、北非未必會展得如何,但至少還是有一定影響力的,尤其是大唐時期,中國領先於整個世界。要想改革國內一些不適合的文化,還得靠引進其他文化,對外交流方可。而西方很多東西都非常值得噓唏和引進,與阿拉伯世界的交往也勢在必行。而白衣大食阻擋在大唐西進的道路上,若要與拜占庭等聯繫,除了草原絲綢之路外,沙漠絲綢之路僅可以貿易與文化交流為主,作為借口。

    在與唐朝長期交往的過程中,大食的器物也傳入了中國。唐代的伊斯蘭玻璃器就是突出的代表。伊斯蘭玻璃在歷史上曾起過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所周知,在羅馬時代玻璃製造業曾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當歐洲進入中世紀黑暗時代之後,玻璃製造也隨之衰敗。阿拉伯人在7世紀佔領地中海東岸地區之後,繼承了羅馬精湛的玻璃製造工藝,並使之揚光大,形成了玻璃器製造史上的伊斯蘭時代。近年在西安法門寺唐代地宮中出土了約2o件完整的玻璃器皿,為研究伊斯蘭玻璃器和唐朝與大食的文化交流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而原本早在貞觀十七年(643年)拜占廷國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璃、綠金精。與波斯、大食不同,唐朝與拜占廷距離遼遠,直接交往也並不頻繁,相互間的瞭解往往並不真切,如《舊唐書》描述拜占廷的宮殿稱:「其殿以瑟瑟為柱,黃金為地,象牙為門扇,香木為棟樑。」一望可知,這種描述中有非常濃重的誇張成分,但正是這種理想化的傳聞,為雙方增進瞭解,促進交流提供了強烈而恆久的動力。

    走草原絲綢之路的一個目的在於聯合西突厥。在突厥人之前,絲綢之路交通主要是沿著歐亞大6腹地的邊緣地帶進行的,當時的交通路線主要是將中國、印度、波斯和羅馬連接起來,而通往羅馬的道路則需要從波斯境內通過。在東方與拜占廷帝國間的絲織品貿易中,波斯人長期都充當著「中間人」的角色,並得到了豐厚的收益。古代絲綢之路貿易的顯著的特點是,這種貿易是通過「轉手」的方式進行的,買方與賣方往往並不是商品的直接消費者或生產者。在漫長的絲綢之路上,貿易物品在流通過程中一次次地在大的商業集散地「轉手」,然後6續轉入消費者的手中。減少中間環節不僅意味著生產者能以較高的價格出售商品,對於消費者來說,也意味著可以用較低的價格買到自己需要的商品。作為中介的波斯人在東方與拜占廷帝國間的絲織品貿易中得到的利益越多,對突厥或拜占廷利益的損害就越大。對波斯人而言,盡量維持絲綢之路貿易的原有格局,是保持自己優勢地位的最有效的手段;而對於羅馬人和突厥人來說,當務之急則是改變絲綢之路貿易被波斯人控制的局面,以使自己獲得最大的利益。羅馬人和突厥人共有的改變絲綢之路貿易原有狀況的強烈願望,對唐代草原絲綢之路的展起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突厥汗國是6世紀中葉由突厥人建立的遊牧政權。在最興盛的時期,突厥汗國統治了東盡大漠,西至裡海,南抵波斯、印度的歐亞內6廣大地區,使許多較小的草原或森林居落,以及被荒漠隔開的相對孤立的綠洲社會都打上了深深的突厥的烙印,從而進一步加強了各種古代文明之間久已存在的聯繫。正如漢、唐等朝代在世界各地對中國的稱謂中所起的重大影響一樣,在西方,突厥的名稱甚至取代了舊有的「斯基泰人」的稱呼,在許多世紀中,成了「野蠻人」的通稱。反映出突厥政權在東西交往的歷史上所起的重要的作用。

    這場亞歐大6變動,突厥這一民族也是有必要拉近來的,不管大唐是否將之消滅,至少目前還是要通過這一民族適當得給西方施加壓力。而目前的情況而言,大唐趁此機會一舉消滅西突厥或削弱乃是有利的。

    與西突厥汗國的鬥爭,貫穿於唐朝初年經營西域的整個過程之中。貞觀初年,西突厥統葉護可汗去世之後,西突厥汗國分裂成了泥孰系與乙毗咄6系兩派,雙方為了爭奪大汗的位置,互相征戰不已。唐朝最初雖然沒有介入西突厥的內戰,但是始終堅持以泥孰系西突厥為正統,並將勢力範圍向西推進到了伊吾,設立了伊州。貞觀十二年(638年)之後,乙毗咄6可汗迅向東方推進,引起了西域東部地區局勢的大變動,原來與唐朝保持友好關係的高昌國也倒向了乙毗咄6可汗,轉而與唐朝為敵,圖謀聯手攻擊伊州。為了扭轉不利局面,唐太宗毅然動了對西域的戰爭,驅逐了乙毗咄6系西突厥在西域東部的勢力,消滅高昌國,並在高昌、北庭等地設置了西州和庭州,與伊州一起推行與內地相同的制度。唐太宗還不顧大臣的反對,在高昌設置安西都護府,留兵鎮戍西域,將唐朝的勢力範圍推進到了西域東部地區。

    如今李恪人在白衣大食控制下,西突厥內亂,波斯、拜占庭無力東顧,大唐若以勢如破竹之勢西去,大破西突厥全境,將西邊疆域推進到薩珊波斯東部。那麼,縱使宗教狂徒組成的白衣大食,也該明白大唐決非好惹的,大唐的軍事力量有多強了。

    而若是唐朝對西域的長期統治,使西域社會擺脫西突厥各派長期混戰的局面,促進了西域各國生產的展,又能為6路交通的大展提供了有利的社會條件和物質保障。大沙漠絲綢之路,草原絲綢之路,都將會被大唐囊括,也通過草原直接與拜占庭貿易,也可以間接通過波斯與白衣大食貿易。而大唐的影響力,也等若是直接影響到了波斯,在這個古老的帝國中,幾種文明相遇,大唐完全可以把這文化交流中最好的引進大唐

    長安魏王府,因為李泰離開已經一年多,眾女則依照李泰早就安排好的計劃行事。

    菊兒在院子裡走來走去,有些惱火也有無奈,而武媚娘等幾女則略微好笑地看著她,「這殿下也真是,去了這麼久,連封家書都沒有,他自己在那享樂,而我們則在家給他打白工,哼!」說完,小嘴一撅,不樂意地坐下了。

    原本正悠閒地坐在草地上的崔鶯鶯,也不禁皺了皺好看的眉頭,「殿下他到底想幹什麼?怎麼又要滲透印度?還要將大唐的儒家、道家文化以及其他一些文化傳去印度呢?雖說這印度是西南絲綢之路的要點,但他並未得罪大唐啊?」

    聽到崔鶯鶯這麼一說,武媚娘也不禁苦笑,想起了李泰的話。貞觀十四年(64o年),唐玄奘與拘摩羅王一起晉見戒日王,戒日王談起他聽到的有關太宗李世民即位前的傳聞。當李世民任秦王時(618626年),民間作「秦王破陣樂」,摹擬戰陣動作,歌頌他的武功,這歌舞曲在唐朝流傳甚廣。戒日王對玄奘提及「秦王破陣樂」,並說「聞其雅頌,於此久矣」。破陣樂迅在天竺得以傳播,可知唐朝與印度間的文化交流信息非常迅捷,而且唐朝音樂舞蹈,也曾對印度產生了影響。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繅絲的國度,與其他地區一樣,印度的蠶絲也是由中國傳入的,除了絲以外,中國傳往印度的還有紙和鋼等一些物品。

    而印度傳入中國的,則是那無能的佛教,最後他自己國內佛教被滅,卻可恥的讓大唐來流傳,還有逃亡大唐傳播教義的。貞觀二十一年(647年),適逢戒日王屍羅逸多去世,其臣阿羅那順兵拒唐使,並劫奪諸國貢物,使者王玄策從人悉數被擒。玄策逃奔至吐蕃國,精銳1,2oo人,又泥婆羅國7,ooo騎,還攻阿羅那順。經過激戰,生擒阿羅那順,斬3,ooo余級,俘虜12,ooo人,獲牛馬3o,ooo頭,於貞觀二十二年五月庚子(648年6月16日)回到長安。

    既然是印度不仁,那麼大唐盡可不義,將爪牙伸入印度沒有什麼不可以,只是看你怎麼去做罷了。西南絲綢之路,也讓你盡情地將大唐影響力擴大吧,將大唐文化給四處傳播,但並非要傳播最先進的文化.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