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初唐逍遙王爺

龍騰世紀 第一章 歷史的轉折 文 / 初唐逍遙王爺

    一路西行,遍覽大唐西部山河風光。出玉門關,李泰等人在敦煌城停留了數天,四處觀賞,尤其是玉門關與陽關。

    玉門關,是絲綢之路通往北道的咽喉要隘。自西漢張騫「鑿空」,出使西域以來,通過玉門關這座海關,中原的絲綢和茶葉等物品源源不斷地輸向西方各國。而西域諸國的葡萄瓜果等名優特產和宗教文化相繼傳入中原。此時玉門關,駝鈴悠悠,人喊馬嘶,商隊絡繹,使者往來,一派繁榮景象。

    玉門關又稱小方盤城,聳立在敦煌城西北9o公里處的一個沙石崗上。關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為黃膠土夯築,開西北兩門。城牆高達1o米,上寬3米,下寬5米,上有女牆,下有馬道,人馬可直達頂。登上古關,舉目遠眺,四周沼澤遍佈,溝壑縱橫,長城蜿蜒,烽燧兀立,胡楊挺拔,泉水碧綠。紅柳花紅,蘆葦搖曳,與古關雄姿交相輝映,使你心馳神往,百感交集,懷古之情,油然而生。

    玉門關與陽關同時設置。西漢時為玉門都尉治所。王莽篡位後不久,絲路中斷,此關封閉。但自東漢建武至延光一百餘年中,絲綢之路又三通三絕。東漢時,玉門關已改為玉門都尉所轄。兩晉南北朝以來戰爭頻繁,又因中西方海上交通日益興盛,絲綢之路呈現出衰頹跡象。到隋唐之際,晉昌(安西縣)到伊吾(哈密市)的大道暢通,又是捷徑,玉門關遷至今安西縣雙塔堡附近。從此,舊玉門關就逐漸衰敗了。關口湮沒,長城坍塌,路無人跡,終於淪為廢墟。昔日車水馬龍、駝鈴叮呼的繁華景像已不復再現,成了「春風不度」的荒漠寂野。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看著那在自己夢中多次出現的場景,李泰不禁癡迷,這就是玉門關啊,真想不到,自己有生之年,還能來到這裡。是啊,這裡就是傳統意思上的敦煌玉門關啊。

    李漱因為不適應這環境,故而沒有跟來,黛麗雅也被李泰叫去照顧李漱,自己可以盡情地沉醉於歷史母親的懷抱。在玉門關,李泰整整呆了一天,直到深夜,他才依依不捨地離開。三哥,是否面對這歷史名城,你也有向西,一探絲綢之路真面目的想法,你是否想看看,這絲綢之路的魅力到底是何等的強大。可以令著如此多人來爭奪,可以令西方那麼多人嚮往,你也否也如我一般,想要看看,有多少人的願望是,有剩之年,可以到達東聖神州——大唐。

    當面對玉門關時,李泰有種瘋狂吶喊的衝動,他想驕傲地對全世界說,這裡,就是絲綢之路的要點,是通往西域的起點,是溝通西域與中原的轉折點。在這裡,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先輩們,將來自東方的文化、物品等帶到了西方,是他們傳播了華夏文明,是他們將華夏文明揚光大,是他們令全世界都知道,在那遙遠的東方,有一個繁華、強盛的民族——華夏!有最強大的帝國,曾經的漢朝與現在的唐朝!

    看過玉門關,李泰來到歷史的另一見證地——陽關。提起陽關,人們馬上會想到一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唐代大詩人王維的這傑作,可謂千古絕句,經配曲吟唱,廣為流傳。

    陽關位於河西走廊的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於漢武帝元鼎年間,在河西「列四郡、據兩關」,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為通往西域的門戶,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爭的戰略要地。據史料記載,西漢時為陽關都尉治所,魏晉時,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宋元以後隨著絲綢之路的衰落,陽關也因此被逐漸廢棄。舊《敦煌縣志》把玉門關與陽關合稱「兩關遺跡」列敦煌八景之一。

    陽關,一座被流沙掩埋的古城,一座被歷代文人墨客吟唱的古城。自古以來,陽關在人們心中,總是淒涼悲惋,寂寞荒涼。陽關,自王維筆下,便成了淒涼委婉的代名詞啊!

    李泰心中堅信,憑借自己的努力,不管是玉門關也好,陽關也罷。這些將都不會再成為歷史,被歷史所掩埋。憑著打通與中亞的聯繫,對中亞的掌控之後,陽關、玉門,這將會是見證華夏民族,見證大唐成為世上最輝煌的帝國,最強大的民族的要塞。它們將會見到新的多元化文明的大唐出現,會見證到,大唐真正成為整個世界的中心,歷史的腳步,將會隨著大唐轉動,大唐會成為對歷史進步與否的決定人

    盛大輝煌的敦煌有著悠久的歷史,燦爛的文化!早在原始社會末期,中原部落戰爭失敗後被遷徙到河西的三苗人就在這裡繁衍生息。他們以狩獵為主,開始掌握了原始的農業生產技術。其後,敦煌一帶居住著大月氏、烏孫人和塞種人。戰國末期,大月氏人趕走烏孫人、塞種人,獨佔敦煌直到秦末漢初。

    西漢初年,匈奴人入侵河西,兩次挫敗月氏,迫使月氏人西遷徙於兩河流域(錫爾河、阿姆河)。整個河西走廊為匈奴領地。強盛的匈奴以」:控弦之士三十餘萬」:的威勢,對西漢王朝構成了嚴重威脅,並且經常騷擾掠奪。雄才大略的漢武帝繼位後,採取武力防禦和主動進攻兩者兼用的戰略,大破匈奴。張騫二次出使西域,順利地從烏孫凱旋而歸。從此,開通了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張騫」:鑿空」:之行,是中西交通史上的創舉,為促進中外以及中原同西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績。西漢之後,絲綢之路時常斷絕。

    唐朝初期,在河西設肅、瓜、沙三州。河西全部歸唐所屬。貞觀十四年(公元64o年),唐太宗李世民一舉剷除東西大道上以西突厥為主的障礙,確保了絲路占道的暢通。唐代的敦煌同全國一樣,經濟文化高度繁榮,佛教非常興盛。莫高窟開窟數量多達1ooo余窟,保存到現在的有232窟。壁畫和塑像都達到異常高的藝術水平,貞觀十九年(公元645年),唐玄奘到印度取經返回,經敦煌回到長安。

    李泰此次西行,卻無疑將整個大唐的目光西移,讓華夏民族關注的重心移動了一下,略微向西偏了一些。那就是高昌,侯君集將西滅高昌,這個西域極為重要的地方。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由高昌傳入內地,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薈萃的寶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29歲的玄奘,不畏殺身之禍,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游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歷時17年。

    大唐滅亡高昌之後,將帶來極多的利益,先是絲綢之路的暢通,其次是對西突厥的示威,將他們在西域的影響力降低。高昌王麴文泰早在貞觀四年就曾親自到長安覲見唐太宗李世民,貢獻方物。後麴文泰依附西突厥,阻遏西域各國通過其境向唐入貢,並兵襲擾內附的伊吾(都今新疆哈密)、焉耆(都員渠,今新疆焉耆西南)等國。由於高昌位於唐王朝通往西域各國的交通要道,地理位置重要,故唐太宗決心除掉這個障礙。原本的戰爭提前了將近兩個月,不得不說這是穿越的後遺症。

    ps:有些時候真的寫得不好,大家也不必留情,喜歡的看看,不喜歡的就算了,就這麼接著寫了,本人也一直在思考一些其他題材,可能無法做到專心,所以寫得不好,請見諒,不求收藏了,謝謝支持.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