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古今社會生活 古今地名對照表 七畫 文 / 編輯手札

    麥城——在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壽州—一隋以北周揚州置壽州,治壽舂。宋為安豐軍。元安豐路。明清仍壽州。民國為縣。

    壽昌——晉改新昌縣為壽昌縣,原治今浙江建德西南。唐移今壽昌。現併入建德。

    壽春——今壽縣古為壽春,東晉名壽陽。

    杜曲——已見韋曲。

    杞——姒姓古國,初在雍丘(今河南杞縣),後在淳於(今山東安丘東北)。戰國初為楚所滅。

    楊劉——在今山東東阿北楊柳村,唐宋時黃河重要渡口。

    邯鄲——戰國為趙都,始於公元前386年。秦設邯鄲郡。漢為趙國。自古至今,惟東魏一度度入臨漳縣,隋復置。

    豆子航——今山東惠民縣境的古鹽澤。

    芙蓉城——簡稱蓉城,指成都,因五代後蜀在城上遍植木芙蓉得名。

    芙蓉湖——今無錫西北與常州間,古有芙蓉湖,後淤為田。

    蒼梧——漢置蒼梧郡,治廣信(今廣西梧州),轄境本兼有湘粵各一部。南朝時僅轄今梧州一帶。隋唐蒼梧郡即封州(隋)、梧州(唐)。

    苧羅山——傳為西施生地,今地說法亦不一致,或雲今浙江諸暨南,或雲在今蕭山縣境。

    蘇州——隋滅陳後,改吳州為蘇州,吳始有蘇州之稱。

    蘇祿——古國,在今菲律賓的蘇祿群島。

    花刺子模——中亞古國,在阿姆河下游,都城烏爾堅奇(玉龍傑赤)。成吉思汗征服其國,後又為帖木兒征服。十六世紀中葉遷都基華。1873年為俄國兼併。

    亦縣——舊以「赤縣神州」指中國。又唐縣有赤、畿、望、緊、上、中、下七等。京都所治為赤縣,列第一等。

    赤嶺——今名日月山,以土石皆赤得名,在青海湟源西。

    赤城——浙江天台北有赤城山,四川青城山亦稱亦城山。浙江台州因赤城山而有赤城之稱。又今河北有亦城縣。

    赤嵌——台南一帶原有赤嵌社之稱。1653年荷蘭侵略者在今台南造普羅文查城,人稱赤嵌城或紅毛城。

    亦壁——1今蒲圻縣西北亦壁山,與洪湖縣烏林磯隔江相對,為赤壁戰處。另說謂戰地在今湖北武漢市以南的武昌縣西赤磯山。2湖北黃岡縣江邊赤鼻磯,宋蘇軾誤以為亦壁戰處。

    杏山——明杏山驛在今遼寧錦縣西南。

    杏花村——指今安徽貴池縣西,亦指山西汾陰東。

    嚴州——唐嚴州治今桐廬西北。宋以睦州為嚴州,治建德(在今縣東北)。明清為嚴州府。民國建德縣治在舊府治。1958年西遷今治。

    兩江——清初指江南、江西兩省,乒分蘇、皖、贛三省,而兩江總督官名不變。

    巫縣——今四川巫山縣,隋以前名巫縣,晉以前治今縣北。

    甫裡——指今江蘇蘇州東南角直鎮。

    邳州——北周置邳州,治下邳(今江蘇睢寧北)。唐貞觀時廢。金復置。清移今邳縣西北舊邳縣。民國改縣。

    辰州——隋改武州為辰州,後移沅陵,明清為府。

    辰陽——漢辰陽縣在今湖南辰溪縣西南。隋改辰溪,移至今治。

    扶風——曹魏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槐裡(今陝西興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扶余——扶余即夫余,古族名,居松花江中游平原。渤海以其舊地置扶余府,治扶州,在今吉林農安。

    扶南——中南半島古國,在今柬埔寨。七世紀中葉為屬國真臘所滅。

    撫州——1隋撫州治臨川(今江西撫州市西)。明清為府。民國為臨川縣。今為撫州市,設臨川縣於其西南之上頓渡鎮。2金以柔遠(今河北張北)為治所,置撫州。蒙古為隆興府。

    撫冥——北魏六鎮之一,在今內蒙古四子王旗東南。

    連州——隋連州治桂陽(今廣東連縣)。1911年改為縣。

    鄴——鄴本在今河北臨漳西南鄴鎮東,漢之魏郡、東漢末的冀州,都以鄴為治所。以後迭為都城。北周為相州魏郡治所。楊堅毀鄴城,遷相州至安陽。以後又在故地設鄴縣,宋並鄴縣入臨漳。

    鄴都——五代後唐以魏州為興唐府,號鄴都。在今河北大名東北。即後周。北宋大名府所在地。

    堅昆——唐於鐵勒結骨(黠戛斯)部地置羈縻都督府,名堅昆,在今俄羅斯境內葉尼塞河上游一帶。

    岐山——1今陝西岐山縣,隋改北週三龍縣置。2岐山縣東北之山,亦稱天柱山。

    岐州——魏孝文帝時置,治雍縣(今鳳翔南),隋移鳳翔。唐為鳳翔府。

    岐溝關——唐末至宋有岐溝關,在今河北涿縣西南。

    峴山——即峴山,在襄陽南,東臨漢水。

    別失八里——城在今新疆吉木薩爾北破城子,唐為庭州治所。曾屬西州回鶻。十三世紀受蒙古統治;察合台汗國滅亡後,後裔於137o年建國,國號別失八里,以建都此城得名。後遷亦力把力(今伊寧)。最後為瓦剌所並。

    吳山——1即虞阪、鹽阪,在山西平6縣北,為中條山重要通路。2即杭州西湖東南的城隍山,亦名胥山。

    吳門——蘇州的別稱。

    吳會——指吳郡、會稽郡。

    吳州——1梁、陳曾置吳州,隋改蘇州。2梁、陳又曾在今江西波陽一帶置吳州,隋改饒州。8北周在淮南東部置吳州,治江都,隋改揚州。

    吳興——三國吳在今浙江湖州一帶置吳興郡。唐亦曾改湖州為吳興郡。

    吳郡——公元129年,東漢分會稽郡置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區包括建德以下錢塘江兩岸,故今杭州亦在吳郡之內。參「蘇州」條。

    吳頭楚尾——今皖贛間沿江一帶,古吳楚交界之地。

    利州——西魏置,治興安(今四川廣元)。宋以利州為路名,治興元府(今漢中)。南宋分東西兩路,西路治興元,東路治興州(今陝西略陽)。利州屬利州東路。元以利州為廣元路。

    秀水——浙江嘉興北有繡水(秀水)。明宣德間分嘉興縣置秀水縣。民國先並為嘉禾縣,又改嘉興縣。

    秀州——五代吳越始以嘉興為治所建秀州。南宋慶元時升嘉興府。余見「秀水」。

    秀容——在今山西省西北部,即秀容川。有城,北秀容梁郡城在今朔縣北,北魏時爾朱氏為秀容部酋長居此。南秀容城在今嵐縣南。

    伯力——即伯利。在黑龍江、烏蘇里江交會處東岸。1858年,俄占,稱哈巴羅夫斯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後,被俄割占。

    佛山——原為鎮,今廣東佛山市。舊為四大鎮之一。

    佛郎機——明稱葡萄牙人為佛郎機,因而又稱其炮為佛郎機。明人亦有稱西班牙人為佛郎機者。

    佛逝國——即室利佛逝國,7—13世紀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古國。

    佛堂山——即今斯里蘭卡南端棟德拉角。

    佛陀加雅——傳為釋迦牟尼成道處,今印度比哈爾邦加雅城南。

    余吾水一—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土拉河。

    谷城——谷城山亦稱黃山,今山東平陰西南。劉邦葬項羽處。

    狄道——秦置狄道縣,在今甘肅臨洮,為隴西郡治。西晉末為狄道郡治。唐狄道郡、臨州,宋熙州,均治狄道。清乾隆時改州。民國初為狄道縣,後改臨洮。

    鄒——古國,本為邾,都邾(今山東曲阜東南),後遷繹(今鄒縣東南)。戰國時為楚所並。

    龜茲——西域古國,在今新疆庫車一帶。唐於此置羈縻都督府,又為安西四鎮之一。

    條支——西域古國,在今伊拉克境內。漢時屬安息。

    身毒——漢時譯印度為身毒。

    庫倫——意為城圈,用作地名。即今蒙古國烏蘭巴托。

    應——在今河南魯山東。戰國秦封范雎應侯,即此地。

    應天——北宋以宋州為應天府,治今商丘南。明初改元集慶路為應天府,治今南京。明統轄南直隸江南各府及江北安慶等地的巡撫稱應天巡撫,駐蘇州。

    應昌——元應昌路治所,在今內蒙古克什騰旗西達來諾爾附近。

    廬州——隋置廬州,治合肥。明清為廬州府。

    廬江——漢廬江郡治舒(今安徽廬江西南)。隋廢。隋唐曾以廬州為廬江郡。

    廬陵——漢置廬陵縣,歷代縣治屢遷,初在今泰和西北,隋在今吉水東北,唐始以今吉安為廬陵。孫策置廬陵郡,治廬陵。隋唐曾以吉州為廬陵郡。明清為吉安府。

    懷慶——元有懷慶路,治河內(今河南沁陽)。明清為懷慶府。

    懷州——北魏置,治今河南沁陽,本野王,隋改河內。蒙古為懷孟路,元改懷慶。

    懷朔——北魏六鎮之一,在今內蒙古固陽西南。

    懷荒——北魏六鎮之一,在今河北張北。

    忻州——隋以秀容(今山西忻縣)為治所,置忻州。民國廢。

    冶城——在今南京朝天門一帶,傳為吳王夫差冶鑄之地。

    沅州——唐沅州治龍標(今湖南黔陽西南黔城鎮),後曾稱巫州、敘州,宋熙寧中再改沅州,治盧陽(今芷江)。元為路。明清均曾為府。民國以府治為芷江縣。

    沔州——南宋在略陽(今屬陝西)置沔州(原稱興州)。元移州治到鐸水(今勉縣東),略陽為州之屬縣。明並鐸水入州,又降沔州為沔縣。今為勉縣。

    沔陽——1西漢沔陽縣在今勉縣東,魏晉曾為梁州治所。2今湖北另有一沔陽。南朝梁在這一帶置沔陽郡。北周為復州。隋為沔州沔陽郡。唐為復州竟陵郡。宋為復州。元改復州路置沔陽府。明、清為州。

    沙丘——今河北廣宗西北太平台。秦始皇死處。

    沙州——十六國時河西各國屢置沙州,或在敦煌,或在樂都,或在酒泉,均不久即廢。南朝齊曾以陰平氐帥楊氏為沙州刺史。,唐以瓜州為西沙州,又改沙州,治敦煌(今縣西)。後入吐蕃,張議潮以之歸唐,後屬西夏。元再為沙州。明置衛,後廢。

    沙苑——陝西大荔南洛水與渭水間一大片沙草地,東西八十里,南北三十里。唐在此置監牧馬。

    沙羨——西漢置沙羨縣,在今湖北武昌縣(非武漢市的武昌)西金口。晉移夏口(今武漢市武昌),後廢入沙陽。

    狽水——史籍所記,一般指今朝鮮大同江。

    沃野——北魏六鎮之一,在今內蒙古五原東北烏加河北。

    沂州——北周置,治即丘(今山東臨沂東南)。隋移臨沂。清雍正時升府。民國廢府,以府治為臨沂縣。

    滄州——北魏置,治饒安(今河北鹽山西南)。唐移治清池(今滄州市東南)。明移治長蘆,即今滄州。清中葉後不轄縣。民國為滄縣。今置市。

    汾州——北魏置,治蒲子城(今山西隰縣),後移西河(今汾陽)。明清為府。民國廢。

    汴水——從中原通東南的水道,魏晉以前,為從狼湯渠(古鴻溝)南下穎水、渦水一線。魏晉以後,為先從滎陽汴渠沿狼湯渠向東至開封,再向東沿皈水(開封至商丘附近)、獲水(商丘北起,經虞城、碭山等地至徐州)到徐州入泗水的一線。這一線總稱汴水。隋開通濟渠後,開封以東的舊運道不大用了,唐宋人就把通濟渠叫做汴河。金元以後,舊汴河既被黃河所奪,通濟渠(汴河)也因宋金分治,廢棄不用而淤塞。

    汴州——北周置,治浚儀(今開封)。五代後梁升開封府。

    汴梁——開封的別稱。元改金南京路為汴梁路。

    沛郡——漢改泗水郡為沛郡,治相縣(今安徽濉溪縣西北)。東漢為沛國。東晉又有沛郡。北齊廢。

    汶山——西漢以汶江(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以北)為治所,建汶山郡。隋汶山郡即會州。隋又於今茂汶置文山縣。會州、汶山郡及唐以後茂州,都以汶山縣為治所。

    汶江一—一作汶水,古指岷江。

    滬尾——台灣淡水港舊名。

    滬瀆——「扈」即現在的籪。古時上海人民多用「扈」捕魚,因而境內的吳淞江有滬瀆之稱。六朝時所指為今青浦縣東北舊青浦一帶的古吳淞江。東晉時在此築壘稱滬瀆壘,故址在宋代坍陷江中。

    沈州——契丹以樂郊(今遼寧瀋陽)為治所建沈州。元改瀋陽路。

    沈黎——漢武帝以搾都(今四川漢源東北)為治所,置沈黎郡,旋廢。成漢曾復置,北周廢。

    瀋陽故宮——清入關前所建宮殿,除北京故宮外,歷代帝王宮殿,保存完整者僅此一處。今為瀋陽故宮博物館。

    宋州——隋置,治睢陽(今河南商丘南置郡後改宋城),曾稱梁郡。唐為宋州睢陽郡。宋升應天府。

    郟——春秋鄭地,在今河南滎陽北。公元前597年晉楚戰處。

    張掖——公元前111年漢分武威郡置。後世又有甘州之名。

    即墨——戰國齊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不在今即墨。

    靈州——北魏置,治薄骨律鎮(今寧夏靈武西南)。北周改州洽名為回樂縣。隋唐為靈州靈武郡。唐為朔方節度使治所。宋屬西夏。元為靈州。民國為靈武縣。

    靈隱寺——在杭州西湖西北靈隱山麓。東晉鹹和元年(326年)始建。清康熙曾改題雲林寺。

    6口——即蒲圻口、蒲磯口,系6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6渾——春秋6渾戎居今河南嵩縣東北一帶。漢在此置6渾縣。五代時併入伊陽縣。漢又有6渾關,即在縣境。

    阿爾泰——清光緒末所設政區,統今新疆阿勒泰地區。1919年改隸新疆省,為阿山道。

    阿力麻裡——即阿力馬力、阿里麻裡、阿里馬。元置行省,在今新疆霍城水定鎮西北。

    阿勒楚喀——清雍正時建城,清末改為阿城縣(今屬黑龍江)。

    阿爾泰烏梁海——清烏梁海三部之一,地在今新疆阿爾泰山區。

    阿爾泰諾爾烏梁海——清烏梁海三部之一,地在今俄羅斯阿爾泰邊區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864年;俄強迫清政府簽訂《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其地。另一部為唐努烏梁海。

    阿旃陀石窟——印度古代佛教徒所開,從公元前一或二世紀至公元六七世紀,經營六七百年,共二十九洞。久已湮沒。近代據玄奘&1t;&1t;大唐西域記》,知地在印度西南部奧蘭加巴德東北文達雅山,始重新現,中有大量石像、壁畫。

    隴川——明有隴川宣撫司,治隴把,即今雲南隴川。

    隴右——古指隴山以西地區。唐有隴右道,轄六盤山以西及今新疆東部、青海東部,治鄯州(今青海樂都)。又以為方鎮名,節度使亦治鄯州。安史亂後,地為吐蕃攻佔。

    隴西一一秦置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隴西南)。隋唐為渭州隴西郡。

    陳倉——秦陳倉縣在今陝西寶雞市東。隋移治今寶雞市。757年,唐改名為寶雞。

    陳州——北周置,治秣陵(今河南沈丘南)。隋移治宛丘(今淮陽)。北宋末為淮寧府。金仍為陳州。清為府。民國廢府,以府治為淮陽。

    陳郡——秦陳郡,西漢淮陽國,東漢陳國,獻帝時改陳郡,均治陳縣(今淮陽)。隋唐為陳州淮陽郡。

    陳留——秦置,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歷代均置。1957年併入開封縣。又西漢陳留郡,治陳留縣。北魏時治浚儀,隋唐為汴州陳留郡。

    陳倉道——即故道。從陳倉向西南出散關,沿嘉陵江上游(故道水)谷道至今鳳縣,轉向東南入褒谷,出谷即至漢中。

    陳橋驛——在今河南開封市東北,趙匡胤「黃袍加身」處。

    媯水——中亞阿姆河古名,亦稱烏滸水。

    媯州——唐置媯州,在今河北張家口、懷來一帶。

    邵陵——晉避司馬昭諱,改原吳昭陵郡置,治邵陵(今湖南邵陽)。隋廢。

    邵州——唐從潭州分出邵陽置南梁州,旋改邵州。南宋寶慶元年(1225年)升寶慶府。

    雞籠——台灣基隆舊稱。港口外的基隆嶼稱雞籠山。

    雞鹿塞——在今內蒙古磴口西北哈隆格乃峽谷口。

    邰——周族遠祖至公劉所居地。在今陝西武功西。

    甬——浙江寧波簡稱,因甬江得名。

    甬橋——在今安徽宿縣南古汴水上的橋樑。唐時為水6交通要衝,元和時置宿州,以資鎮守。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