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古今社會生活 中世紀建築專題 文 / 編輯手札

    威尼斯

    威尼斯起源於羅馬帝國末年,當時這個地區屬於帝國裡的第十州,是由威尼托(veia)與伊斯

    德利亞(histria)兩地區所組成的,也是帝國裡最不安定的州之一。

    威尼斯市是西元81o年,angpara與他的同伴在「裡沃阿爾托」(rivoa)島上建

    立的,他們原是居住在「馬拉莫科」(ma1a是當時人口聚集的重要地區。後來他們的後代

    逐漸習慣海島新生活,並且開始利用環境的優勢來獲取利益,使得威尼斯日漸壯大成為海上霸

    權。

    威尼斯有許多古老的遺跡,這些古跡有的在外圍的海島上((譬如在「慕拉諾」murano)、「陀切

    羅」r等),有的已經被新的屋牆所掩蓋了。威尼斯的歷史是由許多不一樣的文化所組

    成,最早有逃避匈奴王(aa)與隆戈巴爾迪人ngobardi)入侵而逃難到島上的一群人,他們

    把「威尼托」的傳統帶來這裡,以後有「拜占庭文化」-聖馬可教堂的基本結構、馬賽克拼飾

    畫、住宅-貨倉的拱門建築,都是受到拜占庭文化的影響,「哥德文化」時期-托卡雷王宮、聖

    馬可教堂的裝飾建築、卡多羅(黃金宮、cadoro),則受到哥德文化的影響。「文藝復興」時

    期-聖馬可廣場與小廣場、在大運河兩旁的許多房屋,都有文藝復興風格。從十七世紀以後,威

    尼斯的擴張主義日漸式微,雖然有許多不一樣的原因,但威尼斯逐漸回到早期的沉寂。

    聖馬可廣場

    聖馬可廣場是經過許多世紀才建成的,原來的聖馬可廣場是教堂前的一塊空地,後來變成宗教與

    政治活動的集會場所。聖馬可教堂原是當時地方長的禮拜堂,而附近的托卡雷王宮是政府所在

    地,聖馬可廣場自然很早就成為政治與宗教中心,當時威尼斯的執政者有政治和宗教上的權利,

    他的權力包括任命教堂的主教在內,因此聖馬可教堂的地位日益重要,教堂本身也持續擴建,當

    然聖馬可廣場也跟著擴建。聖馬可廣場在宗教上的重要性,也可從聖馬可教堂外的裝飾看出來,

    因為當時教堂裡的一些宗教儀式,普通百姓不能參加,可是他們能從廣場上觀看,而這時聖馬可

    廣場就像是一所很大的教堂,教堂的下面也就變成這所大教堂的聖壇。

    聖馬可教堂建於西元832年,原本是為收藏從埃及-亞歷山大偷竊的「聖馬可」遺體而修建的。

    在宗教上「聖馬可」的代表符號為一隻有翅膀的獅子,後來這個符號成為威尼斯的象徵,而「聖

    馬可」也成為威尼斯的守護神。這所教堂原名為「deipara」(意思是para家族

    的教堂),因為是當時的貴族angpara所建,para帕爾泰齊帕齊奧)家族從

    西元811至839年之間,6

    續有七個人成為威尼斯的執政者。西元976年,威尼斯人民群起革命,俘獲了當時的執政者

    「pro四世」,並且燒燬了王宮,鄰近的教堂也受到波及。西元1o63年,當時的執政

    者proi重建教堂,至西元1o94年,教堂的基本構造建築完成,但教堂內外的裝飾建

    築一直持續到15世紀才完成。

    在聖馬可教堂正門的拱門上層中央,有四匹金色躍馬銅像,

    原是威尼斯人在西元12o4年,(第四次十字軍東征),從君士坦丁的競技場取回來的。到目前為

    止,我們還不能確定它們原來是在什麼時候?什麼地方?用那種材質製成的?雖然有很多關於這

    一方面的研究,但還不能完全獲得證實。這四匹金色銅馬,曾被「拿破侖」安放在巴黎的廣場,

    但後來又被奧地利人拿回來威尼斯,從那時直到現在,它們一直都在教堂上,象徵著威尼斯的力

    量與權力。

    原來的托卡雷王宮是在九世紀最初二十年所建造的,這所王宮花費巨資,修建的極盡華麗,為的

    是要表現當時威尼斯共和國的權勢與財富。

    最初王宮建造的目的是為了防禦,所以王宮外形像城堡,後來到了拜占庭式與哥德式時期,王宮

    改變成開闊式建築,有許多的門、窗、迴廊。現在的王宮是十五世紀時改建的,代表那時期威尼

    斯共和國的富裕與穩定。

    托卡雷王宮是一棟有許多不一樣用途的建築物,王宮朝小河道的部分有:執政官居屋、議院、法

    院與監獄。王宮的監獄分為兩層,上層名為:有銅頂的監獄(pbi),下層名為:水井

    (p)。往稻草之橋(pontedapag1ia)屋角有軍械庫。朝威尼斯大運河的部分有一間

    非常大的會議廳(sa1ade1maggior)。朝聖馬可小廣場的部分有投票廳(sa1ad

    sio),在聖馬可圖書館未建成之前,這間廳堂也當成圖書館使用。王宮正面排列三十八

    根拱形圓柱,求取一種均衡感。無論是在空間的安排或造形的美感上,都可窺出建造者的匠心獨

    具。在圓柱的柱頂上有精美的雕刻,主要是描繪關於貿易、戰爭、和平的符號。靠近「紙之門

    (portadacarta)」的圓柱頂上,描繪「所羅門的判斷」,這個雕刻代表著正義。因為有

    些柱頂的雕刻是非常珍貴,所以目前它們大多收藏在王宮裡,而在原來的位置則放上仿製品。在

    王宮的下層每一個拱門,都正對著上層由圓柱所組成的兩個三葉狀小拱門,王宮上層每一個圓柱

    頂上都有一個大的圓孔,而裡面有一個由四個小圓孔組成的十字形。王宮迴廊的上層牆壁上鑲有

    彩色的菱形花大理石,另外還有一些很大的窗戶,最頂層有很多粉紅色、白色相間的小尖塔,每

    一個小尖塔上有大理石製成的圓錐頂飾。這棟建築物的建築方式,揚逸著濃厚的東方風格。

    古羅馬

    古羅馬市集(fororomano)一詞指的是一組建築物(幾乎都是共和制時代),其遺跡處於坎比

    托利歐、帝國市集、鬥獸場與帕拉堤諾山丘之間。市集被通往坎比托利諾山兵的聖路所貫穿。這

    些石柱石塊都是人類精神上所有變遷的實證;彷彿在告訴我們那強大無比的創意,經世世代代才

    形成了我們所生活,所呼吸的現代精神。這些廢墟使我們追溯到羅馬帝國曾經如何在此成長與滅

    亡,及羅馬為何能時時緊臨在世界的藝術、歷史、宗教與人性等崇高的表現中。我們的幻想力又

    彷彿讓我們聽到,空中迴繞不絕著拉丁詩人齊切羅的聲音,韋爾吉利奧的詩歌,利維歐的史頁。

    就這樣羅馬精神滲入了我們心靈的深處。

    提圖凱旋門(arcodo)是在提圖皇帝駕崩後,元老院為紀念他征服耶路撒冷而修建的。

    在門下我們可以欣賞兩幅著名的浮雕;一幅是皇帝站在凱旋馬車上,另一幅是列隊的猶太俘虜手

    持著著名的七爪蠟燭台。

    高樂賽(colosseo)也稱作鬥獸場或競技場。就在遠處帝王市集大街的盡頭,位於艾斯奎利諾、

    巴拉蒂諾與切利奧三個山丘之間,是羅馬文化偉大奇觀之一。

    這座巨大的圓形劇場的遺跡足以使我們想像到它昔日的輝煌面貌。是在公元72年由韋斯巴西亞諾

    皇帝開始興建的,公元8o年由他的兒子提圖皇帝完成。當時曾強迫基督徒俘虜參與興建工程。它

    的真實名稱叫作「佛拉維歐圓形劇場」,而高樂賽歐一名原指高大的意思一來是龐然大物,再則

    乃因其附近曾設立一尊巨大的尼祿皇帝雕像。可以說沒有一頁羅馬史或多或少不直接與鬥獸場有

    關,因為它已演變成羅馬生活與羅馬城的標記。第八世紀時貝達神父曾預言說:「幾時有高樂

    賽,幾時便有羅馬;當高樂賽倒塌時,羅馬也將滅亡;但幾時羅馬滅亡,世界也將消滅」。當日

    耳曼人(1o84)入侵城內,古典羅馬被洗劫一空,為此高樂賽也被人遺棄,歷時多年後竟成為人

    們挖掘大理石以建造房屋的來源。教宗本篤十四世(174o——1758)為了保存殘留的遺跡,下令禁

    止開採並將競技場祝聖為紀念耶穌受難(viacrucis)的苦路,同時在劇場中央豎立了一尊十字

    架:該十字架雖然在半個多世紀以前已被除去,但在1926年又重新對立了起來;因為在這塊土地

    上曾有數以千計的基督信徒,在觀眾瘋狂的叫喊聲中為基督信仰流下鮮血,犧牲致命。

    鬥獸場呈橢圓形,長直徑187公尺,短直徑155公尺。外圍三層都有拱門支撐,又分別以托利科

    式、約尼科式和格林多式石柱。第四層則以格林多壁柱作裝飾。外圍由8o個拱門組成。正對著四

    個半徑處有四扇大拱門,由此處可通至圍繞整個鬥獸場上層的寬敞迴廊。皇帝的座位就在貴席位

    的中央。其次是元老院和皇帝家屬的座位;再其次是騎士、軍官和護民官的座位。結了婚的公民

    有他們自己位子。由監護人陪同的青年人、家庭奴隸、婦女們和平民都有各自的特別席位。

    鬥獸場通常是露天的,但若是在雨天或在艷陽高照下,則用巨大帆布遮蓋場頂,工程由來自拉灣

    納和密塞諸角的兩組海軍來操作。這兩組海軍也常參加劇場時常舉行的海戰表演。

    萬神廟(pantheon)這羅馬的榮耀,

    是羅馬古典建築中惟一保存完善的一座。正面前廊頂上刻的字名是敘述執政官阿葛利巴為祈求神

    明保護朱利亞家庭而修建此廟。在公元8o年曾生火災,燒燬了原來的廟,後來再由亞得利亞諾

    皇帝重新整建。公元第三世紀時,又由塞蒂米奧·塞維羅和卡拉卡拉皇帝加以整修。公元6o9年

    三月十六日,教宗波尼法爵四世在福加皇帝的許可下將萬神廟改為天主教堂,並且從地窟中遷移

    過來許多位殉道聖人的遺骸,為此命名為殉道聖人們的聖瑪利亞教堂;正是因為改變了名稱的緣

    故,才使萬神廟保存了下來。由於意大利與梵蒂岡所訂立的拉特朗協約,該教堂擔任起了帕拉蒂

    納教堂的職務,更直接地說,它是全意大利人民的國立教堂。

    前廊有十六根完整的花崗石石柱。神廟之正面三角牆上,從前有一幅銅刻浮雕作裝飾,描述的是

    巨人們與神作戰的情景。前廊的天花板,以前是用銅板遮蓋;這些重達四十五萬斤的貴重金屬由

    教宗烏爾巴諾八世(1623——1644)取下交給貝爾尼尼,用來熔制聖彼得大殿內教宗祭台的銅製華

    蓋,和其他作品。在那兩個壁龕內,昔日有奧古斯都和阿葛利巴的雕像。銅門是原來的那兩扇。

    內部直徑長43公尺又4o公分,高度與之相等。

    由於圓頂中間開孔,陽光與空氣直接射入。壯大的圓頂,因為洞孔開敞,讓我們看見上天似乎降

    入廟內,而這圓洞為的是讓祈禱能自由地直升上天庭:這一切給我們有一種肅穆莊嚴的感受,這

    種感受就是聖彼得大殿也未必能給予的。它那簡單而又均衡的格式、組成部門的美觀和使用建材

    的華貴,使整個內部產生一種崇高的美感。

    周圍共有七座壁龕:正前方座壁龕中原有焦維報復者的雕像;也曾懲罰了那些謀殺凱撒的兇手

    們;其他的壁龕內有戰神雕像、羅莫洛、艾內亞、朱利奧和朱利奧·凱撒的雕像;其他的神像和

    英雄像都供放在壁龕之間的空隙內。舊有的古廟只遺留下了那些黃色的華貴石柱,使我們得以窺

    視當初廟宇的富麗堂皇景象。在左側第一間小堂內埋葬著佩林·德瓦卡(15oo—1547)畫家的骨

    灰,人們都認為他是拉斐爾徒弟中,僅次於朱利奧·羅馬諾的最得意助手。隔壁就是大畫家與建

    築師巴爾達薩萊·佩魯吉(1481——1536)的墳墓。

    科斯梅丁·聖瑪利亞教堂是中世紀羅馬的瑰寶之一。

    它可能是在艾爾科萊古廟的

    遺址上建立起來的。教堂內部肅穆莊嚴,並使我們清楚體會到初期教堂的結構(公元第八世

    紀)。教堂的羅馬尼克式鐘樓建於十二世紀,它是羅馬這類建築中最美的一座。教堂前廟左邊保

    存著一個大理石面具,稱之謂真理之口(boccaedllaverita):人們相信誰若撒謊虛誓,

    將手伸入它的口中,就不能拔出手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