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騎士精神的宗教溯源 文 / 編輯手札

    最早的騎士出現的時間有很多說法,這裡不作討論。但肯定的是,這些騎士是一些享有較小封邑的領主,通常被稱為end

    knights。他們以作戰為職業,用效忠權力者的方式,來獲取或保留他們的土地,以及土地上附屬的大大小小的利益。這裡所說的權力

    者,大多是當地的國王或是公爵,也有較少的情況下是主教或者修道院的主持,比方說意大利的o教區(參考勒哥夫《

    中世紀的西方文明》),那裡的土地八成歸寺院所有。

    傳統意義上的騎士制度(feuda1knigd),形成的時間可能是在八世紀或更早,作為社會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延續了下

    去。直至十二世紀,隨著群體作戰觀念的展與騎士公會的成立,騎士作為一個獨立的階層分離出來。他們效忠的對象也不僅限於國

    王,而是整個領主階層。作為軍隊中的精銳,他們常常被分派一些慈善相關的活動,例如保護醫院或是去東方的朝聖者。領主們也企

    圖通過宗教規定的條條框框把騎士階層限制在自己的身邊。

    於是慢慢的,騎士的條令裡面就滲入了越來越多的宗教成分。在伊比利亞人的國家裡頒布了專門的寺院武裝的規定(類似日本的

    僧兵,不過出身好多了)。國王手裡還是控制著許多傳統意義的領地騎士,直到14世紀,純粹以國家與王朝的名義成立的騎士團終於

    出現了。

    十一世紀,西歐國家的許多小領主,家族代代相傳的忠誠構成了騎士精神的一個方面。但是追溯騎士精神的另一個主要源頭,是

    羅馬天主教徒的訓令,這些訓令的內容可以在十字軍騎士的有關文獻,以及隨後宗教審判所的相關條令中找到。

    在那個時期,巴勒斯坦地區的教堂多為東正教的教堂,那種古板嚴格的教義中保留了基督徒最基本的虔誠與狂熱。1o7o年左右,

    意大利阿瑪爾菲(amaan)地方來的朝聖者在聖墓教堂附近修造了修道院;1o99年,醫院騎士團(hosar)在此基礎上成立。

    後來隨著耶路撒冷的佔領和法蘭克人王國的不斷擴大,騎士團的規模也在膨脹,最終形成了軍事修會。參加這種修會的,大多是領主

    或諸侯的子裔。對於他們來說,與其在家守著一小片地坐吃山空,不如去神秘的東方打殺異教徒,或許可以滿載財富和陰德歸來。

    上面說了,醫院騎士團成立於11世紀末,一群騎士來到耶路撒冷的聖墓教堂(耶穌從十字架上取下來後曾安放於此,因此得名)

    ,僱傭他們的不是國王,而是教堂的修士。於是一個宗教與貴族結合的團體形成了,但不是實際意義上的騎士行會,雖然他們的行為

    得到了教宗的承認。從亂七八糟的文獻中可以現,當時歐洲的君主們,奧地利的、西班牙的、那不勒斯的、法國的,沒有一個對該

    騎士團有過一分一厘的投資,卻以種種國家的名義授予他們榮譽。根據一般說法,第一支國家名義下的騎士團,是拜占庭的伊薩克二

    世在君士坦丁堡建立的,時間是12世紀末。

    東方的拉丁國家隨著耶路撒冷1187年的陷落最終土崩瓦解,但是穆斯林異教徒並沒有毀掉教堂,他們收取了贖金,於是法蘭克人

    安然離去。有人說這是薩拉丁仁慈,其實並非如此。困在城裡的十字軍宣稱,如果不讓他們投降的話,耶路撒冷所有的伊斯蘭人會被

    殺死,這座聖城將毀於一炬,歐麥爾清真寺會被夷為平地。這種威脅讓薩拉丁屈服了,其實也只有18ooo人交出了贖金,15ooo人被賣

    作奴隸,5ooo人被配到埃及服苦役。

    不管怎麼樣,脆弱的和平總算再次被確立了(1192年獅心王查理一世就捲土重來)。一個希臘的高級教士(名字不詳)獲准留在

    聖墓修道院中,為所有虔誠的朝聖者和慕名而來的騎士賜福。這座教堂後來又被稱為復興教堂,羅馬的新舊教徒則把它稱作basa

    ,原意是羅馬時代的一種長方形教堂或者集會所。這種儀式世代延續了下來,直到今天,耶路撒冷和巴勒斯坦的一些地區還可以見到

    這種賜福的儀式。

    19世紀中葉,羅馬教皇正式指派教會在耶路撒冷的代表,被稱為「拉丁長老」(latinpatriar,實際上相當於大主教的級別。於是這座教堂就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立的教派,而早些年的意大利修士是聖芳濟修會的信徒。

    我們知道,在俄國、東歐、希臘、意大利北部,奉行的宗教是東正教。以正統自居的東正教會歷來有一項傳統,授予榮譽給那些

    完成宗教使命的個人。在獨立自治性強的教區,這樣的獎項花樣尤其得多。耶路撒冷教區以外,還有莫斯科、華沙大公國、西奈山教

    區等等,始終保持著這種儀式和傳統。耶路撒冷地區的教會則宣稱,他們的條例確認的時間比羅馬教廳所頒布的任何一道命令都要早

    ,那些條例中規定了可以授予騎士的種種專門的命名與稱呼。

    與西方君權至高無上的想法所不同,東方國家往往是由國家元授予武士稱號,再由宗教領袖頒賜榮譽。(我們這裡說的東方是

    指歐洲東部以及巴勒斯坦地區。eastern而不是orienta1,後者指的就是亞洲了。)俄國沙皇都要由東正教的大主教舉行正式的加冕禮

    ,當然與英國坎特布裡(terbury,大家可能聽說過西敏寺,那是舉行皇家儀式的地方,但坎特布裡是英國國教大教堂的所在地)

    的習俗不一樣,英國的主教只是個儀式上的道具而已,完成的只是王室指派的工作。而俄國的大主教曾經有過拒絕為沙皇加冕的例子。享有宗教自治權的教會享有頒布榮譽的權力也是源於教義中的說法:不能向世俗的權力機構低頭。

    關於宗教自治權歷來有許多說法。最早要求這種權力的是西奈山上的聖凱瑟琳修道院,除此以外的爭論很多。比方說,米國的東

    正教會認為他們是自成一家的,但傳統的說法是他們還是應該歸莫斯科的大主教管束,因為米國的東正教堂是東歐的移民興建的。米

    蘭的主教也只能在基輔大主教的許可下,才能向有功的騎士頒布榮譽。一般來說,一個主教如果要給教會以外的人授予榮譽的話,那

    麼他就必須是教長或者相當於教長的身份。

    扯了很遠了,似乎跟騎士沒什麼關係。最後再提一點,東正教的教義規定,劃分教區要根據國家的界限和民族的區域。這造成了

    現在地區衝突的不安定因素,俄國、拉脫維亞、烏克蘭等國,由於民族的單一性,全國就是統一的一塊。但東歐就亂糟糟了,民族關

    系錯綜複雜。每個小教區都有主教,雖然自己也是羅馬教廳眼中的異端,但教宗對於他們來說也不過是羅馬的大主教而已。

    東正教的國家從來有頒布榮譽的傳統,舉例子來說,像13世紀開始的俄國或者波蘭、埃塞俄比亞。每個騎士都能從教會的手中獲

    得或大或小的一份封邑,在一些重大的紀念日,比方說某場大的戰役或是某個有名望的騎士的忌日,教堂都會舉行安魂彌撒。

    15世紀末期,有些東正教徒移居到意大利的南部地區,與當地的武裝組織生衝突。阿族愛國者組成了騎兵團,帶頭老大叫喬治

    ·卡斯喬塔(gee·derbeg)。來自什麼典故我不知道,詳見蒙田先生東遊西逛的紀錄。本

    人對阿族從來沒好印象,這些武裝的不法之徒自然不能被理解成真正的騎士,他們與穆斯林的爭鬥也不能與幾個世紀以前十字軍的業

    績相提並論。

    其中有一個自稱拜占庭王室繼承人的傢伙(1o71年的曼茲喀特戰役後拜占庭帝國就剩下了一個君士坦丁堡),表面上表示支持斯

    坎德貝格的幫會。後來被現是受到君士坦丁堡的聖喬治大主教的委派。而這位主教,遵照的則是世代遺傳下的一道敕令,要與異教

    徒作戰。這道敕令與傳統一起延續了下去,從法尼斯到帕爾馬,後來又到了那不勒斯、西西里,直到今天,意大利的一些省份,如西

    西裡、阿普利亞、卡拉布裡亞和巴斯利加塔等地,阿爾巴尼亞族和希臘人的後裔,上教堂時遵循的禮儀還是東正教式樣的。

    在羅馬的天主教徒眼中,騎士制度從來是君主政治的一部分,正統的宗教從未參加過凡俗的爭鬥。教會所僱傭的騎士只是自願的

    獻身者,作為獨立團體的觀念從來沒有被東方人所接受(特別是在很短命的耶路撒冷王國)。實際上,要否認忽視騎士對宗教所做出

    的貢獻和功績,那就是在否認歐洲的部分歷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