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美文名著 > 編輯手札

龍騰世紀 中華龍文化 文 / 編輯手札

    龍顏滄桑龍常常被作為我們這個民族的象徵物,出現在許許多多的地方。建築物上刻它塑它,工藝品上鏤它繪它,影視戲曲裡演

    它唱它;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個門類,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座名勝:時時在在都能見到它那或嬉笑

    ,或和悅,或怖怒的容顏,和那或盤旋,或騰躍,或奮飛的身影。

    龍的狀貌也接近於完美了:聳一對鹿角,乍一雙牛耳;圓睜著或楚楚流情的兔目,或燁燁噴火的虎眼;獅鼻隆挺,驢嘴大張;馬

    齒列列,獠牙赫赫;蛇軀蜿轉著悠長,魚尾搖擺著活潑;鬚髯飄飄帶風,鱗鰭閃閃有光;鷲趾獰厲,鷹爪勇猛……如此這般的形態,

    你在生物界裡是找不到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對應物的,只能分別在一些動物身上找到零部件。既然大自然裡沒有,就只好以神物稱之

    了。那麼,這種神物是怎麼來的呢?老祖先在創造它的時候是以什麼為模特兒或參照物呢?學者們為這個問題爭論得鬍子都白了,然

    至今莫衷一是。有的說,龍起源於鱷魚,多半是兇猛的又稱為蛟的灣鱷,和又稱為鼉的,皮可以用來蒙鼓的揚子鱷。這種鱷,東南亞

    一帶現在還在養殖。有的說,龍起源於蛇,你看它的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不就是蛇的樣子嗎?有的說,龍起源於雲和閃電,雲的升騰

    翻捲,閃電的曲折變化,和龍的行為多麼相似?;褂腥慫擔/繲u鷦春陀恪2狎妗18懟1!18懟922希痊鬤ェ矸紜103薄20嗍_

    韉鵲扔洩亍=駁畝加械覽恚}梢捕際敲濟頧M易鷗霾萘倍?-誰也不能將老祖先創造的東西說個根筋分明一清二楚。問題還不僅僅是歲

    月漶漫年代久遠,而是我們中國人崇尚混沌,從來不認真不精確,何況七八千年前的老祖先?情形很可能是這樣的:灣鱷凶殘傷人,

    蛇類陰森可怖,魚類穿游不居,蜥蜴形色怪異;天上雲團翻滾,山間霧帶纏繞,暴雨來臨時雷聲隆隆,電光閃閃,雨後又彩虹當空;

    於是一些人就說鱷是龍蛇是龍魚是龍蜥蜴是龍,另一些人則說龍是雲龍是霧龍是閃電是虹霓……你這樣說,我那樣說,大家各有各的

    說,說得多了久了,一個群體表象就模糊集合起來了。這樣的模糊集合,起始時間就難以精確了。大概可以追溯到舊石器時代晚期到

    新石器時代前期吧。那個時候,原始社會這棵根系深遠的大樹已經長得枝葉繁茂了,人們已逐漸地走出蒙昧的樊囿,變山狩林獵為畜

    牛牧馬,變採拾野果為種植穀物,腦子裡蒸騰著萬物有靈的觀念,各部落也差不多都有了可事崇拜的神物。既然是集合,就又投了我

    們中國人的另一個脾性:說一個人好,就把好多人的好集中到這個人身上,這個人就好得不得了。對神也一樣。龍總該有角吧?什麼

    角最美呢?鹿的角最美,還有矯?3ス俚腦14猓兮ヵ蕻n崖菇悄美礎aU芨糜形舶桑渴裁次滄詈每茨兀坑鬮滄詈每矗胱疰N榍傘8逑

    只釔茫兮ヵ蕻|陀糜鬮病;褂型祠t幕13郟v還蟮氖u牽找M偷穆沓蕁?龍鳳呈祥在中國傳統的吉祥圖案中,《龍鳳呈祥》是很好

    看的一種。畫面上,龍、鳳各居一半。龍是升龍,張口旋身,回望鳳;鳳是翔鳳,展翅翹尾,舉目眺龍。周圍瑞雲朵朵,一派祥和

    之氣。

    龍和鳳為什麼要配合著、對應著出現呢?

    陝西寶雞北嶺仰韶文化遺址曾出土一件龍鳳紋彩陶細頸瓶。這件珍貴文物說明,龍和鳳都起源於距今七八千年的新石器時期,

    而且是同步的。

    作為源遠流長、蘊含豐富的文化現象,龍和鳳都是中華民族的圖章、徽記、標誌和象徵。如果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符號按其功

    能效應的大小排個座次的話,龍無疑是要坐第一把交椅的,那麼,第二位就該是鳳了。

    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雷電、虹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爬行動物和哺乳動物是龍

    的主要集合對象,因此,龍常常被稱為鱗族之長、眾獸之君。

    鳳是古人對多種鳥禽和某些遊走動物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長翅膀的鳥禽是鳳的主要集合對象,因此,鳳便登上了羽族之

    長的寶座,有百鳥之王之稱。

    龍有喜水、好飛、通天、善變、靈異、征瑞、兆禍、示威等神性。

    鳳有喜火、向陽、秉德、兆瑞、崇高、尚潔、示美、喻情等神性。

    神性的互補和對應,使龍和鳳走到了一起:一個是眾獸之君,一個是百鳥之王;一個變化飛騰而靈異,一個高雅美善而祥瑞;兩

    者之間的美好的互助合作關係建立起來,便龍飛鳳舞、龍鳳呈祥了。

    鳳的取材對像主要是鳥禽,而鳥禽絕大多數都是喜歡溫暖,喜愛陽光的,因此,鳳凰又稱太陽鳥、陽禽、火精,所謂丹鳳朝陽、

    鳳鳴朝陽、火鳳凰。這樣,從新石器時代到盛行陰陽五行學說的春秋戰國時期,鳳大都是以陽物的面貌出現。

    而龍,因其取材對像多為水物、水獸和水象,從而在其形成的初期,基本上是屬陰的。

    龍和鳳的配合、結合、對應,反映著古人的陰陽觀。出土的商代和戰國時期的玉飾、玉珮,有的龍銜鳳,有的鳳馱龍,有的龍在

    鳳下,有的龍鳳同體,說明當時人們已認識到:陰陽是不同的、相對的,又是相關的,誰也離不開誰的。

    屬於殷商時期的龍鳳冠人形玉珮比較典型。龍在右,鳳在左,龍張口低頭,鳳曲頸揚。龍鳳連體,且同時被人戴在頭上,既反

    映著陰陽諧和的觀念,也可見當時龍鳳受人們尊重的程度。

    如果說龍鳳冠人形玉珮反映的是古人對龍和鳳的尊重,那麼,反映在龍鳳人物帛畫上面的就不僅僅是尊重了。此帛畫出土於湖南

    長沙陳家大山楚墓。畫面上的龍,豎身卷尾,頭臉朝天,肢爪划動,躍躍欲上。旁邊是它的合作夥伴——昂展翅,颯然飛舉的鳳。龍

    鳳之下,站一位雙手合掌、祈求升天的裙服女子。

    顯然,龍和鳳在這裡密切合作,共同承擔著導引人們脫離俗塵,**天堂的重任,——是人們崇拜、祈禱的對象了。

    戰國時期,還出現了一批龍和鳳交纏、糾結在一起的圖形。

    出土於河北省平山縣中山國墓葬的四龍四鳳方案器座就很有名。木質案面已朽損不存,案座為四龍四鳳纏繞盤結,四條臥鹿為案

    足,分列底盤四周沿下。龍為雙身三尾,尾梢反掛龍角;龍肩生出雙翼,龍翼彼此連接。鳳頭鳳爪從龍尾的連環中探出。龍的鱗片和

    鳳的羽毛清晰可辨。

    湖北省江陵馬山一號楚墓曾出土一批絲織品,上面的刺繡紋樣都是絢麗秀美的龍和鳳。有蟠龍飛鳳紋、舞鳳逐龍紋、舞鳳飛龍紋

    、龍鳳合體紋等等。這些紋樣上的龍和鳳,或翩翩對舞,或逗嬉成趣,或交纏糾結,或顧盼生姿。

    有這樣一個故事:當年孔子曾專程赴洛邑拜見老子。回來後,孔子三天不講話,弟子們問他見老子時說了些什麼,孔子感歎道:

    我竟然見到了龍!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翔乎陰陽,我口張而不能合,舌舉而不能訊,又怎麼能規諫人家呢!

    這是孔子稱老子為龍。

    另一則故事說:老子見孔子帶著五位弟子在前面走,就問道:前邊都是誰?回答說:子路勇敢、力氣大,子貢有智謀,曾子孝順

    父母,顏回注重仁義,子張有武功。老子聽後感歎道:我聽說南方有鳥,其名為鳳,鳳鳥之文,戴聖嬰仁,右智左賢。這是老子比孔

    子為鳳。

    龍鳳是天生的一對,孔老也是天生的一對。如何解釋這種天生巧對現象呢?我們說,孔子用龍比老子,是取了龍升天潛淵、靈異

    善變的神性,來比老子的靜動自如的神采,和縱橫天地不拘一格的思辯才能的。老子用鳳比孔子,則是取了鳳的親德嘉仁的神性,來

    比孔子的智善和悅的品性,和仁愛為本、律己惠人的聖德的。

    這大概是文獻中最早的有關龍鳳配合、對應的記載了。

    大約從秦漢開始,龍和鳳的關係有了變化。

    一方面是繼續對應、結合,如秦代的鎏金龍鳳紋銀盤;漢代的四神紋瓦當、陝北榆林出土的漢墓石門上的龍鳳紋;北魏的墓誌邊

    緣裝飾畫:仙人乘龍跨鳳石刻;隋代的青瓷鳳頭龍柄壺;唐代的龍鳳紋銅鏡;宋代的鳳紋龍把玉碗;元代的龍泉窯貼花龍鳳紋蓋罐;

    明代的天壇祈年殿的龍鳳圖、龍鳳石;清代的琺琅彩龍鳳紋雙連瓶、刺繡龍鳳呈祥圖案、彩繡龍鳳雙喜紗簾,等等。

    這樣的對應與結合,一直延續到當代。

    另一方面,龍的身上開始有了象徵君主帝王的神性——君主帝王們都說自己是真龍天子,如秦始皇稱祖龍,漢高祖是其母感蛟龍而

    生,而且生得隆準而龍顏,王莽要當仙成龍,漢光武帝夢赤龍,等等。

    既然帝王們稱龍比龍,作為對應,帝后妃嬪們就開始稱鳳比鳳了。帝王服龍袞,帝后便戴鳳冠;帝王住龍邸,帝后便居鳳樓;帝

    王有龍火衣,帝后便有鳳頭鞋,等等。

    這樣一對應,鳳便有了一個大的變化:即由陽轉陰,整體上趨於雌性化。因為,帝王們絕大多數都是男的,手中又掌握著至高無

    上、威力無邊的權力,加上龍由於集合對象的廣泛,身上已集納和具備了眾多陽物的特性,其呼風喚雨的威力、飛舉變化的能量,也

    和屬陽的男性相吻合;而鳳由於其外表美麗,更和喜好打扮得花枝招展的屬陰的女性相接近。

    還有,鳳,本是鳳凰的簡稱,鳳凰是分雌雄的:雄為鳳,雌為凰。所謂鳳求凰。但在和作為帝王的龍對應之後,就雌雄不分,整

    個地雌化了。

    湖南衡陽的牌樓鄉,有一個名為游龍戲鳳的牌樓沖。相傳早年有個皇帝巡遊到此,結識了聰明漂亮的賣酒女子李鳳姣,於是演繹

    出一段游龍戲鳳的故事。有人還據此編了一齣戲上演。

    後來李鳳姣不幸去世,皇帝聞訊,下詔在當地的鳳凰山麓建了這座石質牌樓以示懷念。

    相傳唐朝初年,精通星相學的袁天綱從京師長安南下入蜀,於端陽節這天到達利州城,即現在的廣元市。當時,嘉陵江裡正在舉

    行龍舟競賽,利州都督武士約一家也坐在官船上觀看。突然,從江水深處竄出一條烏龍,搖頭擺尾地向西山飛去;幾乎是同時,一隻

    鳳凰也伴著彩霞飛來,在東山頂上長鳴一聲,然後向北方飛去。眾人和武都督夫妻都被眼前的景象嚇呆了,惟有袁天綱爽聲大笑,說

    :這叫龍鳳呈祥,此地必出貴人。第二年正月間,武都督的妻子生下一個女孩,就是後來中國唯一的女皇帝——武則天。

    據說武則天兩歲的時候,武都督還請袁天綱看過相。當時武則天身穿男孩的服裝,由奶媽抱著。袁天綱端詳一會兒後,驚歎道:

    日角龍顏,龍睛鳳項,伏羲之相,貴人之極也。當得知是個女孩時,仍斷言:是女,亦當主天下。

    這樣的傳說,難脫附會編造之嫌。但神話思維和造神活動,本來就是人的一種生存方式,因此,有意味的傳說一般都久傳不衰,

    且越傳越奇,成為一種可以開利用的文化資源。比如,利州人就根據龍鳳呈祥出貴人的傳說,將當年的西山、東山改稱烏龍山和鳳

    凰山。還在烏龍山修了皇澤寺,在鳳凰山建了鳳凰樓,——兩座建築物已成為廣元城的標誌。

    晚清時期,名義上有皇帝,實際權力卻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皇帝是龍,后妃為鳳,龍為主,鳳為從。這是傳統文化,慈禧心中

    不悅,卻不能徹底變更,折衷的辦法是龍鳳並舉。於是,清朝的皇家宮苑裡就有了一些被稱作龍鳳呈祥的景致。頤和園仁壽殿前露台

    上就陳列著銅龍和銅鳳,當年慈禧太后就是在這龍鳳噴出的裊裊香煙中,接受群臣的朝拜,進行她的垂簾聽政的。

    殿前還有三棵大松樹,傳說某年慈禧過生日,李蓮英為了討好主子,在三棵松樹上掛滿了綵燈。一棵樹飾作龍形,另兩棵樹緊靠

    在一起,一棵飾成鳳凰頭,一棵飾成鳳翅鳳尾。合在一起稱作龍鳳呈祥。這樣的壽禮使慈禧心花怒放,重賞了李蓮英,還傳旨在全園

    各大殿都裝上電燈。——這差不多是中國最早使用電燈的記錄。

    頤和園昆明湖中,南湖島最大,俗稱龍王廟,位於湖的東南部,島上有龍王廟一座。這座圓形小島叫鳳凰墩,原來的名字叫游龍

    閣,是為龍王準備的行宮。相傳,慈禧有次遊湖,問及此島的名字及來歷,太監如實稟告,慈禧很不高興。——專權的西太后,當然

    不喜歡處處是龍。李蓮英見狀,就出主意改名,於是,游龍閣就變成了鳳凰墩。

    這個鳳凰墩與龍王廟相對稱,構成了頤和園中的另一處龍鳳呈祥。

    在龍鳳對比中,突出鳳,可以說是慈禧一生的追求。她在德和園看戲時的座位,就不稱龍位或龍椅,而稱金漆琺琅百鳥朝鳳寶座。據說,她起初常讓光緒皇帝陪她看戲,卻不給這位兒皇帝座位。可憐的光緒只能站在她身後。後來,名丑劉趕三心中不平,在演出

    時有意加了這樣一句台詞:你們瞧,我是個假皇帝,還有座可坐,可那位真皇帝,卻連個座也沒有。也許是慈禧看戲時心情還算好吧

    ,她沒有怪罪劉趕三,倒讓人給皇帝搬了把椅子。

    清東陵的定東陵是慈禧和慈安的陵寢。這慈禧陵三殿,其耗金之巨,工藝之精,使明清二十四位皇帝的宮殿為之遜色。尤其是隆

    恩殿正中的丹陛石雕更是別出心裁。這塊石雕寬一米六,長三米多,圖案為鳳引龍:一隻高高在上的大鳳,凌空展翅,穿雲俯;一

    條出水小龍,曲身揚,仰望大鳳。同樣寓意的圖案還出現在隆恩殿周圍的漢白玉欄杆上。而在月台的抱喜石上,乾脆就鳳在上,龍

    在下了。這些團鳳,聳冠瞠目,翅翼微張,顯得志得意滿,簡直是不可一世的驕鳳!而身居下位的行龍,小頭細身,唯驕鳳的神采是

    瞻,實在是一副可憐相!

    慈禧這種將鳳抬高到龍之上的做法,在漫長的龍鳳文化展史上並不多見。一般情況下,都是龍為主鳳為從,龍第一位,鳳第二

    位;同時出現的時候,多是龍高鳳低,龍大鳳小,龍多鳳少,顯明地反映著中國男權社會的現實。

    定陵出土的萬曆皇帝金冠,是用很細的金絲編織而成的,上飾造型生動的二龍戲珠,堪稱龍冠。而皇后戴的鳳冠有三頂,一頂是

    三龍三鳳冠,一頂是九龍九鳳冠,一頂是六龍三鳳冠。上面的裝飾的金龍,均在翠鳳之上。

    龍鳳是勞動人民創造的神物,體現著人民群眾的美好願望,帝王、帝后自然不能全部壟斷。

    龍與鳳配合、對應的情形,廣泛地流行於民眾之間,反映在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習俗之中。其寓意,多是陰陽合諧,婚戀美滿

    ,求吉祈福。

    居住在東北的朝鮮族,有龍鳳匹配的傳說:龍子先化作蛇郎再化作英俊小伙兒向三姑娘求愛,婚後即去應考,三姑娘的姐姐偷燒

    了龍子留下的蛇皮,使考中狀元的蛇郎只能以龍身飛回。三姑娘見狀自殺,變成了一隻火紅的鳳凰。於是龍鳳和鳴,雙雙飛向天堂。

    北京孔廟內出售一種石刻拓片,圖案以上龍下鳳為主,配以松、鶴、麒麟,構成一個大大的壽字,取名龍鳳呈祥。

    在孔聖人的家鄉山東曲阜,隨著尼山硃砂石的現和開掘,興起了刻送龍鳳印章的習俗:小孩出生,是男娃就選龍,寓意望子成

    龍;是女孩就選鳳,寓意望女成鳳。或小伙子選鳳送姑娘,姑娘選龍送小伙,寓意龍鳳良緣,幸福綿長。

    如果那位喜得有男有女的雙胞胎、三胞胎、四胞胎,人們就要以龍鳳胎相稱了。

    表現在語言上,有龍飛鳳舞、龍章鳳姿、龍盤鳳逸、龍眉鳳目、龍肝鳳髓和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龍識珠,鳳識

    寶,牛馬只會識稻草,等等。

    龍鳳還進入了廣告用語。如陝西西鳳酒的一則廣告詞就是:西鳳酒,西鳳酒,伴我龍族到永久。

    喜歡收藏的朋友都知道有一種銅錢比較珍貴,叫龍鳳通寶。龍鳳通寶是元朝紅巾軍農民起義迎立韓林兒為帝,建元龍鳳時鑄行的

    貨幣。此幣正面有楷書陽文龍鳳通寶四字,字體端莊。但正、背面都沒有龍鳳圖紋。

    有龍鳳圖紋的錢幣是太平天國特大花錢。這種大花錢不是用來流通的,而是一種具有開爐性質或是為慶祝成功特別鑄造的紀念幣。現已現的大花錢有大小不同的六七種。最大的重九斤左右,大小和重量堪稱有史以來的錢幣之最。大花錢正面有二龍搶珠圖案,

    背面有雙鳳圖案。

    龍鳳金牌是中國人民銀行於1983年次行的高純度金質紀念章,一套兩枚。其正面圖案為騰飛的龍鳳。

    雙喜龍鳳銅章也是一種有收藏價值的紀念章。上海造幣廠製造,1984年行。全套兩枚。正面圖案為喜字和雙喜鵲,背面圖案為

    飛龍和飛鳳,寓意喜慶和吉祥。龍和鳳還相依相伴地飛出國門。

    可以說,中華文化波及到那兒,那兒就有龍和鳳驕健華美的英姿;華夏兒女的腳步走到那裡,那裡就有龍鳳呈祥。

    這些龍鳳圖案,雖以各個國家文化的不同而有所變異,但其基本形態都來源於、取材於華夏龍鳳;其寓意也和中國本土龍鳳相一

    致:陰陽和諧、婚姻美滿、吉祥福瑞。漢代流行一種龍,叫應龍。應龍是長翅膀的龍。翅膀該是鳳的特徵了。清代還出現了鳳尾龍,

    曲折彎轉的龍軀,甩一條鳳凰的翎狀花尾。

    鳳的翅膀和花尾,出現在龍的身上,這龍就有了鳳的成分,龍性中就有了鳳性。商代有一種鶚卣,其底部的變形鳳紋,長著龍角

    ,甩著龍尾。《說文》講鳳時,說鳳身具龍文。鳳身上當然是羽紋了,這羽紋和龍身上的鱗紋在古人眼裡竟然是一回事。這些都說明

    鳳身上也吸取了龍的東西,鳳性中也有龍性。

    龍和鳳的互相吸取,反映著龍鳳崇拜的交融互滲。就像世間男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樣(所謂男人的一半是女人),龍和鳳也

    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龍有種種神性,這些神性要用一個字來概括的話,就是力,力量的力力度的力。

    鳳也有種種神性,這些神性也可以歸結成一個字:美,美好的美,美麗的美。

    龍是力量的象徵,鳳是美麗的象徵。龍和鳳的結合,是力和美的結合;龍和鳳的對應,是力和美的對應。

    沒有鳳,龍就是孤單的龍;沒有龍,鳳就是淒清的鳳。龍因力而生,鳳因美而活。龍的力為鳳的美提供著支撐和歸宿,鳳的美為

    龍的力提供了目標,增添著特別迷人的風情。(龐進)

    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種神物,是古代先民思維能力

    和審美意識的結晶。經過七八千年的演進,龍在傳統文化符號中已居於要位置,成為中華民族的圖章、徽記和象徵。龍文化的形成

    過程,與中華民族的多元融合的過程同一。在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中,龍或作為開天劈地的創生神,與盤古齊名;或積極參與了伏羲

    女媧的婚配,從而繁衍了人類;或幫助黃帝取得了統一戰爭的勝利;或協助夏禹治理洪水,為千秋萬代造福。因此,所有的炎黃子孫

    、華夏兒女,都領受過龍的福祉,都可謂龍的傳人。作為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中國龍的精神也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

    同時,龍又是水神,普降甘霖、司水理水是龍的天職,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造福人類的精神;進入現代社會後,龍逐漸由神物演

    變為吉祥物,作為吉祥物,龍有騰飛、振奮、開拓、變化等寓意,因此,龍的精神,也就是奮開拓的精神。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

    龍的家園。龍文化廣泛地滲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不管是工藝美術、建築名勝、歌舞影視,還是歲時節令、婚喪禮儀、服飾冠履

    ,龍都作為重要的組成部分,以盤旋、騰躍、奮飛等多種形式,佔據著醒目的位置,體現著不可或缺的文化蘊涵。人們讀龍書,演龍

    戲,唱龍歌,跳龍舞,栽龍樹,養龍花,吃龍菜,喝龍茶,以龍為名;說龍,寫龍,畫龍,雕龍,舞龍,賞龍,立志成龍。處處有龍

    ,時時見龍,那裡有華人,那裡就有龍。作為影響深遠的文化現象,龍是引人注目的,其重要位置是顯而易見的。公元2ooo年,也就

    是世紀之交,正好是中華民族的「千禧龍年」。巨龍看飛,龍兆祥瑞,屆時,必將會有一個研究、弘揚、介紹龍文化的熱潮在中國大

    地出現。

    龍起源之眾說紛紜和世界上許多文化現象都伴隨著許多謎團,因而也就有許多種不同的文化闡釋一樣,中國龍就是結構、交融在

    宏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的一個大謎。其奇譎怪異的形態,多維善變的神性,深邃豐富的蘊涵,從古到今,一再地吸引著海內外眾多學

    者關注的目光。

    不錯,龍常常被作為我們這個民族的象徵物,出現在人們目力所及的地方,建築物上刻它塑它,工藝品上鏤它繪它,影視戲曲裡

    演它唱它;衣食住行,吃喝玩樂;三教九流,五行八作;三千六百個門類,九萬九千九百座名勝: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那或嬉笑,或

    和悅,或怖怒的容顏,和那或盤旋,或騰躍,或奮飛的身影。

    龍的狀貌也接近於完美了:聳一對鹿角,乍一雙牛耳;圓睜著或楚楚流情的兔目,或燁燁噴火的虎眼;獅鼻隆挺,驢嘴大張;馬

    齒列列,獠牙赫赫;蛇軀宛轉著悠長,魚尾搖擺著活潑;鬚髯飄飄帶風,鱗鰭閃閃有光;鷲趾獰厲,鷹爪勇猛……

    如此這般的形態,你在生物界裡是找不到一個活生生的完整的對應物的,只能分別在一些動物身上找到「零部件」。既然大自然

    裡沒有,就只好以「神物」稱之了,那麼,這種神物是怎麼產生的呢?它的本質是什麼呢?

    從本世紀初到現在,面世的有關龍的起源和本質的論著、論文已過百餘種,觀點五花八門,莫衷一是。這裡我們不妨作一簡要

    的介紹——神異動物說這是以《辭源》和《辭海》為代表的最普遍的一種觀點。前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的一種善變化能興**利萬

    物的神異動物,為鱗蟲之長」;後者說「龍是古代傳說中一種有鱗有須能興雲作雨的神異動物」。相近的說法還有:「龍是具有很多

    神性、很神秘的動物神」,「是中國古人幻想出來的動物,」(朱天順)「龍是出現於中國文化中的一種長身、大口、大多數有角和

    足的具有莫測變化的世間所沒有的神性動物,」(劉志雄、楊靜榮)

    「神異動物」是以「動物神異」為基礎的,前者來源於後者,那麼,是哪些動物通過「神異」而變成「龍」了呢?這一點,《辭

    源》和《辭海》沒有講清楚,學者們的探討則多種多樣。爬行動物——

    衛聚賢說「龍即鱷魚」;王明達說「龍形象的基調是鱷」;祁慶福認為龍「其實就是鱷魚的最早稱呼」;王大有認為「中國最原

    始的龍是灣鱷、揚子鱷」;唐蘭說龍「像蜥蜴戴角的形狀」;何新說龍「是古人眼中鱷魚和蜥蜴類動物的大共名」。徐乃湘、崔巖峋

    認為「龍是以蛇為基礎的」;李埏說「龍是蛇變成的」,是古人「以蛇為藍本,依照蛇的形狀和特徵,再附加某些想像而塑造出來的」;劉敦願認為「最早的龍就是有腳蛇,以角表示其神異性」;何星亮提出「龍的基形為蛇,而蛇類中最接近龍的是蟒蛇」,因此可

    以說「龍的原形為蟒蛇」。哺乳動物——

    劉城淮說「在蛇類和蜥蜴類之外,龍還有一個主幹部分和基本形態,那便是馬類」;他進而指出「充任龍的模特兒之一的馬,最

    初不是一般的6馬,而是河馬」,李埏認為「龍的角是古人摹擬牛頭而塑造出來的」:」我們現在還常說『牛鬼蛇神』,看來,龍

    就是二者的結合」。孫守道等提出「龍源於豬」。物候參照動物——

    陳綬祥認為,龍身是「扭動的蟲形」,龍角是先民「測定時間的工具——表」。「在廣大的範圍中,人們選擇不同的物候參照動

    物,因此江漢流域的黿類、鱷類,黃河中上游的蟲類、蛙類、魚類,黃河中下游的鳥類、畜類等等都有可能成為較為固定的物候曆法

    之參照動物……後來,這些關係演化成觀念集中在特定的形象身上,便形成了龍。」圖騰合併說此說以聞一多在《伏羲考》中的觀點

    為代表。聞氏認為,龍「是一種圖騰,並且是只存在於圖騰中而不存在於生物界中的一種虛擬的生物,因為它是由許多不同的圖騰糅

    合成的一種綜合體」;是「蛇圖騰兼併與同化了許多弱小單位的結果」,何星亮亦認為,「龍原是一種圖騰,但它又與其他圖騰有區

    別。它最初可能是一個部落的圖騰,後來演變為部落、越民族的神,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奉的、延續時間最長的圖騰神。」天象樹

    神說何新曾認為「龍的真相和實體是雲」,「龍就是雲神的生命格」;「最初的龍形不過是抽像的旋捲狀的雲紋。而後來逐漸趨於具

    體化、生物化,並且展開而接近於現實生物界中兩棲類和爬行類動物的形象。」朱大順指出,「幻想龍這一動物神的契機或起點,可

    能不是因為古人看到了與龍相類似的動物,而是看到天空中閃電的現象引起的。因為,如果把閃電作為基礎來把它幻想成一種動物的

    話,它很容易被幻想是一條細長的、有四個腳的動物。」趙天吏認為雷電龍「三位一體」,龍就是雷電的形象。胡昌健說,「龍的原

    型來自春天的自然景觀——蟄雷閃電的勾曲之狀、蠢動的冬蟲、勾曲萌生的草木、三月始現的雨後彩虹,等等……其中虹是龍的最直

    接的原型,因為虹有美麗、具體的可視形象。」尹榮方的看法別緻一些,他認為,「中國人傳說中的龍,原是樹神的化身。中國人對

    龍的崇拜,是樹神崇拜的曲折反映,龍是樹神,是植物之神。龍的原型是四季常青的松、柏(主要是松)一類喬木。」「松、龍不僅

    在外部形象上驚人地相似,而且龍的其他屬性,與松也同樣驚人地相似。」恐龍遺記說葉玉森、徐知白及美國學者海斯等主張龍的觀

    念應是遠古先民對於巨大的爬行動物恐龍的記憶,或主張先民因對恐龍的恐懼而產生龍崇拜,王大有說,「龍,被古人公認為最原始

    的祖型,可能還是恐龍。古人以具有四足、細頸、長尾,類蛇、牛、虎頭的爬行動物為龍,這可能是古人當時見到並描繪下來的某種

    恐龍形象……或許古人見到的龍,真的就是恐龍,後來它們漸漸見不到了,才把它的同類海鱷、灣鱷或揚子鱷與其視為一類,加以崇

    拜。」外邦傳入說章鴻釗認為中國的龍就是西方文化中的毒龍,約在黃帝時期傳人中土,英國學者史密斯認為世界上的各大文明皆有

    龍,而且所有的龍都出於同一個文化源地——巴比倫,中國的龍同樣也是巴比倫古龍的後裔。模糊集合說對於龍的起源和本質,龐

    進提出了「模糊集合說」,即認為龍是古人對魚、鱷,蛇、豬、馬、牛等動物,和雲霧、雷電、虹霓等自然天象模糊集合而產生的一

    種神物。中國龍起源於距今八千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是原始先民對身外異己力量模糊崇拜的產物,是以現實生物和自然天象為基礎

    ,貫穿著、體現著模糊思維的藝術創造。總評作為古生物的恐龍,滅絕於距今七千萬年左右的中生代,最早的猿人生活於三百萬年以

    前的更新世,中間相差了六千多萬年,因此,猿人是不可能看到恐龍的,也就更談不上對恐龍的記憶和恐懼,顯然,龍為恐龍遺記說

    ,是站不往腳的。

    章鴻釗是中國文化西來說的主張者,其觀點僅僅是一種理論假設。西方文化中的毒龍和中國文化中的神龍在與水的關係上有相似

    之處,但總體上差異很大,史密斯的說法緣於他的極端傳播論,即堅持認為世界文化源於埃及和巴比倫,兩人的觀點都產生於本世

    紀二三十年代,隨著中外學者對文化現象研究的深入,中國文化西來說和極端傳播論都失去了市場,龍為外邦傳人說也就為學術界所

    不取了。

    對龍為圖騰合併說也有比較大的爭議,否定的觀點認為,「迄今為止,考古學,歷史學均無可信資料證明在中國歷史上曾有過一

    個強大的以蛇為圖騰的氏族部落,至於兼併與融合其他以馬,狗、魚、鳥、鹿為圖騰的氏族部落的說法更是完全出於臆想。」

    學者們還指出,將中國古文物上出現的動物造型或紋飾視作圖騰的表現形式,也是非常錯誤的。因為考古學中的某一類型文化與

    社會學中某一氏族部落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還有的學者從圖騰文化的基本特徵提出悖論,如:幾乎所有圖騰都是自然界中存在的

    具體的生物或無生物,而龍是自然界中不存在的「神物」;圖騰是氏族群體成員崇敬的對象,是不得損害、毀傷或殺害的,而在中國

    的古代典籍和神話傳說中,不乏貶龍、辱龍、斗龍、斬龍的載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