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武俠修真 > 洪荒之帝巫

龍騰世紀 第一百零六章 西出函谷關,老子化胡為佛(可忽略) 文 / 清墟

    在秦朝中的這一系列的事情發生的時候,在踏出也是發生著一系列讓洪荒天翻地覆的改變,其中就有小乘佛教的建立,大願地藏入住地府等等之事。

    話說那年,函谷關,守關官員關尹,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一日夜晚,**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里,形如飛龍,由東向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里,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

    關尹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里,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這一日午後,夕陽西斜,光華東射。關尹正欲下關查看,忽見關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髮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顏素袍,簡樸潔淨。關尹仰天而歎道:「我生有幸。得見聖人」三步並作兩步,奔上前去,跪於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聖人」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

    關尹道:「老丈,聖人也務求留宿關捨以指修行之途。」

    老子道:「老夫有何神聖之處,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

    關尹道:「關尹不才;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里。知來者至聖至尊,非通常之聖也;見紫氣之首白雲繚繞,知聖人白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聖人乘青牛而來也。

    老子聽罷,哈哈大笑:「過獎、過獎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關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

    之後,關尹引老子至官捨,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今大聖人也聖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聖智著為書?關尹雖淺陋,願代先生傳於後世,流芳千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將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合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

    關尹得之,如獲至寶,拜道:「弟子多謝老師教導指點之恩!」

    太上老君點點頭,也默認了關尹的稱呼,當場收其為記名弟子,隨即騎著青牛,帶著出了函谷關,往西而去。

    關尹次日也辭了官,直奔西南峨眉山隱居而去,終日默誦《道德經》,如饑似渴。

    後來,關尹讀《道德經》,有感,著書《關尹表達了自己對《道德經》的感悟,老子覺的他得道了,後來再受於他太清一卷,關尹修行後在巴蜀青羊山得道飛昇,自號長眉,立蜀山劍派,名震仙人二界。

    返回老子化胡之事。

    老子西出函谷關,行至天竺,此地乃是佛門在人間界的據點,老子一抖風火蒲團,多寶道人落了出來。

    「多寶,便在此地了!」老子指著前方一豪華富麗的宮殿之內,一微微大肚的女子說道。

    多寶也不矯情,哈哈大笑一聲說道:「師伯,此番前去,吾多寶便不再是道門之人,他日再見道門之人吾不會再念及同門之誼,還望師伯贖罪。」

    老子微微歎了口氣說道:「從此之後你不在為道門之人,何為同門。」老子說道此頓了頓接著說道:「多寶希望你不要恨我,他日必有回歸之時。」

    多寶道人說道:「吾怎敢記恨聖人,只是希望大師伯記得當日的諾言。」

    原來此時正是老子要西出函谷關,化胡為佛,當初在與多寶商議的時候,曾許諾太清與玉清門下不得在打壓上清門下,太清門下之人在必要的時候要幫助上清門下度過劫難。老子見多寶心中還有怨氣,也不再多說,拿出一個精鋼鑄成的鐲子往多寶頭頂一套,多寶便化作了一道精氣存在鐲子中間,再往那大肚的女子身上一照將精氣打入肚內。

    頓時天上,一道功德聖光降落,老子微微一笑,將鐲子拋出,只見鐲子與功德聖光一遇便將他給吸收進去,最後又滴溜溜的飛回了老子身邊,成就了功德聖器金剛鐲!

    話說多寶降生於西方一個叫迦毗羅衛的小國,以國王淨飯王為父。王后名摩訶摩耶為母,經典記載佛陀化乘六牙白象,像口含白色蓮花,從摩耶夫人的左肋入胎,懷胎十月,根據當時的風俗,摩耶夫人回娘家分娩,途經蘭毗尼園,於無憂樹下誕下太子悉達多,據記載太子自摩耶夫人右肋而出,下地能走,周行7步,步步生蓮,乃遍觀四方,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這時有二條龍,一吐溫水,一吐涼水,給他洗浴。此日即為浴佛日。

    摩耶夫人在太子出生後七天去世,由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養育成人。太子天資聰穎,從小通達五明、四吠陀(古印度傳統之思想),並且相貌英偉,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無人能級。17歲時,娶表妹耶輸陀羅為妃,生下兒子羅睺羅。

    淨飯王對太子十分鍾愛,悉達多自幼過著錦衣玉食、無憂無慮的生活。年輕的太子從未見聞過人間的憂慮、煩惱和不幸,也從未思慮過人生有所謂憂患、貧困、病、老死諸般痛苦。悉達多自幼從未離開富麗堂皇的宮庭,從未走出精美綺麗的御苑;笙歌盈耳,觥籌交錯,盡情遊戲享樂。

    但偶然機會出遊,初次接觸嚴酷的、慘不忍睹的現實,太子便深為所動。根據傳說,王子一日出遊,得遇四種人,因而頓悟。一為奄奄待死的老人,一為病入膏育的患者,一為待葬的死者,悉達多到此始知老、病、死為人生所難免。

    雖然太子的貴族生活優裕而舒適的,但因觀察到社會貧富懸殊,四姓階級的不平等,又有眾生之間的弱肉強食,尤其有感於生老病死的逼迫,人生的無常,於是生起出家求解脫的志願與悲心。

    後又遇一貧苦僧人,從這位得到靈魂真正平衡的人那裡,年輕的王子懂得了如何從老年、疾病、死亡的苦難中贏得自由,便打定主意脫離家庭生活,刻意修苦行,以求解脫之道。

    終於在十九歲那年的二月初八,悉達多棄宮室,離親眷,暗自出走,落髮為僧,摒除慾念,潛心於苦修。

    淨飯王得知太子出家的消息,甚為悲傷,經派人勸說無效,便在親族中選派了阿若憍陳如、阿說示、跋提、十力迦葉、摩訶男拘利等五人伴隨他。

    太子南渡恆河,到摩揭陀國的首都王捨城,國王頻婆娑羅王會見了他。爾後,他尋訪隱棲於王捨城附近山林的數論派信奉者阿羅邏迦羅摩與烏陀迦羅摩子修習禪定。然而他們的教義,在釋迦看來,仍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解脫之道。於是他又來到跋伽山苦行林,在尼連禪河邊靜坐思維,實行苦行。經過6年,形體枯瘦,仍未見道。

    然而,無論淨心守戒,抑或刻意自苦,均未能使年輕的苦行者如願以償。他終於悟到修苦行並非獲致解脫之正道。久經冥思苦想,他終於達到覺悟。他確信:貪戀享樂以及誓修苦行,兩者皆非正真道。前者「眼貪色、耳貪聲、鼻貪香、舌貪味、身貪細滑,為愛慾所牽,惑於財色、思望安樂」;後者「以羸身而取道」,「彼諸外道」。正道為不苦不樂之中道,即靜坐默想、思維真諦--循此,則可臻於「寂滅」,終成正覺。

    於是太子捨棄無謂的苦行,走過尼連禪河,接受牧女乳糜之供,恢復了健康後。來到伽耶山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設金剛座,東向端身正坐,發誓:「我今若不證,無上大菩提,寧可碎此身,終不起此座!」

    他在樹下靜坐49天,克服了內外的種種「魔障」。徹見自己本來面目,止息一切妄想無明,終於在十二月初八日,夜睹明星,豁然「心地光明」,得大覺悟從而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世人尊稱他為「佛陀」(意為覺者),聖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迦是其種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釋迦牟尼合起來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就是「釋迦族的聖人」的意思。

    佛陀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由此指出一切眾生皆具佛性。

    喬達摩.悉達多悟道成佛,明身,自此多寶盡數恢復了前世修為和往日道行,只不過變化的是現在袈裟披身,佛光繚繞。

    多寶又在菩提樹下悟道,三十年匆匆而過,這日,自西牛賀州之地光明大放,佛光照映三界之地,功德之光從天而降,一道雄渾清晰的聲音傳遍三界:「善哉善哉!我佛慈悲!南無釋迦摩尼如來!」

    接著,佛光更甚,引起三界一片注意,不少人受到佛光的感召,竟升起了向佛之心。

    「南無釋迦摩尼如來,至此我為如來,立小乘佛教,普度世人!」

    多寶對天發下宏願,一道強烈刺眼的功德金光破天而來,待功德金光降落,多寶放出誅仙陣圖,以誅仙陣圖為載體,同時彙集心中全部惡念,轟的一聲,多寶只覺全身飄飄欲然,道行大進,斬出惡屍。惡屍一出,卻是不同尋常,只是一道虛影,接著又化為五人,卻是後世佛教有名的五大明王,即不動明王、降三世明王、軍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與金剛夜叉明王。

    此五尊乃九識所變,系五佛為降伏內外魔障所變現之教令輪身。

    中央之不動明王為大日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一切諸魔;東方之降三世明王為阿閦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大自在天;南方之軍荼利明王為寶生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五陰魔;西方之大威德明王為無量壽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人魔;北方之金剛夜叉明王為不空成就如來之教令輪身,可降伏地魔。

    自此,多寶終於完成了太上老君的目的,建立起一個與西方二聖所創大乘佛教所不同的新佛教—小乘佛教。

    就哲學思想而言,大乘佛教的標準模式是「我法兩空」,不僅人生現象沒有主體,而且一切事物現象都沒有自體規定性,勝義上是空。而小乘佛教則是認為「性空幻有」,既不完全否定事物現象的實在性。兩者之間雖然有很大的共性,但在認識上卻又極大的偏差。

    小乘佛教一建立,如來也開始了自己弘揚佛法之旅。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