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帝皇亂

龍騰世紀 419 大禹九鼎 文 / 夜月君主

    ?夏朝初年,夏王大禹劃分天下為九州,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網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目錄

    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銅鑄成九鼎,象徵九州。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徵,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據說,秦滅周後第二年即把周王室的九鼎西遷咸陽。但到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天下時,九鼎已不知下落。有人說九鼎沉沒在泗水彭城,秦始皇出巡泗水彭城地方,曾派人潛水打撈,結果徒勞無功。

    也有史學家認為,九鼎並非是九個,而是只有一個,因為代表九州,也叫九州鼎,簡稱九鼎。

    詞語釋義

    1、相傳夏禹鑄九鼎,象徵九州,夏商週三代奉為象徵國家政權的傳國之寶。戰國時,秦楚皆有興師到周求鼎之事。周顯王時,九鼎沒於泗水彭城下。唐武後、宋徽宗也曾鑄九鼎。

    《史記·周本紀》:「定王元年,楚莊王伐陸渾之戎,次洛,使人問九鼎。王使王孫滿應設以辭,楚兵乃去。」《史記·封禪書》:「禹收九牧之金,鑄九鼎。皆嘗亨鬺上帝鬼神。遭聖則興,鼎遷於夏商。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後亦以九鼎借指國柄。

    南朝宋謝瞻《張子房詩》:「力政吞九鼎,苛慝暴三殤。」

    宋楊萬里《讀嚴子陵傳》詩:「早遣阿瞞移九鼎,人間何處有嚴陵。」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五十一回:「寡人聞大禹鑄有九鼎,三代相傳,以為世寶,今在雒陽。不知鼎形大小與其輕重何如?寡人願一聞之!」

    清龔自珍《妙法蓮華經四十二問》:「諸經有《法華》,王者之有九鼎,家業之有總帳簿也。」

    2、喻份量重。

    《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司馬貞索隱:「言毛遂至楚,使趙重於九鼎大呂,言為天下所重也。」

    宋黃庭堅《次韻答叔原會寂照房呈稚川》:「聲名九鼎重,冠蓋萬夫望。」

    明張煌言《懷古》詩:「人定能勝天,一言重九鼎。」

    來歷

    黃帝寶鼎黃帝寶鼎

    夏代的青銅鑄造業,已相當發達。青銅是銅和錫的合金,熔點低,便於鑄造冶煉。夏代的煉銅業。古文獻中亦有記載。《越絕書》卷十一日:「禹穴之時,以銅為兵。」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周。《左傳》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遷於商。」即言此事。據考古材料證明,當時的奴隸在鑄造像九鼎這樣的大型器件時,一般是首先用質細的泥土製成器范,再用木炭作燃料,用銅製的坩鍋冶煉銅,錫礦塊,最後將銅錫溶液注入范中,就成為青銅器。

    但《左傳》中談到九鼎鑄造的情況是這樣的:夏朝初年,大禹劃天下為九州,州設州牧。後夏啟令九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事先派人把全國各州的名山大川、形勝之地、奇異之物畫成圖冊,然後派精選出來的著名工匠,將這些畫仿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所刻圖形亦反映該州山川名勝之狀。九鼎象徵九州,反映了全國的統一和王權的高度集中,顯示夏王已成為天下之共主,是順應「天命」的。正所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從此,九州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定鼎」,成為全國政權建立的代名詞了。

    變遷

    商湯逐走夏桀後,將九鼎遷至其都。盤庚定都於殷後,九鼎遷移至此。周武王滅商後,曾公開展示九鼎。周成王即位後,周公旦營造雒邑,將九鼎遷至該城,並請成王親自主持祭禮,將九鼎安放在太廟之中。(墨子·耕註:夏後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夏後、殷、周之相受也。)

    東周開始後,周朝王室衰落,各諸侯開始覬覦王權。周定王時,楚莊王首次「問鼎之輕重」,被周大夫王孫滿駁回。後楚靈王一度也動心問鼎,因國內發生叛亂,未果。

    秦惠王時,張儀制定策略,希望能奪得九鼎以號令諸侯,楚頃襄王、齊國國王亦希望爭奪寶鼎。周赧王周旋於兩國以及魏國、韓國之間,令其相互制約,得保九鼎不失。

    文獻記載

    我國古代青銅工藝高度發達,傳下了許多稀世之寶。然而就歷史價值而言,卻沒有一件比得上夏朝的九鼎。後人將爭奪政權稱為「定鼎」,就是因為三代以來,九鼎一直被視為王權象徵的緣故。關於鑄造九鼎,《墨子·耕柱》曰:「昔日夏後開(啟)使蜚廉折金於山川,而陶鑄之於昆吾,……九鼎既成,遷於三國。」三國指夏、商、周。根據《左傳》宣公三年(公元前606年)的記載,夏朝初年,令九州州牧貢銅,鑄造九鼎,事先將全國各地山川奇異之物畫成圖形,然後分別刻於鼎身。九鼎鑄成後,陳列於宮門之外,使人們一看便知道所去之處,有哪些鬼神精怪,以避凶就吉,據說此舉深得上天的讚美,因而夏朝獲得了天帝的保佑。九鼎一出世,就蒙上了一層神秘色彩。其實,透過神話因素,就不難看出它的政治價值。再以九州之銅鑄成九鼎,再以九鼎象徵九州,無非是要表明自己乃九州之主,實現了天下一統。此後,九鼎便成了三代傳國之寶。夏亡之後,鼎遷於商,商亡之後,鼎遷於周。周成王正式定鼎於郟(今河南洛陽境內),表明天命之所歸。

    春秋時期,隨著王室力量的衰落,強大的諸侯對九鼎便產生了覬覦之心。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整飭內政,興修水利,厲行改革,國富兵強的形勢之下,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雒邑的郊外,周定王被迫派人為他舉行慰勞歡迎之禮,莊王「問鼎小大輕重」,表明了他有滅周的野心。從此,後人將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

    《戰國策》開篇東周策一《秦興師臨周求九鼎章》就記載了秦要侵略周奪取九鼎的故事。周人顏率有謀略,先鼓動齊國幫助驅秦,答應把九鼎給齊國,齊國來要,顏率便問齊王走哪條路,結果都不合適,還說九鼎九個,一個要用九萬人,九九八十一萬人方全能拉走,顏率又說:「今大王縱有其人,何途之從而出?臣竊為大王私憂之。」齊王曰:「子之數來者,猶無與耳。」顏率曰:「不敢欺大國,疾定所從出,弊邑遷鼎以待命。」齊王就不再提拉九鼎的事了。從這裡看九鼎真夠重的,不過一定有誇張,但從這個文獻看,九鼎一定很重,還是九個。

    此後,關於九鼎的下落,史家眾說紛壇,不一而足。

    司馬遷在他撰著的《史記》一書中,對九鼎的記敘,就有出入,前後不一。如:在周、秦二「本紀」中說,秦昭襄王五十二年(公元前255年),周赧王死,秦從雒邑掠九鼎人秦。但在《封禪書》中說:「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淪沒,伏而不見。」由後者分析,九鼎在秦滅周之前,即「宋之社亡」時,已經不見;那麼,前者所述秦昭襄王五十二年,秦從雒邑掠九鼎歸秦,豈不是自相矛盾,令人費解!司馬遷之後,東漢的著名史學家班固,在其所著的《漢書》中,對九鼎之下落,採取兼收並蓄之法,收錄了司馬遷的上述兩說,同時,又補充了一條史料,說是在周顯王四十二年,即公元前327年,九鼎沉沒在彭城(今江蘇徐州)泗水之下。後來秦始皇南巡之時,派了幾千人在泅水中進行打撈,畢竟是江水滔滔,無從覓處,只得徒勞而返。

    到了清代,九鼎之下落更加難以考察尋覓。後代史家只能隨意加以揣測了。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郊祀志》中認為:東周王室在衰落的過程中,已無力量保護自己。而戰國時期各個實力雄厚的諸侯國,卻虎視眈眈,力圖統一中國,取周而代之。因此,象徵王權和「天命所歸」的九鼎,自然成為各諸侯必欲奪之的稀世國寶;加之此時周王室財政困難,入不敷出,於是銷毀九鼎以鑄銅錢,對外則詭稱九鼎已不知去向,甚至說其中一鼎已東飛沉人泗水之中,免得諸侯國興兵前來問鼎,自找麻煩,王光謙的說法雖似有理,但提不出任何一點史料加以證實,因此,是使人難以置信的。

    後世帝王亦曾屢次重鑄九鼎,以武則天萬歲通天元年和宋徽宗崇寧三年兩次最為有名。

    縱觀中國歷代史籍,關於九鼎下落的材料雖多,但往往自相矛盾,提不出充分可靠的依據,不禁讓人產生疑問:在地下埋藏的古物中,九鼎今天究竟是否還存在?在歷史上,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週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古人關於它已銷毀的歷史記載。因此,九鼎的下落,至今仍是一個謎。或許,今後會有揭破這個千載之謎的一天,那可能也是九鼎重見天日之時。

    帝皇亂讀者交流群:163361413;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夜月,多多關注帝皇亂!紅包,金牌,有的一定要砸給哦夜月哦。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注,帝皇亂也將進入真正的大亂,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夜月,謝謝……在此推薦好友的一本校園文《魔法學院之絕色甜心》《妖精公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