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帝皇亂

龍騰世紀 410 大禹治水(不訂閱) 文 / 夜月君主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鬥爭,最終獲得了勝利。網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這一件名垂青史的大業。

    《史記·夏本紀》「予娶塗山」

    司馬貞索隱:「《系本》曰『塗山氏女名女媧』,是禹娶塗山氏號女媧也。」亦稱「女嬌」、「女趫」。

    《虞書·益稷》篇云:「予創若時,娶於塗山,辛壬癸甲,啟呱呱而泣。予弗子,惟荒度土功。」

    《孟子·膝文公上》:「禹八年於外,三過其門而不入。」

    《呂氏春秋》曰:「禹娶塗山氏女,不以私害公,自辛至甲四日,復往治水。」

    《史記·夏本紀》:「禹傷先人父鯀功之不成受誅,乃勞身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

    常璩《華陽國志·巴志》:「禹娶於塗,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啟呱呱啼不及視,三過其門而不入室,務在救時,今江州塗山是也,帝禹之廟銘存焉。」

    據考證,當時大禹治水的地區,大約在現在的河北東部、河南東部、山東西部、南部,以及淮河北部。一次,他們來到了河南洛陽南郊。這裡有座高山,屬秦嶺山脈的餘脈,一直延續到中岳嵩山,峰巒奇特,巍峨雄姿,猶如一座東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個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細流就由隙縫輕輕流過。但是,特大洪水暴發時,河水就被大山擋住了去路,在缺口處形成了漩渦,奔騰的河水危害著周圍百姓的安全。大禹決定集中治水的人力,在群山中開道。艱苦的勞動,損壞了一件件石器、木器、骨器工具。人的損失就更大,有的被山石砍傷了,有的上山時摔死了,有的被洪水捲走了。可是,他們仍然毫不動搖,堅持劈山不止。在這艱辛的日日夜夜裡,大禹的臉曬黑了,人累瘦了,甚至連小腿肚子上的汗毛都被磨光了,腳指甲也因長期泡在水裡而脫落,但他還在操作著、指揮著。在他的帶動下,治水進展神速,大山終於豁然屏開,形成兩壁對峙之勢,洪水由此一瀉千里,向下游流去,江河從此暢通。

    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大家推舉為舜的助手。過了十七年,舜死後,他繼任部落聯盟首領。後來,大禹的兒子啟創建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因此,後人也稱他為夏禹。夏禹死後就葬在茅山,後人因禹曾在這裡大會諸侯,計功行賞,所以把茅山改名為會稽山。這就是紹興大禹陵的由來。而今的禹陵背負會稽山,面對亭山,前臨禹池。1979年重建大禹陵碑亭一座,飛簷翹角,矗立於甬道盡頭。內立明朝人南大吉書寫的「大禹陵」巨碑一塊。亭周古槐蟠郁,松竹交翠,幽靜清雅。亭南有禹穴辨亭和禹穴亭,是前人考辨禹的墓穴所在之處。

    大禹為民造福,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稱頌,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為炎黃後裔懷念。人們來到紹興,總忘不了去市東南的大禹陵觀瞻。

    傳統的說法是:舜命鯀治水,鯀只懂得堙、填之法,失敗後為舜所殺。鯀之子禹接受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改用疏導之法,終於成功。史實並不如此簡單,鯀也不會如此之笨。失敗或者成功總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國語》等古籍就說過大禹治水也是用的堙、填之法。

    古時候,在華陰潼鄉有個叫馮夷的人,不安心耕種,一心想成仙。他聽說人喝上一百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化為仙體。於是就到處找水仙花。大禹治水系列繪畫及雕塑

    大禹治水系列繪畫及雕塑(17張)大禹治理黃河之前,黃河流到中原,沒有固定的河道,到處漫流,經常氾濫成災。地面上七股八道,溝溝汊汊全是黃河水。馮夷東奔西跑找水仙花,就常渡黃河、跨黃河、過黃河,常和黃河打交道。轉眼過了九十九天,再找上一棵水仙花,吮吸一天水仙花的汁液,就可成仙了。馮夷很得意,又過黃河去一個小村莊找水仙花。這裡的水不深,馮夷趟水過河,到了河中間,突然河水漲了。他一慌,腳下打滑,跌倒在黃河中,活活被淹死。

    馮夷死後,一肚子冤屈怨氣,咬牙切齒地恨透了黃河,就到玉帝那裡去告黃河的狀。玉帝聽說黃河沒人管教,到處橫流撒野,危害百姓,也很惱火。他見馮夷已吮吸了九十九天水仙花的汁液,也該成仙了,就問馮夷願不願意去當黃河水神,治理黃河。馮夷喜出望外。滿口答應。這一來可了卻自己成仙的心願,二來可報被淹死之仇。

    馮夷當了黃河水神,人稱河伯。他從來沒有挨過治水的事兒,一下子擔起治理黃河的大任,束手無策,發了愁。咋辦呢?自己道行淺,又沒什麼法寶仙術,只好又去向玉帝討教辦法。玉帝告訴他,要治理好黃河,先要摸清黃河的水情,畫個河圖,有黃河的水情河圖為依據,治理黃河就省事多啦。

    河伯按著玉帝的指點,一心要畫個河圖,他先到了自己的老家,想找鄉親們幫幫忙。鄉親們都討厭他好逸惡勞,沒人答理他。他找到村裡的後老漢,講了他治理黃河的大志。後老漢見他如今成了仙,要給百姓們辦點好事,就答應幫幫他。從此,河伯和後老漢風裡來雨裡去,跋山涉水,察看黃河水情。兩個人一跑就是好幾年,硬是把後老漢累病了。後老漢只有回去,剩下河伯繼續沿黃河察看水情。分手時,後老漢再三囑咐河伯,幹事要幹到底,不要中途而廢,畫好圖就動手治理黃河,人手不夠,他說服鄉親們幫忙。

    查水情,畫河圖,是個苦差事。等河伯把河圖畫好,已年老體弱了。河伯看著河圖,黃河哪裡深,哪裡淺;哪裡好沖堤,哪裡易決口;哪裡該挖,哪裡該堵;哪裡能斷水,哪裡可排洪,畫得一清二楚。只可歎自己沒有氣力去照圖治理黃河了,很傷心。河伯想想,總有一天會有能人來治理黃河的,那時,把河圖授給他,也算自己沒有白操心。

    河伯從此就在黃河底下安度晚年,再沒有露面。不料,黃河連連漲水,屢屢氾濫。百姓們知道玉帝派河伯來治水,卻不見他的面,都罵河伯不盡職盡責,不管百姓死活。

    後老漢在病床上天天盼河伯,一晃好些年不見面。他對治理黃河的事不放心,要去找河伯。他兒子叫羿,射箭百發百中。無論後老漢如何講,羿不讓他去找河伯。後老漢不聽兒子勸阻,結果遇上黃河決口,被沖走淹死,連屍體都沒找到。后羿非常恨河伯,咬著牙說,早晚要把河伯射死。

    後來,到了大禹出來治水的時候,河伯決定把黃河河圖授給他。

    這一天,河伯聽說大禹帶著開山斧、避水劍來到黃河邊,他就帶著河圖從水底出來,尋找大禹。河伯和大禹沒見過面,誰也不認誰。河伯走了半天,累得正想歇一歇,看見河對岸走著一個年輕人。這年輕人英武雄偉,想必是大禹,河伯就喊著問起來:「喂,你是誰?」

    對岸的年輕人不是大禹,是后羿。他抬頭一看,河對岸一個仙風道骨的老人在喊,就問道:「你是誰?」

    河伯高聲說:「我是河伯。你是大禹嗎?」

    后羿一聽是河伯,頓時怒沖心頭,冷笑一聲,說:「我就是大禹。」說著張弓搭箭,不問青紅皂白,「嗖」地一箭,射中河伯左眼。河伯拔箭捂眼,疼得直流虛汗。心裡罵道:「混帳大禹,好不講道理!」他越想越氣,就去撕那幅水情圖。正在這時,猛地傳來一聲大喊:「河伯!不要撕圖。」河伯忍痛用右眼一看,對岸一個頭戴斗笠的人,攔住了后羿。這個人就是大禹,他知道河伯畫了幅黃河河圖,正要找河伯求教呢。后羿推開大禹,又要搭箭張弓。大禹死死拽住他,把河伯畫圖的艱辛講了,后羿才後悔自己冒失莽撞,射瞎了河伯的左眼。

    后羿隨大禹一同趟過河。后羿向河伯承認了過錯。河伯知道了后羿是後老漢的兒子,也沒多怪罪。大禹對河伯說:「我是大禹,特地來找你求教治理黃河的辦法哩。」

    河伯說:「我的心血和治河辦法都在這張圖上,現在授給你吧。」

    大禹展圖一看,圖上密密麻麻,圈圈點點,把黃河上上下下、左左右右的水情畫得一清二楚。大禹高興極啦。他要謝謝河伯,一抬頭,河伯躍進黃河早沒影了。

    大禹得了黃河水情圖,日夜不停,根據圖上的指點,終於治住了黃河。

    為了紀念大禹的功績,各地出現了很多形式紀念大禹的功績,在安徽懷遠縣塗山上,就有一座唐代之前的古老建築-禹王宮,每年陰曆三月二十八,周邊數萬的人民都會趕到山頂,向禹王朝拜。山上有望夫石、朝禹路等古跡,當地流傳眾多關於大禹治水的傳說。

    位於山西省芮城縣東南5公里的黃河岸邊的神柏峪,相傳是大禹勘察水情、並在河邊的柏樹上拴馬歇腳的地方。後人在此處河邊修建了一座禹王廟,以示紀念。

    淮沂治水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洪荒時代就是原始時代。那時代沒有文字記錄先民的生活狀況,後人往往憑想像、傳說、神話去加以瞭解。現代由於先史學、考古學、人類學、地質學的發達,對於洪荒時代的情況,才推斷出一個近似的瞭解。相傳在距今約4600年前的夏朝堯舜時代,正值冰河時代後期,氣候轉暖,積雪消融。大地山河,淪為澤國,天地萬物,同為波臣。人類或登高陵土山,或以木為舟,載沉載浮,倖免淪沒。古黃河改道從蘇北平原入海,淮、泗流域發生特大洪水,「湯湯洪水方割,蕩蕩懷山襄陵,浩浩滔天」(《尚書·堯典》)。加之海水水面升高,滄海橫流,海水倒灌,淮河淤積,使泰山以西到沂蒙以南至蘇北地區,成為大片澤國。在洪水橫流氾濫於天下時,人民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各部落的人們被迫逃避到一個個高地上,形成了許多孤島。鯀是堯舜治下的一位治水首領,他被流放東夷,負責變革同化東夷族,使其迅速趕上進步的黃帝族。鯀是傳說中禹的父親,顓頊的兒子,姒(si)姓,建國於崇(今河南嵩縣北),史稱崇伯。鯀是堯帝的臣子,當時洪水氾濫,他由四岳推薦給堯,被派去治理洪水。由於他採用堵塞的方法,結果九年不成,用湮塞的方法,淹沒許多人的生命,並擅自將神廟裡的青銅禮器鑄成治水工具,犯下彌天大罪,被舜帝誅殺於羽山之野。《正義》引《括地誌》載,羽山在沂州臨沂縣界。《禹貢》註:「羽山在郯城縣七十里」。

    《左傳》云:「鯀化為黃熊,入於羽淵,淵東有羽山。池上多生細柳,野獸不敢踐。」另據《山海經·海內經》載,鯀死之後從他的腹中生出了他的兒子禹。大禹奉命繼承了父親未競的事業,他吸取了父親失敗的教訓,採用疏導的方法治水,並且親臨一線指揮,櫛風沐雨,歷經十年之久。《史記》以極其虔敬的心情敘說了禹的豐功偉績:他捨家為國,忘我工作,新婚只有四天就離家赴任,三過家門而不入,連新生的兒子也無暇照顧。為了全面瞭解水情和地勢,他足跡踏遍了九州,勘察測量山形水勢,疏導了九條河道,修治了九個大湖,鑿通了九條山脈,終於戰勝了洪水,得以平土而居。禹不僅治理了水患,而且還考察了九州的土地物產,規定了各地的貢品賦稅,開通了各地朝貢的方便途徑,並在此基礎上,劃定了五服界域,使得全國範圍內形成了眾河朝宗於大海,萬方朝宗於天子的統一安定的大好局面。大禹也因此大得民心,使他有條件獲得政治優勢,成為堯的繼承人。

    經過大禹治水,在「淮沂其治,蒙羽其藝」之地(《史記·夏本紀》),淮河和沂水流過的地方,蒙山和羽山之間,這片淤積幾十年大水的地方,經過大禹的治理,將淤積的大水「谷」,引入大海,清理了古黃淮泛區的一些河段,開出了許多良田和桑土,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地方。在低窪地留下了微山、東平、鉅野、駱馬等「四瀆」,成為有利於先民生存的湖泊。其後劃分了行政區域,也就是青、兗、徐、揚、梁、豫、冀、荊、雍等九州。禹治水有功,舜將部落聯盟首領之位禪於禹,其後裔姒姓便在今魯南蘇北一帶滋生繁衍,從事著耕耘、蠶桑、冶煉、制陶、漁獵等生產活動。後人為紀念夏禹治水的功績,曾在沂河岸邊建立了禹王城。禹是夏朝開國之君。禹生啟,啟生仲康,仲康生帝相,帝相生少康。

    幾千年來,有關大禹治水的傳說在寧陽及周邊地區久傳不衰,家喻戶曉,人們至今傳頌著許多大禹治水的故事、詩詞及歌謠,婦幼皆知的《禹王台的傳說》、《筷子的傳說》、《建立禹王廟的傳說》、《「禹碑虹渚」傳說》、《威鎮水妖之廟的傳說》、《大禹定屬相的傳說》、《大禹「夫妻樹」的傳說》、《「虯枝歧柏」的傳說》、《禹攻雲山的傳說》、《鐵牛鎮海眼的傳說》、《白馬廟裡祀禹父的傳說》等十餘個傳說,有些已編入《寧陽縣志》、《寧陽民間文學集成》等書籍。

    現在,人們在寧陽及周邊地區發現了多處與大禹治水同時代的古文化遺跡,進一步印證了大禹治水的活動範圍。特別是2002年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在香港收購的西周中期青銅禮器「遂公嬃」,證明大禹治水的古史傳說早在2900年前的西周時期,就已在今天的寧陽及其大汶河沿岸廣為流傳,深入人心。

    大禹治水的傳說內容豐富易於上口,影響廣泛。他是該地區勞動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他歌頌正義和美好、勤勞和善良,提倡公道和正派,讓人團結和睦相互關愛,具有很強的思想性和文學性,教化功能明顯,使寧陽和周邊地區形成了淳厚和諧的民風。

    禹王廟大門內,並排屹立著兩棵巨柏,樹幹筆直勁挺,極具凌霄之勢,樹冠的枝梢盤旋生長,向東南斜伸的枝條象高昂的鳳頭,西北樹枝如展開的鳳尾,人們都把這樹冠叫做「鳳凰架」,西側的一株略低於東柏,樹冠翁郁,猶如淑女。有趣的是這株柏向東斜長,有偎夫之懷之態勢,傳說當年大禹治理汶水,積勞成疾,病死在汶水之濱,人們為了紀念大禹,把他葬在禹王廟的這個位置。不久,在埋葬大禹的地方,長出了一株翠柏,以示大禹死後鎮守汶水。大禹由於常年在外治水,他的妻子非常想念他,便化作一隻鳳凰來找他,正巧落在大禹化身的這株柏樹枝上,當得知自己日夜想念的丈夫不在人世間後,心中十分悲痛,哀鳴不止,泣血而死。一頭栽到樹下,離開了人間。人們就把鳳凰葬在這株樹的西邊,過了幾天,葬鳳凰的地方又長出了一株新柏樹,人們紛紛議論說:大禹夫妻活著不能團聚,死後化作夫妻樹、連理樹,永不分離。

    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早年間,在封建社會之前,據說啊那會兒啊天地是這麼一個大肉球,跟個雞蛋似的。有一位盤古老師,在這雞蛋裡面生活。他覺得悶得慌啊,隨身拿出一個大斧子來,斧子呢肩寬背兒厚刃飛薄,殺人不見血光毫,斧子上面還鏨著仨字兒:王麻子。盤古挺高興的,我來我得著吧,我試試吧。拿這個噌一下子把這個大雞蛋切開了,清者上升者為天,濁者下降者為地。這麼才分出來天地,當然這是民間傳說,咱們誰也沒見過這位盤古老師。民間神話,很多事情就是姑妄聽之姑妄言之,別較真兒。那會兒也沒有什麼文字,也沒有記載,都是口口相傳。

    反正到後來吧,人們呢就逐漸得文明起來了,也有了首領了。首領裡邊兒有一位:堯。名字就叫堯,咱們總說堯王,就是這位。堯舜禹湯嘛,這個堯。堯王了不起,這個人沒有缺點,全是優點。天下老百姓萬眾一心,選舉堯作我們的首領。後來這個堯歲數就大了,我不能老跟這兒當這個王啊。就得找一個能接我班的。當時來說有一個名詞叫:禪讓。那會兒還沒有說這爹不幹了,倒騰給兒子,沒有。當時是禪讓。挑選天下的高人。大伙出主意,你們說誰能耐大,誰能當這個王,統治萬民。群臣們就出主意,最後推舉出一個人來,叫舜。

    堯王說這人叫舜哪,怎麼個好法兒呢?大夥兒說了,這人哪,好人,能耐大,沒有缺點。說怎麼個沒缺點,很了不起這個人:不隨吐痰,過馬路走人行橫道線,上公共汽車給孕婦讓座兒,不買黃牛的票,聽相聲不搭下茬兒。堯王說那比我強,我聽相聲我還喊:噫!(觀眾喊:噫!)對,就這樣。那挺好,把他找來吧,把舜就找來了。他說王啊,您找我什麼事兒?堯王很高興,說來兄弟坐這兒,現如今哪有這麼一件事兒找你,我需要禪你。舜就跑了:咱不逗啊,我已經做得很好了,不隨地吐痰,上車給孕婦讓座兒,給軍烈屬挑水,聽相聲不搭下茬兒,怎麼要騸了我呢是吧。堯王說你沒明白,不是那個騸,乃是禪讓之禪,要把江山社稷讓給你來坐。舜當時一聽就傻了,這怎麼可能呢?說堯王您往這兒一坐,普天下是萬民歸心哪。我沒有您這麼大的能耐,我做不到。三說五說最後決定讓舜先攝政。王還是堯,舜先替他行使君王的權利。我先干一段兒時間,如果您覺得說行的話,那麼我來作這個王,如果覺得不行,再找別人也來得及,您還是王。那一年,堯是一百零七歲。舜心說我也攝不了多少年政,我估計你堅持不到二百歲。就這麼著,舜成了天下的主宰。

    但是當了這個王時間不長,普天下鬧了洪水了。那個年頭兒說實在的不像現在似的,琢磨得這麼透。遠古時期,什麼都不懂。水一來老百姓就慘了,死人無數,中原一帶成為一片澤湖。百姓們著急,怎麼辦呢?身為人中高領袖的這位舜,當務之急就要治水。跟群臣們商量你們大夥兒出主意,咱們要救黎民於水火之間。誰能幹這個事兒呢?打這邊出來一位大臣,說為臣我願意治水。哦,愛卿,怎麼稱呼?鯀!(發音同滾)舜很生氣,咱有事兒好商量,我只是攝政,你要看我不順眼你找堯王去說。你罵人不行,知道嗎?但是我,在我這個角度來說,我也不能跟你著這個急生這個氣。這篇兒揭過去,我不提了。你叫什麼名字?鯀!把舜氣壞了,孫子!有完嗎?怎麼能這樣兒呢?文武群臣都勸他:您別著急,他的名字就叫袞。噢,舜點點頭,這是寡人我的疏忽,愛卿叫鯀,你這個人緣兒夠次的。我估計小的時候也不聽話,要不然你爸爸能管你叫這個嘛。那咱們商量商量吧,你有沒有什麼辦法能夠治水?鯀先生就說了,我是碟城築壩。什麼意思呢?水流過來了,我們用一道牆把它堵上。舜說那水要是再漲呢,那我們的壩還要長。舜點點頭,嗯,也是一個辦法,那你就去吧。

    鯀先生帶著很多的民工就開始築壩。哎呀,這個壩是越築越高啊,老百姓抬頭看,河在天上流。那麼說這東西管用嗎?不管用。這是很野蠻的一種做法,水來了你堵上了,這兒又裂口子,這兒堵上。你終歸有堵不上的時候。天下之大,這麼多的洪水你怎麼能都堵得住呢?越堵越出事兒。鯀還跟大夥兒出主意,你們看哪,這兒咱們壘起來了很高,水從天上走,這個咱們是擋住了,下一步啊……大臣們都指,你回頭兒看看吧。一回頭兒,那裂一大口子,嘩,水全下來了,死黎民無數。就有大臣把這個消息告訴了舜,說他那法兒不靈。舜說對呀,我覺得也不靈啊。既然死黎民無數,他有罪於萬民,必須要處死。派了一個大臣叫祝融,你帶著我的手諭前去處死鯀。

    祝融打這兒走,晝夜兼程趕奔禹山,因為鯀當時正在禹山幹活兒呢。祝融來了,這兒一說,鯀爺,這夠嗆。您這點兒活兒干的王已經知道了。王很生氣,後果很嚴重。這也沒有辦法,現如今奉舜王的手諭,我要來把你殺死。那沒有辦法,君叫臣死臣得死,手諭現在何處?說在路上,為什麼呢?那個年頭沒有紙,皇上傳一聖旨寫一手諭得鑿在石頭上。後面拿車拉著在道兒上呢。那等些日子吧,等些日子吧。等了些日子,終於把這手諭抬來了。一百來斤大石頭塊兒,上面是這麼寫著呢。鯀歎了口氣,沒有辦法,看起來是我無能,致使黎民受罪。乾脆我一死以謝天下。把腦袋擱石頭上,祝融掏出一大錘來,啪,噗,腦漿子都出來了,打這兒起,祝融再也不喝豆腐腦了。

    可是治水的臣子是死了,治水的工作還要進行下去。那麼誰能幹這個事兒呢?這個時候袞的兒子已經長大成人了。來到了都城面見大舜。說我能治水。舜很高興,說你怎麼知道你能治水呢?說我父親就一直治水。哪位呀?鯀!舜點點頭,這隨你爸爸這隨你爸爸,那麼你叫小鯀?我不叫小鯀,我不叫小鯀。我叫禹。噢叫禹啊,那麼說你還像你父親似的碟城築壩嗎?不能那樣做,我爸爸那樣做是錯的,他這樣做的後果一定造成萬民塗炭,死人無數。對,你爸爸就這麼做的,確實死人無數。那我父親應該為此付出代價,他已經付出了代價,他已經死了。那麼好,我要做的呢,要順治。我不能逆流而行。那怎麼辦呢?說水走到哪兒堵上了,我得把堵著的地方疏通開。舜一聽,對!他說這個,你早告訴你爸爸他死不了。你這個主意出的比你爸爸強得多。好,欽賜八位大臣,跟他一塊兒,在史書上記載此為八大重臣。

    八個人,還帶著幾萬民工,跟著禹一起,是疏通所有的河道。首先第一道難關就是龍門山。在哪兒呢?現在山西省西南角,有一個地方叫利津縣,這個山哪它往西和呂梁山脈是連著的。黃河南流走到這兒,被龍門山攔住了,這怎麼辦吧。現在當務之急要把山打通了,讓水過去。那個年頭也沒有拖拉機,也沒有這些個機器。所有個工具只有這八樣兒東西:金瓜、鉞、斧、朝天鐙、執、掌、銓、衡,八樣兒。咱們看戲台上皇上一上殿,後面跟著的,舉著棍兒,或者頭裡是個手啊,或者是一個什麼金瓜啊,就是當初留下來的。在上古時代,這八樣兒東西是建築用的工具。單憑這八樣兒東西要把這山給刨開了,這是多大的工作量啊。哎呀,這個工程是特別的不順,而且工人們非常的苦。大禹呢給大家做思想工作,我知道大家很辛苦,但是大家為了百姓的利益,咱們再苦也得努力。俗話說得好:苦不苦,想想人家薩達姆;順不順,想想人家克林頓。工人們幹勁兒十足啊,您能告訴我們這薩達姆是誰嗎?禹說,我也不老知道的,我都聽說相聲的說的。

    禹王登基之後,首先分封諸臣。之前舜王手下這些大臣們,一個個加官進祿。包括舜王的兒子以及堯王的兒子,也分別有了自己的封地。堯王的兒子叫丹朱,封的地名叫唐,這個地方叫唐,就是現在保定附近;舜王的兒子叫商住,封到虞,就是現在河南省虞城縣,封到這個地方。自己呢把江山遷到了陽城,都城在陽城,萬民樂業,這是一個人人都稱讚的好皇上。

    說這一年吧,雖然天災沒有了,但是**又來了。為什麼呢?三苗作亂。三苗,在湖南省南部地區,有苗族作亂。當地是兩種少數民族:苗族和黎族。這麼兩種。想當初黎族作亂,那個首領叫蚩尤,被軒轅黃帝斬於逐鹿,也就是史書記載的阪全大戰。退回去之後現如今三苗不服,要為蚩尤報仇,帶著兵來了。禹王不怕這個,既然來了,兵來將擋水來土掩。帶領著兵丁就迎上前去,四個月的光景,把三苗首領擒獲到都城。按所有人想法應該是把這三苗的首領給殺了。但是禹王沒有,把他們請上來,落座,好好得跟你說。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天下百姓需要的是平安,人民需要的是安居樂業。希望你們回去之後能在你們的屬地好好得生活。唉呀,三苗的首領感動得啊,眼淚嘩嘩的,鼻涕泡兒都出來了。我們錯了以後再也不這樣了,我們改了。

    收服了三苗,普天下都挑大拇指啊。這個時候傳來了消息,說舜王要死了。舜王去哪兒了呢?帶著娥皇女英走到蒼巫山這兒,蒼巫山是九個山頭,這九個山頭像九個人腦袋,所以當年也有人管它叫九嶷山,俗稱就是蒼巫山。走到這兒的時候呢舜王也不知道是吃了什麼東西了啊。反正不是很舒服,一病不起。趕緊派人把大夥兒都找來。托付一下江山的事之後在這兒死了。唉呀,娥皇女英啊,哭得跟淚人兒似的。禹王傳下口諭,普天下之人穿孝三年。為什麼民間說家裡父母死了之後穿孝三年呢,都是那個年頭兒留下來的規矩。第一年穿白、第二年穿灰、第三年穿青,這就是想當初禹王哭大舜的時候傳下來的規矩。所有人都走了,娥皇女英倆人沒走,在這兒蓋了小房子,要為舜王守孝,種了一片竹子,就每天在竹子這兒哭。到最後竹子上面都有了花紋了。種了兩種竹子,上邊兒有斑點的人們稱為鳳尾竹,有圈兒有花兒的叫香妃竹。這麼兩種竹子,有機會大夥兒要是瞧見唱快板兒的李菁,可以拿這個問一問,他未必知道。

    禹王很好啊,登基之後,只要閒的沒事就到民間去私訪。私訪就是穿上很普通的老百姓的衣服,與民共歡樂,與民共疾苦。沒事兒上大街上一喊:我是禹王!我來私訪了!我很低調!把老百姓叫來之後,有什麼冤枉有什麼事情跟我說,我給你們解決。這走著呢,有打對過一大幫人,差人們押著一個罪犯過來了,這個罪犯口口得喊冤,禹王瞧見了,等一下,我問問他,為什麼喊冤?犯什麼錯誤?說他呀,偷人家糧食吃,現如今被抓獲了。禹王說我問問你呀:你為什麼偷人家糧食吃呢?這個我餓。禹王點點頭:有道理。那你偷對嗎?我原來偷,我現在是搶。這個飯量是長了啊。說這樣做不對呀。罪犯說了:說不對罪不在我,罪在君王啊。你讓我作臣子,你讓我吃不飽飯哪,難道說你沒有責任嗎?禹王點點頭:來呀,解開他的繩索,放他走。我問你,今天放了你,以後還搶糧食嗎?大個兒一回頭:吃不飽就搶。禹王說給他捆上。這個,你這樣做不對,別人的糧食你怎麼能搶呢?話又說回來了,不對當中也有你的道理。你回去給我點兒時間,我力爭是讓萬民安居樂業,你不可行兇傷人哪。吩咐人把大個兒送回家去,命人是嚴加管教。

    帝皇亂讀者交流群:163361413;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夜月,多多關注帝皇亂!紅包,金牌,有的一定要砸給哦夜月哦。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注,帝皇亂也將進入真正的大亂,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夜月,謝謝……在此推薦好友的一本校園文《魔法學院之絕色甜心》《妖精公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