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科幻小說 > 帝皇亂

龍騰世紀 400 朱元璋(不讀) 文 / 夜月君主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網原名重八,後取名興宗。濠州鍾離人。明朝開國皇帝。幼時甚貧困,曾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入皇覺寺。[1-2]25歲時參加郭子興領導的紅巾軍反抗元朝暴政,至正十六年(1356年)諸將奉朱元璋為吳國公。元至正十六年(1356),攻佔集慶路後改為應天府。[3]元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擊破各路農民起義軍後,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後結束了蒙元在中國的統治。先後平定四川、廣西、甘肅、雲南等地,建立了全國統一的封建政權。為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洪武十三年(1380年),誅殺丞相胡惟庸,廢丞相。[4]設承宣佈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於南京,享年71歲,廟號太祖,謚號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葬南京明孝陵。

    中文名:朱元璋

    別名:朱重八(原名),字國瑞

    國籍:中國明朝

    民族:漢族

    出生地: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

    出生日期:1328年10月21日(戊辰年)

    逝世日期:1398年6月24日(洪武三十一年)

    職業:皇帝

    主要成就:推翻元朝,結束元朝民族等級制度

    主要成就:恢復了民族平等

    恢復了漢人國家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即位地點:應天(南京)

    在位時間:1368年1月23日—1398年6月24日

    即位年齡:40歲

    配偶:馬皇后

    繼承人:朱允炆(惠帝)

    目錄

    人物生平出身布衣

    反元鬥爭

    建立大明

    北伐殘元

    人物病逝

    為政舉措政治

    軍事

    經濟

    文化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書法

    作品

    家族成員家世

    兄弟姐妹

    后妃

    子女

    軼事典故六甲聖燈的故事

    名字來源

    國號之爭

    藝術形象

    展開人物生平出身布衣

    反元鬥爭

    建立大明

    北伐殘元

    人物病逝

    為政舉措政治

    軍事

    經濟

    文化

    人物評價

    個人作品書法

    作品

    家族成員家世

    兄弟姐妹

    后妃

    子女

    軼事典故六甲聖燈的故事

    名字來源

    國號之爭

    藝術形象

    展開編輯本段人物生平出身布衣

    朱元璋(1328年公歷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國瑞,明朝開國皇帝。原名朱重八,朱元璋本是八月初八日生人,故取名重八,後取名朱興宗,其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朱元璋[5]

    父為朱世珍(原名朱五四),母為陳氏。在明代徐禎卿的《翦勝野聞》中,他引用了朱元璋自己作的《朱氏世德碑》碑文,那上面是這樣記載的:朱元璋這一朱姓宗族,出自金陵之句容,家住朱家巷,地屬通德鄉,其地在今江蘇省南京市境內,朱]元璋以上幾代人都以農業為生。

    按照記載,朱元璋五世祖叫朱仲八,娶陳氏,生了三個男孩。老大叫朱六二,老二叫朱十二,最小的叫朱百六。朱百六就是朱元璋的高祖,即四世祖。其後,高祖朱百六娶胡氏,生有二子,長子朱四五,老二朱四九。這個朱四九就是朱元璋的曾祖。再往後,曾祖朱四九娶侯氏,生子初一、初二、初五、初十,共四人。這個朱初一,就是朱元璋的祖父。到朱初一這一輩,他娶了王氏,生子二人,名字分別為五一、五四。朱五四就是朱元璋的父親。[6]

    《明太祖實錄卷一》曰:「開天行道肇紀立極大聖至神仁文義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其先顓頊後,周武王封其苗裔於邾。春秋時子孫去邑為朱氏,世居沛國相縣(今安徽淮北市境內)。」朱元璋出生於元文宗天歷元年九月十八日(公歷1328年10月21日未時)丁未時,濠州鍾離(今安徽鳳陽)的一個貧苦農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貧寒,父母兄長均死於瘟疫,後入皇覺寺。

    朱元璋出生於赤貧的農家。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於濠州鍾離縣東鄉(今安徽省鳳陽縣小溪河鎮燃燈寺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和祖父以及曾祖父等數輩人都是拖欠稅款者,在淮河流域到處躲債,想方設法找一個地方做佃戶,以便在這塊乾旱和時疫肆虐的土地上過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難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餘孩子都因家庭無力撫養而已送人或嫁出。

    反元鬥爭

    南宋滅亡五十餘年後,元朝末年,政治**,民族矛盾以及階級矛盾日益尖銳激化,衝突鬥爭一觸即發,再加上天災頻繁,走投無路的貧苦農民要活命,要改變現狀,不能不拚死殺出一條生路。豪傑振臂一呼,應者四方雲集。這年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省阜陽市區)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今湖北蘄春西南),李二、彭大、趙均用起於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形成了滔天大勢。第二年,即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十一日,定遠(今安徽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於定遠、鍾離一帶,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隨後,郭子興據濠州(今安徽鳳陽)而堅守,號令彰明。[7-8]

    到了14世紀30年代淮河地區已經變成了紅巾軍叛亂的搖籃,它的彌賽亞式的教義吸引了越來越多的遭受痛苦朱元璋,馬皇后朱元璋,馬皇后

    折磨的人們的支持。年輕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一個算命先生和在13世紀70年代反抗過蒙古最後征服階段的漢人軍隊的老戰士給這個童子的耳朵裡灌滿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險的種種奇妙故事。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長時期的環境。1344年當朱元璋16歲的時候,在5月份和6月份的三個星期內,時疫並伴隨著夏季的蝗蟲和旱災奪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員——他的父親、母親和還生活在家裡的已婚的長兄的生命。他的長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僅有的倖存者。苟活下來的人因太窮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親人,更不用說去撫養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個佛教寺院做小行童,當雜差,以實踐他在幼兒生病時他父親許下的願。與此同時他已長大成人,變成了一個高大強壯的小伙子,其顯著特點是臉面有皺紋而痘點斑斑,顎部突出,這副奇異的樣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來預示將來有不凡的品質。[9-10]

    加入義軍

    蒙元把全國的人民分為四等,蒙古人為第一等,色目人為第二等,北人(原金朝境內居住的人口)、南人為第三、四等人。蒙古人無需勞動就可以享有漢人和其他民族的所有財產,殺一個南人只需罰交一頭毛驢價錢。北人之所以地位還稍微高一點。漢人甚至連姓名都不能有,只能以出生日期為名,不能擁有武器,連一把菜刀也必須幾家合用。賦役沉重,再加上災荒不斷,廣大民眾在死亡線上掙扎。朱元璋畫像

    朱元璋畫像(11張)1343年,濠州發生旱災。不料次年春天又發生了嚴重的蝗災,莊稼被蝗蟲吃得乾乾淨淨。禍不單行,接著又發生了瘟疫。一時間,家家戶戶都死人,一個村子中一天中竟死去十幾人,甚至幾十人。

    不久,朱元璋家也染上了瘟疫,不到半個月,其64歲的父親,大哥以及母親陳氏先後去世。朱元璋和二哥眼看著親人一個個死去,家裡又沒錢買棺材,甚至連塊埋葬親人的土地也沒有。可歎朱世珍一生勞苦,生無立足之地,死無葬身之處。朱元璋和二哥放聲痛哭,驚動鄰居劉繼祖,於是繼祖給了他們一塊墳地。他們兄弟二人好不容易找了幾件破衣服包裹好屍體,將父母安葬在劉家的土地上。三十五年以後,朱元璋回憶起此事時,仍難抑悲痛之情,他在《皇陵碑》中寫道:「殯無棺槨,被體惡裳,浮掩三尺,奠何餚漿!」不到半個月,昔日和睦溫暖的家不存在了,父母的疼愛也一去不復返了。家破人亡的慘痛,深深地影響著朱元璋的心境,使他彷彿跌進了無底深淵。這時,為了活命,朱元璋與他的二哥、大嫂和侄兒被迫分開,各自逃生。

    朱元璋實在走投無路之下,想起幼時曾經許願捨身的皇覺寺,於是就去投奔了高彬和尚,在寺裡剃度為僧,做了小行童。他在寺裡每日掃地、上香、打鍾擊鼓、燒飯洗衣,整天忙得團團轉,有時仍會受到老和尚的斥責。日子一長,朱元璋憋了一肚子氣。一天,他掃地,被伽藍神座絆了一下,於是他就順手打了伽藍神幾掃帚。還有一次,老和尚見大殿上的蠟燭讓老鼠咬壞了,就當眾訓斥了朱元璋。朱元璋心想,伽藍神連自己面前的東西都管不住,還怎麼管殿宇?更害得自己受罵,越想越氣。於是,朱元璋就找管筆,在伽藍神的背後寫了「發配三千里」幾個字。這些都反映了朱元璋不甘於受壓迫的性格。可是,朱元璋做行童不久,寺裡的糧食不夠和尚們吃了,寺裡也得不到施捨,主持高彬法師只好罷粥散僧,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朱元璋才做五十天行童,而且還不會唸經、做佛事,但是沒有辦法,也只好扮成和尚的樣子,離開寺院托缽流浪。這時朱元璋年僅17歲。

    胡軍《朱元璋》形象

    胡軍《朱元璋》形象(12張)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聽人說哪裡年景好就往哪裡走,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在這流浪的三年中,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觸了各地的風土人情,見了世面,開闊了眼界,積累了社會生活經驗。艱苦的流浪生活鑄就了朱元璋堅毅、果敢的性格,但也使他變得殘忍、猜忌。這段生活對朱元璋的一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朱元璋在外雲遊的三年,也正是元末農民起義風起雲湧的時期。社會上廣泛流傳著「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朱元璋在流浪中,也接觸到這樣的宣傳,他目睹國是日非、人民生活惡化的現狀,意識到天下大亂很快就會來臨了。於是在回到皇覺寺後,朱元璋發奮勤學,廣交朋友,準備幹出一番事業來。

    1351年,白蓮教首領韓山童、劉福通在穎州(今安徽阜陽)發動起義,並推韓山童為明王。同年八月,彭瑩玉、徐壽輝在蘄水(今湖北浠水)起義。這些起義者用紅巾裹頭,故稱紅巾軍。1352年,郭子興和孫德崖在濠州起義。

    朱元璋聞聽起義的消息,不由心想,老在寺院裡,隨時可能被元官軍抓走,性命難保。正在此時,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信,湯和在信中邀請朱元璋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朱元璋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放下缽盂,趕緊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成長之路

    朱元璋入伍後,因為他作戰勇敢,而且機智靈活、粗通文墨,很快得到郭子興的賞識,於是郭子興就把朱元璋調到帥府當差,任命為親兵九夫長。朱元璋精明能幹,處事得當,打仗時身先士卒,獲得的戰利品全部都上交安徽鳳陽安徽鳳陽

    郭子興元帥,得了賞賜,又說功勞是大家的,就把賞賜分給大家。不久,朱元璋在部隊中的好名聲傳播開來。郭子興也把他視作心腹知己,有重要事情總是和朱元璋商量。當時郭子興有一養女,名馬秀英(即後來大腳馬皇后),是其至交馬公的女兒。馬公死後,他最小的女兒便由郭子興收養。此時,郭子興見朱元璋是個人才,對自己的事業將會有很大的幫助。於是便把21歲的養女馬氏嫁給了朱元璋,從此軍中改稱他為朱公子。有了身份,便不能再用從前的小名重八了,於是就另起了正式名字元璋,字國瑞(朱,為「誅」,元,指大元朝,璋,一種尖銳玉器)。

    當時,在濠州城中,紅巾軍有五個元帥。郭子興一派,孫德崖與其他三個元帥一派,兩派之間矛盾重重。這年九月,徐州紅巾軍主將芝麻李被元軍殺害,其部將彭大和趙均用率兵到了濠州,彭大與郭子興交好,而孫德崖等人則拉攏趙均用。在孫德崖的鼓動挑撥下,趙均用綁架了郭子興,並將郭子興弄到孫家毒打一頓,準備殺掉郭子興。朱元璋聞訊後,在彭大的支持下,率兵救回了郭子興。從此,兩派結怨更深了。

    朱元璋見濠州城諸將爭權奪利,矛盾重重,決心依靠自己的力量,開創新局面。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六月中旬,朱元璋回鄉募兵,少年時的夥伴徐達、周德興、郭英等和同村鄰鄉的熟人聽說朱元璋做了紅巾軍的頭目,紛紛前來投效。於是朱元璋很快就募兵七百多人,回到濠州,郭子興十分高興,就提升朱元璋做了鎮撫。

    這年冬天,彭大的兒子彭旱住自稱魯淮王,趙均用自稱永義王,而郭子興等仍是元帥。朱元璋見這些人半年沒出濠州城,於是他從自己招募的新兵中挑選了心腹徐達、湯和等二十四人離開濠州,南略定遠。在南略定遠途中,朱元璋先招撫了張家堡驢牌寨民兵三千人,後又招降了豁鼻子秦把頭的八百人。統率著這支隊伍,朱元璋向東進發,乘夜攻破定遠橫澗山的元軍營地,元帥繆大亨投降。朱元璋從降軍中挑選了精壯漢人二萬人編入了自己的隊伍,並南下滁州(今安徽省滁州市)。

    在南下滁州途中,定遠名人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李善長和朱元璋一見如故,李善長以漢高祖劉邦為例勸說朱元璋:只要傚法劉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很快便可平定天下。朱元璋認為很有道理,於是留李善長做了幕府的書記,並囑咐李善長好好協調將領間的關係,共創大業。

    朱元璋很快攻下了滁州,其親侄兒文正、姐夫李貞帶著外甥保兒(後來取名文忠)前來投靠。從他們口中,朱元璋得知二哥、三哥、姐姐都去世了,不免傷心。其時還有孝慈高皇后馬氏孝慈高皇后馬氏[11]

    定遠孤兒沐英,甚是可憐,於是,朱元璋就將這三個孩子收作養子,改姓朱。後來,朱元璋又收養了二十幾個義子。

    在朱元璋進攻滁州時,郭子興受到趙均用、孫德崖等人的排擠,所以,朱元璋攻下滁州城不多久,郭子興也來到了滁州。朱元璋立即交出兵權,三萬人的隊伍,紀律嚴明,軍容肅整,郭子興見了十分歡喜。

    1355年,朱元璋用計一舉攻克了和州。消息傳來,郭子興即刻任命朱元璋為總兵官,鎮守和州。一次,朱元璋外出,看到一個小孩在哭,朱元璋問他為什麼哭,答說是等父親。朱元璋仔細一詢問才知道,原來孩子的父親和母親都在軍營,父親在營中養馬,母親和父親不敢相認,只好以兄妹相稱。朱元璋意識到,部隊軍紀存在問題,他們攻破城池後,擾民滋事,擄掠婦女,這樣下去,部隊將失去民心。於是,朱元璋召集眾將,申明紀律,下令歸還軍中有夫之婦,讓城中許多被拆散的夫妻團圓。此事廣為傳頌,朱元璋深得民心。

    此年中,郭子興病逝,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祐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名義上,都元帥是軍中之主,右副元帥的地位也比左副元帥高。但是滁州和和州的軍隊,多是由朱元璋招募收編的,而且朱元璋比郭天敘和張天祐有勇有謀,並且手下又有人才。所以,朱元璋事實上成了這支隊伍的主帥。

    在朱元璋稱帝之前,在浙西駐紮6年(吳晗曾經著有《浙西明教大明太祖的寶庫》),借助覆船山(是徽州白山(主峰擱船尖))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以這裡原有的《九宮八卦陣》訓練明教聖戰士,韜光養晦,以圖大業。高築牆是指加強軍事防備,鞏固後方;廣積糧是指發展經濟生產,儲備糧食,增強經濟實力;緩稱王則是指不要過早稱帝,以免樹敵過多,因為此時實力十分微弱,自己也處於幾家大軍閥中間。這三條建議極具戰略眼光,是朱元璋發展初期的指導思想。

    決勝策略

    朱元璋在和州駐守幾個月後,糧食供應成了問題。與和州相對,緊靠長江南岸的太平(今安徽當塗)、蕪湖是盛產稻米的地方,但是沒有船隻,只能望江興歎。這時恰好兩支紅巾軍的巢湖水軍前來歸附,朱元璋親自處理合併南京石頭城南京石頭城

    事宜。七月間,巢湖水軍千餘隻戰艦突破元軍封鎖抵達和州。朱元璋的步馬軍登上巢湖水軍的船隻,從和州東渡長江。到達對岸的採石,常遇春一馬當先,率軍衝殺,攻克採石,獲得大量糧食。將士想把糧食和戰利品運回和州慢慢享用。見此,朱元璋果斷地命人砍斷船纜,任船順流而下,斷絕退路。將士們見無路可退,一鼓作氣,在朱元璋率領下攻克太平。進入太平,朱元璋重申軍紀,嚴禁擄掠,有個別兵士犯禁,立即處死,因此,朱元璋的軍隊受到當地百姓的擁護。朱元璋於是置太平興國翼元帥府,自己做元帥,任命李善長為帥府都事。這樣,朱元璋便開始了穩固根據地的工作。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三月,張士誠在長江三角洲地帶發起攻勢,進攻江南元軍。乘此機會,朱元璋親自統率水陸大軍,第三次進攻集慶(今江蘇南京)。在第三天,攻破城外的陳兆先軍營,其部三萬六千人歸降朱元璋。但是,朱元璋看出降軍心存疑慮,軍心不定。於是朱元璋就從降軍中挑選了五百名勇士當親軍,在夜裡守衛,而自己身邊,只留有親兵統領馮國用一人。

    第二天,降軍知道此事,都十分感動,疑慮全消,甘願跟隨朱元璋打天下。於是,戰爭進行得十分順利,不到十天,朱元璋便攻下集慶。

    帝皇亂讀者交流群:163361413;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夜月,多多關注帝皇亂!紅包,金牌,有的一定要砸給哦夜月哦。謝謝大家一直以來的關注,帝皇亂也將進入真正的大亂,希望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夜月,謝謝……在此推薦好友的一本校園文《魔法學院之絕色甜心》《妖精公主》。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