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穿越之超品公爵

龍騰世紀 第322章 董家(上) 文 / 林青雲

    雖然現在雙方有意接觸,但無論是李塵,還是晉商集團,無疑都是無比謹慎的。於晉商集團來說,他們雖然富可敵國,但保守的個性,以及對現狀的滿足,使他們不願冒著開罪廣東海商的風險,貿然投機於一個尚未顯露雛形,更是前途未卜的通商項目。而對於李塵,說實在的,他其實對晉商沒什麼好感,因為他上輩子有一次坐火車,閒來無事看過這方面的書籍,正是關於這群人的發家史——據說正是這幫人,為了攫取厚利,不顧國家的禁令,大肆向後金走私糧食、鹽鐵,讓朝廷的封鎖令變成一紙空文,使女真人可以度過最艱難的歲月。到了後期,更是變本加厲!女真人的全部的火藥、八成的糧食和超過六成的金屬,都是這些唯利是圖、數典忘祖的東西提供的。如果由著性子的話,李塵不願意跟這些人產生半點瓜葛。但事實上,既然立志要改變些什。麼,他就必須將個人的好惡永埋心底,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

    沒有善惡,只有對錯。這就是沈。默為自己這輩子定下的行為準則。所以他不可能放過將晉商拖下水的希望,只是處。於對這些人的不信任,他提醒自己必須保持謹慎,不要被賣了還給人家點錢。當天夜裡,他就留宿在知府衙門,第二天一早,正與陳觀吃早點的時候,外面一個幕僚匆匆進來,伏在陳觀的耳邊,悄聲嘀咕幾句。陳觀聞言點點頭,輕聲吩咐那幕僚幾句,便讓。他退下了。沉吟半晌,才緩緩道:「陸家的人到梅州了。」正在喝粥的沈默,動作明顯頓了一下,但旋即恢復平靜,問道:「什麼時候到的?」「昨天夜裡。」陳觀道:「下榻在華亭驛站裡的。」「看來確實是有高手啊。」李塵笑笑道:「我一動,對方就猜出我的意圖來了。」昨天夜裡,他已經將事情的來龍去脈,還算細緻的講給陳觀聽了。「嗯,確實這麼回事兒。」陳觀點點頭,不無憂慮道:「看來,他們是要給你搞破壞來了。」「如果讓他們得逞,我就完蛋了。」李塵呵呵一笑,擱下飯碗道:「有件事請鑒軒公務必援手。」「什麼事兒?」陳觀不置可否的問道。「幫我照看一下青幫碼頭,」李塵沉聲道:「那裡的二十萬石糧食,是我的底氣所在,如果有什麼閃失,我就得任人魚肉了。」這種事兒不過舉手之勞,且幫人就是幫自己,陳觀終於點頭道:「好吧,你只管放心,我這就派人過去,必要時我會親自坐鎮的。」歸根結底,他還是不怕那些人的。「太好了!」李塵歡喜道:「多謝鑒川公!」既然對頭駕臨,那當然要抓緊時間了,吃過早飯,他便離開了知府衙門,登上候在門口的馬車,直奔城南的『董家大牆門』而去。聽人說,本地稱高官、富紳的住宅為『大牆門』,稱中、小地主的住宅為『牆門』。兩者雖然等級清晰,卻不是沒有躍遷的可能,比如哪個地主家的兒子中得進士,奮鬥成了高官顯貴,必然會帶來整個家族的昇華,從牆門變成大牆門。此行的目的地董家,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董大學士的父親,是個不第的秀才,奮鬥了一輩子,做到梅州平遠縣的二把手——縣丞。雖說自己覺著人生挺失敗,但好歹實現了脫貧致富,在老家買田置地,守著幾百畝良田,成了小型地主,他家也就被稱為『董家牆門』。到了董誥這一代,董家算是徹底發達了,他官至軍機大臣,東哥大學士,權勢熏天的一品大員,乃是梅州前所未有的大人物!自然引來無數人的趨炎附勢,『投獻土地』者趨之若鶩,董家土地連年激增,據說有二十萬畝之多。但具體多少,恐怕連董家人自己都說不清楚,反正總是在不停增長就對了。但李塵無法去指責董家貪婪,因為近百年來,土地『投獻』之風盛行,已經成為一種可怕的社會風氣——所謂『投獻』,就是將土地無償獻給皇親國戚,勳貴官紳。這種投獻,又分為『妄獻』和『自獻』兩種。前者是指庶民田地被『奸猾之徒』妄稱己業或『無主閒田』奉獻給權豪勢要;則是指庶民、甚至中小地主,將自家的田地無償地奉獻給官豪勢家。李塵剛來這個世界的時候,便對這種現象有所耳聞,他當時還十分奇怪,不都說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嗎?怎麼大清朝的老百姓偏偏要棄之如敝履呢?如果說農稅高,老百姓負擔不起,還好理解,但大清朝的農稅向來不高,零七八糟的各種捐稅加起來,從沒超過二十稅一的時候,怎麼也不至於負擔不起吧。後來才知道,不是老百姓甘做無產者,而是因為徭役之重,甚至超過稅糧。徭役是按照田畝數分擔的,具體內容五花八門,從千里之外押運徵收的幾百塊城磚送往北京,可能是將南方生產的軍需,送到北方前線去;也可能是到驛館服役半年,也可能是給官府老爺抬轎子半年——輪到那種千里運送差事的家庭,結局往往是破產;即使是後者,也嚴重影響了老百姓的個人生產勞動,令他們不勝騷擾!但是,達官貴人們卻享有優免勞役的權利,一旦成為他們的家丁、莊佃甚至奴僕,便可在其蔭蔽之下,免充國家差役。難以為繼的農民往往投獻與貴人門下,以求躲避差役苦累。甚至中小地主,為了免受官府騷擾,倚仗官家權勢,也加入到投獻大軍,成為一名光榮的家丁。投獻的惡果顯而易見,令朝廷稅收減少外,可動員的免費勞役也越來越少,於是只能加派給剩下的人,剩下的人走投無路,只好也效仿投獻,其風愈演愈烈,令人不禁擔心,如此下去,朝廷該向誰徵稅?又該用什麼人修黃河、築長城、運糧米呢?所以自康熙年間,一直到現在,歷代皇帝基本都下過嚴禁投獻的聖旨,命『投獻之田充公,投獻之人充軍』。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投獻者與納獻者只要走一遍典賣文契的程序,便可以合法買賣的外衣,掩蓋非法投獻的事實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