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玄幻魔法 > 穿越之超品公爵

龍騰世紀 第七十六章 離開上 文 / 林青雲

    第七十六章離開《上》

    錢塘青幫分部

    「小子見過爹爹,見過沈老爺。」隨著大堂大門的打開,原先安靜的大堂逐漸變的氣氛緊張起來。

    「嗯,江流,聽說你被襲擊了,怎麼樣?可傷著你了?」李志剛毅踏進大堂便見李塵迎面而來,言語恭謹之中略帶一些疏遠,但是李志心底還是十分關心李塵的健康情況。

    「不老爹爹掛懷,當時幸好有法憲在,歹人不曾傷的孩兒分毫。」

    「時延啊?李塵吉人自有天祐,你就放心吧?」

    「是啊,沈老爺說的對,江流這一段時間不總是這樣事情那樣事情的不斷,可是什麼事情曾傷到江流?我兒每次事情過去之後不是變的生龍活虎的,比以前過的更好呢?」

    「是啊?李塵自身的確有種令人難以察覺的魅力。」沈煉附和道。

    「是嗎?沈老爺?不知道這份魅力是否感染到令郎呢?」李塵面帶譏笑的反問道。

    「江流?怎麼給你沈伯伯說話呢?」

    「無妨,李塵啊?看來我還是有點小看你了啊?」沈煉此時心裡也十分清楚,想必是李塵已經察覺到李塵已經發現了這次襲擊他的人正是他的大兒子沈格了。

    「沈老爺過獎了。」

    「我今天來這裡不是想要瞞你什麼的,大家都是明白人,我也不再浪費口舌,只是過來給青幫的各位解釋一下,這個沈格做事不過大腦,還請各位老大饒恕了這個小子的過錯,我已經安排出去靜修了。未來的十年之間沈格不會再回到錢塘,各位對於這樣的出發可否滿意?」

    「哦?這麼說沈老爺早就知道今天的事情了?」佛生反問道。

    「話也可以這樣說,主要還在於恕在下治家不嚴,也怪內人溺愛,才弄得這個模樣,這件事情確實是我沈府有錯在先,今天來就是給各位替內人及小子給青幫各位老大道個歉,回報呢即使在下一定三個月之後的約全國商人來此地的事情辦得紅紅火火各位看怎麼樣?」

    「這件事情還是有我們的師叔做主吧?」佛生看了一眼李塵無奈的道,這個時候的話語權無疑是李塵的更加有力。

    「嗯?不知周老大怎麼看?」

    「全聽師叔吩咐。」

    「哦,呵呵,早就聽說青幫幫規等級森嚴,今天一見果然名不虛傳啊?李塵?你說呢?」

    「沈老爺對我父子有恩,沈老爺說什麼小子自然無敢不從。」以前的李塵見到的沈煉總是一副和藹和親的模樣,但是今天李塵對這個和藹和親的中年男子又有了深層次的看法,單著獨自一人闖入青幫分部,把青幫分部的各位老大弄得啞口無言的這一份氣勢就不得不讓李塵刮目相看。

    「嗯,好,既然如此那我就不打擾各位了。」

    「恭送沈老爺。」

    「對了李塵,我還是希望我們之間不要因為這件事情而在我們之間產生一定的隔閡,十年的時間已經足以讓你變的又足夠的能量隨意的置沈格於死地了吧?這也是我唯一能替你做的了。」沈煉剛走到門口心裡突然又好像想到了什麼事情,於是又轉過身來,對著李塵道。

    「謝沈老爺,接下來的事情我知道該怎麼做,不勞沈老爺費心了。」

    「我也知道你會做出什麼選擇的,我沈府的大門隨時為你敞開這。」

    「謝沈老爺。沈老爺慢走。」

    看著沈煉逐漸走遠李志才來到位置,走到李塵身邊好奇的問道,「聽說這次襲擊你的是沈府大少爺僱傭的人,如今看來倒是真的了?」

    「爹爹猜的不錯,正是那沈格下的手。」

    「哦。那怪你和沈老爺的對話有些不對勁。可是,如今和沈府關係鬧僵你可想過以後如何在沈府生活下去?」

    「爹爹?你任務現在的還能在沈府繼續生活下去嗎?現在的錢塘還有我的容身之處嗎?」李塵見到李志此時還在擔心自己能否在沈府生活下去,這可當真可笑。

    「怎麼?你不要把事情想得太複雜了,我看這件事情單單的就是沈格一人自作主張和沈老爺完全沒有絲毫關係。」

    「爹爹?那沈老爺為何不阻止沈格這種荒唐的行徑?」

    「我想是沈老爺為了你的安慰照想吧?即使他自己阻止了一次難道還能阻止兩次三次?有了這件事情沈老爺就有完全的理由把沈格驅逐出錢塘縣,這樣就使的陳氏自己無話可說,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爹爹?這可是沈老爺告訴你的?」李塵略一思考道。

    「正是沈老爺告訴我的。我看沈老爺這也是完全為了你著想。你為何就不能原諒沈老爺呢?畢竟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

    「可是爹爹你可曾想過,我害的沈格驅逐出錢塘這樣我還有什麼顏面留在錢塘?那樣的話,況且沈府還對我們有恩。假如我要是不受到什麼懲罰的話,如何在錢塘縣立足?錢塘的百姓將會如何看我們?難道要讓全錢塘的百姓都指著我們父子脊樑骨罵我們是忘恩負義的小人嗎?」李塵一邊說眼淚已經悄悄的流了下來,他自己知道自己的父親是個十分重視名聲的人,這件事情要是不妥善解決的話,恐怕以後李志的名聲都要背上一個大大的烙印。

    「江流,是你自己多想了吧?我想錢塘的百姓都會真正的瞭解事情的真相的。你何必作此選擇呢?就算他們戳著我們的脊樑骨罵我們父子又有什麼?只要我們父子問心無愧就好了啊?」

    「好了爹爹?我知道我們的站的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事物也不同,但是在錢塘縣我真正的感覺到了自己所面對的危險,從那天起我就接連不斷的遇到各種事情,第一次被張玲綁架,第二次從馬上摔下,第三次被青幫誤綁,第四次有被沈格襲擊,雖然每次都讓我逢凶化吉,可是我真的不知道這樣的日子我還可以過多久,能過到什麼時候,在錢塘我更不知道我什麼時候會遇到襲擊,什麼時候會送了小命。這些我真的不知道,有時候我甚至開始覺得我自己的生活是不是變得太累了?沒有時間靜下來好好想想我應該做些什麼?應該如何做?」李塵一說淚水已經開始濕了整個衣衫,向他自從穿越以來遇到的事情真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雖說他的心裡承受能力還可以的話,他的身體承受能力實在是有所欠缺。假如再過個幾年他一定可以把這件事情處理的更好,但是現在的李塵真的沒有這麼多的精力來經歷如此多的事情,又或許說李塵自己的心裡承受能力本身就有限度。

    「江流你真的是這麼想的?」李志聽了李塵敘述,也確實感覺到這個小小的年紀的李塵在這段時間經歷的事情實在是太多太坎坷了。」

    「是的,爹爹。」

    「哦,既然如此的話,我也不多說什麼了?這個你拿著吧?」說著李志便從自己的懷裡拿了一封書信放在李塵的手裡。

    乾隆四十七年浙江

    浙江錢塘早有美稱:"東南形勝,三吳都會"。早在秦王政25年(公元前222年)秦滅楚,便於今杭州地置錢塘縣。據《史記-秦始皇本記》載:始皇37年,東巡會稽,"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作為地名,這便是錢塘之名最早見於正史的記載。沿至唐代因迴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改"錢唐"為錢塘。清朝時期位臨杭州附近的除了西側的錢塘縣以外還有位於杭州東側的仁和縣。五代時,吳越建都杭州,於922年(梁龍德二年)析錢塘縣、鹽官縣各半,以及富春縣的長壽、安吉2鄉,設置錢江縣,與錢塘縣同城而治。979年(北宋太平興國四年),錢江縣改稱仁和縣,與錢塘縣同為杭州首縣。仁和縣設臨平、湯村(今喬司)、范浦(體育場路東段及環城北路艮山門一帶)、江漲橋4鎮9鄉(《元豐九域志》。南宋時,再次建都杭州,仁和縣,與錢塘縣同為臨安府首縣。仁和縣城內城內隸6廂(左三廂、右二廂、右三廂、右四廂、城南左廂、城東廂)、37坊(欽善、甘泉、清風、等);郭外分11鄉(芳林鄉、太平鄉、臨江鄉等)、44里(南城、北城、芳林等)(《淳祐臨安志》、《鹹淳臨安志》)。元、明、清,仁和縣仍與錢塘縣同為杭州路、杭州府治所。

    素有「大樹華蓋聞九州」之譽的天目山就位於距杭州84公里的仁和縣內,天目山主峰仙人頂海拔1506米。古名浮玉山,「天目」之名始於漢,有東西兩峰,頂上各有一池,長年不枯,故名。

    天目山歷史悠久,是集儒、道、佛諸教於一體的三教名山和歷史文化名山。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曾在這裡分經編《文選》,西漢道教大宗張道陵出生修道於此,東漢《洞淵集》稱天目山為「三十四洞天」。晉代佛教入山,曾有寺院庵堂50餘座,最盛時僧侶多達千餘人。歷代以來天目山與印度及東南亞各國佛事往來頻繁,為日本臨濟宗永源寺中興的發祥地。江南名剎禪源寺在歷史上更是與杭州靈隱寺齊名,是佛教中韋陀菩薩的道場。

    西天目山佛教興起始自東晉陞平年間(357~361),開山始祖為竺法曠。嗣後,慕名入山修禪問法的高僧不乏其人。唐大中初,洪言西土禪師繼位,「始惟百僧,後盈千數。」元至元十六年(1279),高峰禪師入西天目山獅子巖,倚松結廬,後與其徒斷崖了義、中峰明本相繼建成規模宏偉的獅子正宗禪寺、大覺正等禪寺。此後,西天目山名聲漸起,與國內外交往頻繁,日本、印度、朝鮮等國不斷有高僧前來參禪留學。清代的玉琳國師,身受順治、康熙兩朝之殊遇,於康熙四年(1665)創建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西天目山赫然改觀,香火極盛,寺內藏書甚多。

    天目山歷代名僧輩出,屢受皇封。唐代,慧忠禪師向肅宗奏「理人治國之要,暢唐堯虞舜之風」,示寂後,封號「大證禪師」;鑒宗禪師示寂50年後,吳越武肅王錢鏐請於朝,追諡為「無上大師」;洪言西土禪師,僖宗御賜以紫衣,昭宗賜號「法濟大師」。宋代,無門慧開禪師,理宗賜號「佛眼禪師」;曇印禪師,理宗御書「松巖方丈」四字以賜。元代,高峰禪師樹剎開堂,為西天目山一代師祖,其徒斷崖、中峰宏其道,大其家,成宗、順帝、仁宗皆賜號褒崇。明洪武四年(1371),松隱禪師於獅子正宗禪寺舊址上重建殿宇,郁為叢林。清代,玉琳禪師,順治皇帝賜號「大覺禪師」,賜以名香法衣,後又進號「普濟能仁國師」,住持禪源寺,大振高峰、中峰法席,重輝禪社。到了乾隆年間主持禪禪院寺乃是晦石禪師。晦石禪師住持西天目山27年,經理修復寺院,煥然改觀;際界禪師主席禪源寺,恪守宗風,未敢失墜,閱數寒暑,增輯《天目祖山志》。其功德更是不可限量。

    此時的天目山腳下一行站著五人,四大一小,他們正是兩天前從錢塘出來的李塵和法憲等五人。他們一行兩天前離開錢塘縣一路上經過杭州府,過了兩天的時間才來到天目山。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