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第一卷 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新式公路(三更求花求訂閱) 文 / 飽吹餓唱

    朱由檢所說的修路,可不是把現有的官道維護一下這麼簡單。[他一出手就是大手筆,在保持現有官道暢通的同時,一條從京師直至山海關的全新公路破土動工了。

    建設高標準、現代化的道路,一直是朱由檢穿越以來的夢想。原因也很簡單:這個時代的道路太簡陋了。鄉間小路就不用說了,即使是承擔著連結全國各地重任的官道,也無一例外是土路。而土路的缺陷是顯而易見的,耐磨損性差,尤其怕雨,時間稍長就會變得坑窪不平。

    就拿京師至通州的官道來說,自從洪武年間築成,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雖然屢經修葺,但隨著車輛的碾壓和雨水的沖刷,路面已經嚴重下沉,猛一看恰似一道壕溝。晴天時,車輛尚能循著深深的車轍緩緩通行;一旦下雨,乾脆就變成了一條河,只能等積水蒸發滲漏掉之後才能恢復通行,其效能之低下可想而知。

    其他地方的官道差些還好說,可是京師至山海關的官道,擔負著向遼東地區運輸糧餉物資的重任,路面太差,已經對抗擊滿清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

    比如從京師向山海關增兵,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僅為五百多里,沿途又多是平原,按理說騎兵兩三天就可抵達,步兵每天日行五十里,十天也該到了。

    可是大軍行動不光是人和馬,更重要的是糧草輜重,這些東西自然是要用車拉的。如此破舊的官道上,輜重車輛每天能走二十里就不錯了,像幾年前朱由檢代天子出征,幾萬大軍抵達山海關之後足足二十天,輜重車輛才姍姍來遲,結果寧遠之戰早打完了,那些輜重根本沒起到作用。

    這還僅是五百多里,如果從江南甚至嶺南來北方,路途兩三千里,運輸大宗物資更得走上好幾個月。而在運輸的途中,負責運輸的人也是要吃飯的,等糧食運到目的地,往往都吃了小一半了。

    而且這個時代可沒有汽車,除了京杭大運河外,基本上全靠畜力。騾馬拉著車,木質車輪在深深的車轍中骨碌著前進,只要想想就知道,速度根本不可能快。即便是空車,車伕還得控制著點牲口前進的速度,否則一旦撒起歡來拚命跑,跑不了多遠,車就顛散架了。

    所以朱由檢早就想重修京師至山海關的官道。現在京師保衛戰已經結束,阿敏的鑲白旗也早在他的算計之內,用不了多長時間就可以徹底解決,短期內滿清軍隊不可能再次入關,正是修路的好時機。之所以招募這麼多工人,就是要充分發揮人多的優勢,把這條路趕工修完,盡快投入使用。

    但是這次朱由檢不打算修類似在涇陽縣搞的磚石甬路了,他要修的是瀝青公路!

    在修路之前,朱由檢還安排了一件大事,那就是由工部牽頭,在京師外城東南角緊挨通惠河的地方,開辦一座煉鋼廠和一座煉焦廠,由工部尚書徐光啟親自主持。現在煉鋼廠還未動工建設,但煉焦廠已經開始投產。

    這個時代當然是土法煉焦,簡單說就是在用土坯壘成的煉焦爐內堆放大量煤粉,然後借助邊牆上的點火孔人工點火,靠煤自行燃燒所產生的熱量,把煤煉成焦炭。焦炭是冶鐵要用到的重要燃料,它比木炭發熱量更高,沒有焦炭,爐溫達不到足夠的高度,冶煉出來的生鐵質量就會大打折扣。

    而在煉焦的過程中,還會得到一項副產品,那就是煤焦油。煤焦油俗稱煤膏,是在焦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黑褐色粘稠狀液體。過去工匠煉焦,對煤焦油都是當作廢棄物扔掉,不但浪費,還污染了環境。

    但是朱由檢卻憑借常識知道,對煤焦油進行蒸餾,就可以得到煤焦油瀝青。至於煤焦油的其他用途,朱由檢並不瞭解,但僅能得到瀝青這一條,就足以讓他建一個工廠了,因為瀝青可是現代鋪設公路的重要材料!

    其實現代鋪路用的主要是石油瀝青,而煤焦油瀝青中含有多種對人體有害的成分,而且不耐高溫,容易曬軟,屬於要被淘汰的東西。但是在這個時空,石油還沒有被大規模開採,自然也就沒有石油瀝青,所以朱由檢只能退而求其次了。

    只要能製造出瀝青,後面的事就簡單了。朱由檢小時候可沒少看工人在馬路上「炒油」,簡單說就是用加熱的瀝青與混凝土、小石子等東西混合攪拌,然後趁熱鋪在路基上,用壓路機軋平。等這一層混合物冷卻以後,就形成了堅硬平整的路面。現在還沒有混凝土,但是用沙子、石子與瀝青攪拌,經過工匠試驗同樣可以使用,只不過強度較差罷了。

    至於壓路機,朱由檢當然不可能鼓搗出這種玩意來,但是工匠們很快就想出了替代辦法。那就是把路面用木板分隔成一個個小塊,鋪瀝青時一塊一塊地鋪,然後立刻用平整的木板壓平,小塊之間的縫隙以後再打「補丁」。雖然人力比壓路機差得遠,不可能壓得那麼緊密,但也能湊合著用,平整度完全可以滿足需要。

    當然,煤焦油做為煉焦的副產品,產量非常之低,得到的瀝青就更少了。以現有的煉焦規模,每天只能鋪十幾丈路。而「炒油」是需要一氣呵成的,所以現階段施工的主要內容還是修築路基。

    這個就簡單了,主要是采土方並層層夯實。新招募的二萬工人,再加上之前修建京師外城的一部分工人,幾萬人同時開工,那還不快?而且在施工過程中,也採取了分段作業、按工作量計酬等行之有效的辦法,工人幹起活來也有幹勁,可不像以前出徭役那樣出工不出力。

    顧炎武做為通州同知,對這項大工程自然也要每天巡視。但是有一天他詫異地發現,在熱火朝天的新公路工地北側,還有幾十名工人也在施工,並且已經築成了一小段夯土路基。但是他們又在路基上撒了大量的石子,不知做何用處。

    待走到跟前,顧炎武突然發現這幾十人中有一個是他的老相識,不禁驚喜地叫道:「長庚兄,你怎麼會在這裡?!」

    書友群321669195,歡迎加入互動~

    (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