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第一卷 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科道官員 文 / 飽吹餓唱

    朱由檢剛想任命盧象升為三邊總督,就有工科給事中王都來攪局,不由得心頭起火。

    本來包括涿鹿鎮在內的很多府縣,是朱由檢決定放棄,並命盧象升監督當地百姓撤離的。但是郭之琮鼠目寸光,捨不得自己的田產財帛,就是不肯撤,盧象升又礙於他的身份不好動粗,最後還是聽了李定國的主意,詐稱清軍攻城,才把郭之琮哄騙了出來。好在撤退還算及時,否則鑲紅旗主力圍上來,不但涿鹿鎮終將不保,朱由檢的全盤計劃也都會被破壞。

    這件事盧象升和李定國都用飛鴿傳書向朱由檢報告過,朱由檢也覺得這麼做有些欠妥。不過他認為欠妥之處在於,盧象升根本就用不著這麼遮遮掩掩的,管他是前朝閣老還是勳臣貴戚,盧象升做為宣府巡撫,又是奉旨行事,何必給他們面子。這些人仗著自己身份顯赫,牽著不走打著倒退,就該好好治治。

    因此朱由檢也沒耐性聽王都念郭之琮的舉發信,當即打斷他道:「盧象升督促涿鹿百姓轉移至宣府,是奉旨行事,何錯之有?」

    王都卻把脖子一梗,振振有詞地道:「陛下,臣以為不然。若韃虜大兵壓境,敵強我弱,守城不住,盧象升奉旨撤退還說得過去。可當時明明韃虜只是一支偏師騷擾,盧象升兵力完全可與敵軍抗衡,甚至可以調動宣府人馬過來將敵軍殲滅,卻只知一味避戰,還用陛下聖諭做為自己逃跑的擋箭牌,實屬可恨!想郭之琮為致仕之臣,又是老邁年高,尚不肯輕棄祖宗之地,盧象升身為宣府巡撫,兵權在握,卻不敢與韃虜一戰,這樣人如何能陞遷?惟陛下明察之!」

    這就純屬強詞奪理了。王都根本不管盧象升後面的輝煌戰績,只抓住撤守涿鹿這一點翻來覆去地批駁,而且完全就是拿著不是當理說。然而更讓朱由檢感到氣憤的是,他這麼一說,竟有不少朝臣紛紛附和。王都見狀更加得意,左右顧盼,旁若無人,那勁頭真與前世的「公知」、「大v」有得一拼。

    可是還沒等朱由檢反駁王都,剛才參劾袁可立的高賚明又出班奏道:「臣亦以為參盧象升極當。另外,陛下日講時曾說過『祖宗之地,寸土不讓』,可此次韃虜犯境,所過之處官軍望風披靡,數十府縣因此淪陷。是韃虜不可戰麼?那為什麼韃虜連日攻京師不下?這還是統兵將領畏敵之故!陛下若不重重懲處,甚至殺一儆百,如何能讓官軍畏懼朝廷法令,如何能安撫天下百姓?」

    他這麼一說,又有不少御史七嘴八舌地附和起來。至此朱由檢終於明白了這些人的用意,他們參盧象升,其實就是在參袁可立;而參袁可立,其實就是在參自己!說白了,他們對自己的整體部署從根上就想全盤否定!

    這下朱由檢可有點坐不住了,他知道在歷史上,明末就有這麼一幫官員,專會整日空談,誰出風頭就參誰,參完盧象升參孫傳庭,參完孫傳庭參楊嗣昌,等把這些人都參倒、參死了,大明也就離亡國不遠了。

    現在真正主政的是朱由檢自己,所以這些人又把矛頭對準了朱由檢。他們雖然不敢明著指摘皇帝,但話裡話外的意思,總是皇帝的一切決策全都不對。但是要問他們對時局有什麼高見,他們卻一句也說不上來。換句話說,他們純粹就是為反對而反對,他們根本沒有立場,也沒有政見,有的只是爭權奪利的野心。

    朱由檢對這些成事不足敗事有餘的言官,不但早就想找機會打壓一下裡面的個人,更想從整體上削弱他們的話語權。但是明朝的政治制度相當特殊,言官在朝廷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於涉及「祖制」,朱由檢一時還未敢輕動。

    自洪武年間開始,太祖朱元璋為了加大對百官的監察力度,改元代的「御史台」為「都察院」,級別與六部並列。但由於都察院可以監督六部官員,實則是凌駕於六部之上。其官制設左右都御史各一人,正二品;左右副都御史各一人,正三品;左右僉都御史各一人,正四品。其下又有十三道御史一百一十人,正七品,分區域監察全國各地官員,故又稱「巡按御史」。

    除了御史之外,六部中也有類似職能的官員,那就是六科給事中。給事中掌侍從、諫諍、補闕、拾遺、審核、封駁詔旨,駁正百司所上奏章,監察六部諸司,彈劾百官,與御史互為補充。六科分別對應六部,其中都給事中為正七品,給事中為從七品。

    六科給事中與十三道御史,合稱「科道」。別看這些人官品不高,但權力極大,任何朝政均可插手,就連內閣也不放在眼裡。而且他們有個「優良傳統」,那就是像非洲草原上的鬣狗一樣,是集體行動的。只要有一個人帶頭參劾,其他人立即群起而攻之,不把要參的對象參倒,他們決不罷休。通過這種方式,科道官員控制了朝堂上的輿論,進而影響朝廷的一切決策。

    本來朱元璋賦予科道官員如此大的權力,是為了讓他們制衡權臣,避免大臣與皇帝爭權。孰料科道官員因此上位,比那些實際辦事的官員地位更高。從洪武朝以後,朝中重臣絕大多數都是科道官員出身,若是沒當過御史、給事中,壓根就別想入閣拜相。時間久了,科道官員漸漸也形成一個小集團,現在集體參劾盧象升即是明證。

    過去朱由檢對言官的奏章,看不順眼的往往是留中,置之不理。可今天不同,王都、高賚明等人是在朝堂上發難,公然挑戰自己的戰略決策。如果不把他們囂張的氣焰打下去,皇帝的權威何在?日後的一系列重大改革,還怎麼推行下去?

    正當朱由檢快要忍無可忍之時,又有言官不知趣地參劾孫承宗放棄通州,致使通州五十萬石糧食落入敵手,城池還被韃虜焚燬。

    至此朱由檢終於勃然大怒,暴喝一聲道:「爾等所言皆出自朕意,你們是要公然抗旨麼?」

    書友群321669195,歡迎加入互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