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第一卷 第965章 大明銀行 文 / 飽吹餓唱

    完全不理會滿朝文武驚愕的目光,朱由檢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了大明銀行的運作方式。

    首先,大明銀行從行政上隸屬於戶部,但不歸入任何一司,也與太倉庫互相獨立。本來啟動資金是應該戶部來出的,但戶部現在根本拿不出銀子,朱由檢只好從內帑銀中撥出二百萬兩白銀,算是暫借給戶部。

    大明銀行成立之後,將主要負責三方面的工作。第一是鑄幣,也就是鑄造銀錠、銅質制錢,以及發行寶鈔。對於寶鈔,如今已經完全等同於廢紙,所以朱由檢決定暫停發行寶鈔。

    而銀錠和銅錢,歷朝歷代都規定不允許私鑄,私鑄稱為「盜鑄」,《大明律》明文規定盜鑄是死罪。可由於缺乏有效的監督和管理,再加上海外白銀通過走私貿易大量流入,實際上白銀的流通已經完全失控,不但西洋各國鑄造的五花八門的銀幣都在民間流通,私鑄銀錠也相當猖獗。

    所謂私鑄銀錠,就是有人為了牟取暴利,將銀子熔化掉以後重新鑄成銀錠。在重鑄時,往銀水裡摻入其他廉價金屬,比如鉛或是錫。鑄成銀錠以後,外表看不出來,但一掂份量,則比純銀要輕一些。比如一錠五十兩的銀錠,裡面可能只用了四十八兩足銀,但仍可當五十兩銀子用,這二兩的差額就是私鑄者的利潤。

    朝廷既然無法有效管控私鑄行為,只好默認了私鑄銀錠的流通。甚至官府重鑄銀錠時,有時也如法炮製,稱為「局私」。初時摻的雜質還少,後來膽子越來越大,雜質也越摻越多,造成市場上的極度混亂,以至於大宗交易時,所有銀錠必須過秤。

    銅錢亦是如此。雖然海外沒有銅錢流入,但宋代鑄造的銅錢還在民間流通,且數量極大,官府根本無法管控。同樣,私鑄銅錢、在銅中摻錫的也大有人在。由於銅錢價值低,數量巨大,像銀錠那樣一一過秤顯然不可能,因此私鑄銅錢的利潤並不比私鑄銀錠低。

    私鑄銀錠和私鑄銅錢的氾濫,給市場和經濟秩序造成了極大的混亂,也給朝廷的財政造成危機。比如繳納賦稅時,有人故意把私鑄銀錠砸碎,冒充成色好的官銀上交;朝廷收上來這麼多碎銀子不方便使用,還得重鑄;這一煉,不是白銀的成分就被剔除掉了,相當於賦稅縮水一塊。

    此中弊端,王在晉和畢自嚴等戶部官員早就跟朱由檢提過,朱由檢這次也藉著成立大明銀行這個由頭,再次重申嚴禁私鑄銀錠和制錢,一切鑄幣權統歸大明銀行。其他任何人,不論是官是民,只要發現私鑄行為,本人一律處死,家產全部充公。

    其實朱由檢有的話還沒說,也不能說,說出來恐怕也沒人能理解。鑄幣權,或是貨幣發行權,必須也只能歸國家所有,這在前世是最簡單的常識。因為鑄幣權不但關係到「鑄息」這項權益由誰享有,更是一個國家主權的象徵。如果一個國家喪失了鑄幣權,那也就離國家破產、政權倒台不遠了。

    大明銀行的第二項任務,是吸收民間資金並放貸。這一項倒是很好理解,因為民間已經有類似功能的銀號了。所不同的是,朱由檢對「收」、「放」兩方面都做了明確的規定。

    首先是「收」,朱由檢基本上把現代銀行的儲蓄制度照搬了過來,按照「存銀自願、取銀自由、存銀有息、為儲戶保密」的原則,規定了不同的定期、活期利息。為了確保能支付儲戶的本息,還有「準備金」和「大額取銀提前預約」等具體措施。

    而在「放」方面,朱由檢規定了一個對這個時代而言很低的貸款利率:年息百分之十二,也就是月息百分之一。與之相比,民間銀號的放貸利率普遍都高一倍以上,因此大明銀行的低利率還是很有優勢的,既提高了自身的競爭力,又能扶持民間商業發展。

    當然,要想得到這麼低利率的貸款,也是有前提條件的,那就是不論貸銀多少,必須提供抵押,抵押物的價值要超過貸款額。一旦發生貸款方無力償還本息的情況,那就沒收抵押物,或是拍賣,或是收歸朝廷所有。

    大明銀行的第三項任務,也就是朱由檢為王在晉提供的短期內緩解戶部銀荒的「大招」:發行國債。

    朱由檢提出,大明銀行的第一期國債發行限額為一千萬兩白銀,為期三年,三年累息百分之五十,到期一次性還本付息。只要是大明臣民,任何人均可認購;認購起點為一百兩,多者不限;認購記名,可轉讓,但轉讓雙方必須到大明銀行登記變更。

    大明銀行的「大股東」戶部為國債提供擔保。國債到期時,先由大明銀行償還,如不夠,戶部將以財政收入償還。考慮到戶部沒錢的實際情況,這第一期國債,朱由檢仍用內帑銀做雙重擔保,屆時如果戶部還不上,那就還得朱由檢掏腰包還銀子。

    戶部拿到這筆國債之後,無錢可用的境遇就可以得到極大改觀。當然,國債款的使用更加嚴格,朱由檢委派戶部侍郎畢自嚴專門負責撥付,且每筆支出朱由檢都要親自審批,並著錦衣衛暗中查訪,看看使用過程中是否存在層層貪污剋扣現象。雖然貪污行為永遠無法杜絕,但嚴審嚴查之下,總得比過去稍好一些。

    群臣聽朱由檢講完大明銀行的運作方式,先是目瞪口呆了一陣,隨即就炸了鍋。除了王在晉苦笑不語以外,所有閣臣、六部官員、都察院御史等幾乎都異口同聲地提出反對,尤其是東林系大臣,更是連聲大呼「萬萬不可」!

    不過朝臣們的這種反應,也全在朱由檢的意料之中。他微微一笑道:「既雲不可,那有何不可之處,不妨一條條剖析開來。若能說服朕,讓朕明白確實不可,朕亦不會一意孤行。誰先奏?」

    群臣一看,皇帝這是拉好了架勢要打擂台,顯然是有備而來。本來他們對朱由檢已經比較瞭解,一般他決定要做一件事,就是再勸諫也是枉然;但此事實在干係重大,大臣們也絕不甘心就這麼任由皇帝「胡來」。

    眾人便目視頭腦最清晰、口才最好的錢龍錫。錢龍錫一看自己躲不過去,只得出班奏道:「陛下所言,有三不可行!」

    書友群321669195,歡迎加入互動~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