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章 節目錄 第六百二十二章 新建編製 文 / 飽吹餓唱

    在秦王莊外城的軍營大帳中,朱由檢接見瞭解勝這一支秦兵中的大小頭目。這些人都是部隊中的骨幹,但因為在名義上只是民團,他們的身份也都是團勇,因此並無職位,更無軍階的高低之分。

    過去秦兵的兵力非常少,朱由檢還顧不上考慮編製問題。現在秦兵的總兵力已經上萬,而且還要進一步擴充。所以編製問題已經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否則就會直接影響戰鬥力。

    在解決編製問題之前,朱由檢也曾與孫傳庭探討過明軍現有的編制。結果令他大失所望,因為現狀就是一個字:亂!

    從整體上看,明軍分為邊軍和衛所兩大體系。邊軍即是遼東、薊州、宣府、大同、太原、延綏、寧夏、陝西、甘肅這九個邊陲重鎮,這裡的軍事長官是總兵官,簡稱總兵。

    總兵責任重大,權力同樣很大,可以根據戰事需要,對麾下部屬任意編製。九鎮的編制各有不同,簡直是隨心所欲,可以說總兵基本上不能換,一換就要亂套。久而久之,就出現了像李成梁、祖大壽這樣的半軍閥。

    而九邊的邊軍即使奉詔趕赴同一戰場作戰,也是只聽自己長官的命令,各打各的,根本談不上什麼協同。所以才會有滿桂與祖大壽交惡的情況出現。除非最高長官「督師」出面,否則誰也不服誰。這樣的部隊,不被各個擊破才怪!

    而衛所截然不同於邊軍,可以看作是明軍分駐各地的地方衛戍部隊。按明初之制,凡州府必設一所,幾個府合起來共設一衛,衛、所之間是上下級的統轄關係。衛設指揮使,統兵五千六百人;衛下有千戶所,統兵一千一百二十人,長官是千戶;千戶所下有百戶所,統兵一百一十二人,長官是百戶。百戶所之內,五十人為一總旗,一總旗下設五小旗,長官為旗長。

    總的來說,衛所制就是按照轄地進行兵力的平均分配。這在兵種單一、作戰手段簡單的冷兵器時代以及和平年代,當然未嘗不可。可現在已是亂世,一則軍戶制名存實亡,各衛所吃空餉現象十分嚴重,兵力普遍不到定額的四成;二則面對凶殘的女真和蒙古騎兵,以及飄忽不定、來去如風的流賊,以衛所為單位的明軍也明顯力不從心。

    除此之外,還有京師三大營,即所謂五軍營、三千營和神機營,每營定員五萬。在明朝開國之初,這本是馬上皇帝朱元璋和朱棣的親軍,戰鬥力最為強悍。不過土木堡一戰,三大營全軍覆沒,雖然後來重新組建,但逐漸不再承擔野戰任務,而轉為京師的衛戍部隊,戰鬥力直線下降。而且同樣缺員嚴重,實際只有七八萬人而已。

    最後還有「親軍二十六衛」,像孝陵衛、錦衣衛、騰驤右衛、秦王衛等等都算。這些「衛」名為軍隊,實則並非執行作戰任務,真上戰場是不行的。

    當然,因為流賊肆虐,官軍應接不暇,又出現了「民軍」,像秦兵、天雄軍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些部隊的建制就更加混亂,甚至根本沒有建制。

    而朝廷雖然在名義上設有五軍都督府,負責全國兵力的調度,但實權則控制在各地的鎮守太監手中。這些太監哪懂軍事,基本上是誰和他關係好,他就讓誰陞官做主將,更把本來就戰鬥力低下的明軍攪得一塌糊塗。而真正有戰鬥力的部隊,則基本處於失控狀態,像遼東邊軍,現在已經快成了祖大壽的私兵了。

    瞭解到明軍的建制現狀以後,朱由檢清醒地認識到:如果還按照明軍這一套來,根本無法實現多兵種協同作戰的現代戰爭模式,也無法充分發揮秦兵的威力。因此他決心按照現代軍隊的編制方式,對秦兵進行一次整體改編。由於解勝的部隊就駐在秦王莊,又打著民團的旗號,所以就成為了朱由檢最先進行改編的一支。

    眾頭目給朱由檢見禮之後,朱由檢開門見山地道:「今天召集各位,是要對民團進行改編,組建一支新式軍隊。這支軍隊按照大體『三三制』組建,也就是說,高一級的單位下轄三個較低一級的單位,而這較低一級的單位又下轄三個更低一級的單位。

    「具體來說,最底層的單位為班,每班設班長一人,戰士九人,標準建制為十人。三個班為一排,三個排為一連。一個連約為一百人。三個連為一營,三個營為一團,一個團約為一千人。咱們現在共有三千人,如果組建更高級別的師,人數嫌少了些,不如組成一個加強團,下設八個營。」

    「殿下,為何要實行『三三制』?」陳五娃好奇地問道,「為什麼不是『二二』或『四四』、『五五』?」

    「問得好,說明你肯動腦筋!」朱由檢先肯定了陳五娃的敢於發問,然後耐心地解釋道,「一個最小、最基本的作戰單位,就是三個人。這三個人可以形成掎角之勢,互為支援掩護。而在兵力較多的情況下,我們往往會安排一部主攻,一部輔攻,剩餘一部做預備隊,也恰好是三部。所以『三三制』較為方便部隊的作戰。但是這也不是絕對的,像咱們這個加強團,就要設立八個營。每個營都有每個營的作戰特點,打仗的時候才好調配。」

    眾將聽了恍然大悟,均對這位王爺的軍事素養和精心安排感到敬佩。其實朱由檢並不是軍人出身,只不過在前世看過一些軍事方面的書籍,又有現成的制度,可以直接照搬而已。

    接下來,朱由檢宣佈將這個團的番號定為秦兵第一團。當然番號只對內,對外還是叫民團,以免太過招搖。至於番號的意義,朱由檢也為眾人講解了一番。有了番號,除了調配部隊更為方便之外,一旦在戰場上打亂了套,尤其在是軍事長官陣亡或失去聯繫的情況下,也可以根據部隊的番號迅速收攏和安置部隊。

    對獲得「第一團」這個番號,眾將都極為激動,因為「第一」這個稱號還有更多的象徵意義。朱由檢也趁機為他們打氣道:「希望諸位不要辜負『第一團』這個光榮的名字,事事處處都要勇爭第一!」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