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章 節目錄 第三百九十八章 五刑演變〔四更求花求訂閱〕 文 / 飽吹餓唱

    第二天天不亮,百餘名罪大惡極的賊人即被五花大綁,秘密地押出城外。待到午時三刻,縣令孫傳庭一聲令下,負責行刑的秦兵掄起鬼頭大刀,將這些賊人一齊處斬。之後便收斂首級,準備報給朝廷,屍身則就地掩埋,不留痕跡。

    其實按照朱由檢的本意,既是「殺賊冒功」,像這種偷偷摸摸的事,還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干比較合適。但這個時代的人都迷信,覺得被斬之人不論身犯何罪,其鬼魂都會糾纏行刑之人,故而一定要在正午陽氣最盛時處刑,這樣陰魂才不敢作祟。

    朱由檢對這種理論雖然哭笑不得,但所謂入鄉隨俗,他還是同意了這個安排。畢竟比起科學的發展和技術的改進,觀念的轉變更難。只要不對他的事業有大妨礙,這種轉變也不妨徐徐進行。

    處理完這些死刑犯,就該處理那些罪不至死的流賊了。當然朱由檢不太懂這個時代的法律,便問孫傳庭這個時代都有哪些刑罰。

    孫傳庭答道:「《大明律》與隋唐律法一脈相承,對罪犯有笞、杖、徒、流、死五種刑罰。此五刑又從商週五刑轉化而來,商週五刑則是依據『五行』之說設立。五刑之外,皆為非刑。」

    朱由檢聽說刑罰居然能和「五行」之說扯上關係,不禁大感興趣。又聯想到前世的刑法,分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死刑,恰好也是五刑。於是便饒有興致地問道:「為何刑罰之數非得是五呢?這商週五刑與隋唐五刑又有何區別?」

    孫傳庭便侃侃而言道:「數字從一至九,五在最中。中則正,刑罰之數為五,也正是取其中正之意。商週五刑分別為墨、劓、剕、宮、大辟,暗合五行之道。火能變金色,故墨以變其肉;金能克木,故剕以去其骨節;木能克土,故劓以去其鼻;土能塞水,故宮以斷其*;水能滅火,故大辟以絕其生命。」

    這段話說得半文半白,把朱由檢聽得一頭霧水。經過孫傳庭的詳細解釋,朱由檢才知道:墨刑又稱黥(音晴,小弟覺得對這些生僻字,有必要標出讀音,讀者大大看著會比較方便一些,以下同)刑,是在犯人的面部或額頭上刺字,再染上墨汁,作為受刑人的標誌。由於墨汁深入肌膚,怎麼洗也洗不掉,所以不管過多長時間,走到哪裡,一眼便可讓人看出曾是罪犯。像《水滸》裡的林沖「刺配滄州」,其實就是這種刑罰。

    劓(音義)刑就是割掉犯人的鼻子。這比墨刑更為顯眼,而且人沒了鼻子,立即變得奇醜無比,可以說是極大的污辱。所以劓刑比墨刑更重。

    剕(音沸)刑又稱刖(音月),就是砍斷犯人的腳。受到這種刑罰,犯人就會落下終生殘疾,喪失勞動能力。而且受刑中遭到的痛苦也極大,因為「割劓用刀,斷截用鋸」,鋸子生生把腳鋸下來,想想都讓人覺得不寒而慄。

    宮刑又稱腐刑,這個就不用孫傳庭解釋了,看過《笑傲江湖》的都知道:欲練神功,揮刀自宮!不過作為五刑之一,那可不是犯人自願的,而是對一個男人最大的懲罰,太史公司馬遷就曾遭此酷刑。後來宮刑雖然廢除,但這項手藝卻保留了下來,成為太監的「專利」。

    這四項刑罰統稱肉刑,顧名思義,是損害犯人**的刑罰。而最後一刑「大辟」,說白了就是斬首,也是五刑之首。

    朱由檢聽孫傳庭介紹完商週五刑,不覺渾身直冒冷汗,半晌才喃喃地道:「這五刑也太殘酷了!」

    「殿下所言極是。」孫傳庭忙恭謹地道,「刑罰過酷,有失君王仁義之道。有鑒於此,兩漢魏晉以來,才逐漸將商週五刑廢除,至隋《開皇律》正式確立了新的五刑,並一直沿用至今。」

    接下來他又為朱由檢講解了《大明律》中的五刑:「笞(音吃)」,就是用木板或荊條責打犯人的屁股或大腿。

    「杖」,俗稱打板子,與笞刑類似,但行刑的工具換成了木棍,造成的傷害也更大一些。

    「徒」,就是囚禁犯人並帶上枷鎖等刑具,強迫從事勞役。現代的「有期徒刑」就是由此演化而來。

    「流」,與徒刑類似,不過服刑地點換成了邊遠地區,和前世的「新疆搬磚」意思差不多。這個時代交通極不發達,把犯人流放到邊疆,這人基本上也就回不來了,因此「流」重於「徒」。

    「死」,顧名思義就是死刑了。這條倒是和商週五刑沒什麼區別,仍是斬首。

    聽完孫傳庭的介紹,朱由檢心中也有了計較。對待這些流賊,既然不打算處死,「死」是用不上了。而「流」又不具備條件,所以只剩下「笞」、「杖」、「徒」三種刑罰。

    其中「笞」和「杖」都是肉刑,即使判了徒刑,也要同時施以肉刑,作為對犯人的懲罰。

    「孫大人,我看這樣吧!」朱由檢沉思片刻道,「將這些流賊皆判處一年徒刑,但不要同時施以肉刑了。」

    「這…」孫傳庭又猶豫了,很顯然這樣的判決是不符合《大明律》的。

    朱由檢卻笑道:「本王並不是捨不得打他們。相反,正因他們罪孽深重,所以才要最大限度地贖罪,而贖罪的方法就是重體力勞動。如果將他們打得動彈不得,本王還得養著,那多不划算!」

    孫傳庭聽得目瞪口呆,心想這秦王千歲在如此嚴肅的問題上,怎麼像個生意人一樣精於算計!

    其實朱由檢自有打算。他當然不會告訴孫傳庭,這是他構想的法律改革的首次嘗試。現代的刑罰與古代截然不同,改造與懲罰並重,也更加文明和人道。

    做為一個穿越者,朱由檢當然想把現代的先進法律制度搬過來。科技的發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制度的建設卻全在於人,其中統治者的理念和心智往往起到巨大的作用。

    在他看來,為了避免大明和中華民族走向衰亡,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要「與時俱進」。而《大明律》頒布已有二百多年,沿襲的更是隋唐的制度,如今實在是非改不可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