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崇禎:重征天下

正文 第一百四十二章 激辯平遼方略 文 / 飽吹餓唱

    午夜時分,山海關城猶如沉睡的巨龍,將雄偉的身軀隱沒在無邊的黑暗之中。十餘萬明軍皆已進入夢鄉,只有少數值夜的軍士仍冒著寒風,屹立於城頭之上,警惕地注視著北方的原野。

    而在城內的經略府中,卻又是另外一番景象。這裡戒備森嚴,燈火通明。議事廳內,數十位大明帝國的高級文武官員按官階落座,正在這裡進行一場唇槍舌劍的激辯。

    朱由檢雖坐了帥位,但也知道自己只是個擺設,只好一言不發地靜聽。

    坐在他上垂首的孫承宗首先發言道:「諸位,廣寧一敗,關外國土盡失,我軍已退無可退。聖上震怒,命本督師率兵馳援。但守住山海關,只是最低要求;蕩平遼東,永絕朝廷之患,才是我們的最終目的。

    「各位或是久歷邊事的文臣,或是血戰沙場的武將,想必都對戰局有一些自己的看法。今日承宗便是要請大家集思廣益,商討一個平遼方略。若果可行,本督師便上奏朝廷,依方略而行,務要在數年至十數年內消滅建虜,絕聖上東顧之憂。不知哪位先講?」

    王在晉坐在朱由檢下垂首。他自廣寧之戰後,即接替被逮的熊廷弼出任遼東經略,來山海關已旬月有餘,心中早對平遼方略有了計較。

    此時見孫承宗發問,他輕輕地清了清嗓子,剛要發言,對面坐著的數排文武官員之中,最末一排突然站起一人,朗聲道:「督師大人,下官以為當在關外再築一城,作為山海關的屏障!」

    王在晉見此人搶了自己的話頭,心中十分不悅。但他為官多年,城府極深,並未發作,而是仔細審視此人。

    只見此人年約三十,生得又黑又瘦,翻鼻闊口,樣貌醜陋。王在晉心中更加不喜,拈著銀鬚問道:「這位是…?」

    「下官袁崇煥,任兵部職方司主事,現在督師大人軍中贊畫。」那人恭敬地答道。

    王在晉沒聽說過袁崇煥的名字,也不知道他與孫承宗有何關係,便試探著問道:「袁主事,你說在山海關外再築一城,不知欲築於何處?」

    「下官以為,當築於寧遠!」袁崇煥目光炯炯地道。

    王在晉聽袁崇煥所言,與自己的計劃相去甚遠,更加不快,臉色也逐漸陰沉下來。

    孫承宗倒是很欣賞袁崇煥的膽色,鼓勵他道:「袁主事,講講你的理由!」

    「殿下、督師大人、經略大人、各位,請看地圖!」袁崇煥走出座位,來到議事廳左側掛著的大幅遼東形勢圖前,用手指點著說道,「建虜佔據廣寧之後,僅以小股兵力向南試探進攻,大部則未敢輕進。廣寧與山海關之間國土數百里,豈可輕棄?

    「而寧遠地勢險要,位於遼西走廊的中點。守住此地,即扼住了遼西走廊的喉嚨,建虜便無法輕易南下進犯山海關。而我軍在寧遠站穩腳跟後,即可再向前推進一步,在錦州築城。錦州為遼西走廊的起點,我軍只要謹守錦州、寧遠、山海關一線,便可將建虜牢牢封死在遼東,使其再不敢覬覦中原!」

    他話音剛落,坐在第二排的祖大壽騰地立起身來,高聲讚道:「末將以為袁大人所言極是!督師大人、經略大人,末將不才,願討令前往寧遠築城!如若守不住寧遠,甘當軍令!」

    還沒等孫承宗表態,坐在第一排的滿桂不屑一顧地起身大笑道:「哈哈哈!祖將軍,你的口氣倒是很大。()但是你既然這麼厲害,為什麼在廣寧卻敗得那麼慘呢?我看換成寧遠,恐怕還是一樣!」

    俗話說打人別打臉,罵人別揭短。廣寧慘敗,乃是祖大壽最覺臉上無光、最忌諱人言之事,此時被滿桂毫不客氣地在大庭廣眾之下講出來,祖大壽登時火冒三丈,怒吼道:「聽滿總兵之言,廣寧之敗要算到末將頭上?若是如此,請督師大人速斬末將之首!」

    孫承宗見兩人頭一次說話就快要打起來,心中暗怪滿桂不會說話,忙勸解道:「二位將軍!今日議事,當以國事軍情為重,勿要做意氣之爭!」

    滿桂雖氣鼓鼓地坐下,仍大聲嚷嚷道:「督師大人,要用就用末將!末將也願立下軍令狀,丟了寧遠,就砍腦袋!」

    見二將相持不下,王在晉終於發話道:「二位將軍,你們急甚麼?督師大人說要在寧遠築城了麼?」

    「哦?岵雲兄有何高見?」孫承宗本也十分贊同袁崇煥的提議。可聽王在晉如此說,顯然是有不同的意見,忙放緩語氣問道。

    王在晉望著袁崇煥,微微一笑道:「袁主事,先不談錦州。老夫問你,寧遠距山海關有多遠?」

    「回經略大人,兩地相距二百餘里。」袁崇煥答道。

    「二百餘里,這是什麼概念?」王在晉將聲音提高幾度,「你可知我軍多為步軍,行軍速度不過一天數十里,遇到雨雪或天氣寒冷,還要更慢一些。而建虜全為騎兵,一日行軍數百里不在話下。若建虜去攻寧遠,我軍就要從山海關長途跋涉去救,且恐多日之後方能抵達,早已疲憊不堪!建虜完全可以趁我軍在移動之中,來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棄寧遠而將援軍消滅在野外!這又何苦來哉!」

    袁崇煥聽出王在晉語氣中的責難,卻是胸有成竹地道:「經略大人,下官欲在寧遠築堅城,正為此故。只要建虜旬月之內攻不下寧遠,山海關又何必著急去救?我們大可按兵不動,讓建虜在寧遠城下師老兵疲,卻又需時時提防援軍。建虜素來不擅農桑,只是以戰養戰,時間一久,糧草必將不濟。到那時,我軍再從山海關突然奔襲,與寧遠守軍內外夾擊,必可大破建虜!」

    「袁主事,你這叫兵行險著!」王在晉已是帶了三分怒氣道,「我等不是在紙上談兵!我且問你,瀋陽、遼陽,還有廣寧,哪個不比寧遠城堅兵眾?這些地方尚且連三五天都支撐不住,很快被建虜攻破,那寧遠彈丸之地,能駐紮多少兵馬,你怎知就能守上幾十天?」

    「還有,」王在晉連珠炮般地發問道,「寧遠孤懸關外二百餘里,糧草如何供應?須知糧食在路上多走一天,運糧的人就要多吃一天的糧食,士卒能得到的糧食就要少一天!眼下各地大旱頻仍,籌糧不易,朝廷已是焦頭爛額。老夫在出任遼東經略之前,曾任總理戶、兵、工三部侍郎,深知其中之難!若真在寧遠築城,甚或又延至錦州,朝廷怕是真的吃不消了!」

    袁崇煥雖然官職不大,卻素來性驕氣傲。見王在晉反覆詰責,他也隱隱動怒,當即沉聲道:「經略大人,您說的這兩點,下官早已考慮過了!先說那瀋陽、遼陽、廣寧之敗,皆非守城不利,而是守軍或輕敵冒進,主動開出城外與建虜決戰;或治軍不嚴,稍有挫折便軍心潰亂!若能從開始便嚴肅軍紀,堅守城內,避敵鋒芒,遼東戰局又何至於此!

    「再說糧草問題。遼西走廊南北長數百里,下官之所以選擇寧遠,正是考慮到這一點!寧遠以東便是大海,由海岸向東十餘里,有一小島,名為覺華島,上有一港口,名為靺鞨口。我軍完全可以捨棄陸路,只以海路將糧草運至覺華島,再從覺華島轉運至寧遠。如此一來,既可避免陸路的長途跋涉,省卻無數氣力;更因建虜全無水軍,根本不怕敵軍劫糧,豈不一舉兩得!」

    話音剛落,王在晉即冷笑道:「袁主事,你還從未去過遼東罷!你可知關外絕非關內可比,冬季氣候異常寒冷,連海水都會封凍!一旦港口被凍,船隻如何進出?」

    「這也無妨,一年之中,總是未封凍的時間長!」袁崇煥道,「只要平時集中船隻,從登萊、天津衛等地全力運糧,寧遠城中糧食足可支撐半年以上!」

    孫承宗見兩人爭論的聲音越來越高,忙勸解道:「袁主事,注意你的儀態!在經略大人面前,不可作此高聲言語!岵雲兄你也勿要動氣,袁主事這也是一家之言,說說總是不妨事的。理不辯不明嘛!」

    袁崇煥見孫承宗發話,不敢再辯,氣鼓鼓地立著緘口不言。

    王在晉也抄起桌案上的茶碗,狠狠地喝了一大口,這才喘著粗氣道:「愷陽兄,我早就說過,遼東戰局糜爛至此,已是退無可退、不能再敗了!愚以為袁主事之法過於冒險,絕非萬全之策!」

    議事廳內突然安靜了下來,陷入了尷尬的冷場之中。

    朱由檢剛才聽著袁崇煥的發言,本來覺得很有道理,心想抵禦外虜,本來就是要寸土必爭嘛。但聽王在晉這一說,他才知道戰爭絕非只是你砍我我砍你的廝殺這麼簡單,還涉及到地理、糧草、敵我實力對比等等一系列複雜的問題,不是單憑主觀願望,想守哪裡就能守得住的。

    他細細琢磨,越來越覺得袁崇煥這個方案有些不靠譜,實在過於理想化。一時沒忍住,便脫口而出道:「這不就是《星際爭霸》裡面的『碼地堡』戰術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