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官道天驕

龍騰世紀 第2239章 走進新時代 文 / 西樓月

    第2239章走進新時代

    百鳴村,是張一凡在南河省視察的最後一個站點。

    這個村莊的地勢比較高,路偏遠。

    大家一早出發的時候,霜降來臨,四野一片白色,就像誰在夜裡撒上了一層鹽。

    冬天的太陽總是很懶散,讓這山崗上,寒風肆虐。

    百鳴村是一個**的小山村,雖然現在村村通了公路,但也要翻過那道山梁,才能看到整個村莊的樣貌。百鳴村的特點上,村民疏散,零零星星的分佈在村的各個角落。

    這裡的房大都依山而建,山與山之間是農田,一條排水的小溝,彎彎曲曲。冬天的季節,小溝裡早已乾涸。透過車窗,有時還能看到一二個放牛的老人,他們吸著旱煙,看起來很悠閒的模樣。

    只是這裡的風太大,讓他們不得不縮起脖,哆嗦著躲在田埂邊上。

    鎮裡的幾個領導,早早趕了過來,陪著村幹部在路口迎接。還好,他們只是把手籠在衣袖裡,沒有打標語和橫幅。

    很多人都知道張一凡不喜歡張揚,因此,他們也不敢造次。

    再說,張一凡每次視察工作,總是隨機性的抽查,這樣就避免了下面的人弄虛作假。

    象百鳴村的視察,就是張一凡昨天才下達的指示。

    十幾個人在村口看到車來了,馬上丟了手裡的煙,一腳踩熄了。

    張一凡習慣在村口下車,然後大家徒步而行。像這種天氣,如果只坐在空調車裡,那也不冷,一旦出來之後,兩種環境的巨大差距,讓一些愛美的人士不由打起了寒顫。

    隊伍中有兩名女記者,她們本來打扮得花枝招展的,跟著隊伍經歷了幾天之後,已經學乖了,一個個穿得嚴嚴實實,哪怕是有人想強j她們,還真得費一些手腳。

    張一凡下了車,跟站在路邊的同志們握了握手,「辛苦了,這麼早讓你們趕過來。」

    鄉鎮幹部和村委會的同志們臉上大放異彩,嘴裡卻道:「不辛苦,不辛苦了。」

    不辛苦才怪,平時哪有這麼早起來,站在這路邊傻等。

    村長支書帶路,大家朝村裡走。

    百鳴村與張一凡前幾天視察的地方不同,這裡的山崗上還是有些鬱鬱蔥蔥的樹木,村長說,「我們村裡一直保持著全市最大的綠化面積,山裡的樹很多年都沒有砍過。

    張一凡看了,的確如此,這些肯定不是做假弄上去的,就像公路邊上的松樹,都有直徑一二十厘米粗細。一路走來,張一凡看到那些農家,一戶戶,單獨建立在山腳下,屋前屋後都是樹。看起來就像園林式的別墅,只是這裡透著濃重的鄉土氣息。

    遠遠望見,那頭有一座石山,巍然屹立,氣勢斐然。

    村幹部介紹道:「以前村裡沒有路,托政府的福撥款下來,村裡這幾年才通了公路。因此在村口路邊有一塊石碑,石碑上寫著村裡人捐款修路的名字和金額。

    因為村裡的住戶鬆散,並不集中,光是上面撥下來的款項不夠用,類似這種情況,張一凡見過不少。倒是有一些村幹部藉機斂財,後來都被處置了,跟他們秋後算帳。

    這幾天農村視察工作,張一凡看得最多,聽得最多的依然是留守兒童和婦女問題。村裡對此事也是一愁莫展,百鳴村也不例外,由於他們與外面相比,更為偏僻,很多人都外出打工,有的多年未歸,有的乾脆就搬到了小鎮上,或市裡租房。再有錢一點的,到市裡買房居住,成了市民。

    村裡原本有三百多戶人家,現在真正家裡有人的,只有不到二百戶。

    村長開玩笑說,「現在村裡勞動力奇缺,都是老幼殘兵。有時想搞基礎建設,還得去外邊請人。去年村委會建了一個老年人活動室,就在村的中央。」

    張一凡隨著他們一起來到老年人活動室,有十幾個老人在這裡打牌,有打麻將的,也有打骨牌的。村長說老年人最喜歡的還是骨排,麻將這東西太費腦筋。他們平時打牌都不帶彩的,只是玩玩,消磨一下時間。

    張一凡問過幾個老頭,他們也都這麼說。這讓張一凡懷疑他們是托,現在的人哪有不打錢的,多少總得帶點彩,否則就沒有人玩了。

    不過這個謊言不傷大雅,他也不必要如此較真。

    張一凡只說,讓他們天氣寒冷,注意身體。他們說這裡有火,村委會很關心老年人。

    百鳴村裡,果然只有老人,孩,連年輕婦女都很少。

    村長說,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回來,讀完書的直接在城裡找工作,那些沒上學的,早就去沿海一帶打工了。再說,年輕人留在農村裡,他們一不會農活,二不會搞經濟建設,村裡沒有網絡,他們根本就不會長時間停留,哪怕是偶爾回來一趟,溜一圈就去城裡上網,住賓館去了。

    山邊上,有一戶人家。

    房只蓋了一半,看起來特別怪,而且他們家的房,被前前後後的樹木遮掩,不怎麼注意還看不出來。張一凡說去那邊看看,被他看過的老人家,基本上都有慰問金,這錢是市民政局出的。

    一行人隨著村幹部前行,村長道:「這戶人家只有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他們家只有一個兒,一直在外面搞裝修。有一個孫,一個孫女,孫女在外省讀大學,一個學期回來一次。而他們家的男孩跟父母在城裡學手藝,也很少回家。這兩間房還是前年為老頭蓋的。」

    大家來到這房前面,發現房門緊閉,村長喊了幾句,沒有人應。張一凡站在外面,打量著這地方。不知是冬天的原因,還是地方不對,總感覺到陰氣沉沉。

    有人朝窗口望了幾眼,說沒有人在,是不是出去了?

    也有人說,不可能啊,這麼冷的天,他去哪?

    再說,一個八十多歲的老頭,能上哪去?兒一家人都在外面打工,再喊喊看。

    有人圍著房轉了一圈,說真沒有人。

    隨行的省長便道:「張書記,那我們走吧!」

    正轉身,有人大叫了起來,「啊——死人——」

    這一聲喊,把所有人都驚動了。

    叫喊的是一名婦女,這婦女跌坐在地上,戰戰兢兢指著旁邊不遠的茅房。

    有人立刻跑過去,只見茅房的地上躺著一具屍體。

    村幹部立刻認出來,正是這戶人家的老頭。

    老頭倦在那裡,連褲都沒有來得及穿上,不知什麼原因突然栽倒,就再也沒有起來過。

    村幹部叫了幾個人將老人家的屍體抬出來,據有經驗的人說,至少死去四五天了。

    因為冬天,屍體保存得比較好,茅房又是通風的位置。不過老人家死去的時候,臉上那種痛苦,似乎是得了什麼病。

    看到這種情況,省長對張一凡道:「首長,我們先回去吧!」

    張一凡朝村幹部招了招手,「一定要把老人家的後事處理好。」

    村幹部立刻點頭,「請首長放心,我們會馬上通知他的家人,村裡也會組織一下,完善後事的。」

    百鳴村裡發生了這樣的事,記者們請示首長,這樣的事情可不可以報道。張一凡點點頭,該怎麼寫就怎麼寫,不需要遮遮掩掩,這就是現實,引人深思的現實。

    我們應該在這種現實面前,努力做點什麼,不是嗎?

    又一次深深地觸動了張一凡,他覺得身上的擔更重了,既然自己身在這個位置上,就一定要把農村經濟搞上來,解決農村面臨的各種問題。

    當他離開百鳴村,結束這次視察工作的時候,直到飛機上,他腦海裡全是這段時間看到的一幕一幕,孤苦伶仃的老人,無人看管的孩,望穿秋水的婦女……

    一切,一切,都深深地印在他的腦海中。

    【****網由書友高品質手打更新速度超快(天才一秒鐘記住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