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都市小說 > 官道天驕

龍騰世紀 第2200章 身居高位(七夕快樂) 文 / 西樓月

    第2200章身居高位

    五月的天氣,總是那麼溫暖,五月的風,總是那麼柔和。()

    走在江淮這樣的沿海大省,那平坦寬敞的大道上,如沐春風。

    張一凡是一個懷舊的人,他很快就發現,自己居然對江淮的一草一木那麼熱愛,到處都充斥著熟悉的味道。沒錯,這裡就是自己曾經呆過好幾年的地方,全國經濟大省江淮。

    江淮處於長江以南,東海之濱,名勝古跡數不勝數。江淮城裡,還有聞名遐邇的西湖,也有我國四大美女西施誕生之地。

    江淮人富有,江淮人精明,江淮人也勤勞。

    張一凡可謂是一個走南闖北的人,他生於湘省,去近廣省,呆過西部,唯獨對江淮之地獨有情鐘。有人說,江淮人不似廣省人那般冷漠,不似內地人那般懶惰,這些話絕對是有根據的。

    今天視察的重點,是江淮靠海邊不遠的一個小市。這市裡有著名的蔣氏故里。

    在江淮呆了這麼久,張一凡深有感慨的是,江淮人善於把一件很簡單的事,無限放大。當然,這種放大不等於是吹牛,用他們商人的話說,叫品牌意識。

    說起來這個蔣氏故里,其實是稀鬆平常,完全沒任何特色。就是在那條河邊上,有一棟老宅。宅的門口,有一片廣場,圍牆上寫著蔣氏故里幾個字大。

    而這個院裡到底有什麼呢?

    有一張床,以前的木架床,據說是誰誰誰睡過的,其實說不準,就是附近哪位農家收購的老床。有一張犁,一把蓑衣,一頂斗笠,犁和蓑衣,斗笠都很舊。蔣氏的年代不久,再舊又能舊到哪裡去?

    但這些看的不是這東西的年代和價值,而是那段歷史。

    除了這些七七八八的東西,後面有個佛堂,這佛堂跟大多數地方一樣,基本上都是為了給遊客一種心裡上的安慰和寄托。據說老蔣的母親向佛,因此就有這佛堂,其實,這些都是後來加上去的。在河的對岸,有一棟小洋樓,他們說蔣夫人曾在這裡住過。

    反正都是如此云云,基本上沒有太多能看的東西。

    但是江淮人就是這樣,可以把這些看似稀鬆平常的事和物,用文字和圖片來修飾,於是就有了所謂的品牌。江淮人在全國打造的品牌很多,不管他們有意還是無意誇大這些品牌價值,至少他們用自己聰明的腦袋,豐富了自己的口袋。

    這一點,跟很多內地大不一樣。內地很多地方的人,成天圍著麻將桌無所事事。每個人都希望能從這麻將桌上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東西,好像這麻將桌是聚寶盆似的。

    社會風氣,也是張一凡比較欣賞江淮這地方的原因之一。

    今天的工作視察,老書記就不奉陪了,因為張一凡的工作主要是農村,因此分管農業,農村工作的副省長,以來農業廳等幹部都在例。

    徐前進深知張一凡的性格,隨行的人員盡可能的少,記者也不多,幾家重要媒體到了就行。

    在江淮工作了這麼多年,張一凡以前也下農村。江淮最大的特點,就是交通。

    在這裡不管是農村,還是城鎮,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路,而且大都是水泥硬化後的馬路。這些張一凡是知道的,因為他在江淮的時候,江淮就實現了這項工程。

    張一凡說,今天我們不坐小車,坐大巴。

    一輛大巴可以容得下幾十個人,張一凡就坐在大巴上。隨行的幹部不多,一共才十幾個,加上記者,一共四十個人不到。

    跟大巴一起的,前面是一輛警車,後面也有一輛警車。哪怕再簡單,再低調,安全第一,警車必須跟隨。

    經過一個多小時,終於來到鄉下。這裡已經離大海不遠了,僅三十里左右。四下望去,一片丘陵地帶。在這裡的山崗上,絕對沒有一寸閒置的土地,能植樹的植樹,能種菜的種菜。但最讓人喜愛的,是那漫山遍野的竹。

    張一凡去過井岡山,看過那裡的竹,而這個小鎮下面的農村,居然也是一片接一片的竹。這些竹在江淮,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利用。

    而湘省大都不是,湘省只當它是一種植物。

    江淮的竹,成年竹加工成竹伐,加工成工地上用的竹板,也有加工成籮筐,椅等等,更有些地方用來加工成竹藝術品。

    江淮的竹筍,每到春冬季節,收購竹筍的工廠很多,都是大卡車卡車的拉走。這些竹筍,將加工成筍罐頭,遠銷東南亞和歐美國家。這就是江淮人所說的產業化,他們就可以將這些看似不怎麼起眼的東西,做成產業。

    一些普通人家,一年賣出去的竹筍都有一二萬塊,而這個數目,卻是很多內地村民,幾乎是一年的收入,或者是他們一家人一年的收入。

    關於這個問題,張一凡曾經在心裡反覆自問過,內地沒有竹嗎?內地沒有筍嗎?為什麼內地就不能把它做成產業?

    看著這漫山遍野的竹林,讓張一凡感觸良多。

    車進入一個村莊,那裡有鎮領導和村幹部在等,他們得到通知,今天張首長會過來視察。張一凡事先說了,該幹嘛就讓村民幹嘛,不要因為自己的事情,擔誤了人家的工作。

    江淮這地方與其他地方不同,即使在農村這種地方,每個村莊基本上都有工廠。這些工廠不會很大,有的幾十人,有的上百人,當然大點的也是好幾百人的工廠。

    一般這種農村企業招工有難度,所以附近的村民都加入了工人隊伍。他們利用週末的時間做農活,平時都呆在工廠,非常合理的安排著自己的時間。

    所以張一凡說,江淮的農民實在太幸福了。現在不論走到哪個村莊,哪怕是那些年紀很大的老婆婆老爺爺,幾十萬家底不在話下。

    張一凡一行來到眼前這個村莊,村莊夾在兩山之間,由於沿海大都是丘陵地帶,所以山與山之間,就是建村的好地方。

    山沿邊上,有一條不大的河流,村莊就沿河而建。

    鎮長和書記還有村幹部,小心翼翼地介紹著村裡的情況。他們說村裡有三個企業,兩家私人企業,一家村辦企業。這種企業對工人素質要求不高,沒什麼文化也成。

    因此,這就成了江淮特色。

    由於大部分村民都進了工廠,村裡的田土活就做不了這麼多。靠近河邊的良田,基本上還在耕種,但是稍為靠山邊上的土地,就租給了花木園林公司。

    這些地被合理利用,每個月給村民多少錢。

    這一點,張一凡曾跟內地很多幹部說過,讓他們學習江淮這種做法。內地由於很多農民外出務工,他們就把家裡的地給荒廢了。其實就算是不租給花木公司,他們完全也可以自己種上樹木,十年,二十年以後,這也是一筆非常大的財富。

    可惜,很多人不明白這個道理。

    鎮長說,我們的原則就是,工作要做,但是土地不能荒廢。別看現在這些地,看上去花木漫山遍野的,其實當初我們下面這些村幹部做了相當多的工作,給村民做思想工作,教育工作,如何引導他們發家致富。很多村幹部,可謂是絞盡腦汁。

    為此,我們甚至還展開過村與村之間的競賽活動,看看哪一屆的村幹部為村民牟取的利益最多。能者上,庸者下,這就是我們對村幹部的錄用原則。

    張一凡說不錯,不錯,隨後對騰飛道:「你要把這些經驗都記下來,以後全國推廣。」

    :都出去約會去了吧?哼!我就知道你們這些傢伙浪漫去了。

    不過我還是保持更新,做人不能食言。三更到!

    【****網由書友高品質手打更新速度超快(天才一秒鐘記住網)】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