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大世爭鋒

正文 第498章 【水很渾】 文 / 水鬼遊魂

    毫不留情的指責,嚴謹的邏輯,環環相扣。

    在王學謙意氣風發的演講台下,還有那個一臉頹喪,像是失敗的鬥雞,耷拉著腦袋,神情呆滯的霍華德。沒有人會去同情弱者,雖然表面上看,王學謙的身份更符合弱者的地位,畢竟他將面對的將是一個龐大的帝國。

    可當強者在事實面前,也只能黯然低頭。

    雖然這事實不過是王學謙可以營造的結果,但是在外人看來,已經足夠義正言辭的站在道德的制高點。

    尤其是碰到了王學謙,為了這個道義上的制高點,可是前前後後付出了不少的代價。要是還讓英國人能站著說話,那也就是他太無能了。

    說好的盟友,美國人早就不滿足於在上海租界,被英國人處處壓制的局勢,苦於一直沒有很好的突破口。而法國人更多的時候,喜歡給英國人難堪。

    誰讓英國人在歐洲奉行的是大陸均衡的策略,當德國人強大的時候,才會想起法國這個盟友。而當法國開始崛起的時候,英國人會無恥的偷偷從背後往法國人的痛腳下死手。

    法國記者避重就輕的提問:「未來的寧波是否會發展成為一個集港口和加工工業為主的城市,對外來的資本和商品,是否會持有地方保護計劃。」

    這其實並不新鮮,在美國,財團之間已經開始謀劃禁止歐洲資本流入美國。雖然歐洲經歷了戰爭之後,已經大傷元氣。但對於歐洲的古老財團來說,政局相對穩定,技術日臻成熟的美國,是資本投資的最佳選擇。就像崛起百年的羅斯柴爾德家族,誰也不知道,這個龐大的金融帝國還有多少黃金……

    地域保護,資本保護,已經是各國內部壟斷企業。不得不考慮的經濟問題。

    如果寧波也開始發展製造工業,港口貿易,那麼對於希望在遠東謀取更多利益的國家來說,無疑是多設置了一層障礙。

    而沒有地方產業支撐的發展,最後會淪為別人的奶牛,這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就像是羅馬尼亞的石油,早就被殼牌和美孚石油所控制。而羅馬尼亞政府只能收取一部分稅收,卻眼睜睜的看著本國的資源,被英國人和美國人運走。

    抵制外資的進入,保護本國的工業和市場,是任何一個政府都不遺餘力的事業。

    而從王學謙言辭頗為嚴厲的講話中,參加記者會的各國記者。都不認為,擁有西方教育背景的王學謙,會看不出保護本國民族工業的重要性。王學謙還在說:「一個封閉的國家,是無論如何也無法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但是落後已經存在,這是不爭的事實。」

    「那麼將來民國的路將往哪兒走,我認為,和平的解決爭端。才是我們大家都樂意看到的結果。尤其是在無序的市場競爭中,各種外來商品,都充斥著市場,而市場本來就這麼大。降低商品價格,減少利潤,類似這種惡性的競爭將會對整個市場帶來無法估量的災難。」

    ……

    從政治,經濟,然後到民生。王學謙說的很多,似乎也很有道理。但即便是本國的記者都不相信,整個嘴角帶著淡淡微笑的年輕人,是一個好像與的人。

    地方保護主義終於要出現了嗎?

    其實對於民國來說,這種機制,確實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有兩個關鍵點無法解決,就無法實現。

    關稅自主。還有就是完整的銷售渠道。

    後者對於寧波財團來說,早就已經建立,但是關稅?

    除非可以繞過英國人的控制,不然就根本無法實現。

    「王先生。大公報記者劉博箐,剛才您說到了避免各種進口商品的惡意價格競爭,但這對於我們來說,這種想法太超前了。因為價格機制在別人的手中,對此我很遺憾。」

    似乎劉博箐也知道,作為一個民國人,想要發展民族工業是多麼的困難。

    王學謙笑著壓了壓手掌,示意對方坐下,負責發言台,意氣風發道:「很容易解決,惡意競爭是無序的競爭,但是良性競爭卻是對整個社會來說都是積極向上的。比方說,亞細亞火油公司,作為壟斷火油企業,一直以來都用單方面的價格機制。也就是說,如果這家公司因為經營失策,造成巨大損失,他們也會用提高火油價格的辦法,來彌補這種損失。但如果引入了一個競爭對手,那麼他們就不得不小心謹慎,促進更高效的管理模式,避免經營失誤,給對手可乘之機。從經濟上來說,良性的競爭提高了企業的管理水平,降低了管理成本,從製造,物流和銷售渠道,都會得到提高……」

    「在美國,《反托拉斯法案》的出現,不得不說,是一個劃時代的進步符號。這項法案,將最大程度的改變壟斷企業的不思進取,企業缺乏持久的生命力等等弊端。」

    要是老約翰?洛克菲勒知道王學謙會如此胡說八道,不知道這位八旬的老人,是否會氣得從佛羅里達衝到寧波,給他難堪。

    誰都知道,《發托拉斯法案》是摩根財團買通了政客們限制競爭對手無限制的擴張,而採用的極端辦法。

    因為這項法案,哈里曼家族的鐵路帝國,洛克菲勒家族的石油帝國,都不得不被拆解,而摩根不動聲色的化解了競爭者咄咄逼人的強勁勢頭。維持了其霸主,不可動搖的地位。

    但是西方國家就是這點好,任何一種卑鄙的做法,都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王學謙不在乎多利用一下這些漏洞,而且他這麼說,相信沒有一個人會出現反對的聲音,因為他是站在了道德的制高點,為了社會更美好,商業企業更具競爭力,是為了社會進步而不懈努力的結結果。

    「露西,《西林字報》記者。」

    現場唯一的一個女記者,金髮碧眼的露西站起來的那一刻。會場已經陷入了沉思之中。雖然民國的關稅掌握在英國為首的列強之中,但真要是地方政府的政策干預,而且還是掌握著道德制高點的干預下,英國商品是否還能在民國站得住腳,就成了大問題了。

    「您說,女士。」

    「我非常好奇,王先生對於政治和經濟的瞭解。讓人驚歎。或許您已經是一個經濟學家,但是我很擔心,您剛才說的商業競爭,在政府干預之下,是否只能是強權意志的體現。比方說,是您的個人主張。」

    往往在正式場合。女人會被忽略。

    但是當露西的問題提出來之後,連躲在走廊中的朱葆三都不由的緊張起來,這個女人不簡單,要是王學謙一個處理不好,那麼甭管王學謙說的多麼天花亂墜,最後都要被灰溜溜的打下一個印記,獨裁者。也將給英國人帶來借口。甚至無理干涉。

    玩味的眼神,似乎是在欣賞一朵正欲綻放的玫瑰,雖然露西的長相,還不至於讓王學謙如癡如狂。但挑逗的眼神,卻讓露西感覺身無寸縷的驚惶無措。

    「當決定一項重大決定的時候,我不相信個人的判斷一定是正確的。」

    當王學謙看到露西眼神中露出驚愕的異樣的時候,王學謙會心笑起來,露出潔白的牙齒。宛如外交官一樣風度翩翩,眼神閃爍著智慧的目光:「在未來的一個月內,我們的城市將進行一次自下而上的明主選舉,未來的市政府,任何一項重大政策的實施,都將需要通過市議會的許可。為此,燕京的中央政府也非常重視我們的這次民主化的試點。給予了高度的自由權,關於這些權利,大家可以通過領事館向燕京方面詢問。」

    民主,是西方世界領略全世界的借口。當王學謙喊出民主口號的那一刻,連霍華德這個已然成為失敗者的傢伙,就感覺是如此的可笑。可是他已經笑不出來了。

    王學謙的每一句話,都像是刻意針對英國人似的,處處打在英國人的外交政策的七寸上。

    試想,如果英國人提出反對,甚至準備武力顛覆民國政府的話,美國和法國盟友是否還會繼續站在他們這一邊?

    而如果英國商品和美國貨,法國貨,德國商品相競爭的話,對於英國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災難。在技術上,英國雖然還領先於全世界,但這種領先已經處於岌岌可危的地步。德國,美國的技術,都不弱於英國多少,但是勞動力的價格,英國卻是其他國家的好幾倍。

    「時報記者,我想知道,這是否等於說,您主張單方面的開放市場,消除原本的商業壁壘而努力?」

    王學謙說:「當然,這是不可能的。」

    他的話,就像是滴入熱油鍋的一滴水,一下子讓會場嘩然起來……

    選擇非常有風度的等待所有的噪音都降低下來,王學謙才繼續說:「首先,政府需要考慮,什麼樣的技術具有先進性,代表性,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政府將在工廠土地,資金,銷售渠道上,政策上給予支持。當然,這需要在民國設立工廠,至於股份,議會中還有不同的聲音。但是我們會妥善給出更有利於外商的商業機會。這對大家來說,都是一個互惠互利的好事。」

    「民國擁有數量龐大的勞動力,而且價格低廉。如果在本國建設工廠,其競爭實力本來就已經提高了不少。另外,加上政府的政策支持,更是一項重要保證。站在我的立場來說,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好事,對於跨國企業來說也是一個機會,我個人更傾向於認為,這是一種技術換取市場的商業聯合模式。」

    霍華德大概已經猜到了王學謙的想法,這等於是把英國人閉上絕路。

    民國的勞動力價格,比美國都要低廉數倍,相比英國工人的工資,對於民國人來說,簡直就是天文數字。

    而且,王學謙說的天花亂墜,很多記者都已經聽明白了,這種模式完全是為美國而設立的。當然,王學謙的美國留學背景,更讓他在這方面如魚得水。

    原定於一個小時的記者發佈會,卻持續了整整一個下午。

    很多理念,對於見多識廣的記者來說,都是聞所未聞的新鮮詞。可是王學謙不僅提了出來,而且還讓可能在未來損失最為嚴重的英國,根本就不敢提出異議。

    因為不佔道理。

    而且,王學謙描述的將是一個新的分配模式,擺明了是英國人得罪了這個傢伙,才拿出來的辦法。有人甚至不懷好意的想到,這不會是英國人的軍艦攻擊了寧波城,王學謙刻意要讓英國人難堪吧?

    記者會後,臨時舉辦了一個宴會。

    嗓音已經有些嘶啞的王學謙,只是露了一個面,就匆匆離開。反倒是朱葆三情緒高漲,雖然王學謙說的很多東西,他聽得也是一知半解,但如果按照王學謙的思路走下去,將來寧波商團將會變成一個遠東的摩根,真正的成為一個掌握政府命脈的巨無霸。

    而朱葆三堅信,在這個巨無霸內,朱家也將獲得很重的話語權,這就足夠了。

    夜色漸濃,記者們陸續的離開。

    一個又一個爆炸性的新聞,並沒有讓記者們興奮不已,反而一個個愁眉苦臉的犯難。

    到底報導什麼,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更能獲得社會聲望?

    民主?

    或許可以。

    新的商業模式?

    nbsp;聽著新鮮,但非常有道理。

    還是王學謙本人?

    畢竟從幕後走上前台,王學謙的重要性,肯定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因為可以報導的新聞太多,但報紙的版幅有限,記者們幸福且糾結的離開了。

    反倒是曲終人散之後,朱葆三卻一點沒有睏意,和王鴻榮傾談起來:「子高讓人刮目相看,你這個兒子,不錯,很不錯。」說著,哈哈大笑起來,這麼多年,朱葆三還從來沒有看到過英國人如此沮喪的離開,像是一隻喪家之犬:「一個下午,就把整個上海灘的各個外國勢力,都攪和的不得安寧,他卻只要等在家裡,就能等著好事連連。」

    王鴻榮輕笑,眼神露出得意的表情:「這小子,就是張了一張巧嘴而已。說的比做的要好的多。」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