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職場校園 > 宦海縱橫

第一卷 第四十六章 豎新鄉考察 文 / 萬馬奔騰

    第四十六章豎新鄉考察

    「哦,是錢縣長主抓的,你明天把鄉鄉通公路的所有資料整理一下,回頭交給我,明天你就不用陪我下鄉了,把這件事先做好。」陳寧聽說是錢新林主抓的,倒也不好再說些什麼,但對這種豆腐渣工程是極度的不滿。

    「好的,陳書記,我明天一定整理好,交給您。」鄧六春見陳寧要過問這件事,顯得有點興奮。

    「離豎新鄉還有多遠?」陳寧向前望去一山連著一山,問道。

    「不遠了,繞過前面那座山就是豎新鄉了。」鄧六春指著前面一座山說道。

    「好,上車,走。」

    三人重新上車,繼續顛簸著向前開去。

    「鄧主任,你好像對豎新很熟悉。」陳寧對旁邊的鄧六春問道。

    「呵呵,陳書記,不瞞你說,我就是豎新鄉人。」鄧六春笑著說道。

    「哦,你就說說豎新的情況。」

    「好的,陳書記。」聽說陳寧要問豎新的情況,鄧六春連忙說道:「豎新是我們新河縣最南面的一個鄉,也是最窮的一個鄉。全鄉一共五萬多人,十九個行政村,基本上以農業、林業為主,工業很少,也就是鄉里和幾個經濟條件稍微好一點的村辦了幾個小廠,也將將維持養活幾個人而已,根本就談不上有什麼利潤。」

    「是什麼原因使這個豎新鄉發展如此緩慢。」陳寧皺著眉頭問道。

    「主要還是交通不便,山裡的東西運不出去,山外的東西又運不進來。唉,山裡的老百姓生活還是很艱難的。」鄧六春自己本身原來也是個山裡孩子,講到山裡人的生活,不禁歎了一口氣。

    聽了鄧六春的話,陳寧沉默了,作為這個縣的一把手,怎麼才能帶領全縣人民脫貧致富呢。

    車轉過山腳進入豎新鄉的地面,前面路邊停著一輛車,車外等著二個人,看到一號車開過來,連忙跑到路邊來迎接。

    「是豎新鄉的黨委書記胡振軍和他們的鄉長趙偉。」鄧六春看了看,向陳寧介紹道。

    「別停了,叫上他們,直接去鄉政府。」陳寧有點反感這種到邊界迎接的方式,有點後悔事先叫鄧六春通知他們了。

    劉大栓沒有停車,只是經過的時候放慢了速度,鄧六春連忙搖下車窗,朝胡振軍和趙偉揮了揮手,大聲說道:「直接去鄉政府。」胡振軍和趙偉慌忙上車,趕到一號車前面去引路。

    陳寧虎著臉坐在車裡,鄧六春有心想幫胡振軍解釋兩句,但看到陳寧的臉色,只好閉著嘴,不敢說什麼。

    車一路開著,路上出現一群人,拿著各式各樣的工具正在修路,看上去不像是路政或專業市政養護人員,倒像是老百姓。陳寧看了,眉頭就皺的更深了,心道:這豎新鄉的幹部怎麼回事,先是到邊界迎接,又是組織這麼多的老百姓出來修路,這樣勞民傷財,是做給我看的。

    鄧六春一直偷偷觀察著陳寧的表情,見陳寧看到老百姓在修路,眉頭皺的更深了,臉也黑了下來,連忙解釋道:「陳書記,您不要誤會,這些老百姓出來修路絕不是專門組織做給您看的。這個我倒是清楚的,上個星期我回老家的時候,就已經有老百姓在修路了。後來,我回去一問,才知道是豎新鄉組織的,這些都是附近的山民,大家都是自願、義務出來修路。山裡人對路的感情是外面人所不能夠想像的。這條路修的四不像,鄉里也沒辦法,胡振軍就到附近的各個行政村去做工作,說服大家輪流出來修路。胡振軍是前年從部隊轉業的,還是個比較有能力的鄉鎮領導。」鄧六春在向陳寧解釋的時候,也不忘給胡振軍說句好話。

    陳寧瞟了鄧六春一眼,慢慢說道:「該不會是因為你本來是這裡的人,幫胡振軍說好話吧。」

    鄧六春嚇了一跳,急忙說道:「陳書記,我雖然和胡振軍關係是不錯,但在修路這件事上,我可以打包票,確確實實不是做給您看的,都是通過胡振軍做了工作後,由老百姓自發出來修路的,這都已經修了快半個月了。」

    聽了鄧六春這麼急切的解釋,陳寧相信這修路確實不是做給自己看的。不過對組織修路的胡振軍有點感興趣,雖然剛剛胡振軍站在路口迎接,使陳寧有點不爽,但能帶領老百姓修路的幹部,應該算是個合格的鄉鎮幹部。

    「胡振軍是本地人?」陳寧問道。

    「是本地人,跟我是高中同學。」鄧六春老老實實的說道。

    「要致富,先修路。看了這句話胡振軍理解的不錯,但是在修路的同時,還要動動別的腦筋,怎麼樣才能把豎新的經濟搞上去。」陳寧說道。

    「誰說不是啊,這兩年胡振軍為這事不知動了多少腦筋,豎新的耕地面積是全縣最少的,人均zhan有耕地面積還不到半畝,想引進種植一些經濟作物,但又沒有銷路,辦了兩個木材加工廠,由於交通不便,產量也有限,起不了多大作用。」鄧六春說著不禁搖了搖頭。

    「是啊,要帶領一個地區脫貧致富,談何容易啊。」陳寧也感慨道。

    說話間,到了豎新鄉的鄉政府。鄉政府的院子還是那個時期的產物,一棟兩層的樓房,陽台外部雖然用石灰刷過,但還能映出裡面農業學大寨的字樣。

    陳寧從車裡出來,胡振軍和趙偉已恭恭敬敬的站在車外了,他們因為參加過昨天的幹部大會,所以都認識陳寧,可陳寧只知道他們的名字,卻和人對不上號。鄧六春在一旁指著一個三十七八歲,面色黑黑,身材魁梧的介紹道:「陳書記,這位就是豎新鄉黨委書記胡振軍。」毋庸置疑旁邊一位架著眼鏡,有點白面書生味道的就是鄉長趙偉了。

    陳寧經過一路上鄧六春的介紹,已經對胡振軍的印像大有改觀了,握了一下胡振軍的手,說了一句:「振軍同志,你好。」

    胡振軍則微微彎著腰,有些激動的說道:「真沒想到,陳書記會在剛上任就到我們這個窮鄉僻壤來。」

    「既然這裡的窮鄉僻壤,就要想辦法改變他。」陳寧看著胡振軍說道。

    「陳書記,說起來慚愧,我已經到這裡兩年了,卻沒有能力使豎新發展起來。」胡振軍有些慚愧的說道。

    「陳書記,我是豎新鄉的鄉長趙偉,豎新沒有發展起來,我也是有責任的。」一旁的鄉長趙偉,看到胡振軍在向陳寧檢討,連忙上前也做起了自我批評。

    「我今天來,可不是聽你們檢討的,我們還是先進去,你們兩個還是給我先介紹一下你們鄉的情況。」陳寧皺了皺眉頭說道。

    來到鄉政府會議室,顯然都是經過準備的,桌上放著幾盆水果,陳寧等人坐了下來,胡振軍和趙偉則坐在陳寧的對面。

    「陳書記,我這就開始匯報,我鄉去年完成產值……」胡振軍翻開筆記本,說道。

    「這些數據你們都上報過,我都看過,你主要匯報一下,你這兩年主要做了哪些工作,聽說你曾嘗試種植一些經濟作物,情況怎麼樣,你可以介紹一下。」陳寧打斷了胡振軍的匯報,他可不想聽這些乾巴巴的數據,他想具體瞭解一下,胡振軍他們有什麼具體舉措。

    「好的,陳書記,那我就匯報一下,我們這兩年嘗試種植的一些經濟作物情況。」胡振軍和上筆記本有點苦笑的說道:「前年,我剛到任時,嘗試種植過水密桃,我們這兒產出的水蜜桃確實個大、皮薄、汁多,當時沒有考慮綜合因素,覺得我們這兒的水蜜桃好吃,可以為豎新的老百姓帶領經濟效益,就號召大家種植水蜜桃,但是,我們這兒的交通條件太差了,水蜜桃不像別的水果,保存期短,而且成熟期就怎麼幾天,只有小部分能運到縣城去賣,大部分由於運不出去全爛了,今年年初鄉鄉通公路竣工了,開始大家都很高興,認為這些我們的水蜜桃可以運出去了,但看看這條路沒過幾天就成這副樣子了,即使運出去,桃都顛爛了。有些農民索性把桃樹給砍了,又重新種上了莊稼。另外,我們這兒在過去是有名的中藥之鄉,後來在種藥材變成了割資本主義尾巴,於是大家就把藥材給鏟了,種上糧食。後來我們想重新種植藥材,這次我們不敢盲目上,先去考察市場情況,趙鄉長跑了省內好幾家製藥廠,可人家都有固定的藥材收購點,根本就不需要我們的藥材。」

    陳寧靜靜的聽完胡振軍的匯報,開口問道:「你們這裡以前是中藥之鄉,那這裡的中藥有什麼特色嗎?」

    「我們這兒出產的中藥品種還是一些常規品種,但是我們這兒的土壤和自然氣候很適宜中藥的生長,產量很高,質量也好。我跑過省內其他的中藥生產基地,發現我這兒一畝的同類中藥產量能抵上他們二畝甚至三畝的產量。」趙偉他專門為藥材的事出去跑過,他是比較瞭解的,見陳寧問起中藥的事,連忙在一旁回答道。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