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1845

1848 四海翻騰雲水怒 72 緬科夫普列文大捷 文 / 引弓

    穆拉維約夫聽到睿親王仁壽的擊令後緊張萬分。匆匆趕到德惠,當面告訴卡爾薩科夫:「此次共和軍在德惠並未受到多大很失,這次撤退是受共和軍虛張聲勢所迷惑。現據情報,共和軍從我方被俘人員口中已瞭解到我們力量不大,很有可能捲土重來.你們必須迅速撤回原防,準備對付共和軍下一步的進攻。」

    尼古拉托爾斯泰,卡爾薩科夫的頭腦才清醒過來,同意撤退。

    1848年冬季在東北的戰局基本告一段落,俄軍給養不足,共和軍由於放棄了營口,也失去了補充來源。雙方默契的休戰,共和軍等待春季,遼河口冰雪融化,水管艦隊重新佔領營口,打通遼河水上運輸線。

    而穆拉維約夫則派出自己的心腹,在冬季穿越西伯利亞,向聖彼得堡求援。但聖彼得堡的總參謀長博爾孔斯基元帥,正在慶祝南線的大捷。

    京師的評書《西聽記》正講到這一段:

    且說在歐羅巴南部有一大國,稱為奧斯曼土耳其,乃突厥謬種。奧斯曼土耳其蘇丹國,地跨歐羅巴、亞細亞兩大洲,北瀕黑海,南瀕地中海,西臨愛琴海,據有達達尼爾、博斯普魯斯兩海峽,扼地中海、黑海交通咽喉,又是歐、非、亞三洲結合部,戰略地位極為重要。

    自西元十八世紀以後,土耳其國勢漸衰,治下民族叛亂不斷。

    普魯士發動統一戰爭以來,土耳其自知實力不濟,本不願摻合歐洲大戰。但閉門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其治下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兩族,趁著1848歐洲四處造反的風頭,也打出民族獨立的旗號。

    土耳其派兵鎮壓,羅剎國借口羅馬尼亞、保加利亞俱是斯拉夫兄弟,由緬科夫親王統領30萬大軍,直接攻入瓦拉幾亞公國和摩爾達維亞公國,解放公國中的羅馬尼亞人。

    瓦拉幾亞和摩爾達維亞兩公國向羅剎沙皇稱臣,羅剎人控制了多瑙河口。

    緬科夫親王尤未知足,帶領20萬俄軍俄軍渡過多瑙河。這下,引起了英吉利的警醒。當初挑動羅剎干涉普魯士戰爭,是希望普魯士和羅剎兩敗俱傷。卻不願讓羅剎控制多瑙河,甚至黑海西岸。

    英國將剛剛研製出溫切斯特後裝步槍30000支送往土耳其,這種步槍連英國陸軍自己都還沒有裝備。

    土耳其雖然國勢衰弱,但仍抱有一直十萬人的禁衛軍,全部用孤兒從小培養而成,各個對奧斯曼蘇丹忠心耿耿,而且訓練有素。

    禁衛軍中三萬人裝備的溫切斯特步槍,加上其他部隊,共五萬人編成三個師和一個騎兵旅,由奧斯曼·努裡帕夏帶領,進至普列文要塞防守。威脅到俄國人進軍的側翼和多瑙河橋樑,迫使俄**隊不得不向他的堅固陣地發起攻擊。

    第一次戰鬥發生在7月20日,7500名俄軍步兵輕率地進入鎮子,被埋伏在鎮內的土軍痛擊,溫切斯特後裝步槍在這種近距離交火中體現了極大的優勢。在不到20分鐘的戰鬥中,俄軍傷亡2845(包括一個旅長兩個團長),土軍傷30亡12。7月30日清晨,土耳其士兵從2000米外開始用單發步槍射擊,無情地射殺俄軍,在200米距離上開始全軍攢射,將更加密集的彈雨傾斜到俄國人頭上,俄軍進退兩難,甚至拋棄了所有傷員。等到戰鬥落幕,俄軍的傷亡數字為169名軍官和7136名士兵,整整兩個軍失去戰鬥力,占總兵力的28%,土軍傷亡僅為2千。

    雖然十天內經歷了兩場大敗,但緬科夫親王卻向聖彼得堡告捷,稱聯合羅馬尼亞起義軍將土耳其人包圍在普列文,俄國人就此大肆宣傳。

    巴爾幹半島的斯拉夫兄弟們聞風而動,早已自治的塞爾維亞、門第內哥羅率先發難,要徹底脫離土耳其的統治,並拯救其他的斯拉夫兄弟。俄軍抓緊時機繼續增兵,9月11日,8萬4千名士兵再次展開橫隊衝鋒,結果還是撞上了後裝槍組成的火牆,到第二天中午,戰鬥就結束了。俄軍損失了300名軍官和12500名士兵,羅馬尼亞人損失56名軍官和2500名士兵,土軍傷亡只有4千。消息傳出後,歐洲各大交易所裡俄國股票全部崩盤,盧布貶值逾三分之一,各家銀行都拒絕再購買俄國的戰爭公債。二十萬俄軍不得不停下步伐,會合了10萬羅馬尼亞起義者進行長圍久困。

    土耳其本來準備派遣蘇萊帕夏帶領剛剛換裝施耐德改裝槍的五萬禁衛軍越過巴爾幹山脈增援,但巴爾幹南部的斯拉夫大起義開始了。巴爾幹南部各國為進行這場起義做了較為充分的準備,號稱一百萬武裝起義者,展開的兵力為60.3萬人。

    土耳其北線在抗拒羅剎的進攻,準備倉促,只能讓蘇萊曼帕夏帶領五萬禁衛軍,以及二十萬其餘部隊南下鎮壓。

    相比之下,巴爾幹國家在兵力上佔有明顯的優勢。由於這場戰爭順乎民意,所以它得到當地各族人民的一致擁護和大力支援。參戰部隊士氣高昂,戰鬥力頗強。

    戰爭爆發不久。土耳其政府頓感處境危急。

    為了迅速打敗土軍,結束戰爭,保加利亞起義者將以前羅剎秘密援助的武器全部拿了出來在君士坦丁堡方向30萬人的起義民眾,編成三個集團軍。

    10月22日,左翼第1、3集團軍首先在東面向色雷斯東部的格奇吉利、謝裡奧盧、埃斯基鮑盧斯和佩特拉等地的土軍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經過5晝夜激戰,保軍擊潰了土軍的主力第3軍,佔領了色雷斯東部重鎮洛澤格拉德。保軍右翼第2集團軍包圍了擁有6萬名土耳其守軍的著名城市亞得裡亞堡。10月29日∼11月3日,保、土兩軍在盧累布爾加茲發生激戰,土軍第4軍被擊潰,然而保軍未能組織對敵軍的堅決追擊。土軍在君士坦丁堡以西35∼45公里處的查塔爾賈構築防線,保軍企圖突破防線直搗土京城君士坦丁堡沒有成功。此時希臘援軍統帥康斯坦丁王子建議派2個師的兵力增援保軍,以加強進攻。但因為保軍想獨佔該城,建議未被採納。

    10月19日,希臘軍隊在馬其頓南部和伊皮魯斯及阿爾巴尼亞南部向土耳其軍隊發起進攻;23日,攻佔塞爾瓦;25日攻佔柯扎尼;11月1日,希軍集中5個師又1個騎兵旅的兵力,向土軍5個師又6個炮兵團組成的防線發起進攻,這道防線是土軍保衛馬其頓首府一薩洛尼卡的主要屏障。經過激戰,希軍攻破土軍防線,直逼薩洛尼卡;9日,馬其頓首府的防禦部隊投降。希軍進佔薩洛尼卡。此後,希臘的艦隊在達達尼爾海峽附近擊敗了土耳其艦隊,從而封鎖了這個海峽的出海口,完全控制了愛琴海海域。

    10月24日,塞爾維亞各國王軍向土耳其的防禦部隊發起總攻:塞第2軍向西南實施突擊,對土軍右翼構成威脅;塞第1軍向庫馬諾沃發起進攻,很快便攻克該城;塞第3軍對斯科普裡實施翼側突擊,並於26日將其攻佔;27日,塞軍切斷了比托拉等地土軍與君士坦丁堡的聯繫;11月18日,塞軍在希軍的配合下攻佔了比托拉。與此同時,塞軍其他部隊攻佔阿爾巴尼亞,爾後繼續向亞得裡亞海沿岸推進,並先後佔領了都拉斯、地拉那、愛爾巴桑、培拉特等地。

    門的內哥羅軍隊與為數2萬人的塞爾維亞伊巴爾部隊共同對色雷斯北部和阿爾巴尼亞北部的土軍防禦部隊進攻,門軍包圍了阿爾巴尼亞北部重鎮斯庫台,守城的土軍猶如驚弓之鳥。整個防禦陷入一片混亂。

    巴爾幹起義聯軍對土軍的勝利,有力地推動了巴爾幹各民族的解放鬥爭。11月,阿爾巴尼亞人民舉行武裝起義,推翻了土耳其在當地的政權。11月28日,阿爾巴尼亞宣告獨立。在北線10月份,由於蘇萊曼帕夏沒能越過巴爾幹山脈增援,城中糧食不夠,奧斯曼·努裡帕夏請求突圍,但被土耳其宮廷駁回,

    12月9日,在補給耗盡的情況下,奧斯曼·努裡帕夏決定突圍,但他的力量實在是太弱小了,在突圍失敗且被炮彈炸傷雙腿的情況下,他被羅馬尼亞軍隊俘虜。但他拒絕向羅馬尼亞起義軍司令達契亞-卡羅爾一世投降。

    緬科夫親王表現出了勝利者的高尚情操,釋放了奧斯曼·努裡帕夏,然後向聖彼得堡告捷,宣稱羅剎是解放巴爾幹半島的主力,20萬羅剎軍的損失,超過了一百萬巴爾幹各族起義者。

    俄羅斯宮廷沒有追究,博爾孔斯基參謀長將目光盯在了西線。俄羅斯五路伐夏,四路大軍,總計70萬人,將進行一次聲勢浩大的進攻,從加利西亞到東普魯士,哈布斯堡、霍亨索倫和羅曼羅夫三大王朝,將展開一場三皇會戰。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