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天兵在1917

正文 27 風雲湧動 文 / 馬口鐵

    按理說,1934年是一個很關鍵的年份,隨著列寧退休陷入倒計時狀態,各路諸侯之間的爭奪和鬥爭應該愈發的激烈才對。但是事實卻是相反的,進入1934年後,蘇聯政壇陷入了一種詭異的平靜,一貫喜歡出風搞事的托洛茨基破天荒的很平靜,表現的十分的淡定,似乎完全不關心列寧退休之後誰接班的問題。

    托洛茨基沒有動靜,斯大林倒是想製造出一些動靜,在這一年剛剛開始的時候,在集體農莊等問題上不斷地發表高談闊論,不斷的指責地方上的幹部沒有完全貫徹中央的精神,要求在本年度內讓蘇聯境內的絕大部分農戶都必須加入集體農莊。

    講心裡話,之前積極提倡搞農業集體化的是托洛茨基,一度的在這個問題上老托是最熱心的,而一向「關心」農業「體恤」農民的斯大林為什麼在這個問題上忽然跟托洛茨基保持一致了呢?

    原因很簡單,斯大林和布哈林之間出現了矛盾,雙方的合作關係趨於分裂了唄。而造成這種分裂的主要原因就是蘇聯正在快速進行的工業化。

    之前說過,工業化是需要外匯的,外匯不可能從天上掉下來,當年的蘇聯獲取外匯的主要途徑就是出口農業產品,說白了就是由國家出面剝削農民(這是事實,而且也是落後國家走上工業化走向現代化的陣痛,基本上沒有哪一家能避免)。

    之前斯大林之所以跟布哈林能走在一起,最重要的原因是對抗托洛茨基。而隨著列寧的態度逐漸明顯。隨著列寧也支持快速的將蘇聯進行工業化。這時候依然跟不識時務的布哈林站在一個戰壕裡,對斯大林來說就不是好事了。

    實際上從工業化進程開始,列寧就不斷地敲打布哈林,讓他跟多的跟中央保持一致,而不是不斷的為那些小農經濟的擁護者說話。在列寧看來,減輕農民負擔減少工業投入,固然能讓農民的反對聲小,但是從長遠看對蘇聯的國家建設是不利的。

    在國際市場上。蘇聯總不能永遠當一個出口初級產品和農產品的「大國」,不能永遠的被發達國家剪羊毛吧?而要改變這一狀況,唯一的辦法就是工業化,只有完成了工業化,蘇聯才不會被剝削,只有完成了工業化,蘇聯才能保衛革命的火種和果實。

    在這種情況下,布哈林自然是不能在列寧那裡討到太多好,甚至導師大人覺得他太不識時務了。尤其是進入1933年下半年,在集體農莊問題上。布哈林激烈的跟中央唱反調,始終不合作的前提下。導師大人不得不開始考慮,布哈林這個經濟理論家真的適合留在最高領導層嗎?

    尤其是在1933年下半年,在烏克蘭爆發了大規模的農民因為抗拒加入集體農莊而破壞農具屠殺牲畜事件之後,布哈林開始強烈地抨擊農業集體化政策,完全站在了中央的對立面之後,不管是列寧還是托洛茨基對布哈林幾乎是無法容忍了。

    作為一個政治敏感性很強的人,斯大林自然是觀察到了列寧對布哈林的不耐煩,鋼鐵立刻就意識到了自己如果繼續跟布哈林保持同盟關係,最後的結果很可能就會被這位老朋友帶溝裡去。意識到這種危險之後,作為一個政治家鋼鐵採取斷然行動跟布哈林劃清界限也就是很正常的事情了。

    不得不說,鋼鐵還是很擅長見風使舵的,而他的這種做法遭到了布哈林強烈譴責,布哈林在自己的日記中寫道:「……之前我一直以為斯大林跟他名字一樣堅強,一直以為他是一個真正的同情農民兄弟的人,在這一次,我明白了,他一直不過是利用農民兄弟而已。當農民兄弟失去了利用價值之後,他會毫不容情地將其拋棄……」

    如果李曉峰當時看到了布哈林的這篇日記,恐怕會哈哈大笑,會嘲笑布哈林的天真。鋼鐵和布哈林的差別就是一個政治家另一個卻只是政治理論家。什麼是政治家?審時度勢見風使舵是必須的,頂風作案的那都是傻瓜,如果連自己的身家性命都保不住,還談什麼實現政治理想?孔子在這一點上說得就很透徹君子不立危牆之下。

    而很顯然,布哈林現在就在危牆,不,他是處於震源地帶,很快一場地震就能將他撕成粉碎。回過頭來說說那個農業集體化,這一項政策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從歷史上1930年到1932年蘇聯的農業現狀來看,這個政策絕對是有問題的,不光沒有達到解放農業生產力的目的,反而讓蘇聯的農業陷入了泥潭,而且這個泥潭是一踏進去蘇聯就再也沒有出來。

    那麼布哈林就說得對嘍,農業集體化就是一個很糟糕的東西,應該堅決批判和抵制嘍?

    也不盡然。斯大林為什麼要搞農業集體化,甚至他之前的托洛茨基為什麼也首倡這麼搞?斯大林的理論水平湊合,托洛茨基的理論水平可是很高的,難道托洛茨基錯了?

    這麼說吧,蘇聯搞農業集體化的出發點是好的,其根本目的是改變蘇聯農業生產中存在的粗放、落後和過於分散導致生產效率低下的問題。應該說目的是好的,但是實施的手段以及對蘇聯的國情考慮得不夠透徹,再加上官僚主義的橫行無忌,後果就很慘烈了。

    從國情上來看,蘇聯其實和天朝很接近,取得革命勝利的時候都是一窮二白,都是落後的農業國家,而且農業生產的效率低下,根本就是一個小農經濟國家。

    天朝後來也學著老大哥搞過公社化,結果也是慘不忍睹,天朝遇到的問題其實跟老大哥差不多。打擊了農民積極性。吃大鍋飯搞絕對的平均主義。又沒有給農民留一點兒伸縮的餘地。自然的不管是集體化還是公社化都搞不成。

    不過不同的是,蘇聯的農業集體化一開始就遇到了相當大的阻力,大部分農民都反對參加集體農莊,為此甚至直接破壞農具、屠殺牲畜和銷毀存糧做對抗。而天朝最開始搞合作組和初級合作社其實還是成功的。

    />

    為什麼蘇聯搞集體化阻力這麼大呢?那還得從內戰說起,內戰中不是搞了戰時共產主義嗎?不是搞了餘糧徵集制度嗎?其對農業生產的破壞是空前的,後來實在搞不下去了,列寧才用新經濟政策救場,放鬆了勒緊在農民脖子上的繩子。

    後來評價新經濟政策時。大部分書籍都直說這個政策多麼多麼好,解決了多少問題。但是為什麼這個政策最後取締了?如果這個政策真的那麼好,幹嘛不一直用下去呢?

    大部分人都說這是斯大林違背了列寧的主張,背離了列寧的路線,為了追求高速工業化而干了壞事。這個答案準確嗎?廢除新經濟政策確實有快速工業化的原因在內,也確實是主要原因,但間接的原因是新經濟政策當時其實搞不下去了。

    為什麼會搞不下去呢?原因很簡單,新經濟政策的核心就是允許商品自由的流通和交易,說白了就是低端市場經濟。市場經濟是以市場本身來進行調控的,國家的主導性降低。

    而蘇聯農業當時是個什麼狀況?農民們被之前的餘糧徵集制度和饑荒嚇得夠嗆。生產出的糧食大部分都儲藏起來,也就是說大部分糧食並沒有變成商品在市場上流通。

    市場上沒有糧食。不管是工人還是小手工業者的勞動就換不來吃飽肚子。哪怕是蘇聯以國家意志三令五聲的讓農民出售糧食,可是嚇破了膽的農民是打死都不聽。商品流通不起來,這麼一來還搞個毛的市場經濟,大家總不能不吃飯吧?

    有感於農民的小農意識作怪,也有感於俄國的落後,更擔心未來帝國主義新一輪的干涉,不管是托洛茨基還是斯大林能想出來的辦法就是農業集體化和快速工業化。

    通過農業集體化打破小農經濟的束縛,提高了生產效率,還讓國家管住了不合作的農民。生產出更多的糧食,一方面可以滿足社會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能為工業化換取外匯,怎麼看這都是一舉數得的好事,為嘛不幹?

    不得不說戰時共產主義這個玩意兒真心是一柄雙刃劍,確實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幫助布爾什維克打開了局面,但與此同時,這筆賬未來也是必須要還的,只不過還這筆賬的代價實在太高了。

    後來蘇聯解體,烏克蘭人對這個農業集體化和大饑荒是一肚子意見,認為蘇聯政府是有意的種族屠殺,客觀的說烏克蘭確實很慘,但是類似納粹那樣的有目的有選擇的種族屠殺就有些聳人聽聞了。

    應該說當時很官僚的蘇聯政府恐怕是真有心好好地教訓一下不聽話的泥腿子,有點要給他們點顏色看看,讓他們變老實乖乖地去參加集體農莊的意思。畢竟那幾年的大饑荒被餓死的不光是烏克蘭人,整個蘇聯都很淒慘,只不過農業經濟占主體的烏克蘭農業人口更多,受到的傷害最大而已。

    斯大林的改旗易幟給了布哈林沉重的打擊,從1934年春天開始,一輪針對布哈林的批判是突然爆發了,艱難的支撐了一段時間之後,布哈林轟然垮台。2月份,剛剛結束的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上解除了他中央宣傳部部長和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的職務,除了有個空頭政治局候補委員之外,布哈林其實就變成了一個閒人。

    而與此同時其他幾個政壇新星走上了前台,古比雪夫憑借他激進的農業和工業政策深得列寧和托洛茨基賞識,一躍成為中央監察委員會主席及最高國民經濟委員會主席,如果不是人民委員會的副主席暫時只能是托洛茨基,這位恐怕是要登頂。

    另一個一躍而起的是基洛夫,在本次全體會議上,基洛夫增補為中央委員。並成為列寧格勒州黨委書記。說實話這位崛起讓很多人看來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基洛夫之前真心沒有做出讓人眼前一亮的功績和事業。他能主掌列寧格勒州簡直是個奇跡。

    但是政治上從來就沒有奇跡,很顯然基洛夫能夠上位,很重要的原因在於斯大林。因為斯大林及時的轉向,給了布哈林沉重一擊,讓中央拿下這個不太合群的刺頭變得更加容易,自然的不管是列寧還是托洛茨基都要象徵性地給斯大林一點兒甜頭,也算是表揚吧!

    在斯大林的心腹當中,邵武勉和奧爾忠尼啟則都是老資格。早已上位,而基洛夫、米高揚、日丹諾夫資歷和年紀確實有點問題,尤其是米高揚和日丹諾夫,這兩大智囊實在太年輕了(一個1895年出生,一個1896年出生)之前的內戰中又沒有某仙人那麼亮瞎狗眼,自然的只能再等等了。

    而且在斯大林看來,基洛夫和卡岡諾維奇這兩人更笨一些,好控制,讓他們先上位更合適。

    基洛夫撿了個簍子並為此洋洋得意,不過他的這番表情在李曉峰看來卻是很有諷刺意義。如果歷史沒有出錯的話,這位春風得意的新科列寧格勒州委書記沒有幾個月好活了。在1934年12月1日,尼古拉耶夫將用一隻轉輪手槍終結他的生命。而歷史上這位的遇刺也意味著一個血腥時代的開啟。

    李曉峰現在考慮的是,究竟要不要救下這個蠢貨,說實話,他很樂意看到基洛夫被幹掉,作為鋼鐵的鐵桿追隨者,這個貨雖然政治上比較蠢,但是很頑固很麻煩,很喜歡給他找茬。

    不過李曉峰更加要考慮的是政治影響,明年一月份列寧就要退休,而12月基洛夫被幹掉的話,影響很不好,說不定還會讓斯大林抓住機會興風作浪,在這個時候似乎平穩過渡才是上策?

    「安德烈,在想什麼呢,這麼出神?」

    看著笑吟吟的斯維爾德洛夫,李曉峰沒由來的感到奇怪,按理說這次中央委員會全體會議開下來,托洛茨基接班已經是既定事實了。對小斯對斯大林來說,這真心不是一個好結果,誰知道托洛茨基上台之後

    是什麼樣子?未來很難說哈。

    在這種情況下,小斯竟然還能笑出來,李曉峰除了佩服他心臟比較大之外,也不禁在猜測,難道導師大人給小斯留了什麼錦囊,能夠確保小斯今後能順利接班?

    不過這個當口被眾人圍觀著,李曉峰也不好開口相問,只能打了個哈哈說道:「我最近一直在考慮安保問題,這些年隨著我們跟帝國主義國家的交流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密切,相當多的外國間諜恐怕已經混入了國內,也很有可能已經拉攏了一批前反革命份子和意志不堅定的同志,我在考慮是不是要加強這方面的工作。」

    李曉峰給出的這個答案讓小斯很意外,其實他剛才不過是隨口一問而已,因為對未來他也並不是特別有底,因為列寧透露的口風很少,只是很隱晦的告訴他,下一屆政府將是權力更加平衡更有約束力的一屆政府。

    權力更加平衡小斯大概能猜出是什麼意思,很顯然列寧不會讓托洛茨基一家獨大,他、斯大林很可能將獲得比如今更多的權力,他們將牢牢地制約托洛茨基的權力,防止這位胡來。

    但是,小斯並不知道他究竟會獲得哪個方面的權力加強,只政府方面還是軍事方面呢?說實話,小斯在這兩個方面都想加強權力,不掌握政府就沒辦法施政,而不掌握軍權就坐不穩江山,哪一方面都不能跛腿阿!

    當然,小斯也非常清楚,魚和熊掌是不可能兼得的,他和斯大林恐怕是一個側重於軍事一個側重於政務。從當前的情況看,他更可能在明年擔任人民委員會的副主席,也就是托洛茨基現在的位置,而斯大林很可能成為軍委主席。這樣一來,權力就平衡了,不管是托洛茨基還是他或者是斯大林都不能甩開另外兩個人單干。

    因此,小斯此時來跟李曉峰開玩笑,其實還有另外一層意思,很可能他是沒辦法進入軍委了,那麼他這個山頭在軍委有較大發言權的某人就顯得特別重要了,某人能不能很好的在軍委平衡斯大林系的擴張,那真心就看他的了。

    說直白一點兒,小斯這是想進一步拉近他和李曉峰之間的關係,之前他和某人更像是志同道合的同志,而現在他希望雙方是志同道合的兄弟關係。也就是說這次打招呼其實是秀親熱而已。

    而此時某人卻一本正經的談本職工作,這讓小斯多少有點奇怪,難道某人這是準備待價而沽?否則何必弄得這麼公式化?以他們之間的關係又何必這麼公式化呢?

    如果讓李曉峰知道了小斯真實的想法,這貨肯定會抽自己兩個嘴巴,好在他很快就發現小斯的表情不太對勁,雖然不明白具體原因是什麼,但他知道這不像是好事,必須補救。

    「科夫同志,我希望和您仔細的談一談這個安保問題,您有時間嗎?」(未完待續……)

    ps:鞠躬感謝秒殺土豆同志和尤圖斯同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