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天兵在1917

正文 465 決戰之前(下) 文 / 馬口鐵

    在一望無際的波蘭平原上打一場阻擊戰有多難?問問米羅諾夫就知道了,出了上馬烏基尼亞城區就是一片沃野,一眼望下去都看不到一個小山,甚至小土丘都沒有兩個。

    對於阻擊部隊來說,沒有了地形上的優勢,這是相當吃虧的。擁有兵力優勢的波蘭人完全可以從他們身上碾過去,而且按照畢蘇斯基的命令,波蘭人確實是這個打算。

    糟糕的還不止是沒有地利,甚至獨立奇兵旅都來不及構築堅固的工事。之前說過了,他們幾乎是和波蘭人同時抵達上馬烏基尼亞,然後為了拖住對手的腳步,不得不投入一波又一波的襲擾作戰中去。

    這樣一來自然沒有時間去構築工事,而現在到了退無可退的時候,到了只能硬碰硬的時候,對獨立騎兵旅的全體官兵來說,意味著他們只能用血肉之軀去阻擋敵人的鐵蹄。

    6月14日,第一騎兵旅來不及收攏部隊就同波蘭人展開了血戰。首先遭受波蘭人攻擊的就是三營。這個營之前按照米羅諾夫的戰術安排,完全被打散了散佈在方圓五公里的平面上,基本上是以排或者班為單位各自為戰。

    比如說二連,這個連完全是以烏克蘭的猶太人為主體搭建起來的,大部分官兵都是同鄉、同學甚至就是兄弟。這也就決定了這個連特別抱團,一旦出現傷亡,那真是連命都能豁出去報仇雪恨。在之前的戰鬥中,這個連特別能打,也特別凶悍。正因為如此。米羅諾夫才把一個重擔放在了他們肩頭好鋼必須用在刀刃上!

    當時米羅諾夫給二連直接下達了命令。要求他們無論如何都必須為主力部隊爭取八個小時搶修陣地的時間。

    接到這個命令的時候,連長馬科夫毫無怨言,甚至顯得磨刀霍霍,在他看來彷彿這不是一個燙手的山芋,而是一個美差。

    回到連隊之後,馬科夫召集了自己所有的老鄉,開始做「動員」:「旅長親自給老子下了死命令,咱們必須拖住狗日的波蘭雜碎。為主力爭取搶修工事的時間!」

    講到這裡的時候,一切聽著還很正常,似乎馬科夫接下來就應該說咱們該怎麼佈置防禦,該怎麼鼓起勇氣打退波蘭人的進攻了。不過讓人大跌眼鏡的是,這位連長接下來要說的不是怎麼防禦,他要說的是進攻。

    「老子覺得吧,以咱們連一百多號兄弟,就算豁出去,不要性命了,也經不起蝗蟲一樣的波蘭雜碎幾波進攻。硬挺八個小時,不說完全做不到。可就算做到了,咱們二連也就廢了,被打光了!」

    說著馬科夫狠狠地拍了一下胸脯:「老子雖然不怕死,但也不能就這麼讓波蘭雜碎給吃掉了。所以……」

    說到這,他拉長了音調,「所以老子決定了,不防守,防守就等於挨打!老子以及老子的老子這輩子都在挨打,都在被欺負,當初離開家鄉的時候,老子就發誓絕對不要再挨打了。老子要去打人!老子要迎頭將波蘭雜碎打回去!讓他們知道知道咱們猶太漢子的厲害!」

    馬科夫的話擲地有聲,而且立刻就獲得了二連全體一致贊同,當其他的兄弟部隊都在想著怎麼拖時間、怎麼防禦的時候,這個連卻傾巢而出,先砍了波蘭人一刀。

    晚上7點,當波蘭人準備連夜發起進攻的時候,二連卻悄悄的出動了,在馬科夫的帶領下,他們神不知鬼不覺的從敵人的縫隙中穿了過去,目標直指175.2高地。

    為什麼二連要打這個高地呢?那還得從頭說起,之前說過了波蘭平原是沃野千里,幾乎就沒有什麼像樣的山丘,在上馬烏基尼亞城外,除了這個瀕臨公路的175.2高地,最高的另一座山頭也不過將將超過200米。

    不過那座200米高地軍事意義沒有175.2高地這麼大,這座高地正好處於公路線旁邊,可以說公路就從「山」腳不遠處路過。如果能控制這座高地,波蘭人就沒辦法安心的前進。

    之前把守這座不足200米高的高地的正是馬科夫的二連,175.2高地作為具有支撐意義的節點所在,米羅諾夫自然不打算送給波蘭人。整整一個下午,二連就在陣地上抗住了波蘭人超過五輪進攻,一個超編擁有近200人的加強連,愣是被打掉了將近一半。

    下午五點,隨著波蘭人越來越多,也隨著175.2高地附近的友軍陣地逐一失陷,不得已之下,米羅諾夫只能放棄了這個陣地。

    而對於這道撤退命令不管是馬科夫還是二連都是不甘心的,用他們的話說:「我們一半的兄弟都倒在了175.2高地上,怎麼能拱手將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的陣地送給敵人?又怎麼能丟下他們不管,苟且逃生呢?」

    如果不是米羅諾夫強令馬科夫必須撤退,這位鐵血漢子真心是準備死在175.2高地了。而現在,米羅諾夫命令他們爭取時間,這下馬科夫就覺得是奪回陣地的時候了。雖然175.2高地孤懸在外,但是這座高地具有相當的戰略意義,如果他能奪回並守住這座高地,拖住波蘭人幾個小時根本就不是問題!

    馬科夫是個想幹就干的人,而且他一直就對主動放棄175.2高地耿耿於懷,如今有了收復「失地」的機會,他怎麼能放過?

    乘著夜色,乘著波蘭人忙於進攻的混亂,二連有驚無險的摸到了175.2高地山腳下。此時的175.2跟下午二連撤退時的狀況有些不同。山頂上成片的都是帳篷,發電機轟隆隆的作響,燈光閃爍。好一派繁華的景象。

    在戰場上繁華也就意味著危險。畢竟這是在打仗。一般而言晚上都要進行燈火管制,否則敵人循著燈光一排炮彈打過來,那不是白白送菜麼?

    而現在,175.2的高地之所以繁華,之所以沒有進行燈火管制,原因非常簡單:第一,這座高地的防備還是比較嚴密的,有整整一個加強連駐守。人多勢眾再加上地形佔優,波蘭人覺得安心;

    第二,波蘭人大意了,從他們奪回175.2,從他們一步步壓縮獨立騎兵旅的防線開始,他們認為自己已經完全掌握了戰場上的主動權,猶太人只能被動挨打。既然如此,那還有什麼好怕的?他們就不信猶太人能飛過來!

    也正是因為這兩點,波蘭人才吃了一個大虧,當馬科夫帶著他的兄弟們衝上山頂的時候。守衛這裡的波蘭人完全沒有反應,很多人傻乎乎地就下了地獄。死的時候也想不通猶太人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從戰鬥發起,再到戰鬥結束,二連一共用了不到十五分鐘,在這短短的十五分鐘裡,他們擊斃俘虜了將近三百多人,完整的接收了波蘭人構築好的陣地,並繳獲了大量的物資。

    當時,馬科夫是喜出望外,不過他高興的不是殺敵甚多,而是那些寶貴的物資。前面說過了,獨立騎兵旅是輕裝突進,彈藥食物都帶得不多,經過兩三天的奔襲和戰鬥下來,基本上算是揭不開鍋了。

    在戰鬥發起之前,馬科夫曾經命令司務長開飯,要求他不惜一切代價也得讓全體弟兄吃一頓飽飯,用馬科夫的話說:「現在不吃,估計以後也沒機會再吃了!」

    不過可憐的司務長東拼西湊,甚至出去搶了一票,可弄到的食物也就是不到十斤麵粉,對於餓了一整天的二連百餘名兄弟而言,這點兒麵粉不管是做成麵包還是麵條,都不夠墊底的。可能唯一的作用就是把大家的餓感勾引上來。

    人都是這樣的,餓的時候也許抗一抗就能忍過去,可一旦見了食物,那所有的感覺就全上來了,比如說冒虛汗、打擺子、眼冒金星。帶著低血糖的buff去打仗,那簡直就是作死!

    所以,當時馬科夫只能命令司務長暫停開飯,只能帶著一百多飢腸轆轆的漢子奔赴疆場。而現在,成袋的美國麵粉、法國奶酪、英國燻肉就擺在他們面前,頗具服務意識的波蘭炊事兵已經將麵粉變成了熱騰的麵條和麵包,還塗上了黃油夾好了燻肉,甚至都擺上桌了,那還客氣什麼?

    吃!

    二連的官兵那真是甩開膀子裂開後牙槽玩命的造,全連上下對連長馬科夫的決策是無比的擁護,如果不打這一傢伙,能有這頓美食?能混飽了肚子,就算接下來死了,那也是飽死鬼,死而無憾了!

    這樣的想法不由得讓人心酸,而更讓人心痛的是,接下來的戰鬥將異常的殘酷,對很多二連的官兵來說,這一餐是名副其實的最後晚餐!

    波蘭人發現175.2高地失守是晚上十點,當他們新一波進攻部隊坐著汽車沿著公路通過175.2高地時,受到了二連的熱情款待。重機槍瘋狂的掃射著公路上的汽車,迫擊炮彈不斷的落在他們頭上,幾乎是一愣神的功夫,這支車隊就在熊熊火焰中化為了灰燼。

    而比較搞笑的是,遭到攻擊的波蘭人還以為是誤擊,還試圖大聲的向山上喊話,告訴那些「眼神不濟」的兄弟他們是自己人。這樣的舉動自然是徒勞的,結果是暴露了目標的可憐蟲被機槍一一點名。

    「175.2高地失守?這怎麼可能?」

    波蘭人怎麼也想不通175.2是怎麼失守的,經過一番調查,他們認為奪取175.2高地的是之前被打散了猶太散兵游勇,這是一個純粹的意外!

    當然,為了糾正這個意外的錯誤,他們立刻組織了一個營去奪回這個該死的陣地。負責進攻的比埃紐克營長的作戰部署如下,第一連攻擊175.2高地正面,第二連保護攻擊陣線的左翼,第三連負責奪取175.2高地與山下公路之間的前進陣地,對主峰的總攻擊由第四連執行,而且比埃紐克將獲得師屬炮兵團提供火力支援。

    那這次進攻到底打成什麼樣子呢?戰鬥的結果。在波蘭軍方的官方紀錄中十分簡單:「在這次行動中。比埃紐克中校的步兵營奉命發動了對於175.2高地和相鄰公路的攻擊。攻擊是成功的。但是由於該營的進展過快,在進攻中過於突出,缺乏側翼掩護的部隊,只能被迫後撤。」

    好吧,這份戰果報告簡直就是一個笑話,如果攻擊是成功的,那就應該奪回了175.2高地,可是結果卻是被迫後撤。這不由得讓人想到了一個詞轉進。

    實際上。根據該營老兵們的回憶,這次戰鬥並沒有報告中提到的那麼體面。他們在《我們的勇氣》一書「上馬烏基尼亞的戰鬥」一章中,是這樣描述當時的戰況的:「6月15日上午,戰鬥在大雨中打響了,第一,第二和第三連先後完成了任務,但第四連遇到了頑強的抵抗,並在敵軍密集的機槍火力下遭受傷亡……」

    「……戰鬥進行到下午,猶太人依然控制著山頭,他們發動了一次反擊。這次巧妙的反擊目標是第一連。戰鬥中他們突破繞襲到了第一連的背後。切斷了它與後續部隊的聯繫……此時因為大雨的關係能見度很低,很難分辨運動的敵人。因此。負責掩護第一連而放在公路和175.2高地之間的第三連完全無法發揮作用……」

    「……連續多次的攻擊均告失敗,因為猶太人在陣地上佈置了非常有效的機槍巢和密如蛛網的坑道工事(這是一個笑話,二連不過是利用了波蘭人的陣地而已)。同時,如果我們進展『太快』,會在敵軍陣線上變得太突出。戰鬥中,情況越來越危險,我們既不可能繼續前進,也無法堅守住已經奪取的陣地。於是比埃紐克營長下令撤退,並要求在後方建立新的可靠防線。而此時猶太人適時發動了反衝鋒,一舉殺到了我們面前,我們不得不殺出重圍然後趕緊撤退……」

    最後這位作者在章節的總結中用一種很遺憾的語氣寫道:「該死的大雨幫了猶太人的大忙,如果沒有這場不湊巧的雨,戰鬥的結果將是另外一回事兒!」

    那麼,那一天的雨真的那麼不湊巧,對戰鬥的影響真的那麼大嗎?很遺憾事實依然跟波蘭人的描述有相當的差距。那一天確實下雨了,不過雨並不大,用馬科夫的話說:

    「這該死的毛毛細雨真讓人厭煩,滴滴答答的不給人一個痛快,要麼你就爽快地下一場大雨,要麼你就乾脆出太陽,我恨陰雨天!」

    很顯然,雨並不大,而且從馬科夫的描述來看,也已經下了很久了。既然如此,波蘭人有什麼不能適應的?

    實際上波蘭人之所以會失敗,原因非常簡單,他們小看了山頂上的二連,以為有整整一個營外帶炮兵的支援,拿下一個「該死的小山坡」(比埃紐克的原話)根本就不成問題。

    所以在進攻中,波蘭人完全不是一口氣就將整整一個營投入進去,實際上整個上午都只有一連在單獨進攻,等打了一個上午,當比埃紐克發現情況比想像中要嚴峻得多的時候,才將剩下的部隊投入戰場。而此時,已經太遲了。

    為什麼?因為比埃紐克的營在這個上午已經消耗掉了大部分銳氣,而山頭上的二連卻完全相反,原本他們只打算堅守陣地四五個小時就跑路。可是整整一個晚上,波蘭人都沒有來找他們的麻煩,外帶著還扛了一個上午,可以說他們已經超額完成任務。對於全連上下的官兵來說,這仗打得舒服愜意,那真是士氣高昂,巴不得再多給波蘭人來兩下狠的,甚至準備長久的在175.2高地駐守下去了。

    「三營二連打得不錯,打得很聰明!」

    當米羅諾夫得知了二連的所作所為時,也難得的露出了笑容,作為一個很會打仗的軍人,他欣賞那些靈活主動會想辦法完成任務的部下。無疑,馬科夫的戰法就比三營其他兩個連長聰明許多。而正是他的大膽行動,給波蘭人帶來了極大的麻煩,讓他們無法將全部的兵力投入進攻,為主力爭取了時間。

    如果可能的話,米羅諾夫希望所有的部下都如馬科夫一樣聰明,不過很可惜,軍事天才總是少數。獨立騎兵旅的大部分軍官只能說循規蹈矩,他們只能一板一眼的執行上級的命令,缺少天才的閃光。

    所以哪怕馬科夫的二連打得很聰明很精彩,但是獨立騎兵旅的傷亡依然很大。大部分來不得收攏就匆匆跟敵人遭遇的部隊,都遭受了重創。猶太人雖然打得很勇敢很堅決,確實貫徹了米羅諾夫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的命令,但是戰場上的形勢對他們卻極其不利,6月15日下午,米羅諾夫剩餘的部隊已經被壓縮在了河畔。

    此時,獨立騎兵旅背後就是布格河,他們沒有援兵,傷亡慘重,而且極其疲勞。但是他們卻不能撤退,更不能投降,只能咬牙苦苦的支撐……

    「我不要聽什麼進展緩慢!加快速度!我要求你們今晚必須趕到預定位置!這是死命令,沒有任何條件可講,完不成任務你就提頭來見我!」

    李曉峰重重地掛斷了電話,他很少用如此強烈地語氣對烏博列維奇說話,他也知道這位前敵總指揮遇到了很多困難,很多麻煩,但是機會只有一次,如果不能就此殲滅畢蘇斯基的主力,那就意味著烏克蘭、白俄羅斯依然會是一團漿糊,甚至隨著德奧跟協約國集團達成一致,俄國的內戰也將繼續持續,而這是他無法接受,更不可忍受的!(……)

    ps:鞠躬感謝大爆炸理論、胡德海軍上將、隨風的旅人和尤圖斯同志!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