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明揚三國

龍騰世紀 第八十八章 風雲之秋 上 文 / 海漂

    荊州,八駿劉表風風火火的趁十八路諸侯聯盟解散之際,設計殺了孫堅,又趁朱魁違規之際,攻打江夏,可惜碰上難啃的骨頭,弄的自家損兵折將,大敗而回,些許從孫堅那掙來的優勢,又損失殆盡.

    不過,這些對於天下大事來說,亂世不過開啟的小水花,並不能引起天下諸侯多少側目.

    比如退回關中的董卓一方,在得到關東諸侯解散的消息後,終於消停了口,拍重兵關上函谷關和潼關,又派郭汜和李傕向西防守馬騰,總算穩定了關中的局勢.

    隨即李儒曾向董卓建言,關東聯軍聯合起來董卓大軍不是對手。如今退回關中之後,關東眾諸侯各懷鬼胎,肯定會互相殘殺,待其打得筋疲力盡,而自己經過休養生息之後,主公只需親提大軍,就可定鼎天下。

    李儒的建議明顯是高明的,歷史上曹操於官渡大敗袁紹之後由於沒有能力一次過吞併袁紹所統領的四州之地,故此行郭嘉所獻之策,休養生息,靜待袁紹的三個兒子自相殘殺,待其殺得筋疲力盡之後,曹操大軍一出,四州之地立陷。

    如今李儒給董卓的建議明顯與歷史上郭嘉給曹操的建議有異曲同工之妙,然這兩人所出之謀雖然相似,但結局卻是絕然不同。

    做成結局不同的主要原因,其實就是李儒高估了董卓的自制力。董卓入雒陽之前,還是小心翼翼地謀劃,害怕會行差踏錯一步,就算入得雒陽,亦是如此。不停地拉攏士人,拉攏何進、何苗遺部,說降呂布等。但丁原一滅,沒有了對手的董卓就變得目中無人了,故此才有朱魁謀算十八路諸侯討董,如果董卓不殘暴,哪怕朱魁偷出少帝,發佈檄文,怕也沒多少諸侯願意響應,說到底還是董卓自己人品太差,得罪了袁家,得罪了天下諸侯。

    而諸侯討董的時候沉迷於酒色的董卓終於清醒了過來,戰了幾場之後又聽了李儒的建議,遷都長安。如今退到長安,董卓又再無人威脅,享樂之心又起。由於長安宮殿比較殘破,滿足不了董卓享樂的心,故此歷史上建造郿塢一事就提上了日程。

    儘管李儒反對了多次,無奈董卓心意已決,為堵李儒之口,董卓將建郿塢一事放到朝堂上讓百官討論。百官懾於董卓淫威,自然都同意建郿塢一事了。而令董卓更歡喜的是,一向與他作對,現在以王允為的士人這次竟然同意了董卓的建議,並帶動其餘百官一齊贊同董卓此舉,使得董卓大悅,重賞了王允等人。

    郿塢的建設尚需一段時間,故此長安無甚重要事生,就暫且按下不說。

    且說回關東聯軍那邊,曹操大敗回到雒陽的聯軍大營之後,得知袁紹等眾諸侯早就不歡而散,各自引兵離開聯軍大營,回師各自州郡而去。而曹操望著這東漢的帝都,如今皇帝沒了,大臣沒了,百姓也分崩離析,偌大的大漢,卻是如此的風雨飄搖,無奈的歎息和謾罵後,自己亦領兵拔寨,離雒陽,引師往陳留而去。

    至此,轟動一時的關東十八路諸侯討董結束了.

    一眾有識之士看來,此次討董可謂虎頭蛇尾。但關東不少士人亦覺得,將關西人董卓以及其西涼軍趕回關西之地,此行目的已經達到,畢竟在他們眼中,關西已經不再繁華,得之無用,還不如將其留與董卓,只需董卓此等關西人不染指關東,他們就不作計較。

    另一方面,果不出那李儒若料,關東諸侯回到自個領地後,很快的各路諸侯內部就出現矛盾,兗州刺史劉岱,問東郡太守喬瑁借糧。喬瑁推辭不與,劉岱就引軍突入東郡,打破城池,殺死喬瑁,盡降其眾。

    實力大增的劉岱,意氣風華,隨即去了刺史位,自表兗州牧,成了兗州上最大的主人。

    且說袁紹退兵回渤海郡,途徑河內郡,正屯駐在此的時候,冀州刺史韓馥送來錢糧等物,袁紹頓時感覺到自己仿似寄人籬下一般。而反觀自己的弟弟袁術,得了家族的支持,可說是混得風生水起。佔了荊州北面南陽郡,豫州、汝南大部富庶之地,可以說關東之地,其得了近一半,而且旁邊的對手劉表和朱魁交惡廝殺不停,無暇顧及於他,而劉岱、陶謙之流又絲毫不足為懼。

    以袁術現今的勢力再得家族相助,佔領中原可以說只是時間問題。相反自己,能掌控的僅渤海一城,而且還要受袁家門生韓馥的管轄,與袁術相比可謂一個天一個地。

    袁紹在這裡唉聲歎氣,謀士逢紀察言觀色,當即問道:「主公何故唉聲歎氣。」

    袁紹聽得,說道:「吾卻是歎當日十八路諸侯盟主何等威風,如今仿似喪家之犬,寄人籬下。」

    袁紹又歎了口氣,說道:「當知如今幽州那裡北平太守公孫瓚勢大。公孫瓚長期鎮守邊地,兵多將廣,戰力非凡,就算幽州刺史劉虞也管不了他。而冀州韓馥錢糧豐富,又有大將張郃、高覽等輩,勢力堅強,難以圖之。」

    「而并州和青州又兵荒馬亂,黑山、白波、青州三支黃巾在兩州作亂,如果沒有強兵根本拿不下這二州。」袁紹越說覺要展自己的勢力實在太難。最後還是問了一句:「如此情況,當如之奈何?」

    逢紀聽得,說道:「大丈夫縱橫天下,何需人送糧為食!冀州乃錢糧廣盛之地,主公何不取之?」

    袁紹聽得,歎道:「吾亦想取之,奈何無策。」

    逢紀聽得,笑道:「主公勿憂,紀有一策,可使主公立得冀州之地。」

    袁紹聽得,當即問道:「先生有何策教我?」

    逢紀湊到袁紹耳邊,小聲說道:「可暗使人馳書與公孫瓚,令進兵取冀州,約以夾攻,瓚必興兵。韓馥無謀之輩,必請將軍領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袁紹聽得,皺眉道:「冀州有大將張郃在,怕是韓馥亦有膽與公孫瓚一戰。」

    逢紀聽完,說道:「只需以散以流言,曰張郃有反心即可,到時韓馥必不敢用張郃。」

    袁紹聽完之後,點頭道:「先生所言有理,如此就按先生所言行事。」

    且說袁紹聽從逢紀之計,立即親自寫了一封密信讓人星夜送到北平公孫瓚手中,公孫瓚收到袁紹密信之後,得知其大意是雙方一同出兵而後平分冀州,公孫瓚亦欲奪冀州久矣,見得自然大喜。也不多作商議,立即就到準備糧草,準備軍械,密鑼緊鼓地準備出征事宜。

    公孫瓚那邊有異動,附近各諸侯自然都收到,正當韓馥準備讓張郃領兵屯駐關隘以防公孫瓚會進攻冀州的時候,從鄴城傳出張郃為內應引公孫瓚入冀州的消息,並且這個消息很快就蔓延到整個冀州。

    所謂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對於整個冀州瘋傳張郃欲要謀反的消息,韓馥就算不信,亦不敢用張郃領兵了,只將其閒賦在家中。流言能流傳得這麼快,這麼廣,卻是袁紹得益於冀州各個大世家相助,畢竟這些大世家的子弟不少人都投到了袁紹麾下效力,而冀州韓馥無能,如今袁紹欲奪冀州的秘密消息傳到,他們自然都鼎立相助了。

    如此一來韓馥引為臂膊的張郃就被逢紀謀略輕易卸去。恰好這時,袁紹又送來密信,說公孫瓚厲兵秣馬要進攻的地方就是冀州,此時韓馥麾下已無可用之大將。韓馥想起公孫瓚精銳的白馬義從,曾經殺了烏桓遠遁千里,使得烏桓人幾近徹底誠服,族中青壯如今多為公孫瓚所用,烏桓人弓馬嫻熟,可以說公孫瓚的弓騎兵乃是此時天下第一,想到這,韓馥就感覺一陣頭痛。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