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貞觀游龍

第二卷張家的崛起 160 春風已過,夏日炎炎,五月過去六月到(下) 文 / 最後一次瘋狂

    就在這個陽光明媚錯應該是烈日高照的六一兒童節這天,秦叔寶是終於出張陽家搬了出去,應為秦叔寶的身體終於是經過孫思邈這小半年治療調養是完全康復了,身上的所有的暗傷和暗疾都是已經全部清除了。

    至於秦叔寶的癆病那是早在他身體初步調理後好,孫思邈就開始為他治療了,由於是秦叔寶的癆病是早期,又是由於身體素質下降,引發肺部的暗傷引起,在秦叔寶身體被孫思邈調理到一定程度後,這癆病對於孫思邈來說就是小菜一碟,這可真的是藥到病除,這癆病不到七天就被孫思邈給醫好根除了。

    同時現在孫思邈不僅是把秦叔寶的身體,更是把秦叔寶的身體狀態給調理到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在加上這小半年的休養秦叔寶的心境更是進一步淨化,讓他心靈是更加純淨,更加安詳了,在加上孫思邈為秦叔寶治病所用的的那些天材地寶,沒想到秦叔寶居然在這休養的半年讓他更進一步,達到了絕世之境,這就是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啊!

    幸虧是秦叔寶也是最近兩三天才突破的,這消息還沒有流傳出去,不然這讓有心要在秦叔寶身體治療好後和他一較高低的尉遲敬德情以何堪啊!

    要知道在秦叔寶請假在張府接受孫思邈醫治的這小半年,尉遲敬德可是卯足了力氣在修煉,就是為了在秦叔寶身體好了後,光明正大的擊敗秦叔寶爭奪秦叔寶頭上的那個大唐軍中第一高手的名號!!

    本來尉遲敬德和秦叔寶的差距就不是很大,在秦叔寶療養身體的這半年裡,尉遲敬德又是在武藝上做出了重要的突破,現在和未做出突破前秦叔寶是同等的境界稍高一點了,而且在功力上來說尉遲敬德也還是佔優。

    本來按照尉遲敬德猜想秦叔寶這在張府小半年的治療,武藝能為此在原地,不退步就不錯了,哪裡可能有進步的可能啊!要知道到了他們這個地步的高手,要做出突破那是相當苦難,可遇而不可求的!

    他尉遲敬德也是在機緣巧合下在境界上做出了重大突破,到了先天之境巔峰,半步絕世。這樣已經是讓他高興的忘了形在才突破完把境界穩定後是天天去軍中各衛找人挑戰,把程咬金,侯君集,薛萬徹,薛萬均十二衛將領整的苦不堪言,在留守長安城的軍中沒人能是其對手後,他才再次把目標對準了,秦叔寶。

    可惜的是他做夢都不會想到,秦叔寶居然應為在長進治療身體而因禍得福做出了這至關重要的突破,擊穿了先天和絕世之間那層牢固的隔膜,成就絕世之境,一下又拉開了他和尉遲敬德的差距,要知道秦叔寶的這個突破,可比尉遲敬德的那個突破時難上千百倍啊!

    等秦叔寶回宮復職後,尉遲敬德找上門挑戰的時候,那就是有好戲看了。

    而張陽也是終於把秦叔寶交他的《焚天烈日決》練有小成,把境界功力,身體都鞏固在先天之境了。

    就從這方面來說張陽現在和秦叔寶沒突破前是同等境界的人了,現在也只是比尉遲敬德底上半籌而已。

    和同境界的人比起來就是由於張陽的突破太快,造成的練武的時間長短而造成的功力的深厚和經驗上的差距而已,這可是讓知道張陽練武進階的人是羨慕嫉妒恨啊!

    一個才年滿十七歲的少年,習武練功半年,就達到了很多人終身都不能帶到的境界,這是要何等妖孽才能有這等突破速度啊!

    當然雖然現在張陽是先天之境的高手了,可是比上同等的高手還是有很多的不足的,最大的不足就是在練武時間上的不足,這不是什麼奇遇,天賦能跨越的。

    由於時間短,張陽雖然是天賦異稟,但是在這小半年的時間裡張陽是主要在打基礎,而武功招式方面秦叔寶還沒怎麼教導,現在張陽只會的是一套秦叔寶最開始的時候教他的基礎槍法,扎、刺、撻、抨、纏、圈、攔、拿、撲、點、撥等。

    至於其它的槍法秦叔寶就還沒有交他,畢竟古語云:「月棍、年刀、一輩子槍、寶劍隨身藏.」所以要學好槍法基礎是很重要的。

    以刀、槍、劍、棍四種而論,槍是最難掌握的。僅僅是攔、拿、扎這三個動作,不下苦功就很難做得正確。槍法之多是其它兵器技術無法比的,而各家槍法又各有許多深奧之處。

    相對來講,棍法便較容易掌握,而棍是諸兵器之基礎,可說保羅萬藝。刀、劍之類則介於槍棍之間。刀是一面刃,劍是兩面刃,兩者比較,掌握劍術又比刀術為難。

    張陽這基礎槍法練習的時間太短,就小半年的時間,槍法的基礎還沒有大好,是不適合練習其它高深的槍法的,現在他只適合練習基礎槍

    不過由於唐朝的武舉制度是在武則天時期才又武則天開創的,不過張陽為了秦懷玉,侯贊軍,程懷默等人的未來前途,張陽向李世民提出了另一個跨時代的建議,武舉。

    畢竟這大唐向秦懷玉他們這一代武將的後代都是,腳重頭輕的貨一個個武藝出色而文學基礎薄弱。讓他們去考文科科考,就算是明經也是沒有機會的!

    不過他們這群武將二代,武藝是相當不錯的,現在看來他們將來也就只有從軍這一條路可能走了,但是要是現在有武舉就不一樣了,那最少他們混一個好點的出身就不是問題了!

    於是張陽才向李世民提出了武舉,當然這也是為了張陽的未來考慮,要是以後參加文考失利後·他還可以混個武舉甲等頭民還是不錯的,要知道他現在可是先天之境,整個天下有這個功力的人可是沒多少的,他想混個武舉甲等頭名還是基本沒有問題的。

    所以在孫思邈在太醫署正是上任後張陽就向李世民提出了這個武舉制度,為大唐培養一群武將的後備人才。

    不過由於是張陽提出來的武舉制度·所以還是要比武則天時期的武舉制度完善得多了,這一千多年的歷史積累,和見證不是說你一個天才就能磨平的。

    武則天的才識是所有人都不能否認的,但是這通過上千年歷史驗證淘汰的保留下的精華也是不能忽視的,既然這是一個新興事物,又是有最好方案存在的,那自然是按好的方案執行了,當然張陽也是拿出了幾套武舉的方案給李世民參考的·讓他選擇以那套來進行。

    一.取三品以下八品以上勳官子弟·年滿18歲並已交納十三年「品子課錢」者。考試內容共有七項:靶射、騎射、步射、身高相貌、言論、翹關。通過考試錄取身軀魁偉·應對詳明。

    有勇有才且可為統帥的舉子。如文職官員則錄取身高六尺以上,年齡40以下,強勇且能統帥部隊之人。這主要是為了李世民的這這群武勳大將的子弟的前程考慮的。

    二,武舉人,而法當先試弓馬,若合格即試策。緣弓馬者,先士卒之法,非所以求將帥者也。不幸而不能挽強馳穿梭,則有策略將帥之材·不得預試,恐非朝廷建武舉之意。況試弓馬法,挽與把齊,猶不應格。自今欲乞試策優並挽弓及把者,皆聽就試。天下之人皆可考

    三,武舉人,初場試武藝,內容包括馬步箭及槍、刀、劍、戟、拳搏、擊刺等法;二場試營陣、戰車等項;三場各就其兵法、天文、地理所熟悉者言之。

    這武舉之事以經提出,這可是天下皆驚啊1又為天下人的出路指出了一條明路。

    這不李世民在五月十五的早朝上一經提出·滿朝的文武就開始熱烈的討論起來了,不過這武舉之事是肯定是能通過的,就是其細節上要討論而已!

    要知道現在乃大唐初年,大唐的武將奇多,而且現在天下還沒徹底的平定,戰事頗多,而這群武人子弟大多的文化水平又不是很好,要他們參加文考那是肯定不可能的了。

    參加武考那就不一樣了,畢竟是武將世家的傳人,那必定是弓馬嫻熟,精通戰陣,就算是不能是帥才,但是為將那是肯定沒有問題

    在加上自古就有『窮文富武,之說,窮人學文,可以頭懸樑錐刺骨,可以鑿洞取光,可以逮螢火蟲裝了小紗袋夜讀,總之,無論再窮,只要能裹腹,三天吃個窩窩頭,踢拉個破草鞋能走到京城,就可以考取功名。

    而學武就不一樣了,首先拜師就得花點錢,再一個就是練拳是個力氣活,沒錢吃不好,營養跟不上,一拳出去就眼冒金星,那哪成。

    在加上現在還是戰亂年代,會兩手武藝之人多如牛毛,而民間武藝高強也不再少數。

    要知道自古以來就有俠以武犯忌之說,而且練武之人有大多是脾氣火爆,身無牽掛′思想相對單純,沒有那麼多的花花腸子,所以是受不得委屈,很容易向身無牽掛′匹夫一怒血濺五步,讓天下不得安寧,在加上秦之前的專諸,要離,聶政等人的行為這大量的高手在民間是相當危險的一件事。

    還不如通過武舉把那些民間高手,或者高手的子弟通過比試,武藝高強著入朝為將,文韜武略這位帥,免得這群人因為太閒了,為朝廷增加不安定因數,這不是一舉數得嗎!

    在加上這滿朝的世家大族子弟中也有不少的是精通武藝的,能為自家子弟某一個更好的出路,這何樂而不為呢。

    既可以減少各種不安定因數,又可以為軍中增加高手大將,更甚至是元帥,還可以為各種武人提供出路,這可是一件大好事!

    這不通過連續的四天的朝會討論終於是把武舉一事確定下來了。

    明年秋收之後,在全國農閒之時,全國在開秋考·文武雙考同開,允許文武人竄考。

    且參考著必須通過州試初選後方可到省城複試,至有通過複試後才能到長安城參加明年的秋考會試,且明年秋季雙考的前幾名,將進太極殿·參加由李世民主持的殿試,由李世民來親自進行排名,這可是有史以來的第一次啊!

    明年秋考,所有參考通過初試者,參加複試的費用由州府出,參加會試者費用由天下十道的省份出。

    同時通過複試著賞田五畝(甲等)(只第一次通過著賞,不進行重複獎賞),會試通過著獎田二十畝(甲等)(會試考過了之後就不能再次參加不想現在高考這樣考得不理想還能復讀!)。殿試前三者,頭名獎狀元稱號,賞田百畝(甲等),次名獎榜眼稱號,賞田八十(甲等),再次名將探花稱號,賞田五十畝(甲等)。

    這些田可都是不用交稅的,這是由於是官府賞賜的當然也是不能買賣的,甲等就是整個大唐最好的土地農作物產量最高的。

    相對於張在武藝上的成就和進步來說,他在文學上的進步就來得慢一些了,當然要是把他在文學上的進步說出去,也是一樣要嚇死人

    此時的張陽已經是耗時不到一年已經把《詩經》《論語》《周禮》和《儀禮》學習完,已在學習《禮記》,而且是已經學習的差不多了,而《左傳》也在準備學習中了,計劃安排都是已經造好了。

    這等學習速度在張崇看來也是有些驚世駭俗了,這可不是就是記性好就能行的這還要悟性好才行啊!畢竟這些東西不是讓你背下來就能考上功名的,而還是要你註解′墨策的!

    要知道現在才是大唐初年,科舉考試分三科——明經、秀才和進士。考功員外(主考官)官職必須通過嚴格考試才能擔任。明經科考試先考兩經默寫(即大小經)。唐時《禮記》、《左傳》為大經;《詩經》、《周禮》和《儀禮》為中經;

    《易經》、《尚書》、《公羊傳》和《轂梁傳》為小經)默寫文句時,將經書任意揭下一頁,蓋上兩邊的文字,只露一行,再帖上外露一行的若干字,要求考生填入。然後再根據經書的章節內容考查ko道「墨策」,以經書內容為題的文章。

    進士科考試考五道「時務策」。主要是對時下國家的政治、經濟、法律、軍事、政務、漕運、鹽政等等方面提出問題並作回答,難度頗大。

    最難的就可能是這秀才科了,秀才科考試考三道「方略策」,對於沒有從政經驗的舉子,最怕的就是秀才科的「方略策」考試,後來,參加秀才科考試的人幾乎斷絕。

    雖然說秀才科是最難的,但秀才科出身授官最高。秀才上上等授正八品上,每降一等則遞降,至中上等授從八品下。不過到了唐高宗永徽二年開始就停秀才科考試,畢竟這個太難了。

    而三科中明經科出身是最低的,較秀才科是降了三等。進士科正好是中間的,所以進士甲等授從九品上,乙等授從九品下。

    在高宗後大家都以考上進士為榮

    為什麼這麼說了,那是應為在秀才科廢除之後就留下了這二科,這就相當於現在學校中的985重點高校博士與一般中專生的區別,進士出身可以看作是科班出身,走的是正經的路線,既容易當官,在社會上又有聲望,大家都搶著當。其名額又十分有限,能考上一個進士簡直就像現在考上清華北大甚至哈佛劍橋牛津之類的。

    而明經這個科考,就像現在的函授一樣,雖然比沒功名強,但是由於錄取分數低,招生規模大,生源質量差,一般不被社會上層看好,所以一般有志氣的讀書人都以進士為終身目標,而不願意走捷徑考明經。

    不過在秀才科取締後明經和進士的地位倒是大大的上升了!所以才有了後來的「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也就是說你三十歲中明經,都算落後了,太老了,而五十歲能上進士,那你還是著名的青年學者這一說法。

    也就是書以張陽現在的水平,明年張陽就可去去參加明經科的考試了,雖然這是唐朝科考中最低的一科,但是張陽能在十七歲之齡考上這個也算是非常誇張的了啊1

    不過張陽肯定是不會去考明經的了,就算是他想去考,他父母可能同意,但是他老師張崇肯定是不會同意的,而李世民也是肯定是不會讓他去報考的,就算是報考了,也會做無效處理的。

    這很明顯嘛!這張陽可是李世民為大唐第三任皇帝培養的輔政之臣,未來宰相的人選,怎麼可能讓他去考明經了,這最少也要考進士科啊!

    畢竟在高宗取締了秀才科之後宰相大都由進士出身,明經出身的在漢朝倒是有不少名臣,可是在唐朝就沒幾個了。

    不過張陽考進士的可能性也不高,以李世民和張崇的期望來說張陽是考秀才是考定了,不然李世民也不會讓他從現在就開始跟著杜如晦學習積累從政經驗了,這不明擺著要讓他去考秀才科嗎!張陽向科考後解放那是還找的很了,畢竟最難的就是秀才科了,想現在考上可沒什麼機會的。《》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