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穿越重生 > 夏鼎

龍騰世紀 21章中籐甲的創意來源—唐代的復合盔甲 文 / 鼓元吉

    更新時間:2009-11-17

    唐玄宗天寶七年即公元751年,唐朝將領高仙芝率領軍隊來到了西域,與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tazik)展開了著名的怛邏斯戰役。據《通鑒》卷216丞天寶十載條所記載,唐軍「與大食相遇,相持五日……仙芝大敗,士卒死亡略盡,所餘才數千人……將士相失……」這次戰爭的細節不會在本筆記中被提及,但戰役卻影響了一個人的命運,也間接影響了兩個大國的歷史。

    這個人的名字叫杜環(也作杜還),杜陵(今陝西西安、延安)人;牢記這個地名,因為我們接下來的故事還將提到這裡。杜環本來是個默默無聞的人,在唐軍中任輜重官,中校署丞,這是個從八品的小官兒;但大食軍隊卻將他及其他幾十個漢人揀選出來安置在康國,並安排懂得漢語的大食人跟隨他們,原因很簡單:這些人有的是造紙工、有的是金銀匠,都掌握著大食人乃至歐洲人所不懂的技術。

    眾所周知,世界上最先用植物纖維等造紙的人就是中國人,古代埃及人的紙草紙沒有經過化學變化,質地脆弱,不能算做真正的紙;「造紙工業為中國之專利,自此(怛邏斯)役以後……此物一興,遂使埃及之草紙及皮紙一概消滅……大地一切國家之人,昔利賴之。」(《西突厥史料》中譯本頁274)。我們後面提到的技術,也與造紙有關。

    杜環雖然不懂得造紙,也不會冶金,但他卻懂得一項大食人夢寐以求的技術——同時也是他們的噩夢——希臘火。

    黑衣大食多次以佔優的兵力進攻拜占庭人;然而卻在最後關頭被希臘火打得一敗塗地。718年,拜占庭人使用希臘火對阿拉伯海軍進行火攻,阿拉伯軍隊一共使用了2560艘船隻,回到敘利亞和亞歷山大港的卻只剩下5艘。大食人從此對希臘火聞風喪膽,同時一直在想辦法破解這種兵器。

    據當時受希臘火所傷的人所記述:「每當敵人用希臘火攻擊我們,所做的事只有屈膝下跪,祈求上天的拯救。」希臘火的特點是:液態、易燃、一旦著火無法用水撲滅,越用水來澆火焰就會越大。我們今天已經知道,這是因為裡面含有石油的緣故。

    要說清楚杜環為什麼懂希臘火,就得先從杜環的家鄉說起。

    早在東漢時代,著名的史學家班固就在《漢書地理志》裡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漢高奴縣在今陝西省延安東北,此處說的大約是水上有外溢石油漂浮,這說明杜環的家鄉左近就有天然的石油。石油在宋朝沈括命名之前,也曾叫「石脂水」,因為有「遇水不滅」的特點,很早就被用於軍事。

    在北周宣政元年,突厥軍隊進攻這裡,當地軍民使用「石脂水」燒燬了敵人的攻城器具,「以此油燃火焚樓櫓,敵以水沃之,火愈熾」。敵人大駭,只好退兵。從這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石脂水和希臘火從原理上是差不多的。這種火澆水不僅不能熄滅,反而會使火勢變得更大;對於那個時代的人來說,是不可思議而且值得恐懼的。

    這一攻防戰發生578年,到杜環的年代不過相差四代,在古老相傳中杜環掌握了石脂水的配製技術,這是完全合理的。

    二、

    大食在偶然間發現杜環懂得火攻技術之後,如獲至寶,馬上將杜環帶至報達,還派出當時阿拔斯王朝最好的化學家來跟他合作,研究如何對付希臘火。這個人就是被認為是阿拉伯「化學之父」的哈揚(jabiribnhayyan)。

    作為一個煉金術士,哈揚對煉製貴重金屬似乎並不大熱衷,卻對化學機理非常有興趣。我們今天在使用的一些化學術語比如「鹼」,就是哈揚發明的。在一開始的語言不通問題漸漸解決之後,哈揚敏銳地意識到:這個中國人對希臘火原理的描述是正確的,他將是仿製乃至對抗希臘火的重要資源。

    製造船隻的木料、士兵們穿著的布料都易燃,在中東乾燥的天氣下尤其如此;要想對抗希臘火,得先有防火、阻燃的材料才行,哈揚在這方面一籌莫展時,杜環給他談起了唐朝家鄉古老相傳的一種偏方防火阻燃劑:以澱粉為原料,通過氧化製成澱粉膠粘劑之後,加入天然樹脂。經試驗,確實能夠起到阻燃、防火的作用,哈揚大喜過望,將這一發現原原本本地收錄在了自己的著作《王國之書》,此書後來被譯為拉丁語、英語,在歐洲廣為流傳,至今仍有殘本。

    形成的膠糊狀流體拿來塗抹在布料上,可是干凝之後就漿硬了,一動就會產生大量裂縫。這時聰明的哈揚想到了剛剛在大食推廣的中國人的另外一項技術:造紙。中國紙比布料更輕薄,如果用紙做成防火阻燃的甲冑,效果會怎麼樣呢?

    公元757年,也就是杜環在大食的第六個年頭,哈揚對這種用中國技術製造的防火紙甲進行了真人試驗,結果很不理想;雖然穿著紙甲的士兵短時間內確實並沒有被灼傷,可是紙甲無法隔絕高溫,600∼700攝氏度的高溫很快讓大食士兵身上嚴重燙傷,慘不忍睹。

    哈揚和杜環現在面臨的問題就是:防火之後的隔熱,怎麼完成?杜環等中國人無意中提到的一種東西,卻讓哈揚茅塞頓開,哈哈大笑。為什麼呢?因為杜環等中國工匠所說的是唐朝非常罕見的「火浣布」,而這種東西在西域,卻輕易就可以得到。

    火浣布是中國傳說中的一種神奇布料,《列子湯問》說「火浣之布,浣之必投於火……出火而振之,皓然疑乎雪。」說洗其他的布要用水,洗它卻要用火,火浣布從火裡出來之後一抖,潔白得像雪一樣。這種布料產於西域,中土人所見甚少,大食人卻知道,這種東西叫石棉,在中亞以及阿拉伯地區都有天然出產,只是以前卻不知道它能夠用來隔熱而已。

    哈揚馬上命人開始收集石棉,這種東西防火性一般且笨重;但隔熱性能卻很出眾。在哈揚和杜環的監督下,石棉被製成薄層,並被安裝在防火紙甲的內裡。再次進行的試驗表明,這種紙甲確實不僅能短期防火,而且可以良好隔熱;在攻城或海戰中,它能夠爭取到的短短幾分種時間已經足夠扭轉敗局,況且對士氣的鼓舞也非常大。

    杜環詳細記錄了這種復合甲冑的製造辦法,並起了個中國名字,叫「辟火版」。

    辟火版既然已經研製成功,唯一需要做的似乎就是簡化工藝,並大批量生產裝備給大食的士兵們;然而就在這時,一件意想不到的變故發生了。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