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四卷 巴蜀風情 第二百五十八章 劉璋投降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二百五十八章劉璋投降

    成都州牧府。

    劉璋看罷費伯仁送來的勸降書函,顫抖著環視了下的一干文武將官,道:「軍臨城下,為之奈何?」

    「主公事已至此,只能是徵兵備戰,別無它法,如今城中尚有精兵一萬五千人馬,加上新招募的兩萬兵馬,野戰無法取勝,但守城卻是綽綽有餘,再說城中糧草器械充足,足夠一年所需,諸葛亮大軍遠來,糧草不濟,只要拖上半年,必然退卻。」城中主將黃權,列班而出,正色的進言道。

    「如此一來,吾成都百姓,勢必生靈塗炭,再說如今城中軍士,缺乏鬥志,黃將軍只怕有心無力吧。」從事秦宓搖頭道,雖然他沒有明言反對,但其意自明。

    「秦大人所言甚是,主公還需從長計議。」主薄楊洪附和道。

    綿竹令費詩,字公舉也出列道:「主公,大勢已去,如今長公子都歸順了諸葛亮,還請主公明斷啊。」

    「住口,爾等豎儒,安得出此污穢之言,本將軍絕不輕言投降。」黃權大喝一聲,怒視著秦宓等人道。

    董和暗自搖了搖頭,並沒有發表意見,現今城中人心背道,他心中明白,任何努力,終究只是徒勞之舉。

    「公衡,大議事,各抒己見,無需如此,此事容我考慮,今日就此散議吧。」劉璋見文官都主張投降,武將也就黃權誓死要戰。其餘卓膺和龐義等人皆保持了緘默,就足以說明他們的態度了。

    返回內之後,劉璋思慮了一下,遂讓身邊的從事。把費伯仁請了回來,二人對席入座後,劉璋歎氣道:「吾兒真的可好?諸葛亮真能善待吾家老小?」

    費伯仁同樣歎了口氣,道:「明公啊,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呢,今日投降,明公一家大小的榮華富貴肯定是能保住的。若是攻破城池,只怕一家老小,都要隨明公下黃泉了,還請明公三思而後行啊。」

    正在劉璋猶豫不決時。有親兵來報:「南城校尉呂義與綿竹令費詩,攜帶家小,逾城出降了。」

    劉璋聞報,不由慟哭而起,憤然投入內府。

    一臉數日。劉璋皆躲在內宅,整日與府中侍妾嬉戲玩鬧,誰人也不見,終日買醉沉淪。

    城中眾將得知此事。不由紛紛搖頭,原本就無心抵抗的他們。更是信心大失,一時之間。城中大小官員,每日皆有翻城而出,前往諸葛亮大營投降者。

    雖然黃權三令五申,甚至還斬殺了數名投降的官員,但卻仍然沒能阻止這股風潮。

    半月日期,轉瞬及至,時辰一到,諸葛亮立即派劉循出陣,前往成都東門叫們,城門守將龐義,站在城樓之上,望著騎著戰馬,一身戎裝的劉循,皺眉道:「大公子,主公命吾守衛城門,沒有主公軍令,吾誓死不敢開門,還請大公子勿要靠近,否則休怪本將軍箭矢無情。」

    「龐將軍,還望你稟明吾父,休要再做頑抗了,為益州百姓著想,為了劉氏子孫血脈延續,勿要做這些沒有意義的抵抗了。」劉循現在算是看清了時勢,那就是任何抵抗,也不過垂死掙扎罷了。

    龐義猶豫了一下,道:「既然是大公子所請,吾就派人去向主公稟明一聲。」

    當龐義派人把口信傳到州牧府內宅時,剛剛宿醉醒來的劉璋,打了個酒嗝,慘笑道:「這麼快就到時間了麼?」

    「也罷,也罷,吾父子在益州數十年,無恩德加以百姓,若誓死堅守,只不過是生靈塗炭,妻離子散,滿目繁華,轉眼化為灰燼,若如此,此吾之罪過也。」劉璋仰天一笑,戚道:「去請董幼宰來,讓他傳諭全城,開門投降。」

    董和接到軍令,不得不仰天歎道:「天命如此,非人力可挽回矣。」

    翌日一早,董和秦宓奉劉璋軍令,攜帶降書,前往諸葛亮營寨表示投誠之意,諸葛亮對董和秦宓二位使者,自是大加籠絡,不但擺開酒宴迎接,走時每人各賞賜百金,著實讓二人好好的感受了一把賓至如歸的感覺。

    隨後諸葛亮又派蔣琬與二人一道入城,面見劉璋,三人在州牧府見到劉璋,董和秦宓二人,剛得了好處,也查探出諸葛亮確實沒有加害之心,自是大讚諸葛亮仁義。

    於是劉璋心中始安,留蔣琬入住一晚,次日一早,親自攜帶印綬戶籍,率領城中文武百官,出城投降。

    諸葛亮接到消息,同樣率領帳下一干文武官員,前往寨門迎接,二人相見,諸葛亮不由感慨的托著劉璋的手,道:「昔日梓潼把酒言歡之事,歷歷在目,今日之舉,非是亮不仁義,實乃天命大勢如此,亮也不得已也。」

    劉璋流淚不止,無言以對,二人共同入寨中,交割完印綬文書,諸葛亮隨即率領大軍,拔營開進,浩浩蕩蕩的進入了成都。

    成都十萬百姓,得知戰爭結束,無不歡欣鼓舞,紛紛鳴炮慶賀,夾道歡迎大軍入城。

    進的城池,諸葛亮隨即命趙雲,吳懿、張嶷三人,前去營地接管城中守軍,接著又命張合張飛率軍接管四門,嚴顏李恢率軍巡視全城,陳楚統率神武軍,與劉封鄧艾率領陌刀軍和東州兵,護佑諸葛亮前往州牧府坐鎮。

    翌日,諸葛亮安民已畢,在州牧府擂鼓聚將點卯,城中一眾官員,皆到齊,唯獨黃權不至。

    廳之內的劉封,聞訊不忿道:「主公,黃權匹夫,安敢如此無禮,請容末將去斬殺了此僚。」

    「退下,黃公衡乃忠義之人,吾若加害,天下人何人還敢言忠?」諸葛亮揮了揮手。沉聲呵斥道。

    當日諸葛亮大宴群臣之後,雖然天色已晚,卻還是乘車而出,率領親兵衛隊的軍士。來到了黃權府邸。

    黃權得知諸葛亮親自過府,驚疑之下,隨即開門迎入,諸葛亮入得大,只見黃權雖然有兩重宅院,但家中擺設陳列一應全無,一眼就能看出,簡陋之至。

    「聽聞公衡乃天下賢士。今日公廳升,不見公衡前來,亮好生不安,特來拜會。唐突之處,還望公衡海涵。」諸葛亮看了眼黃權,欠身作揖行禮道。

    「這,罪將安能受楚侯如此大禮,不敢。不敢啊。」黃權吃驚之下,慌忙伏首而拜。

    「公衡請起。」諸葛亮伸手托起對方,二人相視一笑,同聲道:「請入座。」

    「明公如此待吾。權安敢推辭,願意為明公效勞。誓死無悔。」黃權坐定之後,作揖再拜首道。

    「哈哈。今得公衡,如虎添翼也,借用曹孟德的一句話說,吾不喜得成都,喜得黃公衡矣。」諸葛亮開懷大笑道。

    「明公厚愛,權實愧不敢當。」黃權感懷的謙恭道。

    當晚,二人秉燭夜談,暢快之至,一直到深夜諸葛亮方才盡興而回。翌日,徐庶進言道:「今蜀郡平定,益州大局已定,俗話說天無二日,還請主公做決斷,遣送劉璋前往荊州安居為宜。」

    「孝直,汝以為如何?」諸葛亮思慮已定,遂開口問道。

    「元直大人所言有理,主公可表奏天子,封劉璋爵位,可令其虛銜養老即可。」法正頷首附和道。

    「既然如此,那就這麼定了,立即起草文書,上表天子,封劉璋為孱陵侯,前往孱陵封地就藩,其次子劉闡為孱陵縣令,一干家小,以及劉璋原有的家資,一併准其帶走。」

    「主公仁厚,劉璋父子必然感恩戴德。」張松聽罷諸葛亮對劉璋的感慨,不由感慨的讚歎道。

    孱陵侯雖然是縣侯,但已經是大漢最高一級現有爵位了,而且孱陵有戶口八千,諸葛亮又安排劉闡前往就任縣令,就算是皇帝不下詔封侯,但劉璋父子卻也是名符其實的孱陵侯位。

    劉璋父子離開蜀地之日,諸葛亮自領益州牧,在州牧府邸,大宴群臣,對所有投降的文臣武將,以及荊州的一干將官進行封賞。

    首先是投降一眾文武官員,張松封為尚書閣左丞,法正為尚書閣右丞,孟達為蜀郡太守,嚴顏為平西將軍,屯兵五千鎮守梓潼,龐羲調任廣漢太守,屯軍戶駐雒城,任命李嚴為揚武將軍領巴西太守,屯兵八千鎮守,張嶷為閬中太守,屯兵五千駐守,吳懿為掌軍中郎將。

    吳班仍舊為巴郡太守,閬中太守程畿,調任州牧府從事,黃權為越巂郡太守,呂義為郡長史,任夔為奮威將軍,領越巂郡都指揮使,屯兵五千駐守,李恢為犍為郡太守,閻芝為奮武將軍,從蜀郡兵馬中,整編五千兵馬,編入犍為郡城防營駐守犍為郡,董和為蜀郡長史,劉循為蜀郡都指揮。

    張合加封為前將軍,統率神威軍為前軍,前軍轄制兩萬人馬。軍中下轄左右武衛將軍,左右郎將,左右營司馬,主薄兩名,每營另設功曹六名,負責掌管糧餉器械,記錄功勳等事務;原郎將杜襲晉陞為左武衛將軍,降將馬忠龐義為左右郎將。

    張飛加封為左將軍,統率神威軍為左軍,左軍轄制兩萬人馬,軍職如何前軍一致,原郎將馮習,晉陞為左武衛將軍,降將雷銅吳蘭,為軍中左右郎將。

    黃忠加封為右將軍,統率神策軍為右軍,轄制兩萬人馬,原軍中郎將張南晉陞為左武衛將軍,降將張裔、卓膺為左右郎將。

    於禁加封為後將軍,統率神護軍為後軍,編製兩萬人馬,軍中左右郎將,傅士仁,趙累,晉陞為左右武衛將軍。

    趙雲為龍威將軍,統率中軍各軍,中軍轄制驍騎軍、神武軍、陌刀軍、東州兵四支兵馬,共兩萬人馬,陳到為中堅將軍,統率驍騎軍,劉封為中領軍,陳楚為中護軍。

    於禁加封為後將軍,統率神護軍為後軍,編製兩萬人馬,軍中左右郎將,傅士仁,趙累,晉陞為左右武衛將軍。

    趙雲為龍威將軍,統率中軍各軍,中軍轄制驍騎軍、神武軍、陌刀軍、東州兵四支兵馬,共兩萬人馬,陳到為中堅將軍,統率驍騎軍,劉封為中領軍,陳楚為中護軍。

    魏延為鎮軍將軍領飛虎軍兩萬鎮守襄陽,陳矯為襄陽太守,徐盛為安國將軍領飛豹軍一萬五千鎮守章陵,馬良為章陵太守領荊州吏曹從事,呂蒙甘寧加封為大都督,任命徐庶為軍師將軍,領荊州刺史,組建新軍一萬五千鎮守南郡,督荊襄軍務,呂蒙甘寧皆受其節制。

    賜賈詡千金,錦袍絹帛百匹,督率江陵百官衙署,前往成都,蔣琬出任南郡太守,原太守龐季升任荊州刺史府長史,龐統卸任荊州一切職務入蜀。

    向朗為江夏太守,楊儀升任長沙太守,各賞賜五百金。其餘蜀中降將楊洪,周群、任夔、費觀、費詩等等文武官員,一律獲得封賞。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