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四卷 巴蜀風情 第二百二十六章 科舉選士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二百二十六章科舉選士

    諸葛亮提出以科舉考核,選拔縣令以下官職的制度,在荊襄大地引起了強烈反應,其中反對者視這行為為洪水猛獸,贊成者則認為是高瞻遠署的改革,甚至有士子上了封萬言書,稱科舉選士制度,實乃開天闢地的大事,比先秦時代的商鞅變法,更振奮人心。

    雖然科舉選士的制度,得到了荊襄大部分寒族士子的擁護,但卻也得到了以楊儀、習禎等為首的豪族地主階級的反對。

    甚至諸葛亮的岳父黃承彥也表示了反對,他反對的理由很充沛,那就是科舉選士,有違上古祖制,實乃不確合實際。

    諸葛亮的書房內,黃承彥神色頗為生氣的,道:「孔明啊,你要知道,你的官位,也是當初舉孝廉後,才被委任為新野令的。舉孝廉,舉茂才乃大漢數百年開創基業的根本,如今汝要以科舉選拔士子,不但是對朝廷的不忠,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韙,試想你這一制度一出,影響到的是天下萬萬的官宦家庭,豪門宗族,他們能認可科舉入仕嗎?」

    「為父並不是反對你的政策,而是擔心你因為這一制度,讓你這十年來的努力,付之東流,還望你能夠三思,切莫一意孤行。」

    對於黃承彥的擔憂,諸葛亮是心生感激的,正如黃承彥自己所言,他反對的不是諸葛亮的施政方案,而是擔心諸葛亮的科舉選士,會徹底得罪全天下的官宦宗族勢力,從而讓諸葛亮遭遇全天下人的反對。

    「岳父大人顧慮,亮不是沒考慮過,如今大漢承平四百餘年,宗族豪門盤根錯節,北方昔日的袁紹,四世三公,可謂貴不可言,受盡陛下的恩寵,可結果呢?最後第一個跳出來,企圖問鼎天下的,正是袁紹袁術兄弟,此二人能夠成為一時豪傑,皆不過是門蔭所致,其又有何德何能?」

    諸葛亮作揖一拱,表示對岳父的恭敬之意,接著道:「科考取士,並不是為了否定官宦宗族,而是為了讓天下更多的有識之士為民族國家所用,岳父大人也許還不知道吧,吏曹從事楊儀,全族四代人,成年男丁有五十一人,其中三十三人在荊州各個郡縣中任職,有十一人把持著縣令縣長一職。」

    「這些人當中,起碼有一半的人是不稱職的,可他們為什麼能夠登堂入府,竊取高位呢?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楊家乃是荊襄的豪門宗族,如今楊儀跳出來反對,他是真出自公心嗎?不是,他是為了他們所謂的家族的富貴榮耀,只有一直保持著這樣舉官任官制度,他們楊家就能一直霸佔著那些官位,在他們的心底之中,有官就有權,有權就有了名譽,地位,以及金錢。」

    黃承彥神情有些驚異的,問道:「楊家真有這麼多人出仕?」

    「不單單是楊家,禮曹從事習禎,一家也有二十六人出仕,其中六人擔任一縣主官,以前忙於前線戰事,亮也就睜只眼,閉只眼就過去了,可岳父你可知道,最近我接到不少密報,這些人在地方上,有的胡作非為,橫行無忌,有的尸位素餐,無所事事,把一座座城池,弄的烏煙瘴氣,若再不整治,只怕我這基業還未成,底子已經坍塌了。」諸葛亮說到這裡,就是滿臉的不快之色。

    最近為了勸農桑,促商業,諸葛亮不但派出了多路督郵出去視察,還讓暗衛秘密出行,結果倒好,經過一番打探,得到的結果,卻是讓諸葛亮著實有些觸目驚心。

    本來諸葛亮還打算,緩幾年再實行科考選仕,但他擔心,要是長此以往,只怕自己還未站穩腳跟,自己腳底早就流膿了。

    歷史上的蜀漢劉備,到了後期人才匱乏,將才短缺,這跟他選拔和培養人才,有著莫大的關係,當時的荊州和益州各大宗族,又相互敵視,導致歷史上諸葛亮死後,蜀漢這個小朝廷,就徹底走上了滅亡的途徑。

    楊儀這人有才,卻為何一直沒得重用,這裡面固然有他性格問題,但跟楊家家族腐朽的勢力也是有一定關係的。

    相反同時期幾乎名聲沒他響亮的蔣琬,後來卻接了諸葛亮的班,成為第二代蜀漢丞相,這裡面足可說明蔣琬除了有出眾的能力,也還有良好的治家能力是分不開的。

    就好比眼下,蔣琬同樣是荊襄大族出身,但他們家族的子弟,目前出了諸葛亮任命的劉敏,潘俊等人外,也就只有數名子弟,在郡縣之中擔任文書一類的小吏。

    這次諸葛亮提出選拔科舉一事,他不但沒有反對,反而還帶頭表示了擁護,並且還提出了科舉選士可能會出現的各種弊端,並且認為科舉選士,既能更好的為國家舉薦人才,也能讓全天下寒族子弟,有一個盼頭,更能讓他們歸心。

    這點諸葛亮是完全認同的,這個時代,雖然官宦宗族看似勢力龐大,執天下之牛耳,可實際上中原九州,天下百姓千萬,若能夠真正獲得天下百姓的認可擁戴,又何愁天下不能平定?

    「孔明,是為父多心了,既然你心裡都明白,那我也沒什麼好擔憂了,如今暑熱難擋,吾正好回沔陽老家避暑去。」黃承彥心事了切,倒也是灑脫之極,不等諸葛亮挽留,他已經起身往門外走去了,只聽見他那一陣爽朗的笑聲傳來。

    黃承彥走了還不到一盞茶時間,鄧艾走了進來,道:「主公,楊儀和習禎來了,說是要面見主公?」

    「他們還有臉敢來,讓他們去偏廳侯著。」諸葛亮想到這兩人的家人,竟然在自己眼皮底下,禍害百姓,他就恨不得把這兩人拉出去砍了,以正國法。

    諸葛亮這一忙,一直忙到夕陽西下,直接把二人給忘記了,正當他準備回府吃晚飯時,鄧艾才提醒道:「主公,楊大人和習大人還在偏廳等候。」

    「哦,我還到真忘了這事,我就不去見他們了,你去把握文案上那幾封奏報給他們二人送去吧,告訴他們,凡事不要太盡,否則君臣緣分勢必早盡。」諸葛亮揮了揮手,大踏步而去。

    鄧艾隨後把關於楊儀和習禎家族子弟的犯罪記錄,給二人送了過去。

    偏廳之內,楊儀和習禎二人,看到手中的記錄絹帛時,臉色都不由為之一變,當中所記載的一些罪行,他們二人根本都不知道,但若是真要按罪論處的話,他們的宗族足可抄家滅族了。

    二人對視一眼,心中不由一陣惶恐,當下急忙作揖躬身向鄧艾行禮道:「請鄧將軍,務必轉告主公,我等誓死追隨主公,絕無二心,回去之後,就遵從主公吩咐,推舉科考制度,約束門下子弟,遵守國家法度。」

    「二位大人有此心,主公必然是欣慰的,時候不早了,二位大人就各自回去吧。」鄧艾見二人剛才還一副興師問罪的表情,這會徹底的閹了,心下不由暗自一笑。

    出了府門,習禎和楊儀暗自歎了口氣,各自登上自己的馬車,這會他們心裡是明白了,諸葛亮已經鐵了心要推廣他那套科舉選士的制度了,如果他們二人再反對,只怕眼下的身份不保,而且還會引來殺身之禍。

    孰輕孰重楊儀和習禎是分得出輕重的,隨後二人不但沒有表達反對,反而成了急先鋒,以此來換回諸葛亮的信任,二人轉變之快,倒讓一直以來,保持著既不支持,也不反對的徐庶、龐季和龐統等人大跌眼鏡。

    但不管如何,最終的結果,諸葛亮還是滿意的,科舉選士的制度,經過艱難的推行,也緩緩在荊南四郡開始展開了,諸葛亮相信,這項制度,將來會成為這個國家一項永久制度。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