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世紀 > 歷史軍事 > 三國之臥龍逆天

第三卷 赤壁鏖戰 第一百八十一章 巫陵港模式 文 / 本尊是個小蝦

    第一百八十一章巫陵港模式

    「主公,經過末將審理,巫陵驛驛丞劉晟,當地鄉紳陳富,官商勾結,狼狽為奸,欺壓百姓,貪贓枉法共犯十餘條罪行,末將依法判處斬立決,族人流放交州,抄沒家產,這是他們交代的供詞,和一干百姓的證詞,請主公明示。」鄧艾經過兩日的坐堂審理,最終把二人的罪名給坐實了。

    諸葛亮接過鄧艾的竹簡供詞,大略看了一遍,蹙眉道:「此二人所犯之罪,人神共憤,立即抄沒家產,斬下二人頭顱,懸掛在渡口大門上,警惕世人。」

    「諾!」鄧艾沉聲道。

    「李信,汝去把當地的儒生,都召集到大營來,我要面見他們,看看是否有可用之人,另外你從軍中推薦幾名有能力的基層軍官出來,稍後我要召見。」諸葛亮接著對帳門口的李信吩咐了一句。

    李信走後,鄧艾眼珠一轉,問道:「主公,莫非有意在此地設立新的軍事城鎮?」

    「就你小子聰明,不過猜的不全對,我準備在此設立以商貿為中心的港口,名字就叫巫陵港,城池建制屬縣一級,本地行政官差為知縣,並且成立兩支隊伍,一支為城防營,一支為衙兵,城防營兵五百,水陸各二百五十人,負責本地防務和軍事行動,城防營主官一律稱之為統軍都尉,不受知縣調遣,衙兵為一百二十人,主官為縣尉,由知縣任命管轄,負責治安和緝盜等民生,凡是進入巫陵港的人,只要安分守己,不分敵我,皆可來去自如,我要讓此地,成為長江上游的一座明珠城池。」

    諸葛亮這麼安排,正是看中了這是一座新興城池,自己可以隨意操刀改革,完全不用擔心有後遺症,哪怕失敗了,也不會影響大局,如果成功了的話,就會成為一種模式。

    首先是知縣這個新官名,其次是城防營性質的軍事部門和衙兵,這樣三體結合,有些類似後世的縣政府,公安局,武警部隊的集合,諸葛亮讓城防營的統軍都尉,權利與知縣平級,目的就是讓雙方牽制,知縣有執政權,沒有調兵權,城防營統軍都尉有兵權,沒有執政權,雙方自然也就形成了平衡和牽制,這樣有利於地方行政。

    另外知縣下面,配備縣丞,主薄、縣尉三人,三人下面分別有六曹,分別是功,倉、戶、法、士、兵,六曹主官為知事,下面另外各有典吏各三到十人不等,根據縣城的大小而定官吏的多少。

    縣城之中,除了知縣外,縣丞、主薄、縣尉皆有上報權和朝見上官的職能,這樣形成相互牽制,更能夠加強執政權,以及中央政府集權。

    這些東西,都是諸葛亮這兩天根據腦海中一些後世記憶的資料,所鼓搗出來的,加上一些改變,整個政府班子,也就更簡潔實用。

    鄧艾聽完諸葛亮這套方案,思慮之下,驚歎的道:「主公這套機構,不但大大消弱了地方獨裁的執政權,又精簡了臃腫的機構,而且更有效的提高了辦事能力,若是能夠在全州,乃至全國執行,對於百姓來說,無疑有莫大的益處,艾衷心擁護主公的這項決策。」

    「難得你小小年紀,就能夠有此非凡政治嗅覺,倒也難能可貴。」諸葛亮讚譽一聲,道:「你立即去把我這項決策,列舉出來,昭告全城,就說三日後,巫陵驛正式易名為巫陵港,到時各級官員將一一到任。」

    「諾!」鄧艾作揖一拜,領命而去。

    翌日午後,李信召集了巫陵驛內,所有讀書人,共一百一十人,來到了諸葛亮臨時的營地內,諸葛亮來到隊列前,翻看著手中名冊,見這些人中,小的不過十七歲,大的已經年近六十,雖然都是讀書人,但人員卻是殘差不齊。

    諸葛亮站在這幫文人面前,嚷聲喊道:「想必大家都來之前,已經看到本地貪官惡霸劉晟,陳富二人高掛的頭顱,以及其家人的悲慘局面,我要告訴大家的是,這就是貪官和為富不仁的下場,本侯對於貪官污吏,豪強劣紳,只有一個手段,那就是殺無赦,絕不留情,但對於忠於職事,為善一方的豪紳,本侯不但要厚賞,更要獎勵。」

    「現在給你們兩個選擇,要留下來的,可以站著不動,想走的,可以先行離開,我給你們一息時間考慮,但我要提醒你們的是,留下來的,也許迎接你們將是世人尊敬的名利和地位。」

    摸不清頭腦的一干儒生,不知諸葛亮葫蘆裡賣的是什麼藥,他們被強行請來這裡前,又被李信特意帶去觀看了一下劉晟和陳富的頭顱,部分膽小的人,早嚇破了膽子,這會聽到可以走,又不知道真假,一時大家交頭接耳,誰也沒敢邁步。

    好一會,一個膽大退出了隊伍,諸葛亮隨即揮手讓他離去了,眼看退出去沒事,一下子又有二十多人走了,一息時間過後,一百一十人,走掉了六十一人,留下的還不到一半。

    諸葛亮望著眼前留下的人,再次開口道:「我手上有一份答卷,你們現在可以去營門登記處登記姓名住宅地址,明早到營地來答卷,凡是考核通過者,皆可出仕為官,不論出身地位,只要有能力,有知識,本侯一律任用,想必大家都知道,本侯已經正式把巫陵驛渡口,提升為巫陵港縣,明日考核前十名者,本侯為良才任命其中三人為知縣、縣丞、主薄,其餘者為各級縣吏,爾等能不能光宗耀祖,就看你們所學了。」

    漢代的官吏是靠鄉里推薦,然後經過郡縣考核,舉薦為茂才或孝廉方能出仕為官,這樣的舉官制度,對於國家來說,無疑使很不利的,因為能夠出仕的,大多掌握在士族官僚家庭,平民士子幾乎難有出頭之日。

    諸葛亮用答卷考試任官的行為,其實是他內心中一種設想,那就是改革任官制度,用科舉招賢舉官,但若是大規模的改革科舉,勢必會遭遇天下士族官僚的反對,到頭來自己最終會成為全天下士族官僚反對的對象。

    因為科舉為目的的舉官方式,無疑會觸動這些人的利益,就好比三國後期的曹丕,推舉的九品中正制,以及後世隋煬帝改革科舉是,在當時都遭遇了士族官僚地主階級的反對,最終結果是搞得國破家亡。

    諸葛亮深知,改革一事,只能循序漸進,不可一蹴而就,在這山野偏僻地方執行,不會觸動大多人的利益,以考核方式舉官,就能順利執行,但用到全荊州,乃至全國,肯定是不行的。

    但能夠在一地執行,以後就能在兩地,三地執行,隨著時間推移,最終成為一種制度,到時再昭告天下,也就順理成章了。

    在場的儒生,聽到諸葛亮以考核成績來任官的消息時,在經歷初時的驚詫之後,紛紛高呼而起,齊聲喊道:「楚侯英明!」

    「楚侯英明!」

    ……

    (再次感謝『快樂好運』同學的打賞,和『54938』同學的打賞,鞠躬感激。)

    (說明:從今天起,每天保底更新一章,推薦票達到150張,更2章,嘿嘿,滿500更3章……給自己定個目標,讓自己有點壓力,畢竟小蝦每天基本也就能寫35千字,也就2章,所以能否逼迫的寫3章,就看大家的推薦給不給力了……汗……汗……汗……有壓力就有動力,吼吼吼……)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